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锻炼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途径。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总结过程和总结内容。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一
学习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题,把基本功练熟练透,但我们不主张“题海”战术,而是提倡精练,即反复做一些典型的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对这些基本定理的证明,基本公式的推导,以及一些基本练习题,要做到不用书写,就像象棋手下“盲棋”一样,只需用脑子默想,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这就是我们在常言中提到的,在20分钟内完成10道客观题。其中有些是不用动笔,一眼就能作出答案的题,这样才叫“训练有素,熟能生巧”,基本功扎实的人,遇到难题办法也多,不易被难倒。相反,做练习时,眼高手低,总找难题做,结果,上了考场,遇到与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的题目都有可能不会;不少考生把会做的题错了,归为粗心大意,确实,人会有粗心的,但基本功扎实的人,出了错立即会发现,很少会“粗心”地出错。
练习情境丰盈,激活学生思维。
编题的学生有两种选择:第一、选择自己到展台上展示。第二、自己当小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看谁会掉进他精心设计的陷阱中。练习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练习当中,从而消化知识,形成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二
20__年秋季,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进入一线课堂,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大调整,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意也带来了挑战。黔东南在汉语方言上属于西南官话贵州方言当中的一个方言[1],在语音上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如没有翘舌音、鼻音,没有“ian”韵,没有第三、第四声,多出了一个方言声母“v”等等。根据汉语拼音学习的课标和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探寻部编教材的有效教学策略对当地一线语文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来说至关紧迫。
一、做好六个“了解”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指的就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教学有法是要遵循教学的课标要求,依据每一次课的课时目标。无定法则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教无定法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教情和学情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汉语拼音教学的总目标。教材的版面变了,内容安排变了,但教学目标没变,教学的宗旨没变。“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是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二)了解每一次课的课时目标。教材虽然是按课次来编排内容,但每一次课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上课前要对汉语拼音的教学总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在教学时不偏离方向,抓住重点,了解每一次课的课时目标,指引每一次课的教学,不要对一堂40分钟的课求全责备,课时目标无疑就像大海中的航标灯,指引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引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
(三)了解拼音教学的所有内容及其特点。了解汉语拼音都要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些什么,用些什么,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哪些容易比较难,有何特征,有什么解决方法。并熟悉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四)了解自己与学生的发音现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汉语拼音属于口耳之学,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教师的口语化的示范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规范自己的发音,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做好学生的表率。试想一个发音蹩脚的老师怎么能够带出一群能够正确认读拼音的孩子呢。因此,了解自己,为的是更好地要求自己学习,努力提升为学生服务的技能。了解学生,是为了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五)了解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集中曲线,掌握一定儿童心理学、预测他们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哪些学生在学龄前就学过汉语拼音,哪些从未接触过,哪些孩子的语言天赋好,哪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胆子小;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以便在教学中给予恰当的帮扶。
(六)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了解本地方言特点,才能在教中学重视对方言发音的纠正和辅导,才能避免学习时的难点存在。教学做到心中有孩子,手中有方法,眼中有教材,脑中有思考,口中有训练。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三
新课改理念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习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以下是笔者在多年工作中所累积的技巧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应用游戏教学法,以此提高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1.1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拼音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学习拼音。例如在学习c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两两pk,每组中选出两名学生,一个学生用身体表示,另一个学生猜所展示的是哪些字母,然后写到黑板上[1]。例如:在课堂中玩摘果子的读词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提前准备一些带水果名字卡片,如:葡萄、西瓜、苹果、香蕉等,卡片的正面写水果汉字,反面则写水果名称的拼音,教师拿到这些卡片以后,把卡片的正面带有汉字水果的名称展示,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学生拿到卡片以后,就必须正确地读出卡片后面的拼音。
1.2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可以将卡片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读错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接受“惩罚”,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热情,而且记忆十分深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到学习拼音所带来的快乐,还要学会深入体会。在学习拼音字母以后,将其拼音拼成字,这对他们来说非常棒,教师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给同学、朋友、爸爸、妈妈等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可以写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对爸爸妈妈的祝福等。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在学习拼音以后,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以此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比较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十分有趣。
二、合理应用正确插画,帮助小学生理解拼音。
由于小学生对各种比较鲜艳颜色的图片具有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音节都配有相应的插画,通过插画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看到字母所要表达的含义。对插画而言,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拼音,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将插画应用到教学过程中[2]。教师把插画应用到拼音教学过程中,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五颜六色的插画应用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市面上的字母饰品,让学生自己准备,选取自己比较喜欢的字母饰品,并把这些字母饰品两两分组,然后让学生回答,看能够组成哪些韵母。由于韵母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十分重要,且比较复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还容易弄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韵母教学儿歌。其中有我们最熟悉的韵母儿歌,如:张大嘴巴aaa,嘴巴圆圆ooo……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复韵儿歌。弟弟矮aiaiai,冬天穿袄aoaoao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此增强语文拼音教学效果。
三、应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十分活泼好动,对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十分有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其引入拼音教学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是比较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拼音,通过这样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合理正确的应用故事教学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拼音读物或自己编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从中逐渐地掌握学习拼音的技巧,提高在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语文拼音教学水平。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拼音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汉语拼音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针对新课改中明确规定的内容,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四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
