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准备阶段,编写教案是教师必要的工作之一。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教学中的实际变化。这些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可操作性。
高二化学教案篇一
1、油脂的成分。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即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
上面的结构式中,r1、r2和r3分别代表烃基,如果r1、r2和r3相同,这样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如果r1、r2和r3不相同,这样的油脂称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为混甘油酯。
甘油三酯发生水解,即生成高级脂肪酸(r1cooh、r2cooh、r3cooh)和甘油(ch2oh—choh—ch2oh)。
2、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和油脂的熔点之间的关系。
饱和度取决于高级脂肪酸中的烃基(r—)中碳碳双键(—c=c—)的数量,碳碳双键的数量越多,脂肪酸的饱和度越小。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大,则油脂的熔点较高,如动物油;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小,则油脂的熔点较低,如植物油。所以在室温下,动物油通常呈固态而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3、油脂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
在人体中,油脂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油脂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从而进入人体。
被吸收的油脂大部分成为脂肪组织存在于皮下、腹部、臀部,有保持体温、保护人体内部组织、防止皮肤皲裂等作用;还有一些以卵磷脂、脑磷脂、糖脂等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各大器官中,起着独特的生理作用。
油脂水解产生的高级脂肪酸被人体吸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脂肪酸还可以储存在脂肪细胞中。所以油脂也是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
有些脂肪酸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有些则是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的原料。因此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但是,油脂的摄入应该适量,如果摄入过多,过量的脂肪在体内堆积,则会造成肥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通常情况下,植物油的熔点比动物油的熔点高。
人体中,油脂主要在胃中被消化吸收。
质量相同的油脂和葡萄糖完全氧化时,油脂产生的能量比葡萄糖的高。
d、油脂在人体中,能够被氧化放出能量的主要是油脂水解生成的甘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煤油和汽油都属于油类,具有相同的组成。
b、油脂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
d、人体内的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植物油通过氢化,即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练习题答案。
1、c。
解析:1g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能量;1g脂肪氧化时放出约39.3kj的能量,可见c是正确答案。
2、cd。
解析:煤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它们的组成是不相同的,a是错误的;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是错误的。
3、c。
解析:加成反应发生在不饱和键上。其他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油脂是否含不饱和键无关。
高二化学教案篇二
1.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说明。
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确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带有精确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活塞。
(1)(1)优点: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
(2)(2)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i.i.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碱式---活塞。
酸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
ii.ii.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iii.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iv.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v.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1)查:
(2)(2)洗:先水洗,后润洗。
(3)(3)盛,调:
(4)(4)取:待测液、指示剂。
(5)(5)滴定:
(6)(6)记录读数:
(7)(7)数据处理。
讨论。
1.1.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h+]ph。
00.11。
10.000.0331.48。
15.000.01431.85。
19.500.001252.9。
19.800.00053.3。
19.980.000054.3。
ph。
7
氢氧化钠体积。
2.误差分析:
(1)(1)润洗。
(2)(2)进气泡。
(3)(3)锥形瓶润洗。
(4)(4)滴定管漏水。
(5)读数角度。
高二化学教案篇三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高二化学教案篇四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2]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periodictableofelements)”。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射线x,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3]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例如:氢属于i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0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3号(nh)、115号(mc)、117号(ts)和118号(og)提名为化学新元素[7]。
高二化学教案篇五
按族分:
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雷。
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
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
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
高二化学教案篇六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高二化学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高二化学教案篇八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认识更具体。
本节内容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并且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来更深层次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fe2+与fe3+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性质和转化。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2.实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有实验的基本技能,且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
3.心理准备。
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究问题的本质,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掌握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进一步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提高理论认知水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操作、自主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的过程,认识fe2+与fe3+的化学性质,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大胆置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
(2)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fe3+的检验。
教师活动:由缺铁性贫血引入,指出铁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补铁常用药品是二价铁,并展示feso4药片的说明书。
学生活动:倾听并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符合新课改sts教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从说明书上看你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可能被氧化。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设疑,形成头脑风暴。
验法)。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在实验中体会fe3+的检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来验证fe3+的检验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讲解fe3+的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倾听。
设计意图:形成fe3+的检验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分析fe3+和fe2+具有的性质。
学生活动:用所学理论分析fe3+只有氧化性;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探究学习过程,体会自主得出结论的愉悦心情。
学生活动:思考。
设计意图: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为实验探究做好心理准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fe2+和fe3+的转化。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用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以及预期的现象。
学生活动:师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案;引导学生完成设计的实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交流,初步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思考,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解决feso4药品说明书的问题:为什么与维生素c同食吸收效果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fe2+被氧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出二价铁盐的保存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归纳,现用现制密封加少量铁粉或铁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设置的趣味实验,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印刷电路板的制备。
学生活动:自学总结,体会铁盐的应用。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总结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1.从实际生活引入,缺铁性贫血,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化学来源于生活的规定。
2.通过药品的说明书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上课解决疑问,让学生更有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思想。
3.设计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知识自然生成,且学生在过程中可以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设计三类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实验和趣味实验,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在课堂上的实施,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品加得过多、操作不太规范,这些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本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和学习任务,学生反映良好,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高二化学教案篇九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1―4、1―5、1―6,其中实验1―4、1―5放在投影仪上去做。
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一
目标。
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目标。
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二
1、刻苦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用热情、正直、善良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语文有优势,数学和外语有待继续提高。凭着你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朝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吧!
