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感触并加以概括总结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中主题和情节的理解,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回顾和反思。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表现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推理的感悟。读后感是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书中的内涵并加以分享与交流。每次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既是对自己读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书中内容的延伸和展开。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后感是一种收获,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读后感体验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启迪。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先回顾书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然后思考其中的主题和思想,最后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含了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同主题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找到灵感,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作品。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一
泛泛而谈中国历史,似乎只是一部帝王史、权术史,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被统治者——人民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历史第一要能观察,第二才是记录。别人的观察终究是别人的,而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非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尽管历史作为人生的经验,人生的事业,有不定期下的持久性,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无一例外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培育一种从过去,透过现在去直达将来的能力。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引以为傲,但是这不过是夜郎自大。我们对于真实历史的把控,不如西方人,西方人尚且追寻巴比伦、埃及的古迹,现代的中国人少有人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甚至巴不得有时光隧道可以穿越至无穷的未来。钱穆指出,这种习性是从清代越演越烈的,清代作为汉民族以外的“蛮族”,深谙“欲去其志,必去其史”的道理,因此我们今天所能接触的历史都不是本来面目,而是经过民族主义者的改造与掩饰。钱穆痛斥,今天的中国生了一场病,一场文化病,他认为只要是生命体,生病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找不到病根,就根本谈不上医治,我们可以埋怨生命、厌恶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道听途说、并不真实的历史去否定我们的民族、消解我们的文化,于是《中国历史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充满着钱穆先生的责任、担当与才华。
历史的时间不是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自然科学的时间,这一秒过去了,下一秒还没有到来,那一秒便是将来。我们认知历史的时间,是带有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甚至是敬畏,逝者如斯夫,我们一旦具有了宏观思维,我们就无惧于自己活得太匆匆,而是立足于“求其变”与“求其久”的均衡。由此可证,史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价值不咨于生物,对于新时代的读者,我们需要在永恒中日新万变,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迷上了一套《中国历史报》,这真是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打开第一本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让我改变了原来所认为的历史书是枯燥乏味的看法。
我最喜欢的是《明》这一本,这本书从我最喜欢的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讲到明朝的衰落和覆灭。明朝朱重八,他从放牛娃开始,凭着坚强的意志――推翻元朝的残酷统治开始,一步一步,步步惊心,直到成了明的开国皇帝。明史中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臣、卫国的将帅之间的斗争真是风云激荡,变幻莫测。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有心无力,很是令我扼腕叹息。如果没有前面几任皇帝的搞一气,凭着当时明末的情形,肯定就不会有后来清朝的入关了,那我们也一定能继续保持我们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会发生,日本倭寇更是不敢对我们侵略。所以,我认为当皇帝和当官的一定要好好的为国家服务,不然很可能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错误而害了多少代人啊。
其次,我还喜欢《三国两晋南北朝》,里面有许多我崇拜的人,重情重义的武圣人关羽、一身是胆的大将军赵云、多智近妖的军师诸葛亮、潇洒帅气的大都督周瑜。如果我能穿越过去,旁观一下他们那多好啊。
《中国历史报》让我喜欢上了历史,对中国过去几千年发生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遨游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我增长了知识,获取到了快乐,也学会了思考,发现不同时期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明白了“借古鉴今”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做好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三
钱穆先生是学界通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学识博达,一生著述八十多部,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在历史研究中,钱穆先生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先生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观点。
“《中国历史精神》是1951年春钱穆先生在台北应“国防部”高级军官组之特约讲稿,钱老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演讲引起执政者们重视历史的价值,通过尽可能还原中国的事实,来挽回或者说扳正正在扭曲的价值观,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家园。”
中国历史精神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也是中国人向前积极争取达到的一种人格。这种道德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种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在每一部分的讲演中,钱老都能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分别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西方各国的历史发展两个维度来说明,通过横向比较中西方的异同之处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
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打开了学习历史的新视野。钱老很多历史观点让人振聋发聩,关于历史的真相,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多维度、客观的去看待。
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从现代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四
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两本《中国历史名人传》,里面有《造字圣人的仓颉》、《文化巨人老子》、《传奇神医扁鹊》、《爱国诗人屈原》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大禹治水》使我感受最深。
