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8:14:16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小编:琴心月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身的思路和目标。在总结中,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目标。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一

张连钢创新团队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团队,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目标,以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为支撑,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是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团队。

创新是团队的灵魂,因此在张连钢创新团队中,创新意识被视为重中之重。在工作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勇于尝试的态度,鼓励团队成员不断提出新点子,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各项业务。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尤其是将一些新的科技与原有的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创新、实用的产品。

在张连钢创新团队中,协作精神是每个人所共知的价值观之一。这种精神表现在在团队的实际活动中,我们彼此互相尊重、相互支持,持续保持团队之间的默契和团结,也包含着对共同目标的共享信念。在项目实施中,我们通过互相协商,稳步推进项目、分摊压力,以保证团队取得质量、性能比较好的造就,并在团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公正决策。团队的这种协作精神也是团队高效工作的重要基础。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产品品质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声誉,也是企业产生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张连钢创新团队中,我们极为注重产品的品质掌控。对于每个产品,我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品质控制,注重产品的品质、可靠性、稳定性和卫生质量等多个维度,以确保产品的材料安全、环保、无毒无害,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维护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

长足发展。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二

用户的嘴巴是最好的宣传喇叭,有个“万能电工”“小钱师傅”免费给老年人服务的消息就这样传开了,钱海军的电话号码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力110”。朱奶奶贴身的裤兜里藏着一个小钱包,里面是现金、超市卡、身份证和钱海军的名片,“这些是最重要的东西,我随身携带。”钱海军的电话号码,老人们抄在纸上,带在身边,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钱海军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忙的时候,一天有20多个求助电话,甚至在凌晨两点钟也有电话铃声响起,钱海军从不推脱,随叫随到。甚至连除夕夜也奔走在为老人服务的路上,多少个除夕夜,钱海军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老人排除紧急故障,甚至有一年还用两包方便面作了自己的“年夜饭”。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找不到钱海军,他不是在服务,就是在去服务的路上。

谈起这些,钱海军不以为意:“一年365天,可能这个老人就只给你打这一次电话。他们着急地有求于你,你不当急事办,我做不到。”说着,他笑了起来:“我最好天天有人叫我去服务,他们肯来叫我,就说明他们相信我!”

这份相信,来自日积月累,也来自真心换真心。陈文品老人急病发作,钱海军驾车送他去宁波就医,不仅为住院手续忙前忙后,还先后探访看望了6次;陈亦如老人家的马桶堵塞,污物倒灌,钱海军毫无怨言地收拾得干干净净;王爱春老人总能收到钱海军送来的柴米油盐,就连蔬菜也是择洗得干干净净。

“我想替已故的战友到天安门看一次升旗仪式,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个礼。”当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有去首都看看的愿望但一直未能实现后,钱海军牵头发起了“情牵夕阳·圆梦首都”公益活动,带着7名孤寡老人到北京圆了梦。“这个做了一甲子的梦圆了,这辈子再也没有遗憾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辽沈战役的退伍老兵傅万久泪眼婆娑地说。

一桩桩,一件件,老人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的时候甚至多次落泪。“钱师傅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得了!”“我的亲儿子也没有海军好,也没有海军亲啊!”“海军和我是‘血肉关系’,他是血,我是肉;我是血,他是肉。”

钱海军做好事的消息被单位知道后,他被调到客户服务中心担任社区经理,负责近6万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包括用电咨询、故障报修、业务代办、安全巡视等12种便民服务,更加贴近了百姓的用电需求。他创新总结了“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政府解忧”“五解”服务法,服务的社区无客户投诉,无用电纠纷,满意率始终为10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三

20xx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19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xx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四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在“连钢创新团队”成立之初张连钢就对自己这样说,他的整个团队也始终秉持着这种信念执着前行。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不怕难的勇气,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一遍遍地试,一点点地改,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从不气馁,从未妥协,越挫越勇,向难题挑战,向权威叫板,在不断实践中登上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最高峰。团结协作的氛围影响着整个团队,成员们不敢有丝毫耽搁,生怕自己的进度慢了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拼命”确实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被抛在了脑后,党员领导干部实干在先,他带领整个团队忘我拼搏、奋勇向前。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伴着上下班,为了方便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下半夜起来工作;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连续一个月顾不上回家,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深刻诠释着“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创造出适合中国自动化码头发展的全新模式,凭着一股不畏艰不畏难的劲头,大胆创新。按之前的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设计都是“串行分步”,即先聘请有关专业咨询师分专业作出咨询、进行论证,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方案细化和设计集成。若这样做的话,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连钢创新团队”坚信“国外模式等不起!”,锐意推行流程再造,对项目组织设计大胆实行“并行协同”,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得每个参与的人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结果硬是把国外常规设计工时压缩了三分之二,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码头系统集成创新,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世界最轻、自动充电、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在此过程中,他们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如,ecs设备控制系统是码头的“小脑”核心,为了彻底摆脱国外技术垄断掣肘,“连钢创新团队”毅然放弃与国外唯一供货商的合作,自主研发,历经数月封闭攻关、艰难探索,最终成功上线运行,被业内称为“彻底改变了全球自动化码头的行业格局”;在全球率先创出agv自动导引车充电新模式,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方案技术垄断,被业内誉为“自动导引车充电模式重大革命”。截至目前,“连钢创新团队”已获受理、授权专利93项、论文发表47篇、标准制定12项、软件著作10项,获评“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海内外大奖30多项。先后20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主旨发言,赢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五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张连钢创新团队就是这样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团队,他们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影响。在团队中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着许多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张连钢创新团队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团队协作。

