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一制度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四下基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察民情、重民意、集民智、解民忧的生动实践,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队伍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深刻理解“四下基层”的人民性,有助于牢固树立为民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当前,正值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之际,涉及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更多、更广,与群众关联更紧密、更息息相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载体,多到乡间沃野、田间地头等一线去“张嘴、用脑、跑腿、动手”,真正把基层下得实、下得有效,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政策宣传下基层,要“肯张嘴”,让“党的声音”到“群众身边”。“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政策老百姓不知晓,没有在基层落实,也会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人心,推动党的主张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多“接地气”“沾民气”,常到群众的屋门槛“走一走”、企业的大门口“逛一逛”,多张张嘴讲诉宣传党的好政策、好理论,切莫上面“锣鼓喧天”、下面“鸦雀无声”。要创新方式,多用“唱、讲、演、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要善用大白话、“方言土语”,让群众愿意听、一听就懂,实现“润物有声”,让党的政策主张、创新理论、二十大精神等“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要“善用脑”,让“隔空把脉”到“一线切脉”。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类似问题的有力武器。1988年,习近平同志上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深入全区九县和浙南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文稿《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调查研究下基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多走出办公室,脱掉“西装领带”,穿上“布裤胶靴”,多到田间地头、街头院坝和群众面对面“唠一唠”,在基层一线“把脉”群众关心忧心痛心事,把发展问题难点痛点“捞”起来,确保调查有真章,切忌“雾里看花”。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运用辩证分析和创新思维,用“解剖麻雀”的态度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把解决方法办法“留”下去,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从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确保研究有实效。
信访接待下基层,要“勤跑腿”,让“坐等问诊”到“上门出诊”。信访工作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群众上访多让干部“抓脑壳”。正如习近平同志曾说,“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把信访接待下到基层,主动为群众上门“问诊”,让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扼杀在萌芽状态,就能将干部的“难事”变成群众满意的“好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深入群众,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见,找准他们的诉求。要运用好“枫桥经验”,把“法庭”搬到院子里,多为群众跑跑腿“上传下达”,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矛盾化解在“村里面”、困难解决在“家门口”。
现场办公下基层,要“多动手”,让“会场指挥”到“现场解决”。“现场办公下基层”是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发展的堵点在哪里,办公的现场就应该在哪里。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进行现场办公纾民困、解民难。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精神,敢于走出“舒适区”,勇于做“冲锋陷阵”的将军,不做“高大上”的花瓶,做善于“现场”解决问题的能手,不做只会“会场”指挥的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特别是到民生实事、防汛抗旱、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急难险重的现场去,“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用真招实招、实干实绩赢得百姓喝彩、群众满意。
篇二: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进行中。中央多次要求,第二批主题教育要“让群众看到实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确保“下”而有为,“下”而有效。
政策理论下基层,在“接地气、聚人气”中凝聚民心,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理论武装在基层既“入耳”又“入心”是基础前提。把“党的政策主张”变“群众自觉行动”,既是党和政府惠民利民的一项务实举措,又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充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创新学习方法、严肃学习风气,既要思考“讲什么”,也要创新“怎么讲”,既要聚焦“接地气”,也要考虑“有灵气”,切忌只讲过程不讲结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坚决克服“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等问题。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把政策主张掰开揉碎联结起百姓需求,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
调查研究下基层,在“听民声、汇民意”中增强动力,让群众所想“拨开云雾见月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直奔现场、直插基层,方能察实情、谋良策。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多召开田间会、院落会,当好听众、做好记录,了解、倾听群众的呼声,将田间地头当做基层干部做事的“办公桌”和“服务台”,以钉钉子精神直插一线、直抵现场,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用“脚力”又用“脑力”。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做到热爱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信访接待下基层,在“听真话、解民忧”中纾困解难,让急难愁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群众诉求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不仅考验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能力,更时刻检验一个政党的干事作风。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做到群众在哪里,目光就应锁定在哪里;矛盾在哪里,脚步就应走向哪里。