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模板16篇)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2 01:40:03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模板16篇)
    小编:薇儿

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交往与合作。总结应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一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恐怖主义犯罪及其立法完善。

发展犯罪学视野下的男性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

论我国警察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被迫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

试对我国犯罪概念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的再认识。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对策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论当代西方批判犯罪学—阶级维度的考察。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人过错。

信用卡犯罪的原因和预防。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传播思想探析。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二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三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四

摘要:歌德当日所言之“文学的通性”,今天更多指向“相异”的通性。

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使之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

而我们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时,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作品,都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先形成对某一特定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再对另一个作品作同样深入的认识,然后再将二者加以比较。

这样,定可经由深刻认识、了解不同的个别文化和作品,进入由比较研究而达到的“深层知识”。

关键词:反映;反思;中西比较文学。

达姆罗什(damrosch)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再次提到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名词,进一步地加以阐释,使这一19世纪德国文豪所创导的词语,再次复活。

在该书“歌德创造了一个词语”这一章中,达氏提到周蕾对欧文批评北岛的诗作的猛烈批判。

我不想参与二者的争论,更无意做文化保卫者或批判者;亦不想加入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及传统经典价值评鉴之争。

我只想提出一点和当前所讨论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有关的看法。

当然在短短的20分钟发言限制之下,没有人能将这些看法解说透彻,但问题是可以提出来讨论的。

大约80年前,诗人艾略特拒绝了在北京教书的剑桥教授李察斯的邀约,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

他拒绝的理由是,他对李氏所创导的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颇不为然。

他在回信中特别指出,对他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站在望远镜的两端”。

艾氏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想将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观念)词语,翻译为另一种不同传统的词语,不管其技巧如何高明”,都是不可能的。

充其量他所能做到的,“只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变胎”。

这亦是我30多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西比较文学会议中,所提出的问题。

中国或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系统,所产生的文学,是否可以随意比较?这是当时我反对肤浅东西文学比较的主要立场。

我认为那是“以偏盖全”的研究,亦是现在我要提出来的“文化通性”(culturaluniversals)及“文化个别性”(cukuralparticulars)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中西或东西或异文化比较或文学比较研究中。

当然“粗枝大叶”的比较,可以不考虑这一问题。

可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进展,不容许我们如此苟延下去。

观看目前普及的比较研究,自从考古人类学进入了文化、文学等学科研究后,我们不得不更仔细地去讨论“比较研究”这一大题目了。

多年前,当萨义德提出他的“东方主义”论点后,这一要题就变得更具迫切性。

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民俗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对“醒学时期”(ageofenlightermaent)后所产生的“西方中心”(euro-centrism)优越论的挑战。

这亦促成了世界学术界对文化多元性、不同文化比较研究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比较文学研究自然亦不落后于人,加上政治现实的需要,非同源的文学比较研究,亦兴盛了起来。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一大趋势发展之下,自然亦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由近年来,内地、港、台三地比较文学研究的“地势图”(topography)即可证明。

进入解构主义;从以欧美学术界对政治及意识形态反思为始,到今天以之为文学研究,包括比较研究在内的举世通用原则(universalprinciple),不求相同点(sire-ilarity)而探讨相异性(dissimilarity)及多元性(plurality),再再地显示了比较研究的新发展及趋势。

多年来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向,可由亚洲各地举办的比较文学大会所包括的题目,见其端倪。

这次大会亦不例外。

在大会提出的15个大题目及特别圆桌讨论议题中,可以见到有关(1)文学理论,(2)文学作品,(3)文学与文化,(4)文学与宗教,(5)文学离散或离散文学,(6)翻译文学,(7)卅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回顾等等多项主要题目。

其涉及内容,已超越卅年前起步时的范畴。

但这亦为我们带来了问题:比较文学(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究竟在研究什么?这亦是卡勒(jonathanculler)多年前提出的问题。

卡氏认为当前的比较文学已不是一门学科。

学科有其特定的目标及由之而定的方法和理论,尽管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学科都以科学论证方法为主,但各学科所注重的观点,仍有其特定性,同时亦限定了该学科的研究范畴。

可是又因世界发展趋势、经济和政治因素引发了许多意识形态所导向的纠缠复杂争论。

这可由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政治纠缠、亦离不开意识形态干涉的演变趋势,看得出来。

