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思考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2.合理的总结结构可以使内容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远程教育论文篇一
根据当前社会人才的分类,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应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即将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实用型、复合型的文秘人才。可是从目前职业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学观念、教材编选和培养模式来看,这些条件都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社会文秘人才的需要。许多毕业生由于专业能力低下,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文秘职业应有的心理素质,因而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怪乎就业难。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从事文秘专业教学教师的反思。因此,从教育是产业的角度思考,文秘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与社会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相适应,社会上需要什幺类型的文秘人才,就相应地培养什幺秘书人才,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
远程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引言。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1)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3)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4)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远程教育论文篇三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阶段衔接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双边领域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体育专业的特点,然后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一、学前教育体育专业的特点。
(一)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行为能力上的衔接。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教师具备对学龄前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能力。学龄前对孩子的教育只有简单的识字和计算以及英语交流等文化课内容,更多时间是对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弱,依赖心理过分严重。这与幼儿园时期老师和家长对宝宝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直接联系,然而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激增,还要对孩子进行相对较多的文化课教育。这就造成了宝宝们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开始小学生生活之初的行为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局面。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行为能力上的规范,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同时在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建立一种自信心和自我能力上的认同感。
(二)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衔接。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除了对教师预备役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准教师们具备引导学龄前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集体教育内容比较少,主要是对孩子的行为能力进行自然的开发,对孩子的管教和束缚相对来说较少。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重心逐渐向文化课的学习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也呈现出了以集体教育为主兼顾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相对来说也增加。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引导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要遵守纪律,避免标新立异,同时在适应集体生活的时候建立一种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的思想意识。
(三)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心理适应性的衔接。体育生活是学校教学科目之一,但是体育教学其实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产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有体育,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体育活动也是缓解人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还要强化准教师们将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因为环境变化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哭、不说话和打人以及扰乱课堂秩序等多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同时对自己产生的焦虑无法进行科学的缓解。因此,学前体育教学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压力释放活动的渗透,并且通过体育活动来让孩子们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前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幼教职业对教师的体育能力要求为中心展开,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的优化。通常情况下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七个方面,分为组织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指导协调能力、活动编导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游戏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是幼儿体操、幼儿游戏和主题教育。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要围绕教师职业能力的七项要求和幼儿园常规教学内容展开。
(一)将合作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合作互助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互助中认同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信心,同时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朋友的重要性。这样在小学生活中教师相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生行为关注较少的情境下,让孩子们在互相关注和互相帮助的温暖友情中进行很好的过渡。合作互助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幼儿活动为主要切入点。在幼儿活动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活动内容不能够过于复杂,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合作互助,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来体验友情的力量和自己帮助别人做事的价值感。例如,搬运海洋球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进行培养。具体的活动要求是两个小朋友一组进行海洋球的搬运,海洋球要先从球海中取出,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最后由两个小朋友一起将“担架”上的海洋球运到对面的球海中去。这个活动中的合作体现在搬运“担架”的行走过程中,互助体现在将球从球海中取出放在“担架”上的过程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活动策划能力的要求是细致。细致体现在合作互助活动需要多次重复实施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孩子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是否在其承受范围内。例如,上述的合作活动中,两个球海之间的科学距离就是化解游戏重复次数与孩子体能消耗之间最好的方法。细致还体现在对活动道具的选择上,由于合作互助活动中原则上避免教师参与,所以道具应该坚决避免过硬或者尖锐的物品。第三,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最佳场所。体育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合作互助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减缓家长一味对孩子单向付出而导致的孩子习惯性“受助”。
(二)将集体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构建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大家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建立起集体的意识。在集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觉服从集体的要求,从而建立自律的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感悟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班额较大的小学生活中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服从教师管理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其小学生活模式与幼儿园生活模式之间的过渡。参与集体活动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开展建议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在主题活动策划和选择上要充分照顾到小朋友们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能够有利于学生对集体活动中自己应该表现出的角色特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例如,以“我的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要为孩子们准备好孩子们常见的解放军叔叔的帽子作为道具,体育教师也要换上军装或者迷彩服,从而能够营造一个类似军队的氛围,进而有利于孩子们投入到主题活动当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是示范能力和编导能力。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对“立正”、“稍息”、“向前看齐”、“紧急集合”等动作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特点,从而有利于孩子们轻松地进行学习。
(三)将趣味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构建趣味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有趣多变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变化的快乐,从而有利于让孩子们养成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乐趣的习惯,进而减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出现的畏惧心理和不适应状态,最终有利于幼小学习环境变化的衔接。趣味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活动中的趣味的设计点落在角色变化的有趣和场景变化的有趣。例如,我当“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我当“老师或者医生”等生活中常见的职业,我当“大学生、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不同角色中的活动背景有有所变换。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应变能力和现场发挥能力。要在活动进行中引导孩子体验这些角色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乐于当“小学生”,进而能够为幼小衔接做好铺垫。
三、结语。
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对学前教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学前阶段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行剖析,从而将学前体育教育的定位、学生学情和体育教育的功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能够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实干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论文篇四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教育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任务及其特有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新探索,并阐述其实施方案、实践案例等。最后论述方案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各界对创造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正日益迫切,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依托、时代进步的动力。然而创造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技术学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中的教育技术学与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及各学科教育的整合正不断成熟,但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某种程度上仍缺少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课堂教学至今仍是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重要和主要途径,即便是未来即将普及的网上大学、虚拟课堂也仍需以课堂教学作为依据和参考。同时,它也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应随课堂教学模式而异。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因此更强调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因而学生成了核心主体。而不论谁成为中心主体,师生各自的任务和目标都应是明确的,并且是辨证统一的。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任务同其它学科专业的任务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显性任务即塑造学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的认知结构;而隐性任务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和研发能力,以及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科技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熏陶等。但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还应有一项重要的、也是常被一些教师忽视的,同时亦是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的任务,即不仅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科学有效的“建构者”,而且逐步成为各类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解释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即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如何促进学习和改进绩效。
所谓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者”是指能够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信息加工、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主动进行认知结构的塑造。而帮助学习者克服认知障碍、固着知识点、完善认知结构等则是知识建构“促进者”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这对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强化,使其逐步成长为知识建构的科学、有效的促进者。
(一)模式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应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会更有益于完成上述任务呢?首先,它的指导思想应是在完成课堂教学(显性和隐性)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促进者”所应具备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成为“促进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次,这一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知识类型是多样的,学生的认知风格不是单一的,应有相应的变量控制机制。再次,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但同时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使其主动地由一名成功的知识“建构者”逐步发展“促进者”的能力。最后,应重视评价反馈环节,总结分析是认知策略建构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强化、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方案实施过程。
实施该课堂教学模式方案的操作过程为:(1)备课: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基本信息,如:基本概念、原理、重点、难点等,本课各知识点及其类型和本节内容在本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作用,尤其是知识建构的线索、方式、方法、辅助条件等。然后,根据以上信息选择、确定适当的教学活动(包括创建学习情境、选择知识建构方式,如探究式、发现式、协作式、研讨式等)。同时,让学生进行预习,以便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并要求学生能够对预习内容进行知识分类、总结归纳。所以课前准备阶段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信息加工与教师对本节课程做全面深人的设计―两者同步进行的过程。(2)授课:先由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然后按预先设计的方案组织学习活动过程。具体方案以教学内容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例如,本节内容是本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属理论性较强的陈述性知识,适宜采用问题驱动、专题讨论、分组探究的建构方式)。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生的若干个(3个左右)协作小组中进行。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项:其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即如何科学有效的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应通过组内协作来消除各自的'认知障碍,完善认知结构,寻求最佳的建构途径。其二,表现形式的分析,即采取怎样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使之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记忆更牢固,从而优化认知结构,使知识建构的质量和效率更高。正是通过这两项主要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成为科学有效的知识“建构者”,并逐步具备知识建构“促进者”的能力。(3)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各小组通过分析、总结形成一个小组学习方案作为完成上述两项学习任务的成果。可通过组间竞争、方案试行、分析比较,由师生共同选出最佳小组方案。最后经教师分析总结、评议反馈,并提升至一定的理论层次,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预期培养效果。
现以教育技术学专业选修课(数字电视技术》中“交互式电视技术”一课为例实践上述模式。
首先,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并阐述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1)内容提要:应用数字电视技术实现非对称双工形式的新型电视技术;(幻基本概念:交互式电视(it’v)、节目式交互式电视(点播电视vod),vod系统组成、视频服务器、atm通信系统、机顶盒;(3)基本原理:视频服务器的结构功能,交互式电视机顶盒结构与设计及工作原理;(4)重点:交互式电视的体系结构;(5)难点:交互式电视机顶盒结构与设计及工作原理。并说明本节内容在本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有更深人的认识,促进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
然后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小组协作的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将学生分成两个协作小组a,b,并指定各自的任务主题,即知识建构线索:a组采取两种技术对比(与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技术相比较)的方式建构和表现知识;;b组采取以满足电视用户的需求为逻辑主线的方式来建构和表现知识。在小组协作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并适时给予答疑解惑,提供个别指导或参与小组讨论,直至各小组方案形成。
接着是各小组方案的试行和小组学习效果分析。由于两组的建构线索不同,所以知识建构方式差异较大。a组将本节内容知识点以两种技术对比的形式组织起来,有重点、有次序、有逻辑地建构,并将每个要点做两种技术的异同分析、优劣对比,重点、难点突出,逻辑结构清晰。b组则是以满足电视用户需求为逻辑主线自然而然地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在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知识表现方式上,两组大同小异,在难于理解的原理、体系结构上能够采用形象直观的二维动画流程图来表现。
