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遵循客观、详实、精炼的原则,突出重点和亮点。总结范文的写作方式和结构可以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一
舞蹈是一门“美”的艺术科学,是人体动作下的肢体语言。通过抒发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视觉艺术。
一、及时召开社团会议,传达上级领导的各项精神。
本学期,本社团从社长到各社员深入学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树新风”等各项思想,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口号。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舞蹈协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坚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基础性工作扎实到位。
二、积极响应学院的各种活动。
5月份学校举行了大型的“庆祝5.12护士节暨护理学院护士风采大赛颁奖典礼”文艺晚会,作为学院的一支社团队伍,舞蹈社团从4月4日起开始编排舞蹈开场舞《青春纪念册》,屡次开始排练结束舞《让我们舞起来》以及拉丁舞《时尚夏日》,希望能在5·12日护士节上成功的演出,给学校师生带来护理学院舞蹈社团的风采,我们一定会在训练过程中冲破种种困难,达到最佳表演状态,不让老师跟同学们失望,成员们也积极准备着。成员们不仅抓紧对原有大众舞蹈的训练,而且学习了更好更多的舞蹈,以便提高本社团的含金量,为“庆祝5.12护士节暨护理学院护士风采大赛颁奖典礼”这次文艺晚会,的顺利举办增添了色彩。
三、合理的调整练舞时间。
由于大家的上课和休息时间的差异,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里调整好了练舞的时间,练习授课时间都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5:00—6:00。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家时间上的冲突。而且更加合理的安排了时间。为进一步学习新舞,创新舞蹈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时差。
四、外联活动。
为了除与本社团成员交流,加强同全校师生联系,本社团与多个协会合作交流,如合唱协会的5·12上结束的歌舞《让我们舞起来》、天使文学社的《祖国不会忘记》,以及接下与健美操协会一同协办的“啦啦操”社团,并且尽力协助学校搞好一切宣传活动。
然而看到我们这几个月所换来的成果,我感到很大欣慰,希望在下学期能够继续努力,一期比一期棒,总之,在20xx年上学期舞蹈社的各位成员认真负责,都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完成各项任务,我们会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争取做到更好,让舞蹈社越办越好,让热爱舞蹈的同学,走进护理学院舞蹈社,让你发觉不一样 的精彩人生。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二
时间过得真快,随着新年的到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个学期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过去的一段日子,总有许多成功和不足所在,现将中班舞蹈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担任了舞蹈兴趣小组的工作,面对17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第一次当舞蹈老师的我,深深地感到肩头担子的沉重。虽然有一定得舞蹈基础,但是让我真正开始指导孩子学习舞蹈时,心里还是没底。但通过多看、多问、多听,了解了一些中班孩子能够掌握的基本动作。如:劈叉、压跨、小碎步、波浪、地面练习及把杠练习。在教学中我还适当加入了一些舞蹈考级的律动,如:《小雨点》、《月儿》、《蝴蝶》及成果汇报《快乐宝贝》。让孩子可以通过律动的练习进一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
在经过整个学期舞蹈规范性、系统性的学习,孩子们的进步不容忽视。如:崔心怡小朋友劈横叉、劈竖叉越来越到位;裴许婷小朋友上课很认真,动作做的很到位,节奏性也很强;王徐悦小朋友扭跨很到位,动感也很强。但是因为每周只上一个小时舞蹈课,个别孩子很难掌握所有动作,这就要求孩子们回家后要多多练习。但是经过一两次的课程下来,正真回家练习的孩子很少。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花10—15分钟的时间复习之前所教授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继续新授基本功。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律动的学习,但是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它的动律、流动路线、节奏情感是多变的,要求教师在讲授动作的时候把动作的路线讲清楚,否则孩子就不会做,做的也不优美。
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动作我把时间排的满满的,时常家长都等好多时,孩子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因为我想让孩子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舞蹈练习,孩子在家不会好好练,就让课堂上的练习满些吧!但是孩子们很认真的学着,一刻也不放松。从中也能发现舞蹈有对孩子注意力培养的功能,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舞蹈,收获甚大的还在于高度注意力的培养。我班的孩子在学习动作时对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舞蹈动作与舞蹈律动还不错。在舞蹈排练中个别动作没做好,我就要求把整个舞蹈从头到尾练一遍,某个孩子某个动作没做好,也要求全体孩子都跟着一起做,这不仅能加深孩子对动作的印象,也能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舞蹈习惯。我还会请一些做的好的孩子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做练习。有些孩子在得到这种机会时,会显得紧张,但我鼓励她继续领着大家做,她可以在教别的孩子的同时学到不少东西,并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来自 KAoYaNmiji.coM
孩子是教学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孩子自己做,尽情的表现自我。这样才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优美的舞蹈。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教育、体质与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我本着这种思想,开展了孩子园的舞蹈教学,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儿童舞蹈训练与成人不同,它有儿童的特点,我们根据儿童教育特点结合儿童心理因素,综合实施儿童舞蹈训练,从训练中得到某些教学规律,真诚地希望让舞蹈属于每一个孩子!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三
1、关爱生命,应对挫折——徐俊霞老师召开区级的主题为《气球历险记——提升吧!aq》生命教育课。
徐老师巧妙地以一段师生自创的气球历险经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把气球历险经历和学生应对困难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挫折商(aq)的方法;再设计气球超越低谷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最后以气球历险顺利归来激励学生面对挫折时,运用提升aq的方法(沉着冷静,积极自信;积极归因,主动承担;多方突破,坚持不懈)积极应对,让挫折成为成长的台阶。
2、精益求精,^v^宇老师的《纸桥美化》荣获人人评优课精英奖。
学生对《纸桥美化》这堂课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杨老师设计了两项课堂任务“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美化纸桥”,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美化的过程,体会设计、美化的重要性,学会了应用形状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制作,发扬了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3、以生为本,罗惠玲老师《百变木棉仔——传感器的使用》荣获人人评优课优胜奖。
罗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新授知识—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展开本堂课教学,采用范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从基础到应用,逐步掌握新知。罗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助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课堂效果优秀。
4、彰显温情,谭雅琪老师的《察言观色》学校公开课效果显著。
谭老师这节课充满爱和温情,时时处处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耐心,谭老师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本节课以“与人沟通”为主题,内容紧扣生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引导学生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反应,并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对,培养了特殊学生“察言观色”的社会交往技能,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融入社会。
5、解读新理念,高珊老师的stem公开课《纸船承重》开启新的共享模式。
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成功地把科学的浮力知识跟航海模型科技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小组团队的合作精神,也让学生感受了学科知识的动手动脑协作应用。同时,本节课很好地解读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为不同区域的空中教学资源传递、交流开启了新的共享模式,得到了与会者广泛的共鸣与赞赏。
