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新媒体研究论文(优秀10篇)

最新新媒体研究论文(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3 11:18:11
最新新媒体研究论文(优秀10篇)
    小编:影墨

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学会把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重点。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学到如何组织材料和整理思路的方法。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一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二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三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不仅要掌握关键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候,更注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在实训室利用实训设备,以实践操作为主,采用理实一体化或者实训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到可应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开发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企业、学校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发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离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历来是职业教育的导向。目前,印刷行业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倍增,专业的印刷设备操作、印前制作和印后加工人才更是印刷行业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在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印刷人才迫在眉睫。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的要求,对周边城市印刷企业及不同类型的印刷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

(1)与企业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目前印刷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客户对象、员工现状、岗位设置、人力资源情况及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等,更好地进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渠道的定位。

(2)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等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掌握企业对各岗位员工在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对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给予意见和建议,了解印刷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和典型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奠定基础。

通过企业调研,针对印刷企业生产岗位设置,课题组确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可以划分为印前制作与工艺设计、印刷设备操作、印刷品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管理与营销等。每个岗位群都由多个岗位构成,以印刷设备操作岗位群为例,印刷设备操作包括印前设备操作员、印刷机操作员、印后设备操作员等不同岗位,其中印刷机操作岗位类别依次为学徒、二助、一助、机长,机长可晋升为车间主管,其他印刷设备操作岗位与其相似,印刷设备相关岗位有设备管理员和机修工。印刷设备操作类岗位群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通过学情分析及印刷企业用人反馈,学生对实践操作具有浓厚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就业率也高。结合印刷企业岗位需求,参照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要求,定位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无缝对接,进而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

根据这四个主要岗位群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确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知工艺、精操作、会排故、能检测”。然后,根据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确定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印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印刷为例。

3、基于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是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各岗位所需的能够胜任岗位职责,按照各岗位要求要求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态度、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各岗位实际的工作能力,也是制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印刷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印前图文制作能力、印刷工艺设计与制定能力、设备操作和故障分析解决能力、印刷品质量检测能力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能胜任各类印刷、包装及其他媒体传播类企业的图文制作、信息编排和印刷工艺设计设备操作与维护,生产实施,质量检测与控制以及工艺流程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要围绕职业能力的要求,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实践教学设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要按照职业能力的内在规律优化整合。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印刷企业工作流程,及工作过程典型工作岗位,建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对接企业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将工作过程划分为项目任务,将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实践教学项目中,有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职业能力体现在学生完成模拟真实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如依据印刷设备操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开设《平版印刷操作实务》《生产实习》等课程。《平版印刷操作实务》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胶印机助手和机长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相对应,可设计印前准备、机器调整、多色套印、印刷故障排除、印品质量检测等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如印前准备包括了印前纸张准备、油墨准备等。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如纸张准备主要培养学生理纸的技能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及6s意识等。通过实践让学生,让学生了解职业能力在职业岗位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依据企业的生产实践情况,拓展专业链的范围,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行业标准、印刷企业erp管理等。

(2)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以产品为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印刷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布置实践教学场所,按照真实产品生产过程,把印刷各岗位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中再现出来,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参观学习、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生产实习等融为一体,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印刷实境中学习,能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加强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企业对学生的后续教育内容。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作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做一名有责任的人。

(4)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随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了解企业各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紧跟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优化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5、结语。

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只有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才能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的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印刷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瞿思思.基于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8(3).

[2]李平,刘锁娣.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的采用新媒体技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whatdidhedoyesterday这一口语交际课时,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问答的形式,这致使口语交际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则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同学、教师的`录像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小组问答或师生问答,这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教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动的可行性,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

2)充分遵循适度原则。

就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新媒体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度采用新媒体,并广泛应用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创设语言环境,进而增强教学练习效果。部分教师受精力、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从互联网平台直接下载课件,然后做略微调整,就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是进行僵化的形式操作,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演示课堂。还有的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观看和接受,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这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显然极为不利。

3)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动态灵活驾驭和把握。在新媒体课堂形式下,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随机应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重视将课件制作的过于繁琐和华丽,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机械的展播课。当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扩充课堂容量,引导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教学内容。比如,课件或视频中多为固定的形式、程序和内容,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灵活改变。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英语教师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阅读和书写习惯,而且影响了师生活动交流,最终影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时间,并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和改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导致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便利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避免机械使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翟向丽.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2]马翠茹.寓素质教育于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反思[j].湘潮,2009(9).

