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用10篇)

最新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0:41:09
最新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用10篇)
    小编:江JSX

心理总结是对个人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观看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一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二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版)》一经发行,业界反响剧烈。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认真研读本版课标是当下我们迫切要做的事。《课程标准(20xx版)》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紧扣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明确了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出发点。我们还发现,健康教育五个领域的内容也写进了本版课程标准,在我看来,这是体育课从体育到真正的体育与健康质的飞跃。此外,还增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解决了各科各自为战、分离割裂、学而无用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国防教育有机融合,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一理念里,指导师生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赛融会贯通。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四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增值性评价的理论创新和本土化应用对于全面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当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因此,基于发展性、个性化、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该研究构建了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包括指标内容、阶梯设置、层级赋分和价值判断四部分,并且从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库、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设立评价分析工具、创立教育评价生态四个方面提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核心蓝图。《方案》中要求“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对于各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出了指向性的建议。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价方式,首次出现在我国政策性文件当中,为教育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且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利用标准化测验的各级各类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对学生各类成绩的前后变化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与《方案》中指出的“要充分运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精神不谋而合。这类方法由于其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与实践,但是增值性评价如何本土化应用,还需要加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同时,《方案》在强化体育评价中强调,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建设中,明确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优秀率达到25%的目标,且学生体质健康成绩要作为其在各个学习阶段毕业的硬性要求,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已然成为国家相关战略决策关注的重点。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家建设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保障。新时期国外体质健康测评系统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结合,运用在线工具综合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效能进行科学评价,对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值性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学生体质健康领域实施增值性评价,能够创新评价形式,为建设科学而公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一、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的反思。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一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但是,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的动态变化来看,抽测复核数据中有近三成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不及格,初中生有近15%的不合格率,小学生不合格率为6。5%,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呈伴随着年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评价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与评价体系的缺陷密不可分。

(一)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评定,重在促进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是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成绩,来作为重要依据对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并在21世纪初最终推行《标准》,要求每个学校每学年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上报,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探索,体质健康测评已经趋于完善。但就目前的体质健康测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体质健康工作是为了定级而测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数据进行收集并上报,重的是学生测评成绩及级别结果上报,而对于学生更为重要的评价反馈与发展应用则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得到的数据评价也仅仅是简单的成绩数据而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也就无从说起。如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哪项身体素质处于弱势?课程计划有无干预?就目前来看,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解决。

(二)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

儿童青少年学生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对象,在测试的过程中往往被当作一个整体,测试过程中个人的差异性则无法完全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测评频次的单一。我国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方法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测试时间,一学年进行一次,测试的时间跨度一般在1-2个星期,并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安排一次补测,为部分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第一次的学生提供测试,并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一学年进行1-2次测评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的是体质测试和数据收集的效率,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定义,但这种方法忽略了测评的最初目的,即学生体质健康的诊断。因此,只有通过多次的诊断,发现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弱项与问题,并将其测评前期数据形成体质健康数据链,进而在后期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精准干预,才能充分发挥评价诊断的功能。信息化背景下,人脸识别、5g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常态化测试成为可能,学生在不断测试评价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提升,这也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能够破解测评频次单一的有效渠道之一。

(三)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

《标准》中对于评价的内容(即评价指标)做了统一的规定与说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50米跑、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等)。

测评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测试完后,一方面根据每项指标的权重得到相应的总分,另一方面,根据总分的多少标记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师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类达标率,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显现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新研究范式要求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本身面对的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大量数据。因此,如何基于这些数据,运用专业的方法去挖掘学生各项数据纵向和横向的关联和规律,用于教师制订专业的运动处方,指导并干预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以此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这将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四)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

《标准》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采用标准化的评分表对各个学段的单项指标进行了分数的划定,学生可根据单项评分表来对自身情况进行评定,各单项加权之和为其总成绩,最终以数值化的形式体现,评价的标准根据学年的增长而变化,各项成绩的加权总分进行等级确认,以此作为体质健康测评的终结。学生每年都将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体质健康测评(免测学生除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学生自身体质健康数据形成了一个数据链。当前对于这个数据链的关注与分析,除了学生自身自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外,对于各项数据的增值分析近乎于无,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自身成绩与往年成绩的比较与进步无法得到展现,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数据进步或者是退步的幅度无法得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管理库的缺乏,二是相关管理者数据增值意识的缺乏,在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将是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