(一)教师。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其角色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领导者、指挥者,而应转变成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策划、帮助和调控者。这要求教师不仅对所授课程的知识内容、类别、结构、体系了如指掌,更需要大量创造性劳动,如选取恰当的任务主题来引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其学习动机,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物力资源如概念地图、多媒体课件、资源网站等,人力资源如校内外各专家学者或学伴等),还需要对学习过程实施大量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既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个别指导,也要对整体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反馈、评价,以及对每一活动环节的节奏、时间等因素的把控。作为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引导学生“活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的精神,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会学”,进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总之,教师必须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知识建构“促进者”的促进者。
(二)课堂教学。
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已有几百年历史,并且至今仍是高等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阵地,有着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网上教学缺乏师生间互动交流、情感交流,实践性教育环节难于实施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课堂教学是本专业主要的实践应用领域。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如通过小组协作、问题探究、个案讨论、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创新思想、科学态度等,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探索教育技术专业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巧,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养成终身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使其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进行终身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促进他人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策划、帮助者。
(三)学生。
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中心地位。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动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参与质量、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的、高质量的参与,需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层次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并完成相应的主题任务,从而提高参与质量。主观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积极参与的态度、兴趣和热情,从而全面深人地参与到小组乃至班级的“学习共同体”中来,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任务,围绕共同的任务自由地展开讨论,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赞扬或批评强化学习动机,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经验,每个个体都能最广泛地参与到交互活动中,进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只有满足了主客观双方面的条件,学生才能高度投人白主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训练高级思维能力,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和敢于创新的实践能力,在主动交流和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会学习,并养成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高层次专业素质。
综上,只有教育技术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使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强化和熏陶下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打出一场场漂亮的胜仗,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和课堂观,赢取专业素质教育的全面胜利!
远程教育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位,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面授为辅教学形式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而实践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位,更是电大法学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诟病。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性教学;缺陷;实践实习模式。
作为成教学院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许多与普通高校不同特点。首先,在校学生大多为在职成人,实行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面授为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其二,在校学生之间因各自的工作学习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学习时间与公检法等部门工作时间的冲突,导致学校无法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参加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等相应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位,整个实习环节形同虚设。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毕业前的作业,如社会调查报告往往是,虚拟、摘抄一个案例分析,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论文也多般是没有任何社会调查事实的基础和自己独立的观点,东抄西凑他人作品的敷衍结果。其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极大的缺失和反差(错位)。法学专科开设的18门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只有律师实务,法学本科20门课程中,也只有法律文书这二门与具体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几乎就没有开设。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性的考虑。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学生最大收获就是拿到了预期文凭,而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专科的学生毕业后,连起码的法律文书都不会制作,更谈不上“熟练掌握法律辅助岗位所需的技能”了。非法律专科的法律本科生毕业后,连起码的诉讼流程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运用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工作的在就业时处处受阻、困难重重,已经在职的也因缺乏实践技能和竞争力,压力巨大,危机四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既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不适应电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存在严重的缺陷及弊端。
二、探索实践性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我国无论是哪种高校的法学教育,均存在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脱离的弊端,至今仍未有较大的突破和改观。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者必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专门的法学教育也必然成为通向这一群体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高校法学教育来承担,法学教育向职业化转型势在必行。以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对本校08秋至11秋三年七届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其中有85%以上的学生为在职人员,且大多数已经在本单位从事与法律事务相关的具体工作。这部分学生将获取文凭和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为主要追求目标。他们多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往往都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学习,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能迅速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希望所学知识与对提高其本职工作技能有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并且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条件。另外15%的学生,也大多都抱有将来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择业期待,选择了法律专业,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入职的学历条件和竞争就业的基本技能。他们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既不缺乏学习能力也不缺乏参与热情,其缺乏是参与锻炼的条件、机会和场所。“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位,一直是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较为明显的缺陷,也是造成学生“学无所获”、“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在进行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的获取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法律规范的法律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能力的能力和素质,学会如何与各种人物和机构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构建一种既能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能适应和满足电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法学专业社会实践实习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推动电大法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弥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构建“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课题和必经之路。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力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完成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办案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对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调整法律专、本科实务性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我国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框架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四个层次。为社会提供了从事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术类法律人才和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应用类法律人才、和以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应用人才等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法学专、本科教育在上述格局中位于应用类法律人才、初级应用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培养的底端。据此,电大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初级应用人才。法学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则是: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人才。但现实中电大法学专、本科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的设置和其法律人才培养的定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司法考试改革后,所有法学专科毕业生都被排除在了司法考试的门槛外,这一变化对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法学专科毕业生如不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则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无法获得律师资格,更不可能去从事律师工作。故全国各类高校法学专科在此变化后,都纷纷取消了《律师实务》这门课程。而笔者所在省的电大系统,在司法考试改革实施多年后,在法学专科仍然沿袭老的教学计划,继续开设本应在本科开设的《律师实务》专业课程,这显然是与其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经学校领导同意,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结合电大法学专科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开始在本校着手对法学专、本科《律师实务》和《法律文书》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将《律师实务》调整到法学本科,取消法学专科《律师实务》代之以《法律实务》,增开法律文书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更便于专、本科的学生,根据其择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
(二)根据教学计划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同步推出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性阶段。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成员,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除举办案例设计、法律文书制作等多种竞赛外,还在所教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同步推出便于学生学习的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的设置。课件中设有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经典判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法律文书样本,常见合同范本,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参考资料、在线作业、网上模拟法庭、课程日历等18个栏目,同时还导入了中央大电、省电大、南昌电大学习的平台和在线课堂的链接,同步推出的手机版移动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拓展和延伸了传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空间和实训模式及条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设了一个具有学习设备小巧轻便、资源传输方便灵活、物理空间布局自如、人际交流直观真实等特性的实践性教与学的环境,将原来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分化穿插融入到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了以校内模拟法庭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实践实习的模式。如前所述,在固定时期内到法院进行旁听,到相关单位去走访,到公检法等单位去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与电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拟法庭教学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学校建立了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模拟法庭”教室,购置了法槌等相应道具和服装,设计制作了与教学计划和进度相吻合的各类案例,邀请了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选择节假日学生休息的时间举办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非毕业班,组织学生分别结合所学知识,举办班级模拟法庭,由任课教师担任审判长,其余角色分别由本班学生担任,庭后由任课教师和邀请的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点评,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互动和交流。在毕业班举办由法学专业全部学生参与观摩的公开的模拟法庭活动,之前在学校进行公告,并要求全校法律专业的师生进行观摩。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律师(各方代理人)、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各方当事人、证人等全部角色均由学生担任。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熟悉法庭审判的程序各个步骤和环节,并掌握了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通过模拟法庭中的学法和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且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法庭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性作训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毕业班学生在个中的表现则作为其“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考核依据。
本课题小组将第二学年作为实践性教学的拓展性阶段。在拓展性阶段,小组在本校举办模拟法庭的同时,着手与律师事务所进行商谈,在律师事务所共建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完成教学计划课程的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对应课程内容的见习,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参与具体的法律实务处理,拓展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训空间。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从所接触的真实案件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学习进行分析、归纳、筛选,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代理意见。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实习活动的锻炼,在接触具体、真实的当事人和处理真实的案件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掌握、学会了法律技巧的运用,积累了办案的实战经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法律辅助人才和初级应用人才的要求。
远程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它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当前的社会逐渐发展起来,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远程教育有时也被称为网络教育,它是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日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下需要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的束缚,能够满足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灵活安排,成为现代业余进修者和需要提升个人学历的学习者进修的有效学习途径。
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素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耽误学业或者想继续深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历、素质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或者工作的原因,很多人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在固定的场所完成学业,这样远程教育逐渐就发展起来。就目前来看,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电视直播或者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目前已经呈现出以教育为主要手段,辅助以面授、函授和学员、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形式。
