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读者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10.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呢?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诗经读后感篇一
婚姻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幸福,是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自由恋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古时候没有“自由恋爱”的风气,古人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而《静女》却让我们见识到了古时候的新女性。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我”认识了一位娴静姑娘,她是多么的可爱啊,令“我”心仪已久,更让人兴奋的是她竟然主动约“我”到城角角落了会面。这不仅是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更似一位有主见的,胆大又心细的现代女性。不像大部分的古代女子一样,自己的幸福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这位静女却偏要来个“我的人生我做主”。遇到自己心仪的小伙子,她不是扭扭捏捏地求助父母、兄长,而是主动地约会对方来做进一步的了解。即便是自己心仪的对象,她也不是盲目地以身相许,终身幸福岂可儿戏?在正式交往之前,她也要好好地考察一番。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她心仪的小伙儿啊,早早地就赶到了约会地点,想要一睹静女的风采,可是她却悄悄地躲了起来,远远地观察小伙儿的表现。看着小伙儿急不可耐地张望着,焦急而又有耐心地等待着,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小伙儿的视线,于是他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地在原地徘徊。谁说女子只可以成为男子的附属品,这位静女却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看着小伙儿焦急而又耐心地在原地徘徊,静女由衷地笑了,小伙的表现说明是守信的,恋慕自己至深的。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与她初见时送给“我”的她亲手采摘的那根白茅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那次她从郊外放牧归来,送给了“我”她放牧时亲手采摘的白茅草,这可不是一根普通的白茅草,对“我”而言,那是爱情的信物,从此“我”与她一见钟情。所以,这根白茅草对“我”而言,变得意义非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说白茅草本身有多美,因为赠“我”白茅草的人儿美,她所赠的白茅草自然就变得熠熠生辉了。
礼物虽不贵重,但却满载相恋之人的浓情蜜意。何况所赠之人乃是一位娴静又美丽的佳人!莫说古代,即便是现今社会上,男女交往过程中也多是男子赠送女子礼物,鲜花、钻戒、巧克力……而这位静女却打破常规,主动赠予心仪之人礼物,不可谓不是当时“男权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让我们耳目一新。
而且这位静女,不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束缚,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并且细心呵护自己的爱情之花,真乃古时候的新女性!
诗经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首古代的公务员抱怨的诗歌。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公务员一边踱步走出了门,一边长吁短叹:唉,国君把政事都扔给我处理,搞得我每天上班都好累啊!我每天都忙着工作,天天加班,工资还那么低,搞得我家里人都挖苦我责备我啊!唉!我能怎么办呢?这就是命吧!
春秋时候的政权,是一个层层封建的模式。天下是周天子家的,但天子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天下,所以分封诸侯作为地方上的代理人;诸侯国是君侯家的,但君侯也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国家,所以分封公卿作为地方上的代理人;封邑是公卿家的,这跟后世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很相似。公卿要想治理好封邑,就要依靠宗族的凝聚力团结一个个小家庭单元,而这些小家庭单元的男主人就是士了。
所以这样一个政权架构里,处在各个层级上的贵族都具有双重身份。诸侯是给天子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国家的老板;公卿是给诸侯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封邑的老板;士是给公卿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小家庭的顶梁柱。
我觉得,这首诗可能就体现了处于双重身份的贵族的矛盾心理。
诗经读后感篇三
岁月无情,在指尖流转,弹指间,已逝去三千年,染皱了眼角。留下三百歌谣“风雅颂”。
没有太过耀眼的经验,亦没有太过华丽的词阙。有的,只是淡淡的回味,而后是沉默。他们不是谁,你只需记得,他们共同的名字——《诗经》。诗有三百,我取几曲悠扬,将他们唱给你听。
独倚高楼,看闲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冬已去,春到来。那红装素裹,争芳斗艳的一抹桃红,是叫“桃夭”吗;那阡陌幽静,扶桑花开的一瞬,是叫“子衿”吧;那喧嚣喜悦的激昂的盛歌,“鼓瑟”邪!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你看,她是今日的新娘,凤冠霞帔,珍珠步摇。十里红妆,埋葬了谁。纤纤十指如蛾黄,皑皑肌肤似凝脂。她坐在车撵上,伴着阵阵唢呐,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千千的梨涡,轻轻荡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站在城墙边,等一个允诺。可惜,归来无望。可恨多情自古伤离别,入骨相思君不知。但“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愿能将青丝缠,白首不相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破家亡,何处诉凄凉?总是,孤独断人肠!写下“黍离”,唱尽无限的惆怅。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修身养性,好让谦谦公子温如玉,少年足风流。
千古绝唱,唱进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彼岸花开,花开花落一千年,最终落得香消玉殒。她留下的,只是刹那的芳华吗?