在创新的过程中,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张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懂得和团队成员合作,相互支持,互相信任。这样,他们就能够巨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段:创新思维。

张连钢创新团队的一大特点就是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整个团队中,创新是处处可见的。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工作中,他们也不禁于既定的思维方式,而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不断地突破创新的边界。

第四段:学习与成长。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研究的新领域新技术就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齐心协力。张连钢创新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懂得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也在多方面进行知识的积累,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五段:总结。

张连钢创新团队的及时行动和创新精神,不断拓宽思路,多方查证、横向对比,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才能在创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他们逐渐从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正是他们的不断创新和进取,才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张连钢创新团队这样的创新力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能够不断创新的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六

2020年12月17日,这一天,对于平均年龄37岁的“连钢创新团队”来说非同寻常。他们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最新世界纪录。“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连钢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张连钢说。

回溯到201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3年半的时间里完成国外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先后六次创造世界纪录,创出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新科研成果。这是震撼世界的“大国重器”。

弘扬民族志气,勇争世界一流。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毅然决然挑起设计建设自动化码头的重担。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与关键数据。“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张连钢和团队深刻认识到“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张连钢说。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连钢创新团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埋头苦干,“杀出一条血路”。2017年5月,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逐渐变为现实,首船平均装卸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世界最高记录。国外码头听到这个效率,连连说“不可能。”他们不相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自动化码头开港效率会比他们日常效率还高。

美国长滩港、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等国内外同行到港参观考察,看到作业现场桥吊、agv(自动导引车)作业的完美演绎,一致认为“青岛港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上进行了出色的努力,取得了创世佳绩!”在自动化码头领域,中国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终于挺起了中国港口的腰杆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吕向东是山东港口劳动者的代表,是奋进新时代的典型,他用创新、奋斗、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山东港口劳动者之美。

今年49岁的吕向东现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轨道吊经理,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自动化码头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来,吕向东一直从事集装箱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自主创新,把岗位当成责任,把工作当成事业,先后荣获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杰出贡献奖”、青岛港集团“创新先进个人”、山东省港口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完成的成果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以及青岛市创新成果等多个奖项;获得19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7篇。同时,结合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设备运维方面的经验,参与完成了《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正编写企业标准8项,用实实在在的创新业绩践行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八

“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个数字,‘3000’。大家知道3000代表了什么吗?”李永翠说,“这是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数量,而每一个研讨会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们的开局——很难。”

截至20__年,全球已经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但我国,乃至亚洲,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20__年10月23日,青岛港成立了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开启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征程。

当时,整个项目组陷入特别焦虑、特别迷茫的状态。最后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主心骨——连钢组长拍了板儿: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开局决策难,决策之后开始的码头设计——更难。”

设计之初,团队面对的是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员几乎天天熬夜,白天讨论、晚上“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一点成型。

“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我们前后总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李永翠说,为了确保生产流程能够顺畅运转,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通宵达旦,是一次次挑战极限。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设计完成了,码头开始建设,又是——难上加难!”

15个月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__年5月11日,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同于欧美,“连钢创新团队”的自动化码头,不仅创出了开港效率全球最高纪录,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九

20__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

谈到偶像,可能想到的就是穿着光鲜亮丽的服装光彩夺目地在舞台上表演的人。这个谁又办演唱会了那个谁又参加什么综艺了,聊这个话题的人就非常多。

谈到英雄,想到的可能就是漫威里的超级英雄,但这些都是虚假的、科幻的、想象的。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英雄将自己埋藏,给他人幸福。我讲这些英雄称之为“潜行者”,正如杜甫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打响,疫情迅速蔓延,打的人们手足无措人们开始逃离、躲避,潜行者”们却背道而驰,成为了逆行者”凭借他们的学识、能力与经验开始了拯救工作。

医院里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护士,他们不分昼夜的工作,他们并不是不怕而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意识,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却不顾一切冲向了前线。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回了一个又一个人,他们是逆行者”。

