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那些事儿》以话剧形式生动展现了背包法官穿梭于街头巷尾,忙碌调解纠纷的日常工作状态。他们不仅执法公正,更传递出法律的温暖与力量,成为社区和谐的守护者。这部话剧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法官的真实工作,也让人深刻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在院里的组织下,我观看了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剧中,法官赵晓海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用朴实的语言调和矛盾,聊着家常进行普法宣传,用心用力用情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赵晓海因此也被称为“背包法官”。作为一名基层法庭庭长,“背包法官”的事迹更像是我自己平时工作的点滴写照。
人民法庭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法院,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多是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案都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一判了之,就案办案,不仅无法化解矛盾纠纷,还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因此,作为一名审判法官,我们不仅要“抓前端、治未病、重调解,”还要始终坚持“小案不小办”的理念,以“如我在诉”的态度,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向人民群众传递司法的温度。
一纸文书虽无甚重量,但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段人生,每次法槌的敲响都见证着公平正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话剧中的赵晓海法官为标杆,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积极回应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时刻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饱满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篇二: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鼓楼那些事儿》讲述了“背包法官”赵晓海家长里短纠纷的化解,对工作及生活的处理,并在其中传达了很多法律知识。观看过程中,我受益良多。
首先,作为法院工作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到“干一行,就干好一行”;公正廉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求真务实,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保持清正廉洁;掌握和熟悉法律,知法懂法,熟练掌握法律知识,正确传达法律知识。
其次,要充分运用调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调解入户,案件的解决不止是在审判庭内,也是在基层的“鼓楼”中;心里想着群众,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办案上,仅仅放在诉状上,要看远一点,了解多一点,着重于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善于倾听,用真诚的态度与善意的情感听取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让当事人通过诉说宣泄情感,逐步调整心态,并通过分析和引导,帮助当事人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学会与群众诉说,释法时态度客观公正、语言通俗易懂,用群众身边事,讲群众心中理,融当地民情风俗;走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让办案过程阳光化、调解多元化。
篇三: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首先,这部话剧深入展示了基层司法工作的真实场景,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法官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他们不仅要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还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种亲民、接地气的表现方式,使得司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信任法律制度。
其次,这部话剧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情冷暖,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鼓楼苑”社区中,有各种不同的家庭和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各异,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社区里,家长里短、人情冷暖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呈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
最后,剧中“背包法官”的形象令大家印象深刻。他们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这种敬业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情怀,让身为法院干警的我们也都感到非常敬佩。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不仅体现了司法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也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总之,观看《鼓楼那些事》让我们基层干警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能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了基层司法工作和社会现实,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法治建设。这部话剧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和人文价值,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对待审判工作,我们审判的不只是案件,还是别人的人生。
篇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描述了一个普通的法官群体,这一千千万万基层法官的缩影虽然普通却不平凡。这部话剧中有很多的类似情节我都亲身经历过,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工作日常。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从2023年被分配到派出法庭以来,协助法官办理了很多案件,接触了很多当事人。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是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的原、被告均同意离婚,但对于孩子的抚养权双方却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因孩子未年满八周岁,尚未达到法定的征求其意愿的年龄,为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减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我们专程驱车五百多公里前往孩子所在的外地省份,就是为了详细了解和查清孩子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情况。最终承办法官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使得起诉时有警情预警的案件得以圆满化解。在办理该案时承办法官说过不论最后结果如何,我们的工作都要做到位,该调查的要调查,不能为了省事一判了之。通过这起案件,我更加明白了“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他人的人生”这句话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将会办理数不清的案件,其中大部分的案件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急难愁盼的“大事”。
作为一名法院工作者,要以“背包法官”赵晓海为榜样:
做一名有温度的法院干警,坚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和思想境界。在办理案件时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接待当事人来访、来电时要多一点耐心,对当事人提出的疑问和合理需求要及时进行解答和落实。同时,要关注案件办理的实际效果,推动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做到既解案结又解心结。
做一名有智慧的法院干警,基层工作纷繁复杂,面对的当事人形形色色,案件情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与当事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办理案件中运用智慧调停处理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