6、彰显学科素养,黄祝英老师的公开课《python编程基础——变量和数据类型》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
在区教研院组织下,教研员钟文彬老师与区内多名信息老师到校进行听课、教研。黄老师的《python编程基础——变量和数据类型》围绕“数据与变量”这一主线开展教学。黄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结合具体实例,将语法知识贯穿其中,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边用编程解决问题,边学习python语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的计算思维核心素养,教学效果得到了区教研员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1、高珊老师和^v^宇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2022年6月第五届花都区公民科普素质知识大赛中,我校八年级李德辉、黄梓旭、黄泳桓组成云山代表队,经过初赛、总决赛,最终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2、高珊老师开展推广校园有害物种科普科学行动,学生们收获满满。
3、2022年6月24日,高珊老师参加了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教师专场讲座暨科普基地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
1、徐俊霞老师与谭雅琪老师共同负责二年级《趣味心理》课程,设计了心理绘画、手指健脑操、注意力训练、观察力游戏、绘本阅读及扮演、情绪卡片制作等多项活动,课程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兴趣特点,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以下是一些学生作品:。
2、罗惠玲老师开设《“编”玩“编”学》初级编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编”玩“编”学》,在老师的讲授与引导下,借助微课,学生自主搭建脚本编写程序,学会了克隆、随机数、广播、如果……否则积木和变量的使用,并且学会了灵活运用编程猫软件进行游戏、动画的创作,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作品。小设计师们和编程猫亲密互动,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编程思维得以培养和提升。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四
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都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便是创新思维。拥有了奇妙的创新思维,便拥有了很好的创意思维,有了很好的创意,便拥有了很好的发明。我想小学科学是以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重点。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你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有所“不知”,我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亲身体验,学生发现了棉线能传声,推导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小故事、趣味性强的游戏、魔术、创意等,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如在学习“热空气”这个内容时,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热气球可以用保鲜袋代替),当点燃“热气球”下面的酒精灯时,“热气球”鼓起来了,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当气球释放时会怎样?真的吗?当热气球飞起来时,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 “它能飞多高?”、 “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 等等。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想象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探究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五
舞蹈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一个团体机构,在这一学期中严格按学校的精神指导,悉心开展教学培养工作,经过这一学期的训练和实践活动,舞蹈队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一、学生的舞蹈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基本功进步很快通过软开度和成品舞蹈的组合训练,学员在韧带的软开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下腰开叉达100%。在成品舞蹈的基础练习中,学生对音乐的节拍感,动作的张度,手臂四肢脊椎都有了一定的舞蹈意识,能较明显的表现出不同舞蹈风格。
二、学生能独立完成组合,而且完成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表演性活动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自信心和舞蹈能力的发展。在学校建队节、元旦文艺活动、大队部活动、社区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这些舞台上,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风采,毫无惧色,敢于自我表现。同时在集体舞的表演中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一起协调配合。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一、舞蹈在校内普及度不够,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活跃校园气氛。
三、展示活动中学生的选择。
四、希望能有时间多编一些易学易教的舞蹈教给大家,提高大家参与的兴趣。
希望下学期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将舞蹈队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六
福建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2010年第4期。
[2]李京华,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江西教育》〔j〕。2000年02期。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七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也正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教科学课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有过许多成功的
兴奋,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在科学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提高科学素养。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如果教师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会受到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如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而产生。
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老师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老师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浮力》一课时,需要研究物体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两个水槽,让同学们放大半水槽的水,分发给他们泡沫、橡皮泥、木块、鸡蛋、乒乓球等物体,让同学自己设计试验研究观察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弄清原因的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乒乓球浮上来。”“我发现了木块和泡沫也浮上来。”“我发现了橡皮泥和鸡蛋沉下去。”……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动手做一做,有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物体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八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克文,刘敬华,董素静.科学素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九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在此,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识。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即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一类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个思路到多个思路,能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活动。质疑问难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怀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有的说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遇到问题后,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的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重视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科学课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我让学生猜想:是水重还是油重?