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9篇)

最新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3 11:54:42
最新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9篇)
    小编:文锋

没有选择,只有努力,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社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并不断实践。抱着学习借鉴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总结范文中发现自己不足之处,提升写作水平。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一

高中物理与其他课程相比,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是死记硬背基本理论知识就可以实现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物理学科更是如此,不仅要了解各物理运动的基本定律,还应了解其运动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才能将物理知识点了解得更为透彻.采用渗透教育法,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渗透教育法,恰巧具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渗透教育法充分应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中进行渗透。

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去了解和掌握,比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这些物理知识的讲授时,如果能够适当的运用渗透教育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另外,通过课堂的教学,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而且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渗透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多学科进行渗透,将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渗透教育法应用于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对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直观的表达出现,更为具体化和简单化,通过这种图片和声音等的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对那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实验观察,或者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可以采用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章节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小实验供学生选择,提前将小实验目录公布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学生通过联系教师所教知识,反复进行实验,分析和思考实验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进行渗透。

物理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发掘出事物中所包含的原理,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一味的给学生传道授业,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讲授“光源与激光”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些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学科的性质,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中,教学方法上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二

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中学物理尤其是对力学、电学中的基本知识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中学物理教学特别强调情境的生活化,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但也应当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物理知识构建和能力形成并不全部是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经验、对物理知识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已经有很多作者给予了研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能力形成的负面作用则较少有人提及.事实上,学生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知道需要用物理知识去解题;另一方面生活经验尤其是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在这种矛盾的交织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客观上阻碍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例1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一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与此同时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8n的力的作用.已知物体与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分别如何?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出错,他们错误地认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8n,方向为水平向右.有意思的是,如果本题呈现时带有图示=,则学生的错误率会更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便会发现,此时做出错误判断的学生的思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认为摩擦力的方向必然与受到的力f的方向相反,而且大小就与f相等.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进一步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情形与此相似:推着自行车向前走时,推着一个箱子向前移动时……都是推力向前,摩擦力向后.于是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摩擦力总是与推力相反的.至于大小的判断,可以想像学生此时所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基本上脱离了习题当中的实际情形,基本上就是一种朴素的直觉性认识.因此,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需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基于习题给出的具体条件去判断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并借助于牛顿运动定律将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联系起来.同时强化学生以物理知识代替生活经验去解题的意识,是促进能力生成的根本途径.

2能力生成需要关注学生的物理认识。

根据笔者所接触到的物理同行来看,可以说中学物理教师都有一种特质,即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生动有趣,能够在其它学科相对沉闷的情况下给学生带来一些愉悦.于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措施不断涌现,应当看到这一教学行为其实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一些学习上的错觉,即学生常常误认为物理学习是不需要付出太多思维的.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物理解题当中会遇到困难,但是他们很少意识到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形成了“轻视”物理思维含量的缘故.如这样的一个题目:一个带电粒子的动能是ek,当它以垂直于电场线的方向进入某平行板电容器并飞出时,动能变为2ek.现假设该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那其出电场时的动能变为多少?对此类问题的学习,为了使内容形象化,教师一般会通过flash动画去呈现相应的场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形成问题的条件.但由此也让学生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即电子进入电场的轨迹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此思维之下学生在解答上面的问题时,他们极少有人意识到由于初速度的变化,该电子在电场中受电场力做功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得出错误答案的学生相当多.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物理问题的变化性与复杂性,只有充分分析了问题的条件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认识必须牢固树立.

3能力生成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直觉。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物理直觉对于能力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解题的直觉特别好,往往能够一下子看到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而能力薄弱者往往就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是提升各项能力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形成良好的学习直觉途径有:一是大量的训练,这一点不用避讳.大量训练与题海战术不是一回事,大量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训练,而是进行系统的变式训练,以让学生达到一通百通的结果;二是必要的自我反思.这是当下中学物理教学中比较缺失的,很多时候学生解题之后都急着去做下一道题目,而缺少一种回过头来反思的意思.其背后透露出的是完成任务的心理,而非能力提高的心理.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引导学生反思,就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总结。

当然,以上两个途径最好同时进行,这样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两者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起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教师的主角十分的复杂,他就应是一个参与者,是与学生一齐探究的队员之一,但他同时也是引导者,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朝着自我设计的情景里发展的一个领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愿意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段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而且也能够让教师的引导进行得如鱼得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必须困难的、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资料分析,目的在于规定学习资料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资料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到达教学最优化的资料效度;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资料创设适宜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自感”这课时,教师用如下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人能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是多大?(36v)。再拿出三节干电池问:将其串联后人接上去有无感觉?(没有)。紧之后教师将三节电池与几匝线圈(日光灯的镇流器)串联,再请三位学生上去,手牵手与上述电路串联,闭合开关问其有无感觉?(没有),再突然将开关断开,三个学生都感到手一麻———触电了,赶紧松手。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异常惊奇,想明白三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什么会触电呢?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的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三、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