做一名有素质的法院干警,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奉献意识,把清正廉洁作为人格修养的重点。要始终牢记纪律规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守牢纪律的红线、底线、安全线,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公正处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坚持从小事抓起做起,做到谨于言、慎于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篇五: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背包法官”们身背国徽、肩扛责任、走街串巷,用热爱与信仰守护一方正义。
《鼓楼那些事儿》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通过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小故事,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
剧中所呈现的发生在你我身边、充满司法温度的微观瞬间,记录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音符。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湾”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法庭形象,而是每天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鸡毛蒜皮琐事的“背包法官”。传统的“人情儿”“老理儿”和当代法律意识在这里交织、碰撞,折射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老城区,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有温度、有智慧的不懈努力下,走向法治化的一个个“微观瞬间”。
《鼓楼那些事儿》讲述了婚姻纠纷、遗产继承、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各类司法小故事。观看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同时也在思考作为一名法院人,如何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一是法院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司法需求,在司法便民利民上发力,方能彰显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只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司法的全过程,坚持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到哪里,才能让司法服务真正惠及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司法裁判要有力度和温度。一个个司法案例就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活教材”。司法裁判有力度,有助于弘扬法律的权威,能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形成遵法守法、崇德向善的内心自觉,从而遵纪守法。司法裁判还要体现人情的温暖,不断弘扬社会的正能量,真正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篇六: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鼓楼那些事儿》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描述出背包法官走街串巷调解纠纷的日常繁忙的工作状态,体现出了法律的力度和温度。同时我看完之后感触颇多,谈谈以下几点观后感受:
一、这部作品接地气,有人情味,充满“烟火气”生动的展现了法院工作的真实场景和法官的酸甜苦辣,剧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常见的矛盾纠纷,正是有着无数个像“赵晓海”这样的基层法官,坚守初心、信仰、责任,才能将一个个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为人民司法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中,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作为基层法官,我们都对当事人之间因各种矛盾引发的冲突深有感触,剧中的背包法官“赵晓海”以强烈的同理心倾听人们内心的诉求,并以冲突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明事理、讲法条,灭火器般化解桩桩件件火烧眉毛的矛盾冲突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三、诉源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像剧中“赵晓海”法官这样用心用情服务人民的精神,这项任务必定在能动司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中成功,真正做到“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书写能动司法、司法为民的长远篇章。
总之,我们法院干警要以“背包法官”为榜样,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情怀,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立足本职岗位为践行新时代能动司法贡献力量。
篇七: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在很多人心目中,法官往往是在法庭上身着法袍、手执法槌审理案件的传统形象,威严庄重。《鼓楼那些事儿》打破了大家对法官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形象。话剧通过讲述“背包法官”每天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为群众排忧解难,将基层法官深入社区推动诉前调解、深化诉源治理的酸甜苦辣展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法律的力度和温度。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中却有“大民生”,案件虽小,却关乎到家庭和谐、邻里关系、社会稳定。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也最需要传递司法的温度。
去烟火气最浓的地方,纾群众最急的愁。法官,从群众中来,也要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只有走进社区,才能明白鸡毛蒜皮里藏着的生活悲欢,只有走进群众,才能理解家长里短中写着的民生冷暖,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只有沉得下心、低得下头、躬得下身,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扎根在群众这片沃土,才能真正听清、听懂群众的声音,成为一个接地气、办实事、有血有肉的法官。
自诉源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大街小巷多了许多像赵晓海这样的“背包法官”,田间地头、基层社区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最熟悉基层的大事小情,通过发挥法官的专业优势,让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办好人民群众身边小案,赢得群众满意度。诉源治理不仅是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有效途径,更是普法宣传的重要抓手,让法治思想、法治信仰更深地扎根于群众心中,也让执法办案过程更经得起群众监督,实现了双向性、参与式的法律知识互动,创新普法方式。
“让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纠纷的道路上,人民法院将不断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实践,坚持发展和完善能动司法,以“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审判理念传递司法的公正和温情。
篇八: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感
《鼓楼那些事儿》聚焦一名背着法徽、骑着电动自行车走街串巷的“背包法官”赵晓海,整部剧没有出现庄严的审判庭,有的只是“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赵晓海法官每日穿梭于婚姻调解、房屋继承、交通事故等各种纠纷之间,既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是一个专业的解纷者,既断案又普法,忙得不可开交。他是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基层法院工作者,是新时代践行能动司法理念的优秀代表,更是我们看齐学习的好榜样。
学会换位思考,以真心换真心,应该成为每个法院人的工作之匙、行为之法。只有始终保持“如我在诉”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件民生小案案结事了。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厚植为民情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相信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当下我们正在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更需要“背包法官”赵晓海式的法庭干警,以扎实的作风和昂扬的斗志,积极履职尽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快速高效地化解百姓心中结,“抓前端、治未病”,将矛盾消灭于萌芽、化解在基层。
话剧中的“背包法官”赵晓海,专业能力强,既对离婚调解信手拈来,几句话便让高材生夫妻重归于好,又对专业的园林绿化法规了如指掌,让金奶奶免交罚款,减轻生活重担。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年轻干警,更应向其学习,在基层这块学习沃土中,勤练内功、锤炼本领,以越发优异的能力和水平为基层司法事业的发展贡献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