在很久以前,黄河发了很大的水灾,房屋被淹没了,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治水,他花了九年的工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农民伯伯可以在土地上种庄稼了,大禹为了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后来大水终于被制服了。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这种知难而上、不畏艰难、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他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名人传》这本书,使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更让我有了读书的乐趣,以后我会读更多的书,让好的故事,激励我成长!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这样认真全神贯注的去读一本,“历史”书籍,钱老先生这本书,为我答疑解惑了不少问题。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根儿上的,但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归纳总结,就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文化,是包容,又充满韧性的。
本书,正式章节一共有七章,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来拆解,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历史精神。最近看了故宫的600年特展,又看了电影《捌佰》和《金刚川》,如果单只是从这些片面的电影或者某一局部来看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总觉得好像断断续续,所幸的是,钱老先生的归纳方法,十分有说服力,逻辑性又很强,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华夏这个民族,可以源远流长。
书中对,为何源远流长做了7章论述,句句在理,在前序和附录中,所补增的内容,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差异又做了补充。这本书读过之后,经常思考中国文化,冲突与中西方思维碰撞中,不知所措的朋友,大概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民族文化,人文精神之后,我相信,读者会消除很多焦虑。我最近发现,学霸都喜欢都历史,一开始我不太能理解,直到自己开始参透2500多年中国历朝历代的智慧的时候,才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一本字典,不同的境界,参透不同的级别,学无止境。
2500年,延续不断的迭代,事件繁多,案例充分,从中还原历史时期,了解人情世故,自然也就有所参考,同样的境地,中国人,大多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了。本人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六
民国时期出生的文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于国家、于历史、于文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另外想说,西南联大真是一个民国才子的聚集地,西南联大的优良校风也是成就这些才子的另一种存在。所以,当我翻开《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就像是在西南联大上了一堂钱穆先生主讲的“中国历史公开课”。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命题,任何学者在研究和传播这个文化命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于钱穆先生而言,他却以接地气的方式结合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抨击病态的文化问题,至少这本书能够成为一碗“求同存异口味的营养粥”。
纵观中国的历史,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从三皇五帝的开天辟地,到九五之尊的朝代更迭,中国历史的精神其实非常两极分化。一部分是君子守正,一部分是奸臣篡权。总之,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于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精神,都是镶嵌在钗头凤上的那颗夜明珠,真正闪亮的时刻都显现在那些至暗时刻。
在看《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时,我发现很多口语化的内容,而有些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的讲稿内容了。在这些口语化的内容里,能看到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深沉思维的人,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放在手术台上,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审时度势的剖析“病灶”。钱穆先生像是一个面对处于生死攸关病人的外科医生,但是因为病人的病灶牵扯着致命的血管,以至于病症的原因让大家都看明白了,可是我们该怎么做,还有待商榷,至少清楚的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还是个历史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里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历史精神,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吧!
历史是个很深的课题,我认识的一位专门研读历史的年轻作者,常常在深夜思考历史的意义。看他的朋友圈,就像是浏览一本历史的试读本,你总是能在那里发现历史或光芒万丈、或暗夜成殇的身影。
我想,这本题为《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书,也相当于钱穆先生的朋友圈吧!他将中国历史的文化与精神的厚重,一点一点以他的钢牙磨开,露出里面的软芯,让我们细细品尝其中的`美味。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七
钱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於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这段话出自钱穆,当然拿来评价他也是很恰当的,此书是一位专门研究钱穆先生的博士所作,与一般传记比起来,此书更像是学术论文,大量引用钱穆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几段让我们非常受益,也很值得我们思考。1、比如钱穆关于文明与文化的论述。“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也就是说,中国能够学习的只是西方偏向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文明”,而无法学习西方的文化。2、钱穆对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对他们的自信,他对严耕望说:“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读,迟些成名最好!”这是何等一种自信!还有一点钱穆特别讲究读书的方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他仿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道,早晨读经、子,晚上读史,午间读闲书,课余时间则阅览杂书。他还遵照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必须通读全书的方法,戒除自己随意翻阅的坏毛病,读完一书,再读他书等等。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当然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钱穆先生的事迹,我不愿重述一遍,那还不如自己再重读一遍更好,我只愿写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小点。我觉得钱穆先生就像一个书虫,在中国的经子史集中,翻来覆去,窥见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个小书迷,每天,我最爱的时光便是抱着最爱的书本,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静静品书,到星光点点。这个暑假,我又投入了一个新的怀抱――《全景图说中国历史・春秋――三国》。这时,我才尝到了废寝忘食的真正滋味,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随着这满载着人文与历史知识的小舟一起乘风破浪在浩瀚的海洋里。
当想象放飞之时,我的感受也随之涌动。如读到《荆轲刺秦》时,秦王的慌张失措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领导人面对生死之时,也如常人一般,会惊,会恐。与我印象中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不一样。当那易河的水倾泻而下,被风雕刻的故事暴露无遗,我突然钦佩起那个企图用一把匕首改变历史的末路英雄――荆轲。曾经,我笑他不自量力,而此刻,合着图画,从他视死如归的背影中,我读懂了两个充满温度的字――“侠义”,还有众多的英勇,无畏与刚直。
也许,我们都有英雄情结,骨子里永远住着一个英雄,替平庸的我们在这江湖中惩凶除恶。一个热血的民族,不能缺少这样的人。“少年强则国强”,就在这时,我幡然醒悟。薪火相传,一个民族的脊梁与火把,不就是需要我们少年传承吗!用侠义的精神支柱,支撑倾斜的`天平,这就是我们缅怀英雄的意义。透过历史的风烟,让英勇,无畏与刚直在我们少年的血液中奔涌。
想象是神奇而美妙的,而我有幸一次次地被它击中。历史也不再是冰冷无趣的代名词,它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看待人与事物要全面而客观,也感受到了中华史学的美妙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我为之惊叹,为之赞美,也为我们华夏民族的英雄儿女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