从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步,最初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函授教育,通过这一模式为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变成了广播电视教育,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其成为了主要形式,这一手段在国际教育发展史上都影响很大;到了21世纪初,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要传输媒介的多媒体技术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就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来看,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个体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及具体采用的形式与学员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远程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手段,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及时传递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其灵活性的特征也凸显了远程教育的优势,总结来看,远程教育具备下面几方面的优势。
1.打破了时空的制约。一般来说,我们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学习者时间的紧张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而远程教育特别是网络信息下的远程教学就能够突破时间的现状,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也没有了地点的限制,这样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实际,能够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2.内容的丰富性。作为学习者来说,每一位学习者的状况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也应该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施教者要结合学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是一位教师直接上课的话可能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习者。而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侧重点,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够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无形中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压力小,学生平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远程教育,相对来说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多样,而且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合理地来安排教学进度,所以学习者相对来说学习压力较小,心态相对放松。另外,由于在远程教育中所有学生都享有一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的位置也是一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都是平等的,对于大家来说这种公平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4.交流方便且经济实惠。使交流师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请教所学专业的一流专家、学者或教师,可视电话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学校不用建设教室,但照旧收取学费,办学成本、费用降低,虽然设备和维护也需要资金,但是从长远看来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远程教育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正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远程教育本身也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定位方面有片面性,有偏差。关键问题是搞现代远程教育首先为谁服务、面向谁?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是在搞高起本、专升本和高起专。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又比较弱,与本校的在校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针对这些人如何进行教育?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比较快。目前的网络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却没有体现其本身的优势,反而运用了劣势。由于对未经择优选拔注册学习的学生情况不了解,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并不满意。这就反映了定位不准的问题。
2.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深入。教学形式单一,还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受传统学校封闭式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对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总体设计,一些学校在远程网络教育中基本采用原有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方法,加之教学点网络环境和条件还不能满足要求等原因,计算机网络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为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其优势,努力弥补其不足,让远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光明。远程教育为我县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j].山西电教,2009(4).
[2]李艳波。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中常见问题与处理[j].山西电教,2007(2).
[3]杨丽芳。网络流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j].山西电教,2006(3).
[4]任军学。远程教育及其发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远程教育论文篇七
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党校教育工作服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2010年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阵地,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
1.1开放性的教学能让教学更为便捷。
这是党校远程教育的首要作用。远程教育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视频、音频资源的共享,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观看或者收听共享资源,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开放性教学也让授课人员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准备课件,并且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实时调整,可以更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开放性的教学在为授课人员和听课人员提供便捷的课堂环境之外,还可以通过互动的网络进行沟通,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或者一小时,为教学带来更多的便捷条件。
1.2党校远程教育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利器。
党校通过对党员的培训和教育,让党员了解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党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党员队伍日趋壮大,但同时也为党员培训带来了难度。党校远程教育能有效克服这个难题,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各项培训和学习。通过远程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接受专家学者的分析,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在党组织中掀起一股学习的热潮。党校远程教育通过带动更多的党员学习,使各级党组织全面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利器。
党校是党委的工作部门,是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渠道。党校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所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可以通过传统课堂的教学,但传统课堂因为要照顾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情况,一般选择在工作日的白天进行,这样不仅耽误工作,也可能因为学员有着重要工作无法脱身,导致教学质量堪忧。党校远程教育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让学员能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保证了学员受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远程教育由于不是教师与学员之间面对面的授课,教师的课件准备充分与否也决定了学员的兴趣,所以,这样可以促使教师为准备课件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为异彩纷腾,更容易出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党校远程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党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党校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让更多的学员能接受更为新潮的理论、更为先进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扩大学员的视野,让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效果不断显现。
2.1学员个体差异大,远程教育不能解决个性化需求。
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党员来自于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学历程度、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是各自所处群体的先进代表,但也为党校远程教育带来了难度。党校的远程教育是要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个人能力,但每个党员所提升的素质不能等同,而远程教育的课件无法满足个性需求,只能针对大多数的学员需求和教学的要求进行授课。
2.2远程课堂重视度不够。
远程教育课堂因为教师与学员是分开的,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无法看到学员的面部表情,无法看到课堂实际效果。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员的表情来了解自己所授课内容对学员的吸引程度以及时调整讲课内容,也可以通过实时的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远程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在对着摄像设备、录音设备照本宣科,而是要充分联想到学员在远程课堂前的反应。现实中,很多教师都仅把远程课堂看作一个简单的讲课内容,不愿意多加准备,导致课堂就是对着摄像设备演讲甚至是读自己的讲稿,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员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2.3教学资源更新的时效性不强。
党校远程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远程教育课堂上要能充分体现当前党的方针政策,让受训学员能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永远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目前部分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授课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党校远程课程资源也没有及时更新,无法达到远程教育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自身能力的要求。
2.4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是远程教育课堂的关键所在,一堂精彩的讲课,能吸引学员听讲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引起学员的共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了远程教育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学员的学习态度。党校远程教育的教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极少数教师自身对党的工作动态都不关注,自然就无法期望其能讲解党的方针政策。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不够,无法及时解决远程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技术问题,影响远程教育的授课效果。
党校远程教育的效果,应当要有一整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党校远程教育考核涉及到教师、学员、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并且组织考核难度较大,所以,部分党校远程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重视度,缺少对教师的惩戒措施,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革新,甚至对教师的敷衍了事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惩罚措施,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员的考核难度更大,无法直观的衡量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远程教育在硬件方面的投入不可能随时都能紧跟信息技术市场的变化。远程教育需要有资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播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任何一个系统的技术更新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撑。远程教育网络终端的维护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亦需要技术人员和资金的投入。除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之外,远程教育在软件方面建设也应当同步跟进,但目前,对于远程教育授课师资力量的培训和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的经费支出在远程教育投入中并没有占到一定的比重。
3.1课程的开设应当以服务学员为出发点。
开设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党的政策解读,面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面对农村党员,开设的课程着重点可以有不同,以宣讲党中央的政策为出发点,可以结合不同党员实际,开设不同的课程,让不同类型的党员都能从课程中找出结合自身实际的内容,从而让远程教育课程更接地气、更受学员的青睐。如可以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性修养方面的培训的同时,也可以组织纪委、检察机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行授课,通过身边的案例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之风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党校不仅是对党员进行党性方面的培养,还应当以学员需要为着力点,开设特色的课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仅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可以接受专业的培训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比如可以开设民族讲坛,为党员干部讲授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的历史,让党员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并提升党员的知识面,为党员在群众中宣讲民族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自身能力,发动群众自觉与民族分裂作斗争,让民族分裂份子无立足之地。
远程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网络建设、资源库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远程教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就必须要让远程教育课程能畅通无阻,搭建好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平台,能准确传达教师的课堂信息。在网络建设方面,应当在接入专用高速光纤的同时建立备用网络或者建立多个服务器,避免学员共同访问时出现卡顿甚至死机的现象。对于卫星传播或广播传播的远程教学课程,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在传播时能有效使用。另外,还要加大投入引进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软件方面提升党校远程课程的竞争力,让学员对党校远程课程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投入时应当加大课程资源系统的建设。课程资源系统不是用庞大来衡量建设的水平,而应当以精品课程作为资源系统的建设目标。资源系统是学员学习的宝库,学员要从这座宝库中吸取营养,就要有精品课程,而不是让学员在浩瀚的课程中无所适从,更不能让那些不具有时效性的课程继续保留在资源系统里让学员学到无用的和时代脱节的内容。所以,课程资源系统建设应当注重时效性、严格审查,对于那种与现实需求不再适应的课程,要及时予以删除处理。
3.3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训。
首先,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当得到提升。专业能力是教师讲课能否得心应手的前提条件。教师一般是某一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但教师在学校时所学的知识可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无法适用在当前社会的某些现象上。如果教师尚不能对当前的热点问题作出敏捷的回应,学员的认可度就会下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但党校也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进行校内培训,也可以外出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得到提升。远程教育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为远程教学服务。通过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远程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演示的方法或者是通过直观的图片、精美的课件呈现在学员面前,不但能让学员耳目一新,也能让学员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同时,应当对教师进行远程教育硬件使用和故障排除方面的培训。授课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但出现了某些突发问题,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耽误授课过程。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也应当得到重视。远程教育课堂没有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部分教师对远程课堂不重视,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形。必须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来提高教师的认识。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基地,教师职业道德也关系到党员的素质提升,所以,加大师资力量培训时也应当重视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3.4建立整套的党校远程课程教育考核系统。
远程教育因为不是集中授课,不能快速直观反映出教学的效果。所以,对远程教育的考核系统应当与传统教育考核系统有所不同。首先,应当完善授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远程课程不是简单的播放视频或者音频,教师应当对课程进行充分准备。考核可以从教师课件制作、讲课内容的现实意义、讲课是否生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设立指标。教师应当实行绩效工资制,将教师的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其次,应当完善学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学员的学习不再在学校进行,党校无法直接监管学员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课时。但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学员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让学员能学满相应课时,同时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布置作业让学员限时完成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督促学员的学习。另外,考核应当奖罚分明。考核系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应当对先进的典型进行鼓励,对不合格者进行惩罚,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
远程教育论文篇八