[3]张永金.建构主义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4]陈东海.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研究,2015(4).

[5]吴莉伶.浅谈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对小学英语学科的优化作用——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j].都市家教,2011(7).

[6]李玉梅,段文涛.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7]孟子艳,庄会彬.应对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冲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4).

[8]王佩玉.趣味精彩乐学——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9]王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作者:杨胜刚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发挥新媒体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正面作用,特别是要合理运用好新媒体,全面提升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新追求。

关键词: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3]《论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李芸,《人间》,

[4]《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刘认真,《采写编》,2016。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六

在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冲击力较大。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更为形象直观地展现品德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很多信息难以控制,其中掺杂了很多不良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理性对待新媒体,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品质。

对于新媒体技术,应当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不能一味地拒绝和反对信息技术。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懂得是非对错,积极地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品德教师应当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这样,在面对网络的不良信息时,能够正确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进行小学品德教学时,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我的'好习惯》的教学中,应当在上课之前制作相关的课件ppt,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交流,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分别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在合适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这种沟通方式,进行学生品德的教育。

二、与家长合作,合理控制学生网络的使用途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时代的一种趋势。那么,要想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利用,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保证学生少接触一些网络的不良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其次,在学校方面,必须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程度,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德教学的质量。

三、以实践为主,促知行合一。

在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此,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活动,体验其中的过程,并进行调查和总结。这样,既可以获取大量的实践经验,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提高学生的精神领域和道德意识。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喜欢的动物》中,可以组织学生从周边生活、动物园和电视上,了解并收集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同时感受动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此外,在课外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1.查找珍稀动物的相关资料和故事,然后整理出来;2.以“珍爱动物”为主题,收集素材,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3.收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动物的生活习性、交流方式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并以此为课题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4.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动物的培养方式;5.以学生为小组,进行深入地调查,共同研讨相关的故事等。有的学生可以试着喂养小动物,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照顾小动物,每天给小动物喂饭、喂水,帮小动物洗澡,并吹干。然后,在小动物需要打疫苗时,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带小动物定期地打疫苗。有的学生可以记录一些动物的姿态,然后根据每一个动物的姿态,分析动物的思想。比如,广场的鸽子,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起带着食物去喂鸽子。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缩短社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可以整理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整体的汇报,然后,通过交流以后,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

四、从实际立足,以行促认知。

社会教学不但需要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而缺乏实践的行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小学生在道德方面,必须要通过实践,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而道德行为与实践息息相关。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此外,由于学校是属于农村小学,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家里都有田地,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很多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有的同学还能在家里帮家长做农活。因此,很多学生都清楚种植的过程和顺序,从整地到播种、再除草打药,然后施肥。但是,很多学生只是了解过程,并没有真正地体验过。所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休的时间,跟父母一起到田地里进行劳动,并记录所有的劳动过程。这样,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劳动过程,以此作为班级学生交流的素材。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属于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必须要结合课内外的活动,举办演讲会和故事会等,甚至可以举办秋游等。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思想理念,让品德课与社会教学进行结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我的才华,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的生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地理解新媒体对品德教育的作用,并充分地利用新媒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消除新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品德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4]王金伟.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相关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1).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七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字体设计不应该只是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更应赋予其一定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它可以代表一种文化潮流,也可以展示一种时代的特征。由于文字的整体性,笔画的增减并不会影响到它的可阅读性,因此,这也就为字体设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字体设计的简洁化成为可能。另外,许多文字的设计现在逐步趋向于图案化,也是其整体性的体现。文字的本质其实就是符号,那么如何创造这些符号的差异性就成为字体设计的关键。