持一颗清净的心,去品味《诗经》,你会找到生命的真谛,会看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那份本心,还未真正散去,还保留着,哪一点纯真。
莫要说“斯人独憔悴”,优雅的歌谣,讲述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既是跨越千年,真情却未消散,那是红尘中凡人的憧憬。
《诗经》,如朗朗乾坤中流光溢彩的繁星,容万光而不染;如滚滚海浪东逝水,纳百川却不掀一抹狂澜;如无垠的大地,载万物却屹立不倒。
水击三千,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同携手前进,去探索藏在《诗经》里的奥秘与永恒罢。
吟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歌罢,人散。
诗经读后感篇四
“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题记。
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愿永以为好也。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日光透过满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细碎,伴着漫天芳华,忽明忽暗,摇摇晃晃,但它却承载着生命的灿烂与绽放。大红轿子红盖头,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男儿的英雄抱负,或许只有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击鼓其镗,我独南行,我心有忡。家藏于心,天下在怀。漫漫征途,渺无归期。一瞬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新婚燕尔,岂有不思。伴着更鸣,誓言在耳,无心睡眠。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指之手,与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是思妇的愁绪,你可知我也时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无心劳作,为了撑起这个你给我的家,为了等到见你的那一天,我也会拼命活下去。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再少年。风雨如晦,将空气压制得胶着黏稠。一种深沉到化不开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过彼此无数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沉醉于诗的悠扬,在经的奥义中领悟。读一本《诗经》,应带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鉴。因为经典的文学是生活的升华,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将诗意融入生活。诗经里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却也是最真实的一生。
诗经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诗。
伯,是哥哥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丈夫。这跟后世有时女子称丈夫为阿哥,以及今天有些女孩给另一半叫“欧巴”、“小哥哥”是一个道理......
首章是女子夸赞丈夫勇猛无比,因此成为王的护卫。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她对阿哥的喜爱、崇拜之情。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仅能形象地体会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依恋之情是多么的深切,也能侧面地感受到,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万千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所以诗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首讽刺时代的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诗经读后感篇六
我念你,不论亲情爱情友情,千年万年,绵延婉转;睍睆黄鸟,劬劳之恩;子衿子佩,爱之既深;同裳同袍,与子偕行。
静静读《诗经》,在那里,我发现了淳朴,真挚,珍贵的情。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黄鸟鸣叫,清脆动人,惹人怜爱。但也无法安慰母亲辛苦的心,从我呱呱坠地,母亲就无比劳累。待我长大懂事,我自责儿时的调皮,我迫切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亲情如此珍贵,如今少年,叛逆的我们,请放下心中的焦虑烦恼,感受母亲的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你,不断揉搓衣袖,不断抚摸你赠的玉佩,抬头不见你的身影,眼里满是愁哀。穿越千年的爱情,也能悸动人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英勇无畏的气概下,战士们如兄弟一般团结一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剑,奋勇前行至那焰火笼罩的战场。兄弟般情意的战士们,如今读来也是激情澎湃。
真挚的“情”不论在古代还是如今,都会直戳人心。《诗经》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华,不忘。
诗经读后感篇七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古人称之为“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作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内容涉及婚恋,农事,战争等方面,有很强的抒情色彩。《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产生较早的古乐,语言和形式上都显得雍容典雅。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他是五经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端,在追求审美、抒情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为中国的诗歌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来到我们身边。《诗经》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吸引我们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多么美好的祝词啊。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句哀叹,每一次反复,都是至情的流溢,都是衷肠的表露,没有丝毫的委托虚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篇八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字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篇九
爱情,饱含着人间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深厚、一样悠久。只要人类还在不断发展延续,爱情就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古往今来,爱情令多少人幸福欢畅,又使多少人为之癫狂、痛苦、悲伤,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名人雅士争相吟诵的主题。爱情诗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纯真、最淳朴、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是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时的他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热烈的思念酿出的爱情篇章让人不觉其苦,反觉甘之如饴。
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既然相守是快乐的,分离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几多辛酸,几多痛苦,几多忐忑……是那样的让人黯然神伤。
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懵懂爱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诗经》里,爱的喧嚣与深沉,爱的自信与怀疑,爱的和谐与错乱……种种真挚的情感体验,由字里行间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美丽着我们的人生。《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送不衰。
诗经读后感篇十
读《诗经》,就好似读一部古人风情史,像清泉缓缓抚过青石板,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杂质。
雎鸠鸟儿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无数天的彻夜未眠,心里只有她的倩影,这是爱而不得的煎熬。
西风乍起,干热的风夹杂着丝丝凉意,微红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摇曳,水光潋滟,摇不去的是对伊人的爱,更摇不去对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绶带飘飘,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爱,缠绵悱恻,穿越岁月,仍引人共鸣。
像是品味陈酿的美酒,细品《诗经》中的爱,历久,弥新。