“创意产业”又被译“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全球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出高达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2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艺术设计教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一书中,就强调了创意阶层对于创意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从其他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无不归功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渗透美学韵律的技术,自然也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一、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图形创意”课,注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集中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2.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这种“双轨制”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技师精湛的技艺,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技艺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现学习与工作心理角色转换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
4.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开展实际的调研与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中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如到大型超市、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车间或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设计分析以及市场预测判断。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模拟训练,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相关领域设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5.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学校应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而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纸上谈兵搞科研的现状。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学校、企业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创造一体化的教学创造,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通过这种机制所取得的成果,也必将惠及学校和企业自身。
三、激发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以更积极的心态努力适应、分析市场的需求走向,追求造物的专业化,认真揣摩、分析使用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发展的流行趋势。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造型的“程式化”教育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并在教学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对不能只是教技法,而是应该使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抓住这个核心,就可大大扩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也能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大脑资源,使之能应用于设计之中去。具体方法如下:。
1.兴趣是动力源。常言道:“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实际确是如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也就无从挖掘潜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兴趣视为设计的创造原动力,必须从设计独特的问题开始,以“疑”激趣,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打破了重双基轻智力、重技能轻创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
2.开启多样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一束射线,打通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殊途同归到达思维的预设目标。它包含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式,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同一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不断地扩展、延伸,逆向深入,采用转化、变换、迁移、构造、变形、组合、分解等手法来开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3.激发思维潜力。心理学家指出,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分为再现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种。而创造性又是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此外,根据科学研究显示:人脑90%的潜在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大脑皮层的利用率只有1/5,而大学生又正处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急剧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故此,艺术设计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头脑中的潜在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丰富联想、想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四、结语。
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当代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创意产业发展的走向,对于从工业制造型向创新型发展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创意产业主力军之一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高级复合人才,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它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展开持之以恒的不懈探索。
远程教育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研究目的:为建立高效、实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本研究认为,只有在技术方案上采取同步远程教育与异步远程教育模式并重发展的格局,在软件和网络资源开发制作上走联合之路,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实行高度共享,才能建成高质量、高水平,且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人们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加快构建这一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方法与步骤。
[论文关键词]构建;体育;远程教育;教育模式;教育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相)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1]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架起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平台,创造了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使全人类的学习进行着一次彻底的变革和解放,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使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同学习要求的公民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可以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
因此,在体育教育领域,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就能够为数以万计的体育工作者(如教师、教练员、社会指导员、科技工作者等)适时更新知识;为日益增长的大众体育人口直接提供指导,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每一位公民体育进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可见,构建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就怎样才能建构高效实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体系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建立这一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技术方案上应采取同步远程教育与异步远程教育模式并重发展的格局。
目前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两个领域:基于web的远程教育和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远程教育。在基于web的方式下.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独立地学习,方便地获得资料讲义,就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异步远程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实时远程教育是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传输视频和音频,构建一种分布式的教室,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地域上能实现实时地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就称之为面向教师的同步远程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同步远程教育的“教与学”必须同时进行,属于现场直播方式。异步远程教育则不受此限制,学员可通过卫星(无线联网)、有线电视(视讯宽带网)或internet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点播远程教育中心的视频授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异步远程教育模式明显优于同步远程教育,代表着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的`方向。
可是,异步远程教育模式主要靠计算机网络传输,并受带宽的限制。而我国目前网络建设与发展仅限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例如。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仅北京、上海和广卅l三地就占全国的58.39/6,西部12省仅占8.8;www站点的地域分布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就占全国的46.5,西部12省仅占12.6;用户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2.5,学生占23,上网人员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部门和党政管理机关,广大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还不通网络。在教育部批准的45所网上大学(virtualuni―versity)中,西部地区只有6所;国内上网中小学共361所,而两部地区只有56所]。所以,在目前仅开展异步远程教育存在着覆盖面窄,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现实。
鉴于此,在技术方案上应采取同步远程教育与异步远程教育模式并重发展的思路,形成异步远程教育模式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服务(即主要靠发达计算机网络传输接受教育)、同步远程教育为边缘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服务(即主要靠在边缘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远程教育中心的远程校外站,有组织地同步收看通过卫星传送的教师授课内容接受教育)的格局,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对体育教育的需求。获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平等权利,使不同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差距进一步缩小。
2在软件和网络资源开发制作上应走联合之路。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软件和资源建设是核心。如果说硬件环境即网络是“路”,那么,教育用软件平台就是“车”,教学资源即为“货”。从这个意义上说,软件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更重要。而教学软件和资源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宽广,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内涵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建设之初就应走联合之路,从一开始就使我国的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上走向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
3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实行高度共享。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
教育部自1988年开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特别是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特别是专门培养体育类人才的学校、系部)还基本上未起步。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体系,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建立和实现体育现代远程教育。
(1)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我国高校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没有统一领导,各高校走向联合之路就难以实现;而高校不走联合之路,就难以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内涵丰富、门类齐全的教育资源。因此,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是必须的,所以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尽快成立由各高校相关负责人和体育远程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体育远程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制定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研究制定我国体育远程教育的技术体系。体育远程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就我国体育远程教育技术的标准,如何以国际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发展与大竞争为背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性保证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国内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标准,并根据我国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修订和创建各项标准,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这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并确定我国体育远程教育的技术体系。
(3)加快建设一支体育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基于前面的“路”、“车”、“货”而言,远程教育的教师就是“驾驶员”。因此,没有体育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实现体育远程教育。所以应尽快采取措施(如集中统一培训、脱产进修等形式)为各高校培养一支能够依据我国体育远程教育的技术体系标准,设计和制作相关软件和教育资源的“web教师”队伍,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软件和资源建设储备人力资源。
(4)开发和制作体育远程教育的相关软件和教育资源,开展体育远程教育。在现代体育远程教育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如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协调各院校开发和制作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软件和教育资源,并逐步开展体育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一
二十一世纪已刚刚开始.教育技术在我国就步入了自其产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教育技术是一项事业.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真正能提高教育教学的绩效.同时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片。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构筑研究性学习体系.有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依据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自主探究科学内容.在掌握和建构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模式急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针对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
1.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
在专业层面上。我们立足基础教学。构建并完善以模块教育为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我们将教育技术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二三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第二阶段(三四、五学期)。即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六、七、八学期),采用模块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基本专业技能.保证学生的后续发展。从第三个阶段起开始进人模块化专业特色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并可从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目前主要模块如下:
(1)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训练模块。侧重于校企合作及软件外包企业对教育软件人员的知识要求.量身打造校企业需要的教育软件设计人才。
(2)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手能力培养例如:学校与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致力于培养实战型、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网络人才:采用泰德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先进网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3)数字化视频技术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模块。这一模块侧重于教育技术硬件和非线性编辑的应用能力培养。我院建有数字媒体和电视制作实验室.并与当地电视台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在课程体系中引进的相关技术。
(4)“准研究生”和信息技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考研的学生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研究活动。在该模块化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理念,引进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教学模式,每个模块都与相关行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培养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加了课程体系的弹性,有力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施以问题和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提出问题的精神,以及积极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2)强调课堂教学中思考与提问并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
(3)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将准备讲授的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
(4)各课程小组构建了研究性络平台,配合课堂学习,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5)改革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手段.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并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考试可采用多样化形式.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性研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其课程教学操作模式可概括为:问题引出一主动探索一开展研究和设计一交流评价一点评改进。其实施步骤为:
(1)成立课程教学小组。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成立3―4人的课程研究和实施小组。
(2)教学情境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网络教育应用》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拟提出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网上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对网格技术、络多媒体技术、agent技术和vrml技术深入探究和掌握。