(二)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字体设计中。

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为现代字体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字体设计中,不但是学生丰富的素材提取库,更为实际教学中教学者的提供了很多典型的案例。例如,古代的瓷器、刺绣等都为字体设计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没得创意。

(三)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文字不仅能够传达信息,更是抒发感情的重要工具。在进行字体设计的过程中,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并力求灵活的表现出来,使人能够感受到,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字内涵的理解,抓住其敏感因素,将其加入到字体的设计中,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让字体有生命感,也可以通过变换字体形态来增强文字的情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延伸教学内容。

动态文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文字延伸状态,所谓动态就是指文字的存在及其表现方式,它在静态文字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字的运动时间维度,使文字的设计进入到多维空间。动态文字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动,更是对一种灵活多变的动态方式的完美诠释。数字媒体就是动态文字的良好展示媒介,它一改以往传统媒介单向传递信息的特征,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文字交流的互动性。另外,传统印刷媒介通常是以线性文本为主流,而在数字媒介中,文字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字体设计课程教改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学者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把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教学者可以通过设计具有生动性的趣味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者可以布置学生设计自己的名字,这个课题的设置不但考虑到了其基础性,增强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积极性,更增强了学生们的创作积极性。

(三)结合现代构成思维。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只是局限在平面设计的阶段,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被局限在二维空间里,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应用,构成思维设计也渐渐被熟识,这种思维方式的引用促使字体设计从二维逐步过渡到三维,给设计人员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维,随之而来的“字体效应”更是使设计人员兴奋不已。

三、提升组织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教学者可以将字体的设计与图形的创意相结合。前文提到,文字的本质是一种符号,文字本身也是由图形一步步演变而来,因此,将字体设计同图形创意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这本质上是在创造图形,其表现形式非常强。另外,也可以引入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去完成字体的设计。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对于练习非常重视,而忽略学生的个人情趣,那么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者可以将设计理念与个人意趣结合起来。而一个人的字体设计作品往往体现着他的个人情趣和意向品格,所以,要引导学生使其把意趣、品格等个性化特征融入到字体设计中,唤起他们对文字内涵的的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字体设计中要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模式圈中。

四、结语。

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字体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更推进了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同时,教学者要意识到,教学的改革不应知识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还要注意扩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媒体。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八

艺术设计与纯美术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不但是为了追求创新和美感,并且内在上能够服务群众,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随着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文字设计在视觉传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设计师不仅要有平面媒体文字设计的基础技巧,更要具备如何使文字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合理有效利用的能力。因为,笔者认为,文字设计的理念应与时俱进吸取时代特征进行适时的调整,其不仅是思维上创新,新思维一定是不同于传统文字设计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创新一定是要适应新媒体这一大环境。

一、新媒体的概念。

报刊、杂志、广告、广播、电视,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媒体。人们通过传统媒体接收信息的途径是单向的,就是看到后在进行信息传递,这就有着明显的信息传播延迟性,人们在没有互动的视觉传递中获取知识显然是无聊乏味,甚至是低效率的。而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上,开发了多方面的技术作为支撑。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完成对文字、影像信息进行传播。这种新方式的传播不仅成本降低而去速度更快,受众群体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交流。各个层次上达到了市场和受众的良性循环。数字化新媒体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以数字化新媒体为主体。

二、新媒体的特点。

总的来说,市场和受众之间及时互动,并且实现海量信息在其间共享,多媒体作为主要载体,信息在社群中快速传播,是新媒体的主要特点。现在社会人们生活脚步加快,工作讲究高效,受众人群的没有大块完整的时间可供休闲娱乐的时间,显得越来越碎片化。为了迎合这一变化,微信和互联网媒体应运而生。在使用过程中,受众人群有着明确获取何种知识的目的,会根据自身工作生活所需选择符合自己的媒体内容。并且及时交流分享。同时,随着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各类新媒体的区分定义已经开始交叉覆盖,甚至融合。