怎么比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将水和油同时倒入一个杯子,混合后静置一会儿后,会看到分层现象,油在上水在下。这样,先巧设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十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本人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先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一颗小钢珠,让同学们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有的部位能吸起,有的部位吸不起来,都跃跃欲试,想请自试一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思维才能受到锻炼。亲身探究不仅能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堂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但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而放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这样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非常开心,就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学生做实验离不开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创造活动才成为可能。
三、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加重要。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十一
创新精神并不是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创造。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2、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学生身边随处都有科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4、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是一个联想、想象、推测、实验论证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迸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师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和实验,尽量指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使学生获得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此外,还要多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内、外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会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十二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甚至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融入探究的氛围中,也没有探究的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专就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强制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无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学生主体到位发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成为了主体,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其主动进行思考,并努力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升。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沉与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同一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程度,这样学生就会内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再如,当讲到《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养蚕的短视频,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养蚕的过程中去,通过亲身探究了解蚕生长状态。从而让学生具备不断认识并且不断实践的素养,因此,只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科学来讲,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并对生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在独立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并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比如说,在学习四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图片或视频,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尽管很多学生都知道图片中所代表的季节,但是却不知道正确观察的方式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可以选择一张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片,针对图片的特征向学生进行提问,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为了检测学生观察的效果,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选择某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季节,针对这个季节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而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开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且可供探究的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比如说,在讲到磁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众多花朵图片,并且用曲别针将蝴蝶夹住,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起来?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都显得兴趣十足,都跃跃欲试,但是很多同学都尝试失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吧磁铁放在图片的另一面,并将蝴蝶放上去,随着磁铁的不断移动,蝴蝶真的在花丛中飞舞了。学生在看到这种情境后兴趣就会感到非常惊奇,迫切想知道教师是怎样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从而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主动对磁铁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增强沟通与交流,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探究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了解探究过程中的需要使用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在科学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对凸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其中的规律,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最终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物体所成的像是虚像,而到了凸透镜焦点之外,物体又成实像;在凸透镜2倍焦距内,物体成放大的像,而到了2倍焦距点外,物体又成缩小的像。紧接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促进学生交流,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会相互协作,并在合作中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还需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加强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十三
品读能力就是分析、体悟、理解、阅读文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品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度了解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中心思想,进而与作者实现情感交流,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小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且还会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写作的渴望。
一、找准“切入点”,促进感悟。