2、有过昔日的辉煌,身边到处是亲人期待的目光。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人生的道路不平坦,奋斗的词典里不收录慵懒。只有勇敢地从挫折中爬起来,才能找回青春的自我!
3、自信、沉稳、开朗,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以实际的行动改变自己。但成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奋斗的寂寞中等待吧,一步一个脚印,你会踏出一相信个灿烂的未来!
4、懂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牢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你很有恒心,看,大学的门槛就在前面!
5、诚实稳重,坚强朴实,各方面的表现令人满意,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希望你能更大胆地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期待着,在英语的天空下,看到一个阳光般灿烂的你。
6、很勤奋,有时也显得疲倦;很执着,难免陷入迷惘。只要你能克服这些不足,学习上定可以有更出色的表现。继续发掘优势,并引领全科不断进步,相信你明天更优秀!
7、小小的你是我们班的一道风景线。记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沉默未必是金,大胆发言,表达心声。相信下学期的刘晓东一定会“风景这边独好”!
8、强烈的进取心,端正的学习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使你在班内卓然。语文外语尚处劣势,学习上还需继续努力。希望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学法,开拓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9、待人诚恳,心地善良,成绩优秀。假如你能再努力一点,课堂上大胆踊跃一些,有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同学,相信你的成绩会更好。在新的学期里,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
10、成功者的聪明在于永不停歇前进的脚步,永不放弃勤奋的追求,你一定要有这种精神,千万不能半途而废!有顽强的毅力存在才充满活力,希望你的青春在你的奋斗中更加精彩!
11、大山沉默却不失其崇高,你上课发言次数不多,但让人看出了诚恳与好学。你书写工整,文笔流畅,成绩位于年段前列。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个名副其实的山一样的男子汉!
12、善良乐观,聪明懂事。学习起来专心致志,但免不了掺杂些粗心的小斑点。还有你的书写,有点影响英俊的外观。从回答问题的自信中,老师看到了你的未来。努力啊,孩子!
13、你真诚善良,非常听话,虽然基础薄弱,但不气馁,不放弃,学习态度端正,成绩均衡,无明显的优势学科。语数外有待提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外向、活泼、开朗、自信!总是笑脸面对生活。成绩不够稳定,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应高度重视三门主科。相信你的自信加上一些毅力和恒心,定能创造出生命中的辉煌!
15、为人和善,待人坦诚。热爱诗歌,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笔下的文字总是那么温婉流畅。面对暂时的失利,总是有很清醒的认识。发掘自己优势和潜力,能取得你想要的成功!
16、懂得礼仪,淳朴善良;遇事冷静,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适宜的学习方法。只是应注意珍惜时间,学业上扬长补短,均衡发展,才更有竞争力。
17、物质上的穷汉,精神世界的富有者。你为人诚实,聪明机灵。有学好各科的愿望,语文数学外语基础较好,但努力不够,潜力很大。记住:笑在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18、感性往往超过理性,做事颇有主见。尊师爱生,能自觉参加各项体育卫生活动,学习上,尚缺一定的吃苦精神,成绩不够理想,望注意培养自制力,克服浮躁的学习习惯。
19、宁静以致远,学业与理想接壤。但对高中生活的艰苦性准备不足。老师常常善意地提醒你,望你认真听取,逐步改变,早一天克服畏难情绪,埋头书本,将成绩赶超上来。
20、善解人意、学习刻苦、行动大于谈论。在求学的道路中奋力拼搏,正在逐步走向成功。数学属弱项,语文英语有待提高,请继续努力。多经受一些磨难,也会收获更多的经验。
21、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虽然你言语不多,用行动来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学习踏实,有远大志向,再鼓足干劲,定能收获高考的硕果!请为心中的理想倍加努力吧!