1.文字在新媒体中的媒介方式。数字技术发展并逐步成熟,文字和其承载的媒介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化。在过去,书籍、报刊、海报等平面媒介时受众人群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现在,手机、计算机、网络电视将信息通过终端屏幕显示出来。设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媒介的差异性进行问题设计。平面和屏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文字设计的表现形式看似相同,实则差距很大,通过电子屏幕显示出来的文字不再受到印刷因素的限制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创作。但是设计者也是要考虑字体色号、色彩模式、文字识别率、可读性的基本要素。同时屏幕的显示,文字的运动、特效的应用效果和时间节点等动态因素也时设计者必须着重分析考虑的。2.文字在新媒体中的表现方式。文字设计在传统媒体中,比如在书籍中它就是静态的书面文字。而在新媒体中它成为可以动态显示的活的文字。人们在新媒体中获取的文字信息是更加容易被受众接收并极具感染力。静态文字注重文字设计的创意和变形美感,动态文字更注重运动元素和时间维度,文字设计已经发展到了多维空间。当然,动态文字的`运动表现方式并不是简单屏幕位置的变化,可以是单个文字结构上的动态设计,比如笔画分解,偏旁部首的聚散等。3.文字在新媒体中的传播方式。传统平面媒介中受众群体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单向的,单一性的通过有限的印刷版面、文字编排被动接受。现在受众人群可以享受到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福利,他们参与文字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发布并发挥越来越主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操作更加高效快捷,传递并获取信息,达到双向互利。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会成为受众人,受众人反向也会成为传播者。4.文字在新媒体中的阅读方式。由于印刷版面限制等原因传统平面的发展总是很缓慢,文字阅读是以线性文本为主要方式,而在新媒体中,文字阅读都是在数字媒体上开展的非线性方式阅读。其表现形式从传统的线性文本发展至超文本,一条链接中包括多种交叉链接,从而使文字阅读方式由传统的线性向非线性转化。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已有的问题进行详细诠释,延展更宽的知识面。人们的文字阅读方式就会进行转变,更多的倾向非线性转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新媒体环境为文字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由原来的纸质到屏幕媒介转换,从二维到多维的维度跨越,从简一单向到双向相互的传播整合,文字看似简单但是确实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形态。文字设计方法的着重点应由简单解析文字本身的笔画结构法则,转变成为关注文字在终端屏幕上呈现出的识别率、可读性、运动速度等方便的考虑。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吸取传统媒介文字设计的优秀技巧的同时,充分考虑数字技术的特性,注重静态文字和动态文字之间的渗透和延续性。作为文字设计师,需要将以下各种因素考虑其中。设计师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将海量信息进行真实有效并且最大化的传递,文字设计过程也更加关注创新理念,在陌生的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字设计更符合时代特性。当然,本文并不是告诉大家要抛弃全部的传统文字设计方法,而是要在取其精华在传统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化和媒体载体变化进行顺应的改革,使文字设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艺术标准。

参考文献:

[1]孙为.数字媒体中的动态文字设计[j].装饰,2008,(5).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字体是视觉传达中重要的信息符号和视觉载体。字体设计是一种追求高度细节化和准确性的设计形态。字体设计中的结构、笔形、细节是构成字体的三大视觉要素。字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位平面设计师都必须仔细揣摩文字的视觉表现并加以个性化创造。本文主要讨论字体在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把握与整体视觉感受的调整方法,以及字体的三大视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一种立体的视角层层解析字体设计中的普遍现象和内在逻辑。

关键词:字体;结构;笔形;细节。

前言。

达摩祖师在弘扬禅宗教义时以“骨、血、肉”比喻其徒对禅宗佛法参悟的程度。在字体设计中,我们将字体结构谓之“骨”,字体笔形谓之“肉”,字体神态谓之“血”,一款好的字体须将“骨、血、肉”三者贯通一体,使其有型、有神、有气。如松涛崖柏、灵石秀水,气韵生动、大巧若拙。