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做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应”、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只有强化下访接访、下沉一线的工作导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多往矛盾“窝”里钻,才能更好找到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才能依法依规依策地解决群众的信访需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准,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现场办公下基层,在“破难题、办实事”中提升效率,让干事创业“能在现场不在会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党的执政根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把窗口前移,到矛盾一线、纠纷前沿去感受真实氛围,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现场指导、现场协调,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才能有效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篇三: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首创“四下基层”工作法,这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画准“民心坐标”,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到基层去,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走深走实群众路线。
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恒心,努力做到“身入”基层。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放下架子,走进基层,融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倾听群众呼声,让群众主动掏出心窝子,打开群众话匣子,在“谈心唠嗑”中把实情问出来、让问题浮出来,做到“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初心,努力做到“情到”基层。古人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如果下基层调研只看精心加工的“材料”,走刻意设计的“路线”,听预先准备的“剧本”,岂不是自欺欺人?没有什么比将心比心更能实现与群众的情感共鸣,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怀有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讲好群众语言,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时常与群众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在群众当中想问题,在群众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的细微之处,感知他们急在哪里、愁为何事、盼在何方,对症下药,把群众的一桩桩小事办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解困人”。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努力做到“心至”基层。走进基层不是重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党员干部要通过对下基层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多深入到群众意见大、矛盾集中的地方,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对比分析、归类整合,抽丝剥茧、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入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助推形成有质量、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落地为具体措施,真正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要以“解剖麻雀”的细心耐心追根溯源,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并转化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真招实策,为有关部门研判形势、谋划战略、制定决策提供参谋服务,让群众真正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提供群众办事“一站式”服务,实现民生实事“项目式”推进,既要“稳扎稳打”、现场就办,也要“小步快跑”、急事急办。
篇四: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了“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35年来,“四下基层”制度依旧焕发着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适逢第二批主题教育火热开展,干部下基层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情”字上下功夫,处处彰显浓浓“群众情”。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查群众“实情”。在新的形势下,年轻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绘好自己的“民情地图”,多到辖区群众中走访,听民声、求民意、问民计,真正使民情通、通民情。而不能对情况的了解蜻蜓点水、一知半解,更不能有“任性”行为。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首先,要深入调研,要全身心投入,深入实际调查,掌握现实情况,只有真正摸清情况、获得真实认知,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决策。通过座谈交流、蹲点调查、实地察看、分析研究等方法途径,坚持不懈在基层一线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通过深蹲真蹲精准调研,把情况摸准摸透、把数据搞准搞实,找准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有效发现工作堵点、难点、重点和突破点,为分析处理问题提供有效依据,切实让调查研究成为最直接的民情反映和民智汇聚的渠道。
讲百姓话、拉百姓理,培养群众“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培养好群众感情,真诚与群众交朋友,不是坐着车在田边村头转一圈就能够解决问题,也不是利用节假日送十斤大米、把两百元钱送到群众手中就能够解决问题。而是在于把心贴近人民,时刻把自己看成群众中的一员,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发自内心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家长里短,喊得出群众的名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坚持下基层,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一项工作改起,在坚持下基层中做到顺民心、合民意、如民愿,通过艰苦卓绝的坚持,提升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认同度,提升干部良好形象,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理解信任。
摸清症结、对症下药,解决群众“难情”。群众反映的一些诉求和问题,往往是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敢不敢接“烫手山芋”、能不能啃下“硬骨头”,是检验党员干部担当精神和实干作风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主动“认旧账”,不当“击鼓传花”的“二传手”,坚持下基层,对涉及的问题不回避、不拖延,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全力以赴把群众诉求解决到位。下基层必须克服“运动”式思维,走出“短期”误区,以坚持下基层的方式,彰显破解基层难题的耐性和韧性,敢于“克顽疾”,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较真碰硬,建立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流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和“钉钉子”的韧劲,推动所有问题清仓见底,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