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
(二)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三)利用局域网交流数学成果,共同进步。空间异面直线之间角的度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局域网的交流功能,促进全班的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一起猜想验证,得到结论。我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并让学生在学生课件上继续探索。并利用局域网的演示交流功能,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起猜想验证,集中全班集体的智慧,确定定点的任意性和角的大小的不变性。我在这一过程中搭建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提出反驳的意见。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团结协作与质疑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主动参与、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五
进入初中之后,数学几乎是从零开始,内容也是从头开始学起。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数学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科目,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师生的互动性也起到关键作用。怎么样才能做到以更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表演痕迹明显,往往有走过场的现象,甚至教师对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导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如代数式、公式、证明、法则是需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例如讲去括号,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化简代数式想x-3(2x+6),就没有必要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但是一味的让每一节课都追求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只会让学生变的华而不实。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有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参考:
1、小组分组的有效性。
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一般是让学生前后左右为一小组,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分组导致有学生偷懒、遗忘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现阶段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
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个人责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
3、教学过程中找准合作的机会。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那合作学习什么时候适用呢?在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在学生产生疑惑时;在解法不一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解答“开放性”或“探索性”等问题时。
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是不明显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设计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施这一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2)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3)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由其重要,教师发挥积极调控的有效性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调控,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二是细节调控。三是教师要灵活调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总结步骤,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引导学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先提出问题:画任意一个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内角,你发现了什么?再计算外角和,你有什么发现?再推广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填表)。
先动手操作、实践,后讲感悟、体会,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抓住学生的重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难度适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另一个维度。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有较强课堂管理能力外还得有较强的教材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充分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因书、因课、因时、因生、因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补充、删减或更换。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主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安排如下变式:
转载自 kaoyaNMiJI.com
变式1:判断下列是不是同类项:。
6xy与xz5.5与4。
变式2:已知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求各字母的值。
变式3:同类项与绝对值联系在一起,求字母的值。
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学习并不能达到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所以,适当的进行变式演练是提升数学思维的必要手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六
自古以来,数学就以它独特的“逻辑美”著称。然而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对它望而生畏,觉得它是一连串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符号,学起来枯燥、难懂、乏味,对其失去了兴趣。因此,有学者对初中1~3年级的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在此加以总结。
自从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无论成绩好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中学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差距大等问题。正如我们所知,目前初中各个班级人数大部分都比较多,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这就给老师上课带来了考验,尤其是注重理论教学的数学。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学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课后再怎么努力,收效也是微乎其微,致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着带有自己感情色彩的知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没有经过过滤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后很难灵活地运用。针对这点,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起到协助合作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更多的是讨论,要在相互讨论中学习,总结经验,共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把抽象的理论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的理论、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略微枯燥、难懂。加之初中生学习能力有限,一时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将知识总结归纳成浅显易懂的语句。
2.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初中生大多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数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数与形的体现。生活中的很多想象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课上抛开枯燥的理论知识,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现数学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求不要过高,应让他们从基础做起,由浅入深,慢慢培养学科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考点,善于分析,在课后不断做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4.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各类教学当中。在枯燥的数学教学程中,利用幻灯片、计算机等把相对枯燥、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其变得立体、形象、生动。把学生带入神奇的数学世界当中,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符号,还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更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是生活中数与形的体现。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生气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去挖掘教材,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同时,也应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方面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受生活的同时,去发掘生活当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神奇魅力。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七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1)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2)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3)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4)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5)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