一、字体设计中的骨骼。

“骨”指的是字体的基本骨骼框架,构成字体基本的识别结构。在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的成败取决于设计师对字体骨骼的精准把握。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倡“骨法用笔”,自古书画同源,可以说得其“骨”者得其法也。那么怎样的字体骨骼才是符合字体设计要求的“骨”呢?首先,对于汉字来讲要正确地拆分字的间架结构。分析字体构成对于合理分布字体框架在空间中的布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汉字大致可以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和半包围结构、独体字这几种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文字的每一个笔划的起始位置和长短对于字体骨骼起决定作用,在字体设计或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字体骨骼在空间分布的原有位置、大小、比例关系安排其在矩形空间中的位置。判定设计字体基本结构的好坏可以采用负形验证的方法。第一,应仔细观察由笔划正形挤压而成的负形形成的形状。如果负形的形状有相似性并且没有巨大的面积差别,说明字体骨骼结构是合理有序的。反之,字体骨骼负形出现了较大的面积差别,基本可以断定字体正形笔划在位置高低、穿插呼应关系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字体设计是一种精确度要求很高的设计项目,减少误差就是减少字体放大后变形的概率,它对距离和位置的调整是以十分之一毫米为单位计算的。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只有做到准确再准确才能得到完美的字体骨骼结构。

(二)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字体结构。

创意字体和字模字体都需要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这样才能具有艺术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并且通过个性化提高字体的识别率。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字体骨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改变外框架的基本形状。正常的汉字以方形为基础,当我们把文字框架的比例关系由原有的1:1改为2:1、1:2、3:1、1:3后,自然可以得到一个和原有框架约束不同的骨骼结构。应注意的是创新的框架结构应采用严格的数学逻辑比例关系。例如黄金分割比例、贝塞尔曲线比例等等可以使字体看起来更加美观。反之,随意性很强的框架比例改变会使骨骼结构难以符合相应的美学法则和视觉关联。第二,改变字体结构中偏旁部首的比例分布。汉字已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骨骼分布位置。设计师可以尝试将这个布局关系作适当的突破。比如,将字体结构中的偏旁部首进行适当的位置挤压,夸大非部首部分在字体中的面积,在保持原有识别性的基础上可以获得风趣幽默的字体效果。当然这种骨骼变形也有一些条件,比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比较容易实现,其它字体结构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字体设计师应充分认清所创作项目的可变量大小才能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适当延伸字体中宫。如果将汉字用九宫格分析的话,正中间的位置就是汉字的中宫。中宫大小的变化也能改变字体的骨骼关系。对于大量应用于正文书写的字模字体来说中宫的大小格外重要。字模字体使用量巨大,单一使用的频率又低,面状化和线状化是它在平面设计中出现的主要形式。设计师适当放开字体的中宫,字体就会向外呈现一种扩展形态。反之,收缩中宫字体就会收缩。根据这个特点,字体较小时应放开字体中宫,字体较大时应收缩中宫。在视觉上字体就会出现小字显大,大字紧凑的效果。

(三)消除字体骨骼的视觉误差。

多数情况下设计师面对的字体设计项目要求都在三个字以上。在字的骨骼定位中必须将文字左右观察并且将所有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加以考虑。除了汉字最常见到的基本结构外,汉字还存在大量的独体字结构。这些文字不能简单地分析比例关系,应注意它们在应用时的变化。独体字因其形状特殊,往往存在放大和收缩的两面性。菱形结构的字相对向外扩张,全包围的字要相对向内收缩。只有坚持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的奥义。英文字体的误差取决于字母基本外形轮廓所造成的视觉误差。同等面积的圆形要比矩形看起来小,因此圆形字母要做放大处理。三角形字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收缩状态,所以在字母与字母组合构成的单词上字母之间的间距不能相同。方形字母与圆形字母或三角形字母的字间距小于方形与方形字母的间距才能保持视觉上的统一性。这是英文字母骨骼固有的特点。即使我们将英文字母中的圆形字母设计改为矩形,也要做适当的横向拉伸,这个很细小的变化才能消除字母间的视觉差。