篇五: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有备而下,且下之有效,满载而归。
备好理论知识,满载民心而归。理论学习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必修课”,不仅党员干部要学,也要让群众理解、接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就要紧扣“下”字,了解基层一线老百姓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把“理论观点”翻译成“方言土话”。要聚焦乡村振兴、种田补贴、临时救助等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利民惠民政策,在自己弄懂弄通的基础上,当好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通过“小切口”,做好“大宣传”。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切实将党的理论政策讲活讲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向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方针政策“开花结果”。
备好调研问题,满载民计而归。调查研究是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如果在调查研究中缺乏问题意识,大搞“敷衍式”调研,只做“表面化”文章,调研时“走马观花”,调研后“一问三不知”,就难以深入基层,更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真实了解基层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解剖麻雀”的精细态度,下足“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多听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多想想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走访“千家万户”“田间庭院”,收集人民群众“话匣子”里的“一手资料”,才能发掘“问题之源”,从而“深查问题”,找准“病灶”,靶向“治疗”,切实把调查研究转化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备好“出诊”器材,满载好评而归。习近平同志说过:“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要变“坐诊”为“出诊”,将信访工作送到群众“家门口”,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放下架子,平心静气,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倾听群众的诉求并及时回应。将群众的“小事情”当作“大事情”,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真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用真情实效的“下访接访”换来群众的“真心点赞”。
备好办公“文具”,满载经验而归。“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四个万家”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提出的群众工作抓手之一。在一线办实事、到现场抓落实,是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利用好“一线工作法”,定期到基层现场办公,“面对面”问情况、听意见,“实打实”解难题、办实事,力争将问题在基层一线解决。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通联系服务基层、企业和项目的“最后一公里”,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一件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
篇六: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运用好“四下基层”中蕴含的导向,走好群众路线,既身入基层又心到基层,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坚持问题导向察实情。“四下基层”是坚持问题导向、摸清社情民意、听真言察实情的重要工作方法。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建宁德工作不久,就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当面锣对面鼓”地为百姓解决切身问题。基层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心到基层,方能察得实情。第二批主题教育离群众诉求更近,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也更具体。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问题导向为下基层的脚步方向,多到矛盾尖锐的地方去。习近平同志提出:“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要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在下基层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方听取意见,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突出为民导向解民困。“四下基层”是突出为民导向、为民纾困解忧、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路径探索。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生动事迹。“四下基层”是群众路线的生动践行,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突出为民导向,用心用情为民纾困解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落实,组织市、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到社区报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根据自身实际为群众办实事。
树立强基导向固根本。“四下基层”是树立强基导向、夯实基层基础、实现固本培元的重要途径。面对闽东地区贫困落后面貌,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民者,国之根本也。”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就是在夯实基础、固本培元。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人力物力、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四下基层”关键在“心到基层”,“心到基层”靠的是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如果干部在下基层过程中搞形式、走过场,那么,下基层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篇七: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细悟“四下基层”的“大小”辩证法,从中解锁“下基层”的正确姿势,以实打实的成效取信于民,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当好“小喇叭”传递好声音,凝聚同心奔赴“大合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已经成为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减税降费”到“就业创业帮扶”,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从党的二十大精神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党员干部要当好党的方针政策“广播员”和“解说员”,既走向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也深入炊烟袅袅的乡村原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听得懂的方言土语,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下好“党群同心共奋进”这盘妙手棋。