(3)学生任务分组。我们将班级共计4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教育资源系统、教学管理设计等方面确定一个选题,根据学习任务和问题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组织讨论(包括小组讨论、网上讨论、课堂教学讨论),进行评价、总结。
(4)任务的实施。各小组根据选题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任务内容在学院研究性络平台上进行任务的具体实施。
(5)成果演示、多元评价。在任务实施完成后,各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其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展开多元评价,包括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问的评价等。
(6)改革考核方式。笔试成绩f理论、实验)占50%,研究性学习占30%(研究性学习报告、讨论记录),作业、提问等占20%。
3.注重实践环节。推进研究性学习。
我院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专题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实践教学以及教育技术项目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为配合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我们每门课安排不同学时的课程实验.开设开放性实验室.由验证性实验过渡到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学校利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块和更多的实践时间另外。我们还增设了以实验课时为主的专业选修课,如数字媒体技术等:同时。充分利用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条件.安排基本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如孝感地区定点的中小学学校、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孝感电视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研实践教学中。学校每学年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参加教育技术活动.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使学生及早触及先进的前沿教育科学技术.接触并感受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与分析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早期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还建立了”网络设计”、”多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四个学生课外创新基地,为部分优秀学生搭建了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几年来.学生的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全省或学校组织的教育技术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分别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技能获得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具备了利用网络和学校资源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
2.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转变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教师在思想上确定了自己的角色。把中心位置交给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对研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4.模块化产学研合作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同期毕业生中他们由于具备了实践经验和实战技能.在人才市场和工作竞争中显示了更强的自信心、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二
目前,随着用人单位对文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就业率不高和就业质量偏低的情况。出口不畅使得进口也面临枯竭,招生逐步萎缩。为了挽救文秘专业,不少高职院校纷纷调整培养目标,更换专业名称,重新整合课程体系,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其实,高职文秘专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只从表面上更换名称之类是治标不治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关键。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1.提倡能力本位教育的背景。
所谓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能力本位教育观的提出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
1.1提提倡能力本位教育是与用人单位“能本管理”理念相衔接的需要。
随着“能本管理”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往往基于“能力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而“候单位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生要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才能赢得就业竞争的胜利。然而,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并没有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毕业生难就业、就业后难发展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各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必须基于能力本位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2提倡能力本位教育是体现新时代精神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注重能力的社会,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本、资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个人的能力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变得非常关键。尊重人的能力,激发人的能力,以人的能力作为评价人的基础就成为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培养直接进入社会生产的人才,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精神的要求,把培养具有“能力本位”意识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且能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人”作为目的。
1.3提倡能力本位教育观符合新生代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自我期望也较高,特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进入职场后,他们不重视权威和资历,但是尊重能力。他们往往频繁跳槽,期待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待遇更好,福利更优的就业机会。为此,他们必须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到社会上马上抓住机遇,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新工作迁移能力。
2.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2.1进行市场调查,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其他一切工作的起点。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所需,高职院校要对用人单位、资深从业人员、历届毕业生、政府相关部门、在校生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从企业实际中来,分析秘书岗位的工作职责,需要的能力模块,确定能力标准和知识标准;然后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同文秘专业教学团队仔细认真地分析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判断,确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将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服务于基层、奋战于一线、适应各类行业和部门的应用型秘书人才。
2.2确定秘书职业所需能力模块,构建文秘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从事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以本校文秘专业为例,我们邀请资深从业人员、校外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助教研室将秘书所需能力分为: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办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并建立了几大能力模块:技术基础能力模块、核心(岗位)能力模块、能力拓展模块及综合能力模块,每个能力模块都有若干门课程支撑,构建了四阶段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配合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适应训练,致力于培养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毕业生。
2.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职业能力。
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落实是实施“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幺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不体验就学不到。文秘专业应用性较强,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将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亲身经历秘书工作实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秘书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保证实践学时占“半壁江山”。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必须改变普通高校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重,即一般不得少于总学时的40%,有些专业应达到50%。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都增加实践课时比例。以本校为例,文秘专业2012年教学计划中,除了集中性实践环节690课时以外,还有679课时散落于35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占总学时的50%以上,确保实践课时“半壁江山”的地位。
(2)其次,建立完善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提供模拟工作环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经费问题,对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很少,文秘专业没有专门的校内综合实训室,理实一体化课程仍在传统的教室中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基本属于教师“纸上谈兵”,学生“水中望月”的局面,实践课时流于形式。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强调职场化的教学,提倡学校建设职场化的教学场地和设施。高职院校要适当加大对文秘专业的投入,建设起教学需要的综合实训室,比如“模拟公司”、“综合档案室”等等,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将理实一体化课程全部纳入实训室教学范围,同一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教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生边学边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三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
参加远程学习大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
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
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
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
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
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
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
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
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我国在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基于我国实际提出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方向和对策,以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共享。
远程教育对全民素质普遍提高、受教育权利全民化、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开放式教育网络形成、教育成本降低、优化利用教育资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从资源更新、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等方面,甚至包括资源共享上都落后于国外。实现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一大难题,打造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和构建远程教育的共享体系成为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迫切问题。
这几年,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规模以及教学点的发展等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迅速发展的网络教育学院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远程教育的开展赋予了有效保障[2]。在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如果是网络教育学院与公司合作开展的远程教学,则网络教育学院和该公司共同享有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且学校的大学生常常不能共享到资源,只有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可以使用。作为独立学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从网络到网络教学平台,从网络连接到网络资源建设都彼此独立,从而使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的远程教育与校内的网络教育不能资源共享,最终产生资源的重复建设,甚至资源浪费。再有,很多学校的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校园文化方面的有关网络资源都仅仅上传在校园网中,远程教育学院的学生因为其是校外ip地址,不属于校园网内部,常常无法登录校园网,更不能进入学校数字图书馆共享校内图书馆采购的各种免费数据库。造成学生丧失获取最新网络教育资源的渠道,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除了校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还要给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上课。如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不在同平台间资源的传送量可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作为学生,校内的大学生和远程教育学院学生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远程教育的质量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从教学内容及功能模块方面进行了适用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电子绩效系统。
该系统能够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缓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从而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农村党员;远程教育。
0引言。
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将现代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农村党员干部实施培训的新举措,教育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效果。
党员远程教育存在区域经济、文化等的差异性,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困乏,造成了党员远程教育长期处在高原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为此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1电子绩效系统在农村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是基于早期在企业的职业培训领域在应用。
它能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打破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的信息。
将它运用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成本。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通过提供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工具和训练,降低任务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工作绩效,是一个耗时少而生产力和绩效高的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与环境。
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运用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能够更好地整合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资源,共同建设,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最大效益。
2电子绩效系统(epss)简介。
2.1电子绩效系统(epss)的含义与结构。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实质上是硬件与软件的组合体,是一个整合电子环境。
它整合了知识、数据、工作、工具和通讯设施,通过向员工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得员工在需要最少支持和付出最少代价的条件下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它能且容易为每个受训者所使用。
一个完善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构学习与训练系统、包含领域相关资料的信息库、集合多种日常作业工具的效能工具、随时向用户提供咨询的帮助系统,各组成部分在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中集成。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能提供容易被个别化联线和直接获取的相关的指导、信息、建议、软件、图象、数据、帮助、工具以及监控和评价系统,从而使得在他人支持最少和介入最少的情况下的提高工作绩效成为可能。
2.2电子绩效系统(epss)的特点。
(1)以绩效为中心。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在绩效技术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软件、硬件的结合的集成环境来支持帮助员工的工作和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介入达到高水平的工作绩效。
(2)以学习者为中心。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根据员工的具体的信息,提供与学习者个性学习相匹配的有力的支持。
学习者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培训中去,从而改变了可以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改变了以往传统培训过程中学员过于被动及缺乏积极性的状况。
(3)资源及经验的共享。
设计人员、专家、还是用户都可以利用电子绩效系统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便捷地获取别人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将自己的经验与信息传送到系统,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共享与创新。
整个组织的绩效就提高了。
(4)信息的及时传递。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能够及时给用户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支持,当员工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难于通过书本或专家取得及时的帮助,则可以借助绩效支持系统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
3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电子绩效系统的设计。
3.1教学内容分析。
与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建设不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在原则要求所设定的框架内选择自己的构建模式,它所应遵循的一系列的原则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需求导向原则;第二,凸显特色原则;第三,质量第一原则。
那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作为指导,结合大纲规定的内容去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3.2电子绩效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1)导航模块。