从理论层面看,增值性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的,适用于学生评价的各个层面。从技术上看,增值评价可用于任何内容的评价,既可以是考试成绩,也可以是道德发展、体质健康等内容。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强调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形成了以成绩进步幅度来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评价。这为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消解路径。

(一)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是改进而不是证明。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增值性评价体系的确立原则之一是要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价值取向出发,扭转传统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成绩和级别的价值导向。这是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发挥的基本保障。

二是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即要以人为本,利用教育评价的手段,引导多元主体关注个体体质健康均衡进步和增长。在增值性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特点,尊重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差异,公平对待各类学生,实现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的均衡发展。

三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全面性,既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同时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系统性地进行考虑。

四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研究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数据,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评价客观事实,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全方位数据的收集,注重挖掘学生各项数据背后的相关性,为后期的运动干预提供数据基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搜集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资料、进行价值判断四个部分。根据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发展的现状,以及增值性评价的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基于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本研究构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见图1)。评价采用个体纵向发展、群体横向比较、运动干预质量三个核心指标来描述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情况,根据指标体系设置阶梯层级,参照阶梯层级进行赋分,最后得到增值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及发展过程质量作出价值判断。

1、指标内容。

一是个体纵向发展。学生个体纵向发展增值分既要考虑学生过去(上一次)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也要考量学生未来(回归方程预测)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用学生个体纵向全数据链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过程。因此,纵向发展增值包括两部分:一是当前测试成绩(x2)与上一次测试成绩(x1)之差,二是当前成绩(x2)与预测成绩(x0)之差,二者共同组成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增值评价。实践应用当中,需要学生个体大中小学体质健康成绩形成共享机制,才能避免“各管一段”的弊端,为个体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分析提供数据链支撑。

二是群体横向比较。群体比较是指学生在校级群体或者区域群体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对位置,用t分表示。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成绩的特点,通常采用t=50+(u/6)x100进行计算,其中u是指以一批成绩的平均数为参考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该成绩距离平均分的远近程度,其计算公式是u=(x-)/s,公式中,x是个体成绩,是平均数,s是标准差。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原始总分进行标准分的线性转换,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测试成绩的位置,为后期进一步的运动干预奠定基础。群体横向比较要求大量准确数据作支撑,因此,建议学校或者区域相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管理库,以便更加快捷准确地实现数据分析与挖掘。

三是运动干预质量。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活动。运动干预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状况和横向比较情况,针对性地对某项素质制订运动处方,并由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中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系统,建立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常态化测试实验室,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通过一学期的运动处方实施,能够得到学生某几项素质的运动干预增值情况,假设干预前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0,干预后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1,y1和y0数值之差即为干预增值,将这部分过程性数据纳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高质量发展。运动处方的制订可采取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弱项,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处方,也可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运动处方,通过测试来诊断学生的进步程度。

2、阶梯设置。

阶梯的设置主要包括阈值的设定和层级的设定。实践过程中,阈值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评价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发挥,需要科学而又艺术的处理,既能够让多数学生感受到自身体质健康的进步,又要保证评价的价值判断的准确性。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目标导向提前设置,也可以在成绩测试过后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还需要根据区域和学校的整体情况来判断,如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太均衡的区域与学校,横向比较的t分设置就应该大一点。本研究根据目标管理理念,采取测前设立阈值法,具体阈值见表2。层级设定即根据学生增值的阈值设定退步、稳定和进步三个级别。

3、层级赋分。

根据阶梯的设置,对三个指标的三个层级分别赋分,就形成了可评价的具体分值。本模型设置退步积0分,稳定积1分,进步积2分。即三项指标都进步的学生,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6分,三项指标都退步的指标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0分。实践操作当中,对各个层级赋分也可根据学校与区域的实际来权衡,如要加大对指标进步学生的褒奖程度与范围,可以将进步层级赋分的数值加大,如要加强对退步学生群体的干预力度,也可将退步层级的表现赋以负分。