调查研究下基层,解剖“小麻雀”切开横断面,破解“大问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黄土高原到锦绣江南,从机关企业到乡村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遍了神州大地,用调研“金钥匙”打开了一道道高质量发展的“闸门”。党员干部要“身入心至”搞调研,坚持脚力、眼力、脑力并用,以躬身入局、脚踏实地的作风走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工厂车间,以“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直达现场,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察实情,以见微知著的思维透视问题,真正捞取“干货硬货”,掌握鲜活的一手材料,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和检视整改打下坚实基础。
信访接待下基层,化解“小矛盾”疏通堵塞点,呵护丝发攸关“大民生”。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各级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信访诉求件件关乎民生,关乎改革发展,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淬炼党性、提能励为的“熔炉”,站稳人民立场,学会换位思考,敢于较真碰硬,勇钻“矛盾窝”,敢啃“硬骨头”,千方百计化解积案旧案,集中精力攻克大案要案,把难点堵点疏通,真正卸掉群众的“思想包袱”、打开群众的“心结”。
现场办公下基层,投身“小舞台”精耕责任田,实现聚沙成塔“大作为”。“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为了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到下岐村调研并召开现场会,让船民实现了“洗脚上岸”,真正做到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不去现场就不知问题有多大,不到现场不知困难怎么解。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菜篮子、米袋子、药匣子”,到事关发展的“生态环保、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找到问题症结、达成一致意见、找到解题路径。党员干部要以“能去现场就不要去会场”的果敢,多到基层一线吹风沐雨、接受洗礼,让现场办公成为“新常态”,努力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和工作效能,在“积跬步”中进阶提能、成就事业。
篇八: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零距离感受群众声音、面对面倾听群众意愿、心连心体会群众疾苦的有力抓手,是党员干部不断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解忧人、领路人的有效途径。当前正值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广大党员干部需从“四下基层”中读懂初心,践行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坚持不懈推动传承,让“四下基层”成为各级各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直通车”“连心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传家宝”。
让“四下基层”成为感受群众声音、倾听群众意愿的“直通车”。“四下基层”是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举措,其根本要求是改进作风、为民办实事。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矛盾问题搞清搞透,把意见建议提准提实,切实杜绝“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开个会了解,打个电话解决”等形式主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四下基层”精神内涵,牢记共产党员第一身份,坚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主动擦亮为民服务的本色,把着力解决群众困难、落实群众诉求,服务民生幸福作为“第一要务”,真正让“四下基层”成为感受群众之声、倾听群众之愿的“直通车”。
让“四下基层”成为体会群众疾苦、走实群众路线的“连心桥”。心中有民,不是套话空话,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四下基层”的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身体力行、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核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用实际行动去体会群众疾苦、走实群众路线。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发挥“头雁效应”,躬身实践,真抓实干,在走基层、察民情、访民意中问计于民;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去问民声、听民愿、解民忧,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要坚持深入分析矛盾、精准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视角,切实提出群众满意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让“四下基层”成为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初心使命的“传家宝”。“四下基层”是抱定为人民服务之心、增强为人民服务之能、付诸为人民服务之行的具体表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的生动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推动落实,让“四下基层”成为增强干事本领、拓宽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助推器”,成为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初心使命的“传家宝”。
持续深化“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亲自“挂帅”又要亲自“出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紧盯“人民至上”不放、狠抓“初心使命”不松,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篇九: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给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为民造福以深刻启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应当做到“四勤”和“四多”。
眼勤,多看百姓脸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勤于观察、防微杜渐,看问题应严肃,处事情应上心。对问题不能“不当回事”,不做“佛系人”,不当“甩手掌柜”,保持对风险隐患的高度警惕,坚决防范严重违规违纪和重大安全问题发生;要谨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克服看事情限于言传、浮于表面,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客观、真实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在反观问题中查不足、解难题、促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风气建设向上向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精神,敢于走出“舒适区”,勇于做“冲锋陷阵”的将军,不做“高大上”的花瓶,要做善于现场解决问题的能手,多看百姓的脸色行事,不做只会会场指挥的干部。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特别是到民生实事、防汛抗旱、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急难险重的现场去,“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用真招实招、实干实绩赢得百姓喝彩、群众满意。