用滴管。于是分发爽身粉和滴管。问题又出现:如何测定油膜的面积?思考后提出:画显影的轮廓。如何画?分割成相同的正方形。学生都为找到答案而高兴,可动手的结果比10的-10次方大多了,问题出在哪儿?眼看陷入僵局,我提示:从d=v/s出发分析。有学生想到了:油膜面积太小,追问:可能原因?不是单分子层,之后问:如何克服?几经讨论得出:稀释,至此问题最后解决。

四、把握好探究的自由度。

把握好,引导不到位,学生会显得盲目,引导过于具体,就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成为变相的灌输,因此,教师在介入学生探究过程时,一般不是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或是结果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推荐,或者做一下铺垫,让学生受到启发,获得顿悟。把握好了探究的广度,即选好探究点,确定好一节课重点探究问题和环节。要把握好探究的深度,教师就需弄清探究点和学生的知识起点、潜力起点之间的距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状况灵活调节探究活动的自由度,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三方面做好了,探究的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以上三点仅仅是探究式教学实施中需注意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其他还有需多的因素影响着探究的成效,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怎样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等,本文仅仅抛砖引玉。高中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教材,在新课程的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对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设计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有个性化特色课堂教学,设计出体现自我风格的杰作。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四

对于学生而言物理这门学科是比较困难的,而教师如果能使这门课的教授上有所提高,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物理规律教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只有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必须具有绚丽多姿的艺术色彩,必须讲究“新”、“趣”、“巧”。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学习物理规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学习物理规律时,要帮助学生明确,运用任何一个物理规律的基本思路,都应从规律本身中寻找,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清运用规律的思路。比如对动能定理的运用,应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研究对象所受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除此之外,用资料导入(如物理学史料、科学家轶事、故事等),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巧妙的.选择和编排来引入新课,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热辐射”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煤灰救命”:“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原封住了归路,船员们想了很多办法——挖、炸、锯、砍,冰层岿然不动,一切‘武力解决’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有位学者提议,把船上的煤屑、煤灰都铺在冰原上。奇迹出现了,冰开始融化,船线得以开通,船员们得救了。为什么煤屑、煤灰能使轮船摆脱困境、挽救船员呢?大家听了这节课就会明白了。”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思维顺着故事的情节进入学习物理的轨道。物理是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如果能在课堂上多举物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就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有用”,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比如磨刀时为什么要往菜刀上洒水?这是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会使钢铁的硬度降低,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可以使刀石间的热量被水带走,这样刀口的温度升得就不会过高了。像这样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应当能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应用“合理推理法”。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由动能定理推导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是由动量定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的。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

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往往较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一个“理想化”模型。理想模型方法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模型很多,有的是对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比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理想气体等;有的是对物理条件的理想化,比如光滑、轻质、不计弹性、理想电表等;有的是对物理过程的理想化,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和单摆)。如果学生把这些理想化模型建立起来了,那么就能解决很多物理问题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综合题,由于物理情境比较复杂,已知条件多(有些已知条件还比较隐蔽),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及物理规律也比较多,一个缺乏经验的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而,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教学中就像一台文艺晚会的导演一样,有效地调控着教与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高海山高中物理新课改中体现的教学新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2]魏越峰浅议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与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3]何必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4期。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五

无论中考,高考,物理都是必修、必考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物理之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记忆犹新。无论是力学,电学,磁学等等,其知识点之多、理解之晦涩,逻辑之严谨,现象之抽象,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难出其右。于是有些物理老师讲题、讲题、还是讲题,学生不断的做题、做题、还是做题,仿佛物理就是“题”。不可否认,物理知识的掌握,必要的训练是必不可少,同样也是物理成绩提高的关键!但是物理教育难道只剩“枯燥无味的讲题”,“枯燥无味的做题”吗?更不用期望学生会对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趋之若鹜了,也许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强迫自己学习,也会在考试之后弃之如敝履!这不得不说是物理教育的悲哀!