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八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引导验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鼓励大胆猜想,引导验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猜想—验证”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经历“不平衡—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平衡”的过程。例如,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不同的图像,问同学们: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猜想一下,谁的面积大?然后,学生汇报。我适时追问学生比较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重叠法。接着,我给学生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透明方格纸),让学生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a.用小正方形一个一个挨着摆的,把图形铺满,有的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师:你们认为哪种摆法快?b.用圆片来摆,方法同上。c.用长方形摆。d.用了不同的图形摆。e.用数方格的方法。这个设计意图在于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不仅要统一图形,还要统一方格大小。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九
实践操作法即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结合动作的演练,探究与合作式深入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导入形象化与有趣化。据记忆知识的规律,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因此以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既有利于长期巩固,也有助于加强理解。实践操作既可通知相关知识器材的操作,也可通过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事例的操作,在操作中讲授相关知识,既符合知识掌握的规律,也符合学习内化的途径。
辟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体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摆设中探究思考,这个长方体是如何摆出的,它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在思考的引导中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摆出各种长方体造型,进而思考长方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的正方体个数摆出的长方体从哪些方面影响了长方体的体积,在实践操作与发问思考中,推演出长方体的计算方式即长宽高,即在动手操作中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学生中。
思维发散法―开拓思维、问题引导。
思维发散法即通过不同问题各方向的发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并对问题进行引导,以思维发散促进开拓思维及问题的解答。思维发散法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即第一思维考察的问题数据不宜过多,过多的问题会让学生疲于应对,并且找不到解答的方向,分散注意力,不利于思维的培养。
第二是思维考察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难或过易,即提出的问题要适中,过难会打击其积极性,过易也会消解其积极性,让它认为过于简单,在适当问题引导中开拓其思维。第三是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思考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出现惰性思考的坏习惯,也不能太拖泥带水,以免出现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思维发散法即在开拓思维中引导学生,从而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不仅要使学生更多地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数学教学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新课标指出:“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数学教学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呢?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小学阶段,要利用好这有效的四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教师注重精讲多练,巧妙使用启发、引导方式,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全新的知识传授平台,使教育资源信息不断充实、完善,网络技术使得每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共享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在网络应用中加入互动教学,活灵活现,学习起来更有趣味性,更有直观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农村小学中,要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节省教师教学时间,二来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易懂。如学习《方向与位置》中确定位置一节,先在多媒体中出现游乐场的书面图,使学习对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一目了然。接着导入新课,在多媒体里出现学习习近平面图,让学生看清学校的办公室、公寓楼所处位置,这样一连通过几个图形,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确定位置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在学生反复总结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出示概念,使数学学习既直观生动,又易学好懂。实践证明:只要在课堂上用好多媒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辅导的实效性。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吃东西,那么,数学辅导将是学生消化的最佳时期。如何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消化好所学知识,如何消化好,这就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融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数学。在每一节数学课后,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布置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云做,这样既学会了书本知识,又使学生接触了生活实际,达到学而有趣。如在讲国家体育场时,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侯老师去西安为学校买篮球,每个篮球74元,侯老师去时带了600元,侯老师最多只能买几个篮球?还剩多少元?因为侯老师是该校体育老师,学生很熟悉,一听侯老师大家就笑了,很快就做出了这道题,并且正确率达到97%。因此,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事编一些题,让学生去练习,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活动、游戏的验证性。
课程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经验,还包括更新颖的数学活动。教师只有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实效。去年元旦前的一天下午活动时间,我把四年级学生集中在操场上,让学生站好队、排成圆形队伍,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专门搞了一次数学游戏活动,并结合前一段所学数学知识,提前写成回答问题的纸条,鼓声到那个学生跟前停,就让他(她)抽一个纸条回答问题,谁回答不上来,给同学们唱一首歌或猜一个谜语。活动非常有趣,同学们也非常专心,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好多同学围着我说:“这样的活动太有趣了,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加了数学学习乐趣,我们真想高歌一曲!”
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结合所学知识,搞好必要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有益处。
(作者通联:044500山西省永济市栲栳中心校)。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一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初中数学定要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素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本文对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陈述。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目标之一。