航模块也就是是操作界面,它主要是用来指导学习者在epss中顺利地进行工作、学习的模拟,使学习者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其他模块,从中找到相应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内容,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使得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绩效也得到提升。
(2)效能工具。
常用的效能工具主要包括使用模板和框架的著作软件,如一些基本交流和记录的文档工具,通过这些效能工具学习者可以有效而快捷地进行记录和交流。
(3)信息库。
信息库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与培训相关的信息查询和参考。
同时为学习者提供视频教程、视音频素材、教学案例、图文资料、应用软件的安装程序和相关网站等各种资料,在有线网络基础上提供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的信息化资源。
(4)专家指导系统。
专家指导系统是一种交互式的多媒体专家系统。
它通过推理系统和通过演示步骤向咨询者提供帮助。
信息库包括呈现给用户的所有信息,专家指导系统主要通过信息库向用户提供专家咨询和和指导。
(5)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
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交互学习系统和监测反馈模块。
主要用来传授与工作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用来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经验和互动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可以提供自我控制,它主要的功能有选择、反馈、激励及评价功能。
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
系统实时监测着学习者的进度和具体的完成情况,同时在学习者的电子档案袋内将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如学习者正在学习什么内容,已经完成了哪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哪方面的提问,在训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等。
评价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自评完成,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
学习者的自评可以根据记录进行,系统则会根据统计学原理对于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监测反馈模块贯穿着系统的全过程。
(6)在线帮助系统。
在线帮助系统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参加学习的用户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具体操作及使用的程序及方法。
它可以针对使用者在操作系统随时提出的查询给予实时而准确的解答、指示与辅助。
3.3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1)操作简单、便捷。
系统以用户为中心,在设计的前期分析中应对于用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界面要简单易操作,导航系统清晰明了。
(2)教学形象、直观、信息资源丰富。
要求系统能用丰富的案例、信息化教育素材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呈现他们与所关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够提供先进农业技术、技能的示范与指导。
(3)开放性与共享性。
epss用户与系统是互动的关系,该系统是基于web开发的,它基于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实现了系统信息的共享,从而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优势。
同时这个epss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因为用户通过系统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他也可以通过效能工具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到绩效支持系统中,从而实现了经验的共享。
这样的一个开放共享的系统既能方便用户快捷地获取网络上的.资源,同时又能让用户方便为系统添加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六
摘要:人工智能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也是今后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远程教育带来了很深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人工智能普及程度有限,但是其教学优越性却有目共睹。笔者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远程教育;影响;教育现代化;。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检索、机器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等,这些领域的很多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全面使用的地步了。虽然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确实有目共睹。近些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出现,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虽说这样并不能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却可以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推动教学的高效化。这也是人工智能能够在远程教育中炙手可热的原因。下面笔者基于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对人工智能对当下远程教育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形势下人工智能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之根本,美国能够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内赶超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其创新能力远远高于我世界平均水平。在传统的教育中,虽然也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也只是存在于形式,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教育更加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很是迎合学生的味口,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着极大的意义。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创新能力也会紧追时代的步伐。
3、有利于师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存在着网络资源库作为中转,学生通过下载资源库完成学习,教师通过上传资源库完善教学。但是在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网络中大量杂乱的信息无法进行筛选。而在远程教学中引用人工智能,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网络资源库中加入检索功能,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整个分类,也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4、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的精准化、差异化和简便化。
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能够实现远程教育的精准化、差异化和简便化。所谓“精准化”,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教育策略进行精准布局,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把握;所谓“差异化”,是指通过对个体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反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上的差异化;简便化指的是通过日常对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数据”收集,当学生打开数据库的时候,自动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社会距离信息化社会越来越近,所以当今社会又被称之为信息社会。在现阶段远程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分布式人工智能、internet及数据库的挖掘、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与通信、智能系统之间的合作等,这些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方便教学,使得远程教育更具智能化;另一方面,多种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各项技术的融合,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完善其自我技术,走向更加智能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远程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远程教育将迎来质的蜕变,反之如果没有合理应用,远程教育会在逐渐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所取代。那么如何将人工智能合理的应用于远程教育中呢?笔者结合自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分析了可行性应用策略。
1、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这个概念大家可能都听说话,这也是新时期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代表。智能机器人除了具备传统机器人的特征外,还具备独立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它能够自发的感应外界环境,并能够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同时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丰富自己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它能够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各项复杂活动,比如24小时在线问答、全文记忆、复杂问题的回答等等,大大提高了远程教学的效率。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虚拟网络智能机器人,它兼具智能机器人和网络虚拟的特点,实现了虚拟化的智能机器人,这样就更有利于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2、智能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网络技术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项技术,。在当下应用比较成熟的智能网络技术主要有两个研究方面,一方面是智能搜索引擎,另一方面是智能网络。智能搜索引擎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关度排序、角色登记、兴趣识别、内容的语义理解、智能化信息过滤和推送等人性化服务,是网络大数据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技术;而智能网格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构造出来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它和我们理解的物理网络有着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包罗万象并且能够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服务。笔者认为,在远程教育中可以融入智能网络这项技术,因为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要想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是很费时的,而智能网络和智能网络搜索引擎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能够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资源呈现给搜索者,节约教学时间。
3、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学必须要有“教师”“学生”以及课堂大环境,而在远程教育中,这里的教学环境变成了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教师在网络的一头,学生在另一头,通过网络的媒介作用实现了教学的进行。但是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督、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等等。这时就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引用虚拟现实这项人工智能技术,像我们通常所熟悉的vr技术便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典型代表,它能够通过网络模拟真是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激起学生的好奇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vr技术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在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vr电影院、vr游戏等等,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绩,所以在远程教育中可以考虑引用这项技术。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是这样,在远程教学中亦是如此。虽说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对知识的远程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的领悟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技术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智能仿真技术是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高度集成,它力求克服以往传统仿真的模型及建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建模艰巨、界面单调和结果费解等方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课来说,智能仿真技术完全可以取代现阶段的课堂实践教学技术。因此,在远程教育的构建中可以积极引用这项技术,这一方面能够节约开发实践课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我国教育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5、智能语音服务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语音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实现人机语言的通讯,同时也是ai发展的重要标志,像我们所熟悉的苹果的siri就是智能语音服务的代表。笔者认为,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引用这项技术,它能够自动识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智能搜索引擎通过语音讲解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远程教育的面对面教学,让学生通过远程教育也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魅力,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了智能检索和智能机器人技术,促使远程教育的现代化发现。
结语:人工智能被誉为21世纪最为前沿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完善,但是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对现代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远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这对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七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八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一些全国名牌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更是利用其母体学校的强大背景,通过各种资金渠道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并试图占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制高点。
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是独立面对全国建立远程教育网络,而通常一所初具规模的网络大学,仅硬件成本就需要投入数千万元。
各大高校在网络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教育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都同时在做同样的事情,例如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等,浪漫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影响了远程教育发展。
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对于网络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在远程教育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远程教育资源缺乏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而设置的有效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更是缺乏规范的标准,而且资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与现代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
虽然各种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在资源日益丰富和发展的同时,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
总之,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适合学习者自身需要的有效教育资源则比较匮乏。
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普遍采用建立网络远程教育校外教学站点,建立也基本上是各个学校自成体系,封闭的远程教育模式,直接违背了网络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的宗旨。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学校之间封闭的学分体制,没有学分互认体系的支撑,就没有办法实现学生的自由流动,学习者也就无法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
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落后观念严重束缚了共建共享的发展,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4]。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狭隘的品牌观念各个学校机构各自为政,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系而追求自成系统,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缺乏对整个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2.患得患失的观念各自看住自家一亩三分地,彼此间相互竞争,缺少相互间的合作,导致各自发展受限,束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具体的运作过程缺乏先进的商业运营理念。
我国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是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的原因。
各个学校相互争市场、争生源,使远程教育市场陷入了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
这种管理体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宏观调控薄弱,导致各系统内和系统间很难达成协作与协调。
同时在我国还缺乏一些权威的机构以促进国内大学之间的学位、学分和成绩的互认,也阻碍了在远程教育管理上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少院校在引入资金、技术和运行机制以及公司化和公司化运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即使没有与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也已经置身于远程教育市场。
因此从高等学历教育入手开展试点,的确是一种资金、技术和经验(包括运作机制)的原始积累。
但是,我国的远程教育生长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缺乏专业化的市场引导,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导致远程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国外的远程教育之所以能做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主要在于他们采用了专业化的市场来引导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远程教育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求,避免资源浪费[5]。
我国法律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实施细则。
针对教育课程资源的保护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由于教育资源与普通文字和语音、视频资源有其特殊性,导致对其监管和保护缺乏。
从而严重影响了各个学校在对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上的热情和资源共享的意愿。
由于资源共建共享经验缺乏,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导致各大教育机构没有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来解决诸如资源管理、利益分配、学分互认等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共建共享迟迟无法实现。
尤其具体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均衡模式和学分互认体系,因而影响了合作的顺利进展。
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技术规范方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定,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妨碍了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和交流[6]。