嘴勤,多问民间疾苦。政策宣传下基层,要“肯张嘴”,让党的声音到群众身边。“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政策老百姓不知晓,没有在基层落实,也会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人心,推动党的主张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多“接地气”“沾民气”,常到群众的屋门槛“走一走”、企业的大门口“逛一逛”,多张张嘴讲述宣传党的好政策、好理论,切莫上面“锣鼓喧天”、下面“鸦雀无声”。要创新方式,多用“唱、讲、演、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要善用大白话、“方言土语”,让群众愿意听、一听就懂,实现“润物有声”,让党的政策主张、创新理论、二十大精神等“飞入寻常百姓家”。
手勤,多做惠民实事。“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要坚持简明化工作原则,尽量用最少的字眼、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式交流,克服表述含糊不清、繁琐冗长的问题。要在解决矛盾中历练,多到基层去摔打,多在工作中体会做成事不容易,力戒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问题;敢当“热锅上的蚂蚁”,敢接“烫手的山芋”,多在大事难事、急事险事中长才干、壮筋骨。勤动手,干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事。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勤动手办事。一是和群众同劳作,二是给群众办实事。参与群众的劳动,在劳动中拉近关系,有助于听到真话;给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存在的矛盾问题,才是下基层的最终目的,才能成为群众欢迎的干部。现场办公下基层,要“多动手”,从“会场指挥”到“现场解决”。“现场办公下基层”是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发展的堵点在哪里,办公的现场就应该在哪里。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进行现场办公纾民困、解民难。
腿勤,多跑田间地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彭德怀同志曾说:作为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要常坐矮板凳。要深入基层工作生活中摸实情,坚持脚上多沾泥土,减少下级找到办公室“你坐着他站着、你说着他记着”的形式。做到闻诤言而不怒、闻微言而不弃,多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走一走,善于从抱怨中察觉不足、反思原因、完善工作;要“勤跑腿”,让“坐等问诊”到“上门出诊”。信访工作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群众上访多让干部“抓脑壳”。正如习近平同志曾说,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个别干部下基层与工作对象约个时间、地点,匆匆“接头”,问个数字、填个表,打声招呼转身就走,这种“地下工作者”式的干部只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听不到真话、实话,为群众办实事也就无从谈起了。把信访接待下到基层,主动为群众上门“问诊”,让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扼杀在萌芽状态,就能将“难事”变成群众满意的“好事”。
无论是“四下基层”,还是“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从基层着眼、把基础功夫练扎实。树高千尺也有根。党员干部练好勤下基层基本功,不断从基层汲取干事创业的智慧养分,方能从容不迫向前进、泰然自若应挑战,于新征程上为党和人民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篇十:关于四下基层的心得体会
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了“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35年来,“四下基层”制度依旧焕发着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适逢第二批主题教育火热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运用好工作经验,让“四下基层”制度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感悟思想伟力,让理论学习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学习是主题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火热开展,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大任务,让党的政策主张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走街串巷、走村入户,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宣传宣讲,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要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言语,深入基层,将“书本上的话”变成“家里常说的话”,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明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讲透,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落地,真正做到人民群众与党的干部“一家亲”。
“调查研究下基层”,找准破题良策,让解决问题飞入寻常百姓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实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更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俯下身子”。要多“看”民情、多“听”民声、多“问”民事,追求实事求是;要离开办公室“舒适圈”,脱下“西装”,脱掉“皮鞋”;要进入乡间田野,挨家挨户去做调查研究,广听人言,“磨光”脚底板,让问题浮出水面。要以“解剖麻雀”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要实打实地扎根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抽丝剥茧”式调查研究,做细做精调查研究。
“信访接待下基层”,践行为民初心,让帮助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信访接待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举措。信访工作是“一道桥”,桥这头是人民群众,桥那头是党员干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信访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信访工作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急难求盼”的问题,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一员,倾听群众诉求,主动化解问题。要把信访工作做实做好,把矛盾真正化解在一线,把党的关怀与帮助真正送到百姓家。
“现场办公下基层”,彰显担当作为,让惠民实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场办公下基层”,即各级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直接面对群众,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习近平同志迎难而上,三进下党乡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沉浸式”工作,主动俯下身子、身沉一线,要主动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一线,要变“会场”为“现场”,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真真正正为群众解难题,深入推动一线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