二、物理是什么呢。

有人说:物理学是一种野心,一种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渴望知道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服务。物理不仅限于其自身的公式,符号,同时也是方法论、哲学、逻辑学、数学的高度集中和体现。物理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三、物理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

物理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初中物理教学标准对此明确指出:物理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简单点理解:物理有用!掌握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人对社会有大用,所以学生要学习物理。但对于物理教师而言:绝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会做某些题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物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极端一点说,老师甚至可以教不会学生做一些题目,但是必须教学生用物理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也许学生最终解决不了某个物理问题———某个问题的解决受到很多客观基础因素的影响)。也许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不再学习物理,不再会做物理题,但是,学生没有忘记物理,因为他在一直在用物理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

四、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办。

1.抛开学生的差异,把功夫做到诗外。

考虑到各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很大,层次分化很明显,若要教会学生理解物理思想学会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要想让每个学生听懂、搞懂,这的确是很困难的,甚至极端点说是“刁难”一线教师。但这难道真的一点可行性都没有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于一线教师的难是深有体会!教会学生难,管理学生难,各种考核难,职称评定难!但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过来人,教师应该能够体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又何尝不艰辛?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迷茫的眼神我们能视若罔闻吗?难道他们就一点学习物理的希望都没有?是物理抛弃了他们?物理对于他们就是天空中无法触及的云朵吗?我想应该不是,无论多复杂的物理原理、方法和规律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总可以通过简单现象、方法展现出来。例如:电流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水流这样简单而又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类比;磁场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玻璃板上的铁屑不同形状的分布进行描述;如此等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至简。因此撇开学生的差异传授学生物理思想和物理思维方式应该是完全可行的,但需要教师把功夫做到诗外,使天空中的云朵化成滋润万物的雨水。

2.让物理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的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物理,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物理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物理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进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让物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物理的有用。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学到的物理规律,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起来。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4.在感受物理的有趣、有用的同时,感受物理的“说理”

教学关注了生活走进物理、物理回归于生活。只是怎么把这种“理”表达出来呢?“理”最终是要说出来、写出来的,这是物理考试规范要求的必须。这是教师教学的技巧,更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难点。尽管许多专家提出:教师要更新教学形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语言、素材;教师要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技术。诚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说理能力的的培养,但是,物理的说理难度贯穿于段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走“捷径”是不行的!况且这捷径也是没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规律,说理就是“模仿-犯错-重复-掌握”这个渐进渐变的过程。

五、总结。

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都好走直路,走捷径,这是人之常态,这样做短时期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应该尊重规律,尊重学生在学习上多走出的稚拙“弯路”,这弯路多出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多一些切身的体验,让路在他们的心中延长,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学生会从“物理有用”发展成“物理我会用”的质的飞跃。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六

当下,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还比较紧缺,加上部分物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制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造成了在物理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课件制作现象将计算机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新软件,可以将物理学科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有机统一起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运用,为物理教学的发展服务。比如,许多物理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建立了相关的网站,然后把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传到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同时,也把在其它网站上搜集到的课件和自己的课件融合在一起。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课件教学体系,既实现了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组合,也方便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建立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一)通过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科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实验仪器落后,材料有限等,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使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或者不容易操作的实验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弥补了常规实验不易操作的特点,提高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机结合,能够突破常规实验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危险的实验能够有效地进行模拟,使教学中实验的缺点得到完善和弥补,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运用虚拟实验室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长期以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怕出现意外,给学生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失,因此往往会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看实验,没有动手的机会,另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结果和教材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部分数据还是相反的,同时实验产物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体现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中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不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从多方位去进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得到培养。学生在操作虚拟实验的时候,还可以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进行网上畅游,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网络储存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共同任务的驱动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总结归纳、共同提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能力开发和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库。网上的资源信息量大,而且不断更新,这些资源都处于动态更新之中,教师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适合学生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了解物理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发展很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并在物理教学中及时调整。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但是现实中的练习题不能及时更新,题型偏旧,很多习题都是过时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资源库,为学生推荐一些权威的学习网站,让学生从这些网站上下载一些最新习题,这些习题题型新颖,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听一些专家讲座,还可以和他们交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名师网上和名师、专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以及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在论坛中还可以和同行交流教学中的困惑,通过网上学习交流,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六、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突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并不是排斥所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达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它们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它们的有机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主动探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七

高中物理与其他课程相比,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是死记硬背基本理论知识就可以实现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物理学科更是如此,不仅要了解各物理运动的基本定律,还应了解其运动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才能将物理知识点了解得更为透彻.采用渗透教育法,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渗透教育法,恰巧具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渗透教育法充分应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中进行渗透。

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去了解和掌握,比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这些物理知识的讲授时,如果能够适当的运用渗透教育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另外,通过课堂的教学,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而且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渗透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多学科进行渗透,将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渗透教育法应用于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对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直观的表达出现,更为具体化和简单化,通过这种图片和声音等的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对那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实验观察,或者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可以采用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章节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小实验供学生选择,提前将小实验目录公布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学生通过联系教师所教知识,反复进行实验,分析和思考实验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进行渗透。

物理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发掘出事物中所包含的原理,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一味的给学生传道授业,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讲授“光源与激光”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些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学科的性质,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中,教学方法上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八