各个高校的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导致不同网络教育系统、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无法享受优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因此,有必要从技术层面上来制定我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从而规范资源建设,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
促进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提升远程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把远程教育做大做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至关重要。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应对,促进资源共享。
一是在优势与创新资源建设上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对其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二是打破本位主义观念,破除行政分割,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各学校间的合作,从而提升建设效率和质量,促进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重视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尤其在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选择优质资源,引导各个学校间资源的合作。
四是政策引导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
一个理念、一项政策如果缺乏行动者必然无法得以实施,因此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组织规模化,需要政府、学校、专家、协会以及企业的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来推进,而资源的原始提供是散乱的,这就需要各方力量的协调,因此有必要组织规模化,建立组织结构来科学的管理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是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
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必要采取集约化发展的模式来解决缺乏有效资源以及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通过培育资源共享共建市场和规范市场来促进全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各个高校的互惠共赢。
二是在经营中力求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这就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
三是加强内部竞争,保证教学质量。
对内部的资源提供方做到既联合又竞争,以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是建立合理化的共享利益分配方式。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机制应兼顾效率和公益性,坚持谁开放谁受益、谁服务谁受益、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
高等学校发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技术、资金和灵活的机制都是企业所具有的优势。
院校与公司已经开始合作,有的还实现了公司化或公司化运作。
这种合作或企业化最终会成为远程教育大的发展趋势。
六是开展远程教育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技术应用应通过联合办学,强强合作,为远程教育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高水平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服务管理标准化等,实行公司化、产业化运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建设中的共建共享。
【2】远程教育及继续教育结合发展思路。
相关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大力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育的制度,创新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发展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且要建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领导协调机构,统筹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工作等。
在四总部印发的《前军队人才发展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信息化素质全员提升工程中,也提出了要依托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开办网络大学,设置信息化知识远程教学课程,推动远程在线辅导,深入推进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
近期颁发的《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地方和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有两种办学模式,一是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二是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办学。
广播电视大学从1978年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所县级电大、3,000多个教学点、60,000多个教学班,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庞大系统,成为我国远程和继续教育的骨干力量。
207月31日,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揭牌成立,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3]。
地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从起至今已经发展到68所,各试点院校年招生量从几千至上万人不等,在机构设置上基本上实行远程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等合署办公,即内部一个班子,对外几块牌子,在办学方式上则将各类传统的继续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互为补充,资源共享,实现了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较好融合。
军队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先后成立了中央电大八一学院、中央电大总参学院和中央电大空军学院;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从20起至今已发展到4所,主要面向部队开展远程学历教育。
除此之外,6月成立的空军军事职业大学和开通的国防大学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已经开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尝试。
目前,任职教育依然采用以按比例调学、赴院校集中培训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在覆盖范围、办学效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部队地域分布广、工学矛盾突出,使培训覆盖范围受限。
第二,由于集中培训的班次多、人员少、时间短,使得办学效益偏低。
第三,由于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等差异性大,集中培训很难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第四,由于集中培训的教学功能往往随着培训的结束而终止,使得教育功能延展性差[4]。
上述诸多问题在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下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不能很好满足部队人才培训需求,更不能满足广大官兵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军队任职教育在“无院墙”的网络大学里焕发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部队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采取函授形式,以士兵提拔的干部为主要对象,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为提高干部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随着部队官兵第一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由原来以干部为主体转变为以士兵为主体,函授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这是由士兵岗位性质决定的。
通过将函授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造升级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则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士兵在训练和执行任务之余对学习的需求。
目前,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已联通全军所有团以上单位,基本覆盖全军营、连级部队,其信息传输能力将在“十二五”规划中逐步实现提升,骨干网主用链路带宽由百兆提高到千兆以上,地区节点上连带宽和师级接入网节点上连带宽达到几百兆以上,团级接入点上连带宽将由几兆提升到几十兆以上,网络终端配备也将显著增加,实现每一名官兵都能方便地使用网络。
综上所述,无论从政策导向、发展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现实需求和所具备的条件看,建设军队网络大学是信息时代对军事教育训练信息化的强烈呼唤。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网络大学,是一项朝阳事业,要责无旁贷地开创这一番事业,更新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无院墙”的院校,极大地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范围,极力地满足广大官兵学习需求,为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和官兵素质提升做贡献。
对策建议。
目前,军队各类继续教育培训通常由业务机关根据部队工作实际需要,提出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
远程教育论文篇十九
摘要:人工智能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也是今后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远程教育带来了很深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人工智能普及程度有限,但是其教学优越性却有目共睹。笔者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远程教育;影响;教育现代化;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检索、机器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等,这些领域的很多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全面使用的地步了。虽然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确实有目共睹。近些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出现,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虽说这样并不能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却可以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推动教学的高效化。这也是人工智能能够在远程教育中炙手可热的原因。下面笔者基于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对人工智能对当下远程教育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形势下人工智能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之根本,美国能够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内赶超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其创新能力远远高于我世界平均水平。在传统的教育中,虽然也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也只是存在于形式,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教育更加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很是迎合学生的味口,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着极大的意义。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创新能力也会紧追时代的步伐。
3、有利于师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存在着网络资源库作为中转,学生通过下载资源库完成学习,教师通过上传资源库完善教学。但是在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网络中大量杂乱的信息无法进行筛选。而在远程教学中引用人工智能,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网络资源库中加入检索功能,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整个分类,也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4、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的精准化、差异化和简便化。
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能够实现远程教育的精准化、差异化和简便化。所谓“精准化”,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教育策略进行精准布局,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把握;所谓“差异化”,是指通过对个体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反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上的差异化;简便化指的是通过日常对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数据”收集,当学生打开数据库的时候,自动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社会距离信息化社会越来越近,所以当今社会又被称之为信息社会。在现阶段远程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分布式人工智能、internet及数据库的挖掘、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与通信、智能系统之间的合作等,这些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方便教学,使得远程教育更具智能化;另一方面,多种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各项技术的融合,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完善其自我技术,走向更加智能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远程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远程教育将迎来质的蜕变,反之如果没有合理应用,远程教育会在逐渐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所取代。那么如何将人工智能合理的应用于远程教育中呢?笔者结合自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分析了可行性应用策略。
1、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这个概念大家可能都听说话,这也是新时期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代表。智能机器人除了具备传统机器人的特征外,还具备独立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它能够自发的感应外界环境,并能够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同时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丰富自己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它能够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各项复杂活动,比如24小时在线问答、全文记忆、复杂问题的回答等等,大大提高了远程教学的效率。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虚拟网络智能机器人,它兼具智能机器人和网络虚拟的特点,实现了虚拟化的智能机器人,这样就更有利于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2、智能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网络技术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项技术,。在当下应用比较成熟的智能网络技术主要有两个研究方面,一方面是智能搜索引擎,另一方面是智能网络。智能搜索引擎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关度排序、角色登记、兴趣识别、内容的语义理解、智能化信息过滤和推送等人性化服务,是网络大数据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技术;而智能网格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构造出来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它和我们理解的物理网络有着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包罗万象并且能够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服务。笔者认为,在远程教育中可以融入智能网络这项技术,因为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要想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是很费时的,而智能网络和智能网络搜索引擎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能够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资源呈现给搜索者,节约教学时间。
3、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学必须要有“教师”“学生”以及课堂大环境,而在远程教育中,这里的教学环境变成了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教师在网络的一头,学生在另一头,通过网络的媒介作用实现了教学的进行。但是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督、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等等。这时就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引用虚拟现实这项人工智能技术,像我们通常所熟悉的vr技术便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典型代表,它能够通过网络模拟真是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激起学生的好奇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vr技术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在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vr电影院、vr游戏等等,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绩,所以在远程教育中可以考虑引用这项技术。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是这样,在远程教学中亦是如此。虽说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对知识的远程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的领悟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技术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智能仿真技术是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高度集成,它力求克服以往传统仿真的模型及建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建模艰巨、界面单调和结果费解等方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课来说,智能仿真技术完全可以取代现阶段的课堂实践教学技术。因此,在远程教育的构建中可以积极引用这项技术,这一方面能够节约开发实践课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我国教育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5、智能语音服务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语音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实现人机语言的通讯,同时也是ai发展的重要标志,像我们所熟悉的苹果的siri就是智能语音服务的代表。笔者认为,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引用这项技术,它能够自动识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智能搜索引擎通过语音讲解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远程教育的面对面教学,让学生通过远程教育也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魅力,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了智能检索和智能机器人技术,促使远程教育的现代化发现。
结语:人工智能被誉为21世纪最为前沿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完善,但是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对现代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远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这对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坤颖,张家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研究中的新区、误区、盲区与禁区[j].远程教育杂志.,(05).