(一)表达个性情感的笔形。

字体结构的基本框架为骨骼,组成字体笔划的笔形就是字体中所谓“肉”的部分。字体基本结构决定了字体的识别度,作为笔形的“肉”则决定了一款字体的应用成熟度。许多设计师往往只是完成了字体的基本骨骼,忽视了笔形变化带给字体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变化。所以,只有在完成骨骼构架基础上增加笔形才能使设计字体具有层次感和美观性。构成笔形基本特征的笔划可以用“永”字八法来作为基础笔形构成。一款具备实用性的字体应包含正常、加粗、较轻三种笔形形态。微软雅黑字体在表现上和使用上要大大超过我们通常使用的国产字体。这提醒我们现代字体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字体应用的前景和实际要求。根据汉字笔划基本特点参照可以大致将笔划分为点类、竖类、横类、撇类、弯钩,每一类型的笔形都要考虑创意点对字体笔划的设计要求。比如,同一基本骨骼的字体,如果把它的笔划设计很粗壮,那么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比较有力量感和阳刚之气。如果我们把它的笔划设计得较细,那么这款字体立刻就会变得秀气而灵动。因此,除去骨骼决定字体的个性外,笔形无疑也是决定字体性格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时刻笔形更加能反映一款字体的个性。

(二)创建合理的笔形形状。

笔形设计的难点有两个。其一,建立合理的笔形形状。多数字体设计师得创立笔形的过程中只局限于局部的图形变化,笔形与笔形之间缺少必要的图形关联性,也就是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图形近似性。以宋体字为例,水滴状的点形与刀状的撇在图形语言上具有锐角相似性(同时具有类似的尖状图形)。横在起笔处形成的三角形也同样具有上述图形特点,竖在起笔处有顿角尖的出现。尽管每个角的具体形状不尽相同,但可以感受到这些笔形之间的视觉联系。笔形之间的关联度越高,文字的视觉整体感就越高视觉效果也越好。反之,难于统一会显得支离破碎。单字在设计中应考虑整体变化的需要。以环境艺术(图1)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单字内都有一个近似的弯钩笔形出现。其二,笔形创意的难点在于打破常规。汉字的基本字体宋体、黑体、综艺体的笔形是绝大多数笔形变化的基础。这种结果造成多数字体的个性不够突出。字体的丰富性在于笔形的个性化,方正柏青体虽然基于书法字体变形,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原字体的大胆创新,传统的横细竖粗被打破反而有了更生动的情趣。笔形设计可以与图形结合,宋体本身结合了相当多的图形变化,古人造型的创意思想完全可以为现代设计所借鉴。当然笔形在创作时要与文字本身表达的含义结合才能生动合理。脱离意义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反而削弱了字体本身的识别性。

(三)笔形的文化属性。

笔形是字体设计中变化最多的视觉表情,不同的笔形可以反映设计字体的情感。字体设计不是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视觉规律。所以笔形创意的出发点应是字体的文化属性。如飞白的笔形设计往往能给人带来刚劲有力的中华民族特色,弧线笔形可以使字体变得温柔娇媚,斜线笔形带给人速度感和运动感。在笔形设计上也可以大胆借用硬笔书法的连笔处理适当的简化增加笔划使笔形充满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好的笔形设计应该方圆结合柔中带刚,将汉字中字体的力量感文化属性充分表达出来。英文字体符号化远远大于中文字体,它的文化属性更加依赖结构和细节的表现。大多数英文字母的笔形变化和抽象图形相关。

