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通用17篇)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8:09:15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通用17篇)
    小编:念青松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总结要体现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反思。推荐阅读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可以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和思路。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通用17篇)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8篇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一、找角。

1.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先向学生呈现一个红领巾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再次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有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角来着生活中,初步感知角,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2.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角,你觉得角是怎样的?

二、认角。

1.通过学生的总结,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让学生指一指。(用手比划)。

2.课内判断,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角的形象来判断角,进一步掌握认识角。

3.折角再次感受角,让学生从大脑中角的形象,在一张圆片上折出来。

三、画角。

1.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角。反馈学生的方法。

2.电脑展示正确的画角方法。比较自己画的和电脑画的区别。

3.用电脑画的方法也画一个角。

四、制角。

活动用三根小棒来制作角。

1、“活”就是教法要灵活。

教法灵活,教师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角的认识从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活,人人都得到发展的活。当让学生找角时人人都找到了角,那角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归纳角的特点,再让学生判断角。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察、操作、表达、创造等思维训练。

2、“活”就是教材要用活。

教材要用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课例一是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出示学生都熟悉的红领巾,引出课题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让孩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借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通过判断,折角,画角,制角,其实都在不断突破难点。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丰富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二是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活就是学生要教活。

学生要教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的结构。注重丰富的数学活动来让学生活学,比如用圆片来制作角,用三根小棒来制作角,这些都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我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以,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我“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需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写几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物理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

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六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杨红丽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下面我将代表评委组进行以下几点评析。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本节的开头杨老师就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从圆形到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角的特点。比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处于课堂的后半节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易疲劳,而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形象而有趣的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并且是印象深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的校园场景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在主题图中分小组找角,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又在自己的身边找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观察主体图小组合作找角,根据角的特点用一个圆形创造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角的各部分名称、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后总结角的大小变化关系。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每一节都会折射出一些不足,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在用尺子画角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独立画角。因为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学习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画角,教师可巡视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生成作品,让他们讲自己的画角方法,最后选出最优化的画法,教师再次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的画角。因为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三角尺,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时都是用的三角尺。这时,教师可以问:你会用直尺画一个角吗?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画角,这样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在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汇报他们的初步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观察,最后总结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创造思考、交流、探讨、质疑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

每次聆听这样的公开课,我都会从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中学习到最宝贵的课堂教学智慧,今后自己继续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七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学生学习小数的数学现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旧知,包括整数和分数的认识;二是生活经验,包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等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获取数学概念的建构。在引出小数时,我让学生帮小红认价格,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数,并相机引出小数。同时提出:“关于小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会读小数吗?”

教材为我们的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的教学经验等等。这节课,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首先,由“身边的小数”入手,如认识商品的价格,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由不满一米而想到用分数作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再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来认识两位小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认识小数的首次感知时就了解了小数的来源和含义,而且初步知道了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在练习的顺序上进行重组和调整,在认识商品价格和测量认识小数之后分别进行了专项练习,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有效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本节课,教者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帮小红认识商品价格,通过与整数的对比引出小数。在测量认识小数时则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讲练结合,是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教者把各道练习题目穿插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到小数表达,递层推进所获得的关于小数意义的认识。有讲有练,不仅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八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九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一一探究-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手臂和肘关节的张开变化,直观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又用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延长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又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开,学生一眼看出角变大了。这巧炒的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我先示范画角,然后让学生说角的特点画角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学生都画得很好,并且总结儿歌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画角的方法。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说的多,应让学生多去发现,总结;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激励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一

“现行的教本就是最好的参考书。”“当书本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删改,选取最适合本地区的孩子的资源进行教学。”

这是我去年参加省优质课堂观摩活动时,一位参与人教版编写的教授说的话。这两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因为它告诉我:要相信书本而不能迷信书本;要善用教科书而不能盲从教材;要用一颗科学的、研究的心去教我们的书,这样才是对我们的教科书最大的尊重,对教研最大的尊重。

本学期,我们学校数学科组对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打磨精品课。该开展研究,老师们就嚷开了:精品课是什么概念?我们这样一间小学校,基层中的基层,也能搞精品课,我没有本事,你去搞吧。”我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搞?”“我们的基础不好,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我们对电脑不够精;还有,我们想不来这么多花俏的课件,人家的课件都美死了,都不用书本的内容,我们要是用书本的内容,输定了!”

老师们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是的,比赛嘛,“先进”两个字在任何时候都吃得开。我们只是一间基层学校,要开展精品课程,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放弃不是我们的作风,获不获奖,一点关系都没有,关键是我们要研究,要进步,要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市里的教研重头戏,一定要践行!

我跟老师们说:“课件再美,也就是完成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只是教学手段的载体。如果书本原有的材料已经足够我们完成教学,我们就把最简单的事情最好,那就是成功!我们追求不来精美,我们就追求朴素美!黄爱华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就能上出让人叫绝的好课,我们只要在这过程中努力了,进步了,就达到我们的要求了!”我把上面这两句话跟老师们说,大家仿佛有所感悟,就开始研究了。

于是,我们就开始动手。上什么课我们早就确定了,这跟我们学校的校验已经我们学校的课题生相符合的,就上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

研究中,我们发现:书本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知识面丰富,切合学生生活,完全符合我们的学情,足够我们顺利进行教学的,就没有必要再标新立异,我们好好利用教科书。把它用好,上好。

考虑到要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发展,而不是“做”一个漂亮的课。用这样的程序:备课——说课——集体备课——试教——修改——试教——修改——定型这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自己指指身边的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将学生指的在黑板上画出,当发现老师画的和自己说得不符合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体系发生了矛盾,在矛盾中感知原来自己所说的只是角的顶点,角还需要有两条边,并规范了摸角的方法。

二、重视操作活动,提供适当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通过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概念的获得或者空间观念的建立,要能够让学生自我建构,不能够就概念而概念。老师设计了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这样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索和建构的'兴趣。找,就是找到角在生活中的原型,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角,丰富学生对于角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感性经验越丰富那么形成认知就越容易,感性经验越多,学生的认识就越完整。看,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来人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角,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区分出各种各样的角是有相同点的,通过相同点的寻找概括出角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角的特点,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些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这个概念虽然可能还不够完整,但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几何图形。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二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三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我们坊内老师对任教班级的前测,发现学生基本上对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的认识偏向生活化,比如他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存在角,如书桌、课本、门、国旗、红领巾等有角,然让其指出角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指向角的顶点处,由此可见对角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角的辨识。

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也充满了激情与冲劲,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然实际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运用了课件与实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错的,尤其是课件中角的动画演示,形象而生动,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去丰富知识,掌握角的定义与特点,并指导角的特性。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的内容较多,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导致动笔练习内容比较少。再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稍显贫乏,使得课程的呈现稍有不足。但坊内老师的反响倒是不错,认为在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上抓住了关键,也让学生建立了对角的认识,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四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五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我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经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我受益,并由衷地庆幸自我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六

1、以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构成角的概念,可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经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本事。

4、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到达欲期效果。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演角——折角——观察感受角——画角——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

5、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能够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十七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