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汇总17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9:55:03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汇总17篇)
    小编:文锋

教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制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计划性文件。教案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和技能。以下教案形式多样,适用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学。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汇总17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一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二

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黑板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结合的悲哀。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三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纵轴表示,单位,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五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生1:统计表。

生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生3:...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

生1:统计表。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二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三

由于学生是在一年以前学习过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尽管折线统计图还没有正式学习,但从其他一些媒体中是见过的,学生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回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呈现折线统计图,课前预设了一项作业:通过报纸、书刊、电视或网络了解并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1、交流并展示同学们课前收集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中的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展示)指着折线统计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老师也在课前进行了调查,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非典”图片。介绍20xx年发生在我国“非典”期间的一些事例。在讲到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北京这个“非典”重灾区的情况,报纸、电视和网络每天都要公布新增病人的人数,这也是全国人民了解疫区情况的重要途径时,同时出示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两份统计图表。

(1)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上台来指着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不同日期所对应的人数和不同人数对应的日期,以及新增病人最多与最少的日期,其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个别同学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这个学生上来讲一讲)

教师: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理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把它换成这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个信息就很明显了。(出示折线统计图)

1、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通过看图,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时间,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2、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看出来的?(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说)

学生:我看到了5月1日对(对应)的点最高,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多。

学生:我看到了5月31日对应的点最低,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少。

学生:我看到从5月1日以后的线在一直往下走(用手势在边说边比划),所以新增病人在不断地减少。

学生:我看到从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病人还在增加,因为这个时间的线段在往上走。

教师:同学们不仅能说出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来说明人数的多与少,从线段的上升和下降说明人数的增加和较少。很了不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了5月1日以后的新增病人在逐渐减少,那么是不是每个月减少的人数都一样呢?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来那个月人数减少得最多呢?(学生讨论)

学生:每个月减少的人数,我可以将挨着的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不用那么麻烦,我只要看哪一段斜得最厉害,这期间的新增人数就减少得最多。

教师:他说“那一段斜得最厉害”是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学生:我知道,比如说5月1日到5月6日,竖着看,人数减少了2?5格,1格代表20人,2?5格大约就减少了50人。在看5月6日到11日,也是竖着看,人数减少了1?5格,大约减少了30人。

学生:我发现相邻两个点横着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竖着减少得越快,这部分的线段就越陡,说明人数减少得越多,也可以说,如果线段越平,人数减少就越少,就像26日到31日那样,减少的人数最少。

教师: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

3、根据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第117页下面的填空。

教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学生:第1题新增病人在5月1日最多,达到122人,以后人数在逐渐减少。因为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人数最多。达到的人数我是从统计表中看到的,统计图上看不准确。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数在逐渐减少。

学生: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2日到5月6日,减少了52人。我发现从5月2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减少的人数也是从统计表中查到的。

学生: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会更少,说不定没有了。

教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什么?

学生:看这个折线的变化就知道,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教师:怎么理解?

学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教师:看“趋势”来做预测,很有道理!

该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既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又能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引入折线统计图,同时丰富的统计图表还能为统计知识的后继学习留下一些直观印象。

二是在折线统计图之前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读中,抓住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对于“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这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能看到的现象,直接换成折线统计图形式后,学生明显感觉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是教师将认识折线统计图分成了两个环节,在第1个环节中,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空间,在学生容易看出的现象中,突出落实在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与线段上升与下降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线段的倾斜程度就表示人数减少的快慢这个教学难点上,教师让多个学生用自己语言来表达,教师用不多的语言,抓住学生话语中有价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来引导全班同学去理解、咀嚼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第2个环节则是一方面巩固前面的认识,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和以此进行预测落到了实处。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五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揭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p63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xx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第2题)。

投影出示p63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是画什么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六

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第108~109页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xx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上升――增加 水平――不变 下降――减少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七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