所以卡勒说,比较文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field。

如此看来,当前的比较文学已远离当年歌德所提的世界文学的定义。

我想歌德的重点观念是文学的通性(universality),而今天的文学通性,正巧相反,是指“相异”的通性(universalvariability)。

这造成了比较文学研究哪一种结果?更多发展或研究空间?还是更多的不可比性?检视过往的努力,我认为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找到了更多的研究题目和更广泛的研究空间。

这我想,或许是歌德的最终目的: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的研究,促成“世界文学”的诞生。

这亦是我要说的“举世共有的、通过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所获得的了解”。

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

“反映”一词,从中文来看,似乎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表示”的意思。

在此,我想用英文原意来诠释我的看法。

英文的“reflection”或“reflexivi-ty”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某一作品或行为所显示的意涵,一是指某人对某事的一种思考。

二者的意义截然不同。

应用到文学研究上来,前者指将作品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及思想反映来研讨;后者则可作为作者或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评论时代精神或社会状态,是一种直接的反思。

二者都求对作品、作者、时代、社会能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批判。

苏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地下室手记》、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人的作品都显示出作者们对两个民族所代表的“社会状态”、“民族个性”、“政治和文化条件”,有深刻的了解和批判,这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作者既藉作品“反映”出现实状况,又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状况的批判。

但若将二者的作品,再作比较,我们又可察觉,陀氏所表现的是,一个充满了感性的宗教灵魂,及求知的哲学头脑,和真诚的“俄国个性(或灵魂)”。

而鲁迅所描述的,却是一个沉浸于千年来腐朽、窒息传统中的民族个性。

鲁迅的“自贬”式的自我批判,更是一种“反省”式的“反映”。

可是我们却不能因这一改变,即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充,而忽略了中西比较研究的限制。

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政治和经济的条件,加上中西传统思想的不同,比较研究亦因之有其极限,而上述的因素即是构成限制的基本因素。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五

2 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资源探析。

3 三亚度假酒店硬质景观研究(或以某某酒店为例)。

4 三亚度假酒店水景观研究(或以某某酒店为例)。

5 三亚度假酒店园林布局特点研究(以某某酒店为例)。

6 三亚度假酒店景观特色分析。

7  三亚湾度假酒店园林小品设计初探。

8 三亚半山半岛洲际酒店园林景观分析。

9 论槟榔谷园林造景元素的研究。

10 槟榔谷景观特色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六

内容的摘要:我们知道比较文学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一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比较文学视阈的核心正是跨文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自悠久的历史进程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又使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手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分析,从而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方爱情诗歌艺术跨文化的个性特质。

其实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关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其实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关于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图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自x,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图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关于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总结。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5]崔宝衡.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35.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七

摘要:当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和谐都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

和谐其实属于美学的一个概念。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被人们赋予新意义。

不管它的含义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其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美”。

和谐美这一概念很早就已经产生,它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西方的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和谐美,寻求和谐的真谛,和构建和谐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和谐;美;中西传统文化。

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和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关于和谐经典词句非常之多,比如蕴涵和谐意识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追求和谐的“以和为贵”,以及总结生活政治经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人对美的感受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去体验。

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没有和谐的实现,美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美即和谐,和谐即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等几乎所有的流派都认为和是美的思想根源。

而各个流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

儒家主要侧重于政治品行方面,认为完美的人格是“克己复礼”,而完美的社会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的;墨家重视物质利益,他们认为完美的社会是注重自我与利益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从人与万物的关系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而法家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美就是个体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情。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传统哲学有许多的流派,并且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侧重点都不一样,但是在“和”的思想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个体与客体应该相互统一。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入世的人伦、义利之和的角度上,还是从出世的自然之和的角度上来说,和谐即为美的审美思想都已经与中国古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互渗相融,成为其探寻世界、内省自身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因此,古人对所处的社会而进行的审美评价就离不开和谐了,且对理想社会的审美构建也离不开和谐了。

比如《论语为政》里对尊崇“和为贵”的社会给出了肯定:“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只有重视和谐、以和谐为追求的社会才是是美的;《左传襄》对“八年之中,九和诸侯”的和谐社会也给予了赞誉:“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也就是说只有政通人和、民族和睦的社会才是美的。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与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那么,这种传统的和谐社会理想或者说美的社会理想的具体蕴含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将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在和谐的社会也就是美的社会里,社会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和谐的。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意思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迈向美好的愿望,达到事物发展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和谐应该是社会内部各组织,各要素管理合理,运行有序,并且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发展环境。