诗经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首女子怀远诗。前三段不难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飞的模样,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也是这样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话锋一转,开始抨击“君子”们没有德行。
这里咱谈点话外的。本诗以雄雉比喻君子,这个意象其实大有典故。中国人很讲究礼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礼节都来自于古时候的贵族仪式。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去人家家里必须得提点东西这个事,其实背后的文化大有来头。
在《西周史》中谈到西周的礼制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贵族们彼此轻易不可以见面,有非常繁琐又严格的“贽见礼”,会见过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仪式进行,而且要带礼物,礼物还要按照访客的身份进行选择,主要有三种:玉、帛、禽。
高级贵族如公侯,会见时以玉为贽,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级和形制;次等贵族以帛为贽;末等贵族相见以禽为贽。当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级有严格规定的。
以禽为礼,主要包括羔、雁、雉。作为统治阶级里最下层的士阶层来说,以雉为礼最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为“士”的象征。
诗经读后感篇十二
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充分写出了女子结婚以及婚后对她们美满家庭生活的愿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读音一样,但它们的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产生了我对《桃夭》这首诗一点兴趣,其次对于当今时代出现重重离婚现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从这一段我想到这应该是在向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没有什么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个其他概念阻拦两队非常相爱的人,如门当户对类的。非常相爱的两人却因某种条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啊。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少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要好,可因母亲的不同意就这样分离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这一段描述出了我们中国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有“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类的许许多多诗句。这里应是对自由婚姻之后能够儿孙满堂的祝愿。但由于现在人数过多的状况,我想现在的儿孙满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树上整整齐齐的叶子托出合家美满的情景。这段体现婚后对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祝愿。这段话使我想到了这种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与当今许多因种种原因分家家庭的对比。当今结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恋,但又出现了大量离婚的现象,这是个心灰意冷的结果。对于那些离婚的家庭,确实都是有种种原因的,可不用分家总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诗句不但可用于古代时对自由婚姻以及婚后和谐家庭的愿望,也可用于对当今婚后没有离婚的和谐共处的家庭的愿望。愿此后所有婚姻越来越美满。
诗经读后感篇十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有305首词,按內容可分成“风”,“雅”,“颂”三一部分,“风”和“雅”更接近了平民百姓,其內容更为浅显易懂。
我非常钟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名《国风。秦风。蒹葭》。原诗现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始。
原诗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里的“佳人”而不管不顾路面艰险的场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爽的觉得,不必过多的装饰,就能令人遐思千万。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着路程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路面且长”说明了追求完美全过程的艰苦。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成了年青人觉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状态。
寻觅“佳人”的全过程是一个悠长而又艰辛的全过程,但年青人却自始至终执着地前行着,一种被称作爱的情感勉励他勤奋,给与他战胜困难的胆量,由于心里有你,再大的风吹雨打也不畏惧,由于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想要,爱情的力量一直无法估量,它可以给你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绝不后悔。
它是《蒹葭》给与我的启发,而《蒹葭》又只是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地科学研究每一首诗的内函,去其糟粕,尽管会消耗一定的時间和活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诗经读后感篇十四
淡淡书香,古朴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阳光,轻拂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是那午后明朗,风儿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背后,却是深深无奈,深深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召伯遗迹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官吏无尽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哀怨唤出了他们不满,在那腐败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社会,成千上万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书,她似动听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流淌!
诗经读后感篇十五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国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中国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篇十六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对它的第一眼可能是枯燥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迫人感觉。一行行字组成一列诗句,一个个诗句组成一整首诗。
第一次读《诗经》时,我读得十分困难,停顿不知所措。太多的生字词,太多的诗句,太多的翻译,不懂,或者是根本没有读懂过。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元朝,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慕,有着知天地生来为谁的天问奈何,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伤春悲秋的多感春阔,那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相思愁,有无可奈何花荡去的感伤,有陌上公子如心,可缓缓归矣的重逢相守的痴恋;我仿佛融入进一杯茶里,一句诗里,一片花叶里,去细细品,去用心聆听它们的每一寸美好,每一秒的心跳。
我似乎看见她了,在慢天雪落中找到一处归家,在桃之夭夭中寻到一朵芳华,在江南烟雨中觅到一片云角,在戏子身影翩纤的台摸到一张不知的劫,在戏火喧哗的三月烽烟中停到一方笙歌起落的天朝,停到历史血液深处的芳华里,那般别样风采,别样花季。
在漫天云卷云舒中,满庭花开花落的寂静中,我捧着那一本沉厚的《诗经》仿佛抱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茶香静静得绕满整间小房,心间仿佛有什么东西离开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和有人的最好誓言。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那份盼心归的千千心切。
清晨,我一人走在通幽的野径中,看着天边的初日,感受阳光散进骨子里的那一份暖意,心也渐渐地暖了起来。
大街上人流汹涌动着,人影交映着,我仿佛看到了涌动着的历史,它拥有着沉浐的韵味,有着文化的佳承。从小货郎到商人,从沿街摆摊搬进了店铺,从石子路走成了水泥路成了条条柏油大路。正如《诗经》一般,有大数人的收集装订和整理出一本经典一般。
《诗经》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是不同的,你怎么看它,它就怎么看你。
拍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