[2]戴永辉,徐波,陈海建.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及生态链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2).
[3]李超.新时代人工智能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2).
[4]方娟,张书杰,邸瑞华,黄河.基于移动agent的网格资源发现与监控技术的研究[j].电子学报.,(02).
[5]曲朝阳,沈晶,崔苗.基于移动agent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2).
远程教育论文篇二十
学校可以建立有关政策来激励一线教师共享其优质教学资源,并以资源容量、资源点击率为标准,奖励有关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资源、学习心得和学习报告上传到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上,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在完善的资源建设机制和完备的技术支持保证下,远程教育和学校网络教育彼此互补,彼此推动,以促进学院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以及学校教学的发展。
3.2确定市场为导向。
要积极创建市场并将市场规范化。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短缺都是分散经营的结果,因此远程教育适约化发展。全行业只有实现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各高校局部利益。只有各个院校联合,才能使共建共享资源减少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实现经营中的优化成本和最大化收益,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内部竞争。各高校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提供内部资源时候又联合又有竞争,达到以竞争促提高的目的。
3.3增加政策的扶持力度。
建设优势创新资源过程中,不但要增加财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政策引导下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教育资源共享既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也是组织规模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包括协会、学校、专家和政府等多方面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原始资源状态没有整合,因而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规模化的组织并构建组织结构,实现对资源共享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效益。
3.4完善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化对资源建设起着重要作用。11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同时一些相关技术规范也逐步出台,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我国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为资源的建设的协作分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势必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延伸到其他教育领域。因此,不断发展的形式和教育资源流动的结果必将需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果网络教育强大的交互性、灵活的时空、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优点和教育竞争中的亮点,促进远程教育的专业化、产业化、事业化三者间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高校党校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要想促进高校党建,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的育人功能,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训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切实地改进和加强。
关键词:高校党校培训模式创新。
一、把握三个学好,构建党校学习内容新体系。
1、学好理论把方向。高校党校应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重点。近年来,我校党校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党的精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全国全省高校党建会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全国教育工作文件汇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共产党章程》《河北省高等学校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等内容为指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学习。一是实行“专家引路”式学习。召开之后,我校迅速成立“学习理论宣讲团”,深入到各部门进行宣讲。半年来,全校先后成功举办专题辅导讲座20余场,提高了全体党员对和新党章的认识。二是采取“营养套餐”式学习。在全校党员教工中推行“必读书目+文件精神+辅助读本+‘党的和新党章应知应会100题’”的学习模式,引导党员干部学深学透,学懂弄通。三是开展“学用结合”式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体会交流、理论研讨、专题论坛等多种方式学习,将学习与岗位特点相结合,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了学以明理,学以增智,学以致用。2012年,我校组织中层干部赴郑州、南京等地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四是深化“集中研读”式学习。我校将每周三下午规定为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时间,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集中学习,以党政机关和系部为单位,按照组织部和宣传部制定学习计划和党日活动内容,认真落实规定书目,仔细研读学习内容,在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上下工夫。
2、学好业务强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提高教师的“三育人”水平,根据党员教育教师的本职专业工作的不同特点,坚持“抓住根本的,充实紧需的,着眼管用的”原则,五措并举组织教师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满足履行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五措”分别是:集中培训交流“育”,立足本职岗位“练”,开展评比竞赛“促”,选送苗子外出“学”,创建共享模式“用”。
3、学好前沿求作为。我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为抓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我校还要求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借鉴新理念,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开创新局面。
二、坚持三个创新,探索党校培训新措施。
1、坚持多层次、多类型的办班形式。高校党校要适应高校机构多和人员年龄、学历、经历不同等特点,采取多层次多类型的办班模式,扩大培训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办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的培训班、研讨班和辅导班。重点办好以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干部、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青年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为对象的主体班,同时也要办好其他对象的班次及成人教育等。
2、坚持前瞻性和针对性,创新教学内容。一是提高培训的前瞻性。我校党校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新颖的方式,如举办专题研讨会、组织参观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展览、深入乡村、社区调查等手段,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用“新”“活”的内容来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党校的课程设置,由党校校长及各总支书记紧密结合当前的实时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党校教育的针对性。
3、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创新培训方法。一是在党课教学中采用必要的讨论法。讨论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参与,变抽象理论为生动事例,达到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促使理论知识升华的目的。二是借助网络资源,增强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式的教育空间。如我校党校在网上开辟了“红色党建网”“红色论坛网”“红色bbs”和“热线信箱”,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即时性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网上党校”的开通运行,有效地实现了党校教育的规模扩大化、手段网络化和内容标准化。此外,我校党校还结合实际,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建党__周年之际,全校党员、积极分子开展了“四红”活动(即唱红歌、读红诗、发红信、讲红事),并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实施三个机制,推动党校建设步入新高度。
1、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守规自觉性。我校党校先后制定了“党校学员守则”“党校学员考勤制度”等制度,实行上课签到、请假制度,建立了书面考试、记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制度,使其具有约束力。对违反制度的学员,除批评教育之外,还要记录在学员档案内,作为对党员、干部评议和提拔使用的依据。这些措施的实行,在提高学员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行为示范性。我校党校要求学员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党课学习与自身认识相结合,使自身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更要将思想认识的成果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去检验党课学习的效果,在师生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且建立学员个人档案,将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记存在内,作为评比先进的依据。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建设持久性。《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l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党校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保证党校培训所需求的“三固定”(培训人员、培训场地、培训经费)得到落实,也需要有特久、固定的经费投入。所以,在经费投入和教学保障方面,党校教育也要享有与其他教育同等的待遇,甚至在许多方面更优。
通过加强党校建设,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呈现出“三个提高”的良好局面。一是制度建设得到提高。我校党委对党校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党校、分党校工作条例;对不同人员、班次的培训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如“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党校校务委员会工作职责”“学校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等等。二是师资水平得到提高。我校坚持对党校教师进行资格遴选和聘任,规定只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五年以上党政管理经验的处级干部才有资格聘为党校教师。并且,每学年都组织学员对党校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比,促使党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思政教育得到增强。我校党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党组织进街道社区、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进一步完善了党的组织网络。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党员“七权七责”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创新了活动载体,使得党组织的工作更有成效,更具活力,使得广大党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先进性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作者简介:
郭晓波(1981—),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霍静娟(198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