22、为人诚实,处事稳重,同学关系较好,但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态度端正,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势头不够强劲,语文物理短腿明显,缺少单科优势。愿你鼓起风帆,劈波斩浪浪。
23、总是默默无闻地学习,聪睿懂事,充满爱心。请牢记:未来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今天的成绩就是你今后在社会上生存资本。希望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24、守纪肯学、力求上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还要注意学法,多思善问,树立信心。认真分析学习现状,打破学习瓶颈,把学习成绩提高到新的水平。你一定能做得到,加油!
25、学习态度端正,上课专心听讲,学习成绩有进步,但不够稳定,偶尔还会迟到现象。希加强时间观念,增强自信心。希望你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早日实现自己玫瑰色的梦想。
26、能自觉遵守校纪,同学关系和谐,自理能力强,生活较俭朴,有较强的进取心,听课认真,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希今后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注意克服粗心大意的习惯。
27、不爱多说话,能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学习上,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能自觉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学习成绩有较大的进步。希望今后,注意发展优势,力争各门学科全面进步。
28、善于与同学交往,有较好的人缘;能坚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习目标明确,但要取得成功,只有恒心还不够,还要有超强的时间观念不强。多些使命感吧,成绩很快会赶上来。
29、活泼勇敢,聪明大方,反应灵敏,做事果断„„看,这么多优点,可见你相当优秀。但你做事缺乏思考,老师为此没少批评你。望你约束自己,与好书为伴,祝你的发展空间更开阔!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三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让我们继续用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与原状态相同)的过程。提纯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过程。
[讨论1]现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nacl。
实验方案:
粗食盐混合物粗食盐水。
食盐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盐水(含naoh)食盐水精制食盐。
[讨论2]现有kcl和kno3的固体混合物,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kno3。
混合物中各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降温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主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小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取决于混合物各组分性质的差异。
[观察]对比饱和溴水的颜色和溴在ccl4中的颜色,为什么颜色深浅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预计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所谓萃取,是指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富集。
如何将水层和四氯化碳层分离?萃取之后一般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在实验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哪些物质可以从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质、原溶剂与萃取剂不发生任何反应。
分液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充分静置;保持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一致;下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粗盐的提纯中最终蒸发食盐溶液获得食盐晶体,蒸发是利用物质挥发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若我们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则应如何操作?将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再收集起来,这种方法称为蒸馏。
蒸馏装置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需要哪些仪器?
液体的加热、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学生一起组装仪器)。
[结课]此外,层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四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__。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__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六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建议。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层面:
必修2中我们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三、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
2、有针对性、层次性、适量性、实践性的布置作业,并加强批改。
3、课堂、课后有区别。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后则采取培优辅差的方式。
4、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等。
五、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到上晚自习这段时间给学生课后辅导,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八
每个元素,可以通过记忆与元素有关的小短语,故事或者事实来记忆。比如说,阿根廷是用金属银来起名的(argentum--ag),因为当西班牙人来到这儿时,他们认为这个国家有许多银。有时,你可以发明一些有趣的方式来记元素——比如“嘿!你!把我的金子还给我!”可以帮助你记住“金”元素的符号“au”。
2.用歌曲来记忆。
3.求助于记忆策略。
这意味着你需要将每种元素连起来放在一起,成为一段话。它们通常很有韵律。“lilly的奶奶疯狂地杀死了垃圾生物”是帮助记忆碱金属的一个例子。
忽视简单的元素。你可能很确信氢元素的符号是“h”。但你要集中于那些你记不住的,比如,鐽元素的符号是“ds”吗?如果你想要一个记忆窍门来记它,试试“该死的!我任天堂‘ds’号的游戏数据都丢了,因为停电了!”
4.使用图片。
许多记忆力超强的人都使用图片来建立联系。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a”的意思是“苹果”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将图片与词语联系起来。把每个元素都想成一幅画,任何一副对你来说有意义的画。
把你家的东西标记成元素,给它们上标签。假如说你的椅子是氢元素,用一颗氢弹来表示它,并在椅子上放一张氢弹爆炸的图画。给你的电视一张嘴——它代表氧气,并且会喘气儿。当你去测试时,闭上眼,想象自己走在家里,回忆起所有的元素。
高二化学教案篇十九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高二化学教案篇二十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