接到上级的通知后,五湖四海的工程师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来到前线。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建起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让更多的病人拥有良好的医疗环境,他们是“逆行者”。

我坚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一定能赢的漂亮。用心灵点亮生命的灯,用坚强编制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向我们的英雄致敬!。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20__年3月5日,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在慈溪市民政局完成注册,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公益组织。

如今,该服务中心已发展了25支志愿服务分队,拥有在册志愿者1219名。500余名社会志愿者以及掌起阳光托养中心、慈溪市消防中队、周巷职高、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古塘街道义工银行等16家集体志愿者,更是参与共铸了“钱海军”公益慈善品牌。

20__年,在钱海军的建议下,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启动“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项目。项目以“走千户、修万灯、暖人心”为初衷,为当地120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提供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

20__年,有的援藏志愿者发现当地一些贫困家庭用电隐患突出。钱海军得知后,决定把“千户万灯”照亮计划带往雪域高原。

自启动以来,“千户万灯”照亮计划遍及浙江、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累计走访上万贫困户,改造6047户,行程20余万公里,惠及6万余人。

“作为一名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我希望不只是做一名‘点灯人’,更能使这盏灯成为百姓身边的‘长明灯’。”钱海军说。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12月30日,本报报道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自主创新故事,他们面对全球工业4.0给港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从一张白纸起步,经历十几万次的流程测试,终于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蝶变。报道刊发后,在全社会特别是制造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同样是每天与技术创新打交道的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宁波海天驱动有限公司运控部总监陈钢深知创新不易。“我也是从基层车间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张连钢他们多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坚持创新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行为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胸怀理想、心有家国、执着专注,就能持续不断地超越自己,甚至超越世界。”

“‘连钢创新团队’一连串的全球首创表明,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法宝’。”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20xx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朱恒银说,任何时候,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都是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初心、使命和担当。朱恒银研制的国产装备,在深部勘探中创造了我国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最深纪录,对推动我国深部找矿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他认为,科技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自信”才有底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20xx年进入中车青岛四方公司,主要工作是高速动车组的焊接工作,那时正好是动车组高速发展时期,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再到‘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的持续创新和蓬勃发展。”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张合礼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靠自己!’这句话也是我们高铁人常说的一句话,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赢得世界。”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吴毅告诉记者,在“连钢创新团队”身上,他看到的是那股子勇担当、敢拼命、求创新、善钻研、争一流的进取精神。“展望‘十四五’,永钢铆定了更远大的发展航向,我们将把‘连钢创新团队’那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坚持产业报国,勇担时代责任。”吴毅说。

而在年轻人眼里,“连钢创新团队”带给他们的思考是该如何传承这种时代精神,担负起新发展时代的新使命。

“古人讲‘惟精惟一’,一个团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就是创新。但现在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新事物,不愿意把心思定下来,更不要说好几年很专注地去干一件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xx级学生董亚文对记者说,“连钢创新团队”的故事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这本书其实没必要写得太复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平庸地做一万件事。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她也要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宣传部干部、90后宣讲员胡晓岚则表示,要用实际行动为“连钢创新团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鼓与呼:“我在接下来的宣讲中,会把这个团队作为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年轻人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不断奋进,书写中国华章。”

“‘连钢创新团队’生动诠释了新发展格局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青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建国总结说,当前,青岛正在全力打造“工匠之城”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培养更多像“连钢创新团队”一样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和平方舟即将启航,这是自20__年以来,该医院船第七次执行“和谐使命”任务。

上午10时许,医院船起航。雄壮的汽笛随之拉响,宣告着和平方舟全体官兵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站坡的官兵个个英姿飒爽,向码头欢送的首长、战友和亲人挥手告别。

和平方舟“和谐使命-20__”任务,是前往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汤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格林纳达、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厄瓜多尔等多国进行医疗服务,预计将历时205天。

打开和平方舟的航海日志,原来船上的官兵把训练和任务紧密结合,他们“航行一路、训练一路、提高一路”。7月4日上午,和平方舟举行了一场复杂海况下的全员额、全要素、全流程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演练。

“前方一艘某国滚装船起火并发生爆炸,船上有20余名船员受伤,现火已扑灭,请求我船医疗救援。全船立即进行海上医疗救护部署!”指挥员下达命令。

直升机飞行员马东升第一时间发现了落水人员,救生员陈浩随即出舱凌空而下,在直升机旋翼掀起的波涛中准确地“抱”起了落水人员,仅仅2分30秒就完成了出舱下滑到救人进舱的全过程。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__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__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5岁的时候,最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因为它会跟自己抢妈妈。一位叫王晓燕的女士坦言,她只求他平安地从手术台上下来,往后一起过宁静的生活。