同时,和谐的、美的社会既要拥有丰厚的物质还需要有健康愉悦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和谐的社会或者说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接纳,和睦共处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平等,比如君臣之间,但是这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通过家族,血缘,亲情等手段使社会关系又达到了稳固。

对于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社会和谐,我们应该批判的去继承那些和谐的,美的东西。

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象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到处洋溢善良和互助的氛围。

第三,和谐的社会或者说美的社会在思想文化上也应该是开放的,多样性的。

出自 Www.KAoyAnMIJI.COM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用“和”反对绝对统一,主张思想上相互包容,兼张并蓄。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各种文化思想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谐为美,那么西方传统文化的美又是什么呢?经过探寻发现,西方传统文化也把和谐视为美的真谛。

同时西方古典学还认为和谐美是美的基本形态。

最早提出“美在和谐”的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的创始人、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他认为美即是数的和谐。

他指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目”,他甚至更进一步明确表述:“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一一和谐”[1]。

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主张“美在和谐”,他认为美就是对立物的统一。

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对立造成和谐,如弓和六弦琴”,“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2]。

古希腊的“和谐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且巨大。

印度著名诗人、美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就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伦理学及宗教思想的基石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的世界观。

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之间,各种事物有秩序的运行即是和谐美。

而违背规律的的行为就是违背和谐的,就是不美的。

因此,在泰戈尔的世界中,万物都安然自处,居于永恒的和乐统一之中。

人与神,神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物与自然物都是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精神与肉体,科学与心灵也都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实现了和谐,也就实现了美。

因此,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老的西方,虽然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但是“和谐”都体现着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

因为“和谐”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

在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自然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人们的关于和谐的审美观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故,和谐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曹利华.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探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八

摘要:餐桌礼仪体现一个国家风俗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我国和其他东西方国家餐桌礼仪,能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关键词:东西方餐桌礼仪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与东西方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也就成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礼仪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日本、韩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同中国一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礼仪之邦。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于礼节的重视程度比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将从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等方面对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二、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1.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礼记》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不容紊乱。在我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客人的时候,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的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男女主人的左边是次宾,陪客一般坐在中间位置。而法式长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间,对坐。女主人右边为男主宾,男主人右边为女主宾,男女主人的左边为男女次宾,陪客尽量坐旁边。正式宴会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3)日韩餐桌礼仪。

日本人在用餐时,通常要摆上一张矮桌,然后男子盘腿而坐,女子则跪坐。韩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而韩国的一般家庭使用的为矮脚的小桌,用餐时,宾主席地盘腿而坐。若与年长者同坐,坐姿要端正。而且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在韩国较传统用餐习惯中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说法,即男子和女子如果超过七岁就不能坐在一起。中国和韩国作为崇尚儒教的国家对这个都很重视,这也是男女有别观念的体现。

2.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筷子是吃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筷子使用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结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摆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则上是从外向内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来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据游修龄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的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不能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3)日本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4)韩国的餐具使用和摆放。

韩国传统食具包括筷子和匙。筷子以金属制成,多呈扁平而长;匙亦多为金属制。特别的是,韩国人一般吃饭、喝汤都用匙来进行,筷子多用以夹菜作为辅助工具。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碗吃放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吃饭的时候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左手就必须放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的吃任何东西了。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等,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他食器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3.就餐氛围和餐桌话语的差异。

(1)中餐的用餐氛围。

中国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古往今来,中国人也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可见中国人常以食为人生之乐,讲究排场,并追求热烈的气氛。当然这种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日益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在酒席上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还不停地说:“多吃点,多吃点”,这样才能表明主人的热情和诚意。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等等。”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可见,从餐桌礼仪可以看出中国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围。

西方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厨房被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快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他们一般是轻声细语,低声交谈。他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西餐厅,很难看到大声喧闹。用餐时,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烟,不劝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3)吃日本料理的用餐氛围。

在日本,人们大都是份儿饭。而且,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itadkimasu!,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用餐时,日本人一般不给人夹菜,不管是客人还是家里人,自己吃自己的。日本人的用餐礼仪看起来很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例如,吃寿司,日本人习惯赤手拿着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声音,应为这表示面食味道很美,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将上桌的饭菜全部吃净是想对方表示礼貌。