4、价值判断。

根据层级赋分的设置,可以用增值评价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质量的评定,对于退步较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了解和干预,对于进步的学生要进行相应的褒奖。评定三个指标都稳定(积3分)或一项稳定、一项退步和一项进步(积3分)的对象为稳定,不受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大于等于4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进步,给予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小于3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退步。褒奖和干预的分数临界值亦可根据实际当中教学与行政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国外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发表的《科尔曼报告》,探索的是学校效能的评价问题。伴随着不断的实践研究得以成熟,国内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上,由于测评技术复杂,缺乏标准性测验等原因,增值性评价本土化应用研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对于学生水平的增值性评价仍处于积极探索状态。本研究建立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当中不断验证和调整。

(一)建立信息化数据库是基础。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建立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基础。数据库随着追踪年限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庞大,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对数据库的维护直接决定着增值性评价的效果。在实施增值性评价时,要加强数据意识,用证据说话,构建区域教育的大数据。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在应用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质健康数据,并不断收集学生背景、学校情况、教师信息、学生过程信息等数据,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库建立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质健康智能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健康管理软件开发,形成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运动干预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建立常态化体质健康测验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次自主测验,所得的数据为学生过程性的评价提供资料。此外,假设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斜坡”,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处于斜坡的某一个点位,学生体质健康的爬坡速度可以有效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衡量爬坡速度就需要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可以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达成成就曲线图与“爬坡图”。总之,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量化评价方法,数据库的支撑是后续的评价基础。

(二)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是关键。

有些学生在测试成绩已经达到及格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部分项目的测试;

也有些体质健康弱势学生为了追求及格的分数,不惜铤而走险,请人代考。因此,有必要引进增值性评价与原来的评价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评价和提升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内核动力,让学校重新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让学生增强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

(三)设立评价分析工具是根本。

选择合理的评价分析工具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重要方法路径。模型的设计为评价提供思路,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则为大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便捷。专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将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编程处理,实现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增值性评价模型有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马尔科夫链模型、多因变量模型、交叉分类模型等,比较成熟的相关统计学分析软件有spss、mlwin、hlm、mlinn、tvaas等,这其中又以tvaas系统应用最为成熟,tvaas系统亦称田纳西增值性评价系统,目前,美国大部分州都在使用tvaas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每类软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评价因素水平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软件分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符合项目评价特征的分析软件,以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亦可与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将专业技术部分交由技术人员处理与分析。

(四)创立教育评价生态是保障。

良好的教育生态评价是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落地生根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生态是指,从评价相关因素出发,以多维结构性视角,观察教育及其相关元素的作用和运行状态。教育评价生态强调各个相关因素的有效综合,来促进教育评价整体高效能的发挥。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在改革实施中,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体质健康发展态势,发现评价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优化评价生态。一是增值性评价相关理念。评价理念对于评价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新评价模型实施与应用中,应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形成教育评价理念共识。二是评价主体的主客体。评价主客体的认知与实践对于评价生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包括被评价的学生、评价的研究者、实施与评价的制定者,评价的主客体需要勇担自身责任与任务,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顺利运行。三是评价的环境影响。良好的价值导向与实施的顺利运行助推评价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评价环境反作用于评价理念的深化与评价实施的推进,达成评价的最优运行状态。

增值性评价作为国际化研究的产物,需要理论的借鉴和实践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现有增值性评价理论和模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性评价体系,能够助力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本研究构建了本土化应用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以期能够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监控学校体育工作效能,充分促进《标准》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引导锻炼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探索,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时代担当。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五

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的,以及解决体育与健康学科“固有顽疾”等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背景,并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论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设置的逻辑与特点,同时解读了新修订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应用情境”创设、学业质量评估及大单元设计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

关键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体现思想性、方向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修订2022年版课标的根本精神和关键要求,是深化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一、本次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

(一)修订背景。

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工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的,重在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在面向未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局面的挑战,服务国家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着眼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旨在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

第二,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和要求,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课程的育人特征和功能,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师教学架桥,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具有更强的目标导向。