过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默默地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国际大舞台上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月23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的“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走上台前,讲述他们为国争光、创新逐梦的奋斗故事。

“未来港口”不是梦。

“只要我们反复论证,千百次的测试实验,最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拼命加创新,就是我们的代名词。”“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时领先不叫领先,唯有不断创新、甚至自我否定,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这些都是“连钢创新团队”建设世界级自动化码头的底气。他们用“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与拼搏,把中国的码头推向世界强港的行列。

时间,使桥吊单机效率从26个自然箱提升到30个,又用了3个月的时间,突破了35个自然箱。4月15日,他们一举创出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44.6自然箱的世界新纪录。

建设“世界港口”的追求与梦想,解决世界难题的成果与首创,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创造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周兆君、吕向东、王崇山和振华重工的夏茂辉说,他们的施工是超规范的,创造了新的行业标准。整个系统都在为效率服务,自动化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提速的过程。要做创新一定是联动的,是操作+it+机务的创新。

“振超精神”永传承。

山东港口青岛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这股劲,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表示:“振超精神不是我一个人的精神,是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劳动、奋斗、创新的精神。”在报告会上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轻人,能继承青岛港的这种拼命创新的干劲,看到这个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也正因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连钢创新团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码头建设中。

主持人问已经读小学六年级的李永翠的女儿:你现在还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吗?小女孩说:“不会了,现在感觉到自动化码头来得很不容易,为妈妈感到自豪。”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码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支持他、尊重他。”第一次收到妻子送的花,张连钢有些激动,并以回献鲜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建成自动化码头,我们的功劳不是一半一半,我只占了零头,剩下的全归她。”张连钢说。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在今年1月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后,六连的战士争相传阅、抄写铭记,展开讨论。六连指导员冯杰说:“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我们要传承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六连战士王冬林在士兵讲堂上发表演讲:“新时期发扬‘硬骨头精神’,就是要把咱们连锻造成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硬连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宣部授予“硬骨头六连”“时代楷模”称号。

六连被国防部和授称的时间分别在1964年和1985年,学习“硬骨头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内涵,蕴藏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力量。

急难险重砺硬骨!

越是这样的关键时期,“硬骨头精神”越是显示出特有的价值。“硬骨头精神”强势“出圈”。

20__年5月,中央网信办、政治工作部联合举办的“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来到硬六连。连队党支部决定,全连“素面迎检”,不做特意准备,不搞特殊接待,连队正常组织训练,硬骨风采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网络大v都纷纷点赞:“‘硬骨头六连’果然名不虚传,今日一见深感震撼!”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在‘硬骨头六连’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北大燕园,百年讲堂,一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激情澎湃。

他叫李波,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生。令听讲者更为关注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自己的另一所“北大”,在那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堂讲述“硬骨头精神”,青年学子深受感染。

历经战火的淬炼与洗礼,经过时代的打磨和升华,“硬骨头精神”不仅是人民军队的战斗之风,更是时代之风、大国之风。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广阔天地,“硬骨头精神”必将像这海天之间劈波斩浪的两栖战车编队一样:

硬骨任尔风波起。

钢铁洪流永向前。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七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身为工人的梦想。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也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误船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青岛港进口了一批现代化设备,许振超对此很感兴趣并勤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他意识到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也因为他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这让许振超觉得不甘心。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振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经过刻苦钻研,许振超的技术越来越好,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xx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后来的他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集装箱码头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证着一代代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享誉世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奋斗底色。

"不驰于空想、不慕于虚名,踏踏实实劳动、创新。”在4月23日举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许振超阐述了他对“振超效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让他看到了更多年轻力量传递着这种拼命创新的精神。“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许振超说。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振超效率”,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精神”,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的新起点上,山东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脉的使命感,仍激励着他们步履不停、并肩前行。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八

建设海洋强省,山东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20__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二期建设的号角。这一次,“连钢创新团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

如何抢占?从省情出发。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缺乏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白白浪费;5g技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新蓝海。跳出传统路子,“连钢创新团队”作出大胆尝试:“氢+5g”,成为二期项目主攻方向。

“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新朋友’陆续加入,团结一心,誓将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他们底气十足。

“工业互联网协议总是间断失效,视频信号时断时续,16毫秒延时的确会对生产造成作业隐患。”徐永宁回忆。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20__年11月,“连钢创新团队”再攀高峰,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

“这不再是传统的‘大块头’。”张连钢指向码头上的自动化轨道吊,“我们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为设备‘瘦身’,降低了设备结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而且发电效率高。”

短短18个月,20__年11月28日,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诞生了。“这次,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张连钢脸上洋溢着自豪。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连钢创新团队”赢得了这样的评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站在码头,安静如常。桥吊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远方,“中国智造”旗帜高高飘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