(4)吃韩国料理的用餐氛围。

韩国人在吃饭时长辈先拿勺筷,晚辈再拿勺筷,和中国人遵守严格的座次一样,都是等级观念的反映。喝泡菜汤时不要端起碗,用勺子舀汤时不发出声音并且要慢慢喝。喝水和茶等饮品时也尽量不发出声音。打喷嚏和咳嗽时要避开,用手或毛巾掩着。长辈还在用餐时不能离开座位,筷子不要放在饭碗上或桌上,要等长辈吃完之后才能放下,一块吃完后要说“我吃好了”。而且,用餐时还要注意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吃的太快或太慢,要和别人保持同步,并且在吃饭时不能随意中途离席。这种礼节给人展示出韩国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三、结语。

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习俗。而他们不同的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东西方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做的得心应手,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文化习俗的不同带来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欧玲,主编.西方礼仪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康.日本人与筷子.日语知识,2001,(9).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九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

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

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

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

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20、偶氮染料掺杂聚乙烯醇薄膜的光致双折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

2、初探旅游地中心文化递减规律的伦理。

3、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

4、浅谈当代中国旅游文化播传播。

5、导游与民俗旅游文化的传播。

6、中西方旅游文化思想的对比研究。

7、论旅游产业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8、(中国)西方建筑艺术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9、近代中国的出境旅游思想的分析。

10、古典。

诗词。

与××地区旅游文化。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一

8. 企业资金短缺的机理及其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9.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思考

10. 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11. 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

12. 浅谈上市公司重组的财务问题

1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

14.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实证研究

15.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之法律思考

16. 浅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17. 企业并购战略的剖析与研究

18. 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改革措施

19. 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角度看管理培训生的投资成本

20.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21. 企业第三利润源——物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规划

22. 对我国会计市场现状的研究

23.试论价值链会计的创新及应用

24. 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基于**行业的分析

25.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防范措施问题的探讨

26. 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二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地铁隧道内列车运动火灾烟气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意义与文学解释有效性关系问题的研究。

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室内空气品质系统辨识。

prms_storm模型在黑草河流域的应用。

动态p系统及其在自组织网络中的应用。

嵌入式c程序指针检测研究与系统实现。

半夏、掌叶半夏中凝集素蛋白促炎作用及矾制解毒机理研究。

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

基于流形的电热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宋金时期山东地区灾害研究。

超声珩磨再生型颤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实验研究。

超声珩磨摩擦型颤振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双足被动动态行走机器人实时仿真系统开发与运动特性分析。

线性回归模型的一种有偏估计。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四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海上保险中代位求偿制度研究。

论海上货物运输。

合同。

下的货物交付。

试论海难救助报酬留置权。

中国海事冲突法的立法研究。

中德法律关于海运承运人为其履行辅助人承担责任规定的比较研究。

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的丧失。

中国涉外海员劳务及其法律问题研究。

清末民初商人的政治参与。

民商合一视角下外观主义的困境与出路。

营业法律制度研究。

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研究。

韩国的海上油类污染和补偿法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五

3、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4、对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

5、浅谈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控制。

6、我国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以保利地产为例。

7、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与应对策略。

8、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9、市场比较法在房地产评估中的运用。

10、逆势下房地产的互联网营销分析。

11、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研究。

12、成都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3、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房地产评估模型。

14、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销售企业的利与弊。

15、房地产高库存的形成机制与化解策略。

16、房地产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分析。

17、高原地区地理国情信息采集技术与监测探索。

18、高层建筑地基沉降及控制措施研究。

19、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

20、分析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21、浅谈房建施工中墙体的质量问题。

22、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

23、土建工程中施工质量管控的有关分析。

24、工程总承包企业定向保理融资方式探讨。

25、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26、沈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发展路径。

27、温州建材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28、基于流程的房地产建筑项目成本预算及动态控制。

29、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30、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在“村庄合并”中的职能转变。

31、利率政策调整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

32、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内容及保护研究。

33、采用设计监理促进房地产工程成本优化。

34、某小区房地产测绘项目管理研究。

35、房地产众筹的法律风险探析-以“妖墅”众筹房为例。

36、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湖南地级市房地产投入产出效率比较分析。

37、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38、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

39、房地产开发的工程成本控制研究。

40、房地产成本如何精细化管理。

41、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监管。

42、房地产开发商的造价管理探究。

43、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44、房地产市场转型与经济稳增长。

45、武安市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46、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分析。

47、关于房地产租赁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48、多元统计分析在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49、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探讨。

50、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全攻略。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的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篇十六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