(一)字体设计中的细节表现。

“血”是一种流动的液体,悄无声息却蕴含能量。字体设计中的形神兼备和精气神都是通过字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这些细节虽然很微小但却是整个字体的“血气”所在。字体设计的过程大致分为起形—骨骼、整体—笔形、局部—细节三个阶段。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缺少了细节刻画字体的层次感就会削弱,给人的视觉感受就会很“薄”,更像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最后阶段的细节刻画往往是整幅作品中最精彩和最有神气的地方。如果字体笔形上的细节一带而过草草收尾,在实际应用上往往会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举个简单例子,作为现代字体代表的黑体看上去很普通,横平竖直变化较少,事实上,黑体的基本笔形在创作时笔划两端会有一个微微扩张的结构变化。这个结构保证了黑体在印刷字号5磅到10磅时保持了字体的挺拔状态。如果取消这个结构,当字号较小时印刷油墨与纸张结合后就会吃掉字的一部分,字体两端就会收缩,整个字体横竖的视觉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基本笔形全部要求尺规作图完成弧度切分不是偶然而是字体设计要求的必然结果。

(二)提升字体的精气神。

字体细节应该在以下方面作为刻画重点。第一,笔形刻画。笔形是字体设计中“肉”的部分,有“血”有“肉”字体造型才会大气磅礴。通常“血肉”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以宋体为例,汉字横平竖直的特点使细节变化的处理往往是在一个基本笔划的起笔和收笔的地方。宋体的横在起笔处有一个小的钝角,在收笔处有一个大的钝角三角形。宋体固然借鉴了楷书的运笔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在黑体上也同样存在。综艺体虽然看上去不是很明显,依然有入笔时的斜角。这些信息提示我们在设计创意字体的时候,笔划的两端要做到细节的变化不能平铺直叙。图2这个例子也能很好的'说明,原字体在设计上缺少细节处理见棱见角显得生硬,除了基本结构和笔划之外缺少层次感和文化性。设计师在调整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笔形做了一个小的圆形倒角,字体就增加了一种传统水墨的温润感和流畅性。字体调整前后的成熟程度产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字体所缺少的层次感和文化性在细节上一点细微的改动后马上跃然纸上。第二,细节上的呼应。细节处理不是简单的在笔划上加个圆或加一个倒角,又或是进行局部连接或延伸,还要考虑每个笔划自身特征并结合汉字的基本特点。例如横竖的比例关系,比例过大倾向于古典主义风格,比例接近则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由于人眼睛的原因横竖的宽度永远不能相同,横会比相同宽度的竖看起来更宽。笔划数目不同的汉字并列一起时,单个汉字之间的笔划宽度同样存在差异。笔划少的字要比笔划多的字粗一些才能取得视觉上的平衡。横增加了细节变化,意味竖和其它笔划也要做相应的细节处理。撇在处理时应仔细确定开合的角度,角度过小字体就会内收,角度过大字体就会松懈。不同的撇角度也不能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一种近似而是不是相同的结构。强行划一会使字体的负形大小显得差别过大。这些细节调整是字体设计中最漫长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设计师水平的地方。

(三)英文字体的细节。

英文字体是当下绕不开的设计课题,相对于中文字体,英文字母的细节调整主要集中于一些弧度和宽度的变化上。例如,大多数古典字体中字母o为一个椭圆形而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正圆,椭圆有更好的平衡感和视觉稳定性。外圆和内圆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椭圆,形成字母的线条就会有由粗到细的变化,字体才会动感十足。再比如,几乎所有的衬线体都在衬线的角上有一个微小的圆形倒角而不是尖锐的锐角。非衬线的字母笔划宽度上同样应尽量避免横竖完全一致,视觉上才会有起合转折的变化。字母的倾斜线也会因字母宽度的不同要求改变倾斜的角度,s这类字母不会平均分配上下两个半圆面积。优秀的字体设计需要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细节的变化。

