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12篇)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9 14:16:28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12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二

桂林山水课件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波澜壮阔”“翡翠”“屏障”“拔地而起”等;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和反复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难点: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视频,请学生认真观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样美景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阅读全文,并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3、带着生字词齐读课文,说一说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1、文章描写的是桂林山水,它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桂林山水甲天下)

2、为什么说它甲天下?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3、请同学朗读第2段,并说一说水有何特点?是如何描写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4、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思考桂林山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说一说语言表达的妙处。

5、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游玩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真让人 。

(四)研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情感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三

桂林山水教学免费课件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步骤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 大屏幕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洞庭,今天老 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大屏幕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全景图、并出示“桂林之旅”字样的导游旗)大家想去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生:我想知道怎么去桂林?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样?桂林的山,能否与我们调兵山的砬子山媲美?

二、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师: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 读、轻声读、大声读……再说说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边读边画。

生:汇报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

(小组互说 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 落实目标 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随导游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 美吧!

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师:老师巡视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漓江的哪些特点? 生:静、清、秀。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 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

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同桌互读、小组读、配乐读……

师:接着往下看,看导游又带我们进入了哪里?

生: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师:桂林的山又什么特点呢?

生:奇、秀、险。

师:你说的真棒,简洁全面。

师: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吧!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看看谁能当小导游。

(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师挥动着“桂林之旅”导游旗)问: 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

师:他导游的不错,但是谁能比他说的更好,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很好!那请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你说的很棒,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是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就见过“金牌导游员”。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 鼓掌)

师: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 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 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 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

1.要确定观察点。

2.要按一定顺序。

3.要抓景物特点。)

指导朗读: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桂林山水,现在我们再到山水中去看一看,去欣赏这山水相映的风光。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山水相映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一句话。(生读书、勾画、交流)

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山水中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或dv,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真美啊。(出示cai课件:山图)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水。清澈见底,秀美绝伦。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出示cai课件:水图)

生:我拍的是山水相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出示cai课件:山水相映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桂林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山、水、山水相映的特点,充分体现 了桂林所特有的美丽。

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懂得了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迷人的桂林山水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制作的数幅美景图,动感展示,背景音乐伴奏。)

最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归纳概括

1、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人文性)

2、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手法?(工具性)

五、拓展应用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若有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理解,请帮帮忙。

生:“甲”的意思是“第一”。

生:课文中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什么意思?

生:小舟和人行走在画中。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舟在哪里行走?

生:小舟行驶在碧绿的水波上,人好象是在画中游览。

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2、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或了解的名胜古迹。

自由组团,选出“导游”,可以是“xx之旅”、“xx一日游”去游览你们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自由组合)

六、生成创新

师:请同学们看今天的作业。

(大屏幕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找出描写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的好词句抄写下来。

3.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课后选择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进行观察。进行仿写。) 好,下课。

板书设计: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六

桂 水 大海 西湖

林 静 清 绿

山 (从水纹感觉船在前进) (见江底沙石) (无瑕翡翠)

甲 山 泰山 香山

天 奇 秀 险

下 (像......像…..) (像……像……) (兀立 嶙峋)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七

桂林山水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八

《桂林山水》课文教学课件

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第二段:

(1)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第三段: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d.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第四段: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课后问题: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九

四下语文桂林山水课件

四下语文桂林山水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十

桂林山水教学的课件

桂林山水教学的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们愿意去吗?现在我们跟同作者去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读课题

师:桂林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我们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14-1=22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起读读。(出示课件8江总书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三、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内容。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十一

精彩桂林山水的教学课件

精彩桂林山水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走进桂林山水课件篇十二

语文s版桂林山水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具:桂林山水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 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