第三,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重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重点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有根本性好转、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上了9年的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四大问题,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变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更强的问题导向。

(二)价值追求。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022年版课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致力于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坚持“健康第一”。

2022年版课标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与党中央、国务院近二十年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保持高度一致,重点关切我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2022年版课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

第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022年版课标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充分体现新时代“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现实要求,充分考虑地区和学校差异,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实施策略。同时,2022年版课标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魅力,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坚持科学论证与继承发展。

2022年版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满活力地健康成长。2022年版课标对二十余年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做出了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成功经验,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第五,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

为了改变“学科中心观”“技术中心观”,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2022年版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以往单一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促进广大体育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运动兴趣,学会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体验运动的乐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希望解决的问题。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二、2022年本站版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坚持“健康第一”,提炼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提炼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体育伦理,以及应当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2022年版课标强调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课程设计。

1、明晰课程目标。

2022年版课标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目标: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三点分别对应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

2、设置课程内容。

遵循“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2022年版课标不仅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内容,还充分考虑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兴趣和需求等,提高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发挥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不同运动项目魅力的基础上掌握专项运动技能。

首先,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比较丰富的运动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此基础上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

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目标侧重基础的卫生习惯、营养膳食、合理作息、视力保护、安全意识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认知、意识和行为;针对水平四目标侧重健康与安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生活态度。

3、倡导新型教学方式。

2022年版课标强调教师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制订与细化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动学练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生活应用情境和真实运动情境的创设,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4、构建综合性学习评价。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主要评估学生通过学习达成核心素养的程度。2022年版课标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做出总体描述。学业质量起着连接核心素养和学习评价的桥梁作用。2022年版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学习评价时,应从学业质量的描述中提炼出具体的测试内容,并细化为不同的测试指标;强调设计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观察和评价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质量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明确应该教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2022年版课标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三)着力创新改革,完成四个转变。

2022年版课标强调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以体育人、综合育人理念的渗透,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从“简单情境”向“复杂情境”转变,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这四个转变有助于学生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2022年版课标还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其他“四育”加以融合,增加了与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开拓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问题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课标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一)广大教师如何迅速理解并转变观念。

在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改革的关键。只有让广大体育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践新课程,2022年版课标所描绘的全新场景和积极变化才能成为现实。一线教师对于新修订课标的接受、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让教师迅速领会、深入理解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2022年版课标贯彻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引导体育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2022年版课标,加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利用实践证明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模式和优质课程,有效促进2022年版课标的落地实施。此外,2022年版课标还强调教师培训的重要性,重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的构成,提出了立足学校实际,完善教研体系等具体要求。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应用情境”“落实知识和技能结构化学练”

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创设应用的情境,开展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对于长期习惯单一技术教学的体育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脱离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在创设体育与健康学习情境时应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育,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有效方法,挖掘教学资源,创设应用情境。不同项目对于应用情境的要求不尽相同,球类运动最好的应用情境是比赛,花样跳绳、健美操等项目的应用情境更多指向展示与表演等。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其层次性指的是知识之间和技能之间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指的是知识之间和技能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促进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知识之间如何关联、运动技能之间如何组合等问题将是体育教师在贯彻实施2022年版课标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制定不同项目的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也就是“学到怎样才算好”,是以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所做的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这就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上下贯通。2022年版课标以部分项目为例,提出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行为表现。如何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结合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形成可测、可评、可量化的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是2022年版课标贯彻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任务之一,需要广大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四)如何设计与实施大单元教学。

为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2022年版课标提倡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集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同时,要加强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要避免把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割裂开来、断断续续实施教学,或在一个时间段内教授不同项目,导致运动技能学习的负迁移。大单元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又能加深学生对该项运动完整的体验和理解。综上所述,2022年版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练、赛”为抓手,提炼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并以此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新的教学实践落实,因此,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2022年版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六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七

新课改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学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写好课后小结,在总结中不断进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其次,“课堂”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八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标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xx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xx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xx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九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国家从政策上给青少年上足、上齐、上好体育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特长,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锻炼中来,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篇十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