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过程方法。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
1.数轴的概念。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
【情景引入】。
1.小明感冒了,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了他的体温,并说:“37.8度。”
提疑:医生为什么通过体温计就可以读出任意一个人的体温?
(体温计上的刻度)。
2.我们再一起去看看12月时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温度情况(电脑分别显示黑龙江、焦作、海南三个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温度分别为-10°c,0°c,20°c)。
提疑:那么要测量这种气温所需要的温度计的刻度应该如何安排?需要用到哪些数?
(正数、零、负数)。
3.请尝试画出你想像中的温度计,并和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交流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提问:请找出一支温度计从外观上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总结出与数轴相对应的特点,如形状是直的、0刻度、单位刻度。(电脑动态演示,将温度计水平放置,抽象得出数轴图形表示有理数-10,0,20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二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数的立方根.
3.能用类比平方根的方法学习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
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填写,并探求交流立方值与平方值的不同.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述各自总结的结论.
【教学说明】求立方运算时,当底数互为相反数,其立方值也互为相反数,这与平方运算不同,平方运算的底数为相反数时,平方值相等.故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但一个正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值.
引出立方根定义:若x3=a,则x为a的立方根,记为.根据上述定义,请学生口述下列问题的结果,并推广到一般规律.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三
1.掌握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
3.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概念。
4.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理解多项式,并与单项式进行比较,运用化归思想,让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学法指导。
从实际问题引入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分析所列式子,归纳多项式,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式子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体会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运用整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符号感。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_”。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_字串7”“—15%_”“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3: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4: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5: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等式?
(2):等式与方程之间有哪些关系?
(3):求_的15%的代数式。
(4):叙述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
(理由是: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方程,代数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
2:导入讲授新课:
(1):教具:
一块小黑板,抄212例1题目及相对应的空表格。
左边右边。
(2):新课引述:
(3):讲述课文212例1:
(目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的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必须根据题目关系,切勿盲目性)通过理解启发学生寻找出以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a)(在指导学生分析寻找题意相等关系时,可能存在学生分析问题思路不同,会找出如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的相等关系来,这主要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出的关系表面不同,但思路是正确的,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设原来重量为_千克。这里分析等式左边:原来重量为_千克,运出重量为15%_千克,把以上填入表格左边。字串7分析等式右边: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填入表格右边。
(目的是:通过分析使学生易看出,先弄懂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设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有利于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
把以上左边和右边的代数式分别代入(a)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要一致,就可以列出方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勿漏写“答”和“设”,且都不要漏写单位。
结合解题过程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应用题解法的一般步骤:
课本215黑体字。
3:课堂练习:
课文216练习1,2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
4:新课巩固:
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要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着重于分析,抓住寻找相等关系。解一元一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解法的认识和该注意事项的重视。)。
5:作业布置:
课文221习题4-4(1)a组1,2,3题。
(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4_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那么运。
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_千克,依题意,得。
等式左边:等式右边:_—15%_=42500。
原来重量为_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
运出重量为15%_千克。85/100__=4250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_=50000(千克)。
小黑板出示课文21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教学重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确定组距和组数。
教学目标: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画法,并能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六
(第1课时)。
1、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但不是很完整,对每一个步骤的作用也不是非常明确.而明确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并明确每一个步骤的作用需要经验的积累,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设计全面调查的方案并实施是难点.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本第135页第十章引言的第一段.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收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直观形象地描述数据,从中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因此,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体会全面调查的方法思想。
活动: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问题1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调查的目的了,调查的对象是什么?
师生活动:预案: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调查的对象是全班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更加明确完成一件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最终的目的.
问题2为了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师生活动:学生答一:全班学生举手示意,通过计数,统计出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
学生答二:制作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统计出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解决问题方案,体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些方法.
问题3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师生活动: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总结:举手示意的方法优点是简便、快捷,缺点是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多.问卷调查的方法优点是程序规范,被调查的对象可以比较多,缺点是被调查对象少时不够简便、快捷.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全面调查方法的比较,体会在调查过程中方法选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七
一个人只有在早晨开始就努力学习,这一天才不会被浪费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他们偷跑掉。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的。学会高效的。
学习。
方法。
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
总结。
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
教育。
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
教学方法。
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
经验。
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
发散思维。
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八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九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
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4.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二、知识回顾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在下面画出一条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在上面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2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2、-2;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2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5、-5.
三、新知讲解1.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2.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把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四、典例探究。
1.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相反数的引入)。
【例1】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
a和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的相反数.
总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我们也说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练1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2.相反数的概念辨析。
【例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5是相反数.()。
(2)-5是5的相反数,5不是-5的相反数.()。
(3)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总结:理解相反数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2.是相反数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如的相反数是,反之的相反数是;。
3.“只有”指的是仅仅是符号不同,而数字(绝对值)是相同的,如-3和5不是相反数,因为它们的数字不同.
练2辨析:因为向东6米和向西3米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向东是正方向,向东6米可以记作+6米,向西3米可以记作-3米,所以+6和-3互为相反数.()。
3.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一
课的开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平行线,我从观察街道上的十字路口,展示两条路相交的情景,引入课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地位。这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角的知识,让学生从角的顶点和两边入手去寻找对顶角的特征,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向教学目标靠拢。在寻找对顶角的练习中明确指出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为最后的合作探究奠定了根底。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推倒对顶角相等,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在讲解例2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答案进展结合并板演,这为习题的解题过程书写提供了格式。在合作探究时,先告知学生在寻找对顶角组数时应先明确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与前面前后照应,最终总结出寻找对顶角的方法。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回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强调稳固作用。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缺乏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局部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展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二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可用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
a.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
b.利用圆规可以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
c.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
d.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处。
例2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六
(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出示例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投影出示)。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
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
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
订正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
3、找朋友游戏。
15×3。
18×2。
12×5。
14×4。
35×2。
220×4。
240×3。
25×4。
310×3。
32×3。
26×2。
160×6。
12×4。
16×5。
14×3。
36×2。
120×4。
160×5。
240×2。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36。
60。
56。
70。
880。
720。
100。
910。
96。
52。
960。
48。
90。
72。
42。
480。
900。
480。
520。
4、文字叙述题。
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作业:看书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达到能准确、迅速地口算的目的。
板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七
课前预习:
要点感知1统计调查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收集数据一般采用__________,整理数据一般采用__________列统计表,描述数据一般采用__________;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练习1-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为了简明扼要地介绍空气的组成情况,较好地描述数据,最适合使用的统计图是()。
a.扇形图b.条形图c.折线图d.直方图。
1-2已知小明家五月份总支出共计1200元,各项支出如图所示,那么其中用于教育上的支出是__________元.
要点感知2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__________.它可以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的情况,结果__________,但工作量__________,费时费力.
预习练习2-1下列调查工作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a.学校在给学生订做校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环保部门对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当堂练习:
知识点1全面调查。
1.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a.调查市场上某种白酒的塑化剂的含量。
b.调查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c.了解某火车的一节车厢内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数。
d.了解某城市居民收看辽宁卫视的时间。
2.以下问题,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是()。
a.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b.某批种子的发芽率。
c.学校招聘老师,对应聘人员面试。
d.黄河三角洲中学调查全校753名学生的身高。
冀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十八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通过上学期考试情况,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1、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第一周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5课时。
第二周有理数的加减法5课时。
第三周有理数的乘法5课时。
第四周有理数的乘方5课时。
第五周第一单元复习与单元测试5课时。
第六周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5课时。
第七周整式----单项式5课时。
第八周整式----多项式5课时。
第九周整式的加减5课时。
第十周期中复习及段考5课时。
第十一周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5课时。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