一篇优秀的作品或文章,都要有一些牵动全文的点线面,这些关键性的题目、词语、过渡语句或是重点句等,都是用来统领全文或是贯穿全文的,从这些关键性的部分可一个看出一个作者的情感流露,是品读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所以在进行品读的时候,要注重品读这些点线面的部分,才能实现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实现对文章的情感体悟和情绪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性格。
一篇文章中,可能一个词语就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到对这些词语的品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的回答一般会是一个才华横溢、一心为国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能够体现钱学森的语句。学生就会找到一个最字,以及都抵得上五个师等句子。这种找关键词的品读方式,就可以让人物的形象鲜明其起来。
(二)品味经典语句,感悟文本中心。
一篇文章中的一些经典的语句可以是教学中的好帮手,可以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文本的中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进行品读,提问这句“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是在什么情况在说出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文章中在钱学森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坚决回国的对比来看,学生会从这个段落里体会到钱学森深深的爱国之情。利用对这些对话的分析,学生会在哲学语言的感染之下,引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从而更好的了解到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移情,增加对课文的感悟。
二、多元品读,激发情感。
在品读文章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让自己的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一)师生对话式品读,闪现智慧。
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要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习《钱学森》的第五和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两个关键点,与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谈论。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师有多少人,一个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了什么?询问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去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在这样的询问引导中,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撞击,提升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二)想象触发式品读,产生共鸣。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的想象,并且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经验,把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链接,这也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学习钱学森与美国海军将领的对话的时候,这个事件与发生的时间都离学生们太过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阅读的自己大胆的想象,经过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以后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以此心灵的撞击。
三、品读语言,提升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语言的品读非常重要。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中深刻的内涵,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文本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从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比如:《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体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品味文本中猴子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篇课文,然后找出文本中描写猴子心理活动的句子。经过大家的认真阅读,发现这样的句子一共有三处,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三处句子放在一起,仔细品味有什么异同。经过大家的讨论,意识到这三句话内容和表达的意思基本相似,而且结构也一样。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品味这三句话,然后逐渐体会文本中这三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做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学会坚持,如果一味地急于求成,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事无成。这样,教师将文本中重点句子找出来,让学生重点品味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深刻解读其含义。
四、赏识评价,夯实品读。
对于学生的肯定和表扬,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品读水平,也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品读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才能真正把文章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当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对其朗读的情感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愿意展示自己的品读水平。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品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优质的文章,带领学生对精彩的内容、经典的语言运用等进行朗读,从文章的字、词、句等进行品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得到语言的熏染,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品读的魅力,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篇十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这样才会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知道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其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新的条件,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如果学生实验没有材料,那么创新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将有关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其自由支配,同时,给其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其创造能力。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特性时,我先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出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图,然后拿出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向学生提问:“谁能让这只蜜峰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我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来,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此时,我想:“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学生十分惊奇。我露出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手里藏着磁铁,是磁铁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铁针。老师,我还能让小鸟飞,让乌龟爬呢?……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实验,再灵活应用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例如我在上《热传导》时,学生在做检验水、空气传导热能力的实验时,给三根铁丝加热后,粘在整根铁丝下的火柴很快就掉下来,隔着水、空气受热的那两根铁丝下的火柴掉不下来,说明水空气不容易传导热。但做实验时,烧了很长时间,火柴都没有掉下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分析其原因,经过讨论后,学生提出的原因有:“是不是铁丝太粗了传热慢?”“天太冷,铁丝散热快?”“玻璃管用得太长?”“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太低?”等等。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所提出的原因,研究怎样改进实验装置。每个学生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当实验终于成功时,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