随着我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广技术技能被提上了一个的新高度,职业高中也迎来了发展改革的新契机。虽然部分学校能够把握机遇,完善物理学科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但总体上看,我国职业高中的物理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很多职高的物理教师仍以课本知识为主要的教学资料和任务,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的关注,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更损害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用心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薄弱,自主学习物理学科课内外知识的潜力下降,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二、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课堂教学的好处。

高中物理与其他学科相比,资料较为抽象,不仅仅学习难度大,也更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与抵触,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能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强化学生对生活化了的物理知识的直观感受。此外,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以敏锐的物理眼光与创造性的物理思维观照周围世界,再将已有的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探究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会采取物理实验、社会调研等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因而也就同步训练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潜力,为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在职业高中物理课堂引入生活物理现象的有效措施。

(一)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新课。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物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有效衔接新旧知识,教师可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一堂课的导入资料,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例如,在讲解光现象时,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设置手影游戏环节,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影子的构成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透过独立自主的思考,总结影子的构成原理,从而引出“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教学资料;再如,为讲解“惯性”这一抽象概念,教师能够公交车的急刹车为例导入新课,透过分析急刹车时乘客身体倾倒的生活场景,引发出惯性的表现这一教学资料。

(二)以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强化知识。

抽象的物理概念不利于学生记忆,对此,教师能够联系日常生活来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往往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教师应当用心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经历与经验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不仅仅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次的反思、整理与回顾,帮忙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气体的压强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回想其为自行车车胎打气的过程,透过分析车胎随充入气体的增多变硬这一现象,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产生原因的理解与记忆。

(三)鼓励学生自主调研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阶段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的飞速跃进都与物理学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物理为精密科学仪器与高端生产设备的发明应用带给了强大的助力,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体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职高学生要养成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够独立自主地以社会调研等有效手段汲取课本以外的知识。职高学校的物理教学资料不应被局限在课本知识与课堂实验的范围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锻炼自我的实践动手潜力,不断扩大自我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多领域、多方面的技术素质拓展。我国职业高中的师资力量与普通高中相比较为薄弱,加之中职生的基础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学习潜力较差的学生彻底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因此,如何在职业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职业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反思与改善的关键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篇九

摘要:职业高中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职高物理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枯燥的物理理论呢?基于这些特点,创造多样化的课堂,进行多样化的物理教学,确保测评的多样性就格外重要。

关键词:多样化;物理故事;教具;多媒体。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在职业高中许多优惠的政策下才无奈地上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基础较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尤其讨厌枯燥无味的理论,譬如像物理这样的课程。因此,职高物理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融入进课堂,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枯燥的物理理论呢?需从这些职高学生的特点谈起。他们虽然基础很差,但很多学生还是愿意进步的,虽然对理论部感兴趣,但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基于这些特点,创造多样化的课堂,进行多样化的物理教学,确保测评的多样性就格外重要。

一、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是一所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有些地方进行了课改,把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教师在中间讲的少,学生说的多,但从本质上还是没有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职高学生就更行不通了。我们的物理课堂应该充满趣味性,甚至艺术性。

1.讲解物理故事。

许多物理学家的故事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穿插物理知识和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的故事,小磁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当小磁针发生转动,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推断这个原因是来自它上方的通电导线,通电的导线产生了磁场。就这样,通过故事一步步把学生引到物理理论上来。另外,通过物理故事的讲解,也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的汗水。

2.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职高的学生基础差、习惯差,但思维不差、理解力不差、表达能力不差。他们在初中阶段多为不被重视的对象,由于长时间的“差生”的帽子,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找回自我。我经常“偷懒”,让学生帮我讲课。我们学校实行学生积分制,每节课让学生自己上讲台给别的学生讲课,其他学生给他们评分,然后给他们加积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由于讲课的不是老师,是自己的.同学,所以气氛特别活跃,讲到不懂的地方,还敢要求重讲,有时还会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真的是参与进来了,真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学习了,这样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很多。

3.发挥教具和多媒体的作用。

电磁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往往很多情况是难以想象的。但多媒体可以帮我们这个忙,它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象,一目了然。有些演示实验具有可操作性,但实验过程变化快,变化小,不容易观察。在多媒体上可以把想象放大,更易于接受。我的学生是数控专业的,所以物理教学要与其专业结合。比如,讲到变压器,可以让学生多发表自己意见。讲到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可以拆一个灯管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加深其理解。

二、多样化的测评。

传统测评的主要模式就是笔试,分数高就是学得好。对于职高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应该建立多样化的测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在我的实践中,学生的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试卷成绩,另一部分是日常表现,比如,参与讲课、课堂纪律、作业的认真度等等,也就是测评是渗透在每天的教学中的,且是多样化的。

职高物理的教学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抱怨,就一定会有更适合的思路和方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