四、结语。

字体设计是基础中的基础,设计师都渴望新的字体不断出现,字体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骨、血、肉”从一个解构的角度观察字体构成的基本形态和基本规律,探索字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整体的视觉关联,促使我们思考未来字体设计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洁连.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吉姆斯菲利奇“吉姆斯菲利奇.字体设计应用技术完全教程[m].胡心怡,朱琪颖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拉斯缪勒.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新媒体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从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现阶段新媒体艺术教育在湖南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教学情况,探究新媒体艺术在湖南农村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及其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引起教育界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新媒体教学的研究及关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新媒体;美术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媒体艺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农村人均收入增幅加快,经济条件改善较大,新媒体的普及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也得到了重视,教师开始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媒体艺术也逐渐融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这证明了现代媒体的普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起着推动作用。目前,湖南农村只有极少一部分学校普及了新媒体艺术教学,但其程度非常低。根据近十几年来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原城关镇)园艺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调研,在20世纪末,园艺小学的师资基本上以主科语文和数学老师为主,部分老师兼任全校的音乐、劳动、体育、美术等课程。例如,数学老师兼任了美术、体育和劳动技术等课程,然后其他老师都各有兼任,师资在农村以及乡镇相当紧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在有了年轻且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美术教师。园艺学校的课室有所拓展,但是未曾有一间完善的多媒体艺术教室。显然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并不迅速,在现代媒体艺术的冲击下,美术课程还是以传统美术教学为主,很少有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介入。时代发展迅速,这所已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的乡镇小学的美术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美术课基本是依据教材以实践绘画为主,而美术教材的内容并未及时更新,所以园艺小学美术教学的滞后性是必然存在的。

金砺小学是一所城镇民办小学,学费高昂,但师资和环境都比较优越。在调查中发现,金砺小学的美术课程中开设有flash等基础动画和电脑绘画的教学。flash动画和电脑绘画课程属于大学的艺术专业课程,却被搬到小学的美术课堂上,但是课程的内容都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接受并吸收的知识范畴。金砺小学的美术教育相比园艺小学的课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由于金砺小学的办学性质,需要充分突显其办学特色来提高生源数量,所以学校的教学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动向,特色教学是区别于公办学校另辟蹊径的办学方式。其班级人数控制在30~40人,而公办学校的班级人数基本都在50人以上,这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分配,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设施学习,更方便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实践和教师的管理。美术教材虽然相同,但金砺小学的教师更关注美术实践课的开发和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就需要及时地创造学习条件,新媒体艺术已经渗透到了大众生活,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的新媒体教学条件和设施。

二、城乡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

数字时代发展迅速,新潮艺术的传播依然存在差异,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严重滞后于城市。湖南城乡美术教材的差异不大,但是教学设施相差甚远。现代媒体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美术教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前卫的艺术元素,让学生体验新潮的视觉艺术,可见现阶段美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已经有所降低。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无法实现新媒体艺术教育,所以美术教材就尤为重要,其内容也需融入新时代的艺术元素,由此看来,新媒体艺术应该逐渐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在教学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必须将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融入美术教材中,逐渐向农村普及新媒体艺术教学,使城乡新媒体艺术教育统一发展。基础美术教学遵循着课程标准的安排,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美术鉴赏能力或是培养下一代画家、艺术家。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的是创新型、实用型、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才。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字化艺术,传统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承载现在的美术知识以及与美术相关的技术技能,所以新媒体艺术教育需要载入中小学美术课堂。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面远不及城市的学生,这是由于农村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太过单一,仅以课本知识为主。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的学生能利用网络媒体、电子设备自主地学习,城市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要高于农村的学生。最后,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城市学校能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视听传播特点,让知识和信息以动态的表现形式不断传输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识。在信息时代,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传播、审美熏陶最高效的方式。在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普及下,农村美术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熟练运用媒体教学设备和器材,将美术课从讲授过渡到实践、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艺术更敏感,对美感追求更渴望,这是发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手段。

新媒体艺术教育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这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引进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将会给农村中小学教育带来勃勃生机。目前,农村中小学对现代媒体艺术教育还不是很了解,甚至高校也没有完全普及新媒体艺术教育,导致新媒体艺术人才非常稀缺,这需要广泛普及新媒体艺术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农村经济现状制约了艺术教育发展,可优先提高师资水平以普及新媒体艺术的知识,提供新媒体艺术教材并及时更新美术课程标准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会得到普及和完善。

参考文献:

王轩.新媒体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