这些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应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动态,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探索。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还处于刚刚形成的阶段。另外,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阻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待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以后,鼓励学生去尝试计算出教室内钟面的面积;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后,可以让他们把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求出一个平均数;学了计算长方体面积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卧室的面积。如果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价值不言而喻,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和获取数学价值。学生的能力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或者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要多关心和关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能置之不理,要给予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重拾信心,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探究合作中。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整合,提高其综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活力,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转变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幢高楼,校长想争取一下我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认为是创建体育馆呢?还是创建科技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开始进入到了激烈的讨论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吸收知识、选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还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昏昏欲睡、枯燥无趣,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努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在带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清晰、直观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宽和长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以后学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二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三
20xx年11月24日至28日是我校第一届趣味数学周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走进数学王国感悟数学魅力体验数学乐趣”。本次活动宗旨: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搭建出数学课堂与数学活动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数学,感悟数学魅力,体验数学乐趣,体验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爱数学,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数学有无限的未来”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最终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
我们一年级数学老师接到方案就开始积极准备了,我们先利用校讯通和家长沟通,介绍本次数学周活动的方案,让家长了解本次数学活动周所需材料,并积极配合。我们让孩子和家长利用周六、日先完成数学手抄报和数字故事、脑筋急转弯、数学谜语;同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四位数学老师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还有四位老师准备我是神算手的题。每一位老师再出20道趣味数学题。
周一到校后,每位老师收集回本班的手抄报,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把每班的优秀作品筛选出来,然后把每一个班的优秀作品拍成照片,再发到各班的微信群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欣赏,共同借鉴,吸取经验,共同改进。接着我们又在当天放学后,让家长和孩子重新做一张手抄报,第二天收上来,这次的手抄报比上次有了明显的提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做到:版面合理,色彩鲜明,做到数学味与艺术性和谐统一。之后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把优秀的作品分别张贴到楼前橱窗和教室外的墙壁上,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我们又利用11点放学后的时间,所有老师在办公室观看四位老师搜集的数学家的故事,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适合一年级儿童认知特点的故事———《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下午放学后,我们老师又统一集中到办公室,对四位老师出的题进行筛选,我们筛选的原则是:时间合理,难易适中,既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评选出神算手,又不打击其他孩子的积极性。最终,我们集中了四位老师的智慧,听取其他六位老师的建议,评选出了神算手的五十道题。
我们又利用微信群,在晚上时间,把每位老师出的20道数学题上传到群里,然后大家集思广益,选出了100道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数学趣题。然后每一位老师写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卡通图案上并有布局的张贴到教室外的白板上。
11月24号,我们的数学趣味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教学楼前的橱窗里,张贴了各种风格、不同布局、形式多样的手抄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听到了大家的称赞声。下午2:50分,一年级全体师生在教室观看了《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都被高斯的故事吸引着,观看完之后,老师与孩子们有一个简短性的交流互动,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很欣慰的感受到,孩子们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对数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1月25日下午2:50,我们一年级举行了“我是神算手”的竞赛活动,以口哨为令,限时五分钟,老师们推磨监考,孩子们认真作答,结束后,每一位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批阅,最终每一个班都评选出了5名神算手。
11月26日上午,趣味数学题开始啦!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动脑作答,一想出答案就赶紧向老师汇报,答对的孩子,老师当场发放奖品,孩子们作答的欲望气氛高涨,也积极的带动了班里每一位孩子,把数学趣味活动推向了高潮。有的孩子一鼓作气答对了四五道题,有的孩子因没有答对题而着急的都哭了,老师没办法又侧面提示引导,帮助孩子答对了题并获得了奖品,孩子破涕而笑。此项活动虽然只进行了三天,但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和老师们都获益匪浅。孩子们不仅增长了数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老师们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本次活动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欣慰的。在本次活动中,我看到了我们一年级每一位老师的付出,曾几何时,他们忘记回家,忘记管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周活动准备阶段,老师们基本每天中午都是12点以后回家,还有几位老师虽然在公寓楼住,但是在食堂吃完饭就匆匆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去让休息而是让他们到操场去玩。我们在集体交流时,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创新不断。
总之,我们一年级组是一个温馨的团队,是一个创新的团队,是一个积极的团队。我们累并快乐着!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四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二、“瓜傻式”教学法。
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三、自主探索式学习。
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四、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五、“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五
在许许多多的课程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数学啦!
王老师微笑着看着大家,并不说话。黄煦叹了口气:“唉,还是赶紧算吧,要不然下课连厕所都上不成了!”他的话音刚落,只听一阵“噼啪”声后,就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了。
写了好一会儿,我才停下笔。捏捏发酸的手指,看看草稿本上一长串的加法算式,再看看同桌本子上同样长长的算式,我撇了撇嘴,埋头计算起来。糟了,72个5,我算到第几个5来了?怎么算来算去都算糊涂了呢?我气恼地扔下笔,用手指点着那一个个5,正打算挨个重新算一遍,却听王老师微笑着提醒:“时间快到了哟!”啊?这么快,怎么可能算出来嘛!刚想到这里,就听见“小鞭炮”贾程杰大声叫起来:“这么多个5,头都算晕了!”“就是啊,算到下课也得不出正确答案哦!王老师,你故意坑我们的吧?”调皮鬼陈晋也跟着起哄。
王老师看看大家,露出神秘的微笑,看样子,我们又要学新知识了!果然,王老师提示说:“孩子们,我们不是学乘法了吗?大家不要光用原来的方法,可以拓展一下思维,比如,10个10相加是多少?”
新奇有趣的数学课,让我从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思考的人,我喜欢它!
作者:胡睿妍。
公众号:明日之星网络文学社。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六
为检测各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导处期初计划,特组织本次竞赛。
一、比赛时间:
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
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五、六年级兴趣小组学生。
三、评奖方法:
一至四年级:
以年级组为单位,设团体与个人两类奖项。
1、团体奖项:以班级前20名学生成绩为依据,取团体优胜一名;
2、个人奖项:年级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
五、六年级:
只设个人奖项:名额同上。
方案三:xx市玉海中心小学首届”趣味数学”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煅炼。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七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二、“瓜傻式”教学法
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三、自主探索式学习
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 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 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 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四、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 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五、“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八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苏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xx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方法篇十九
数学竞赛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少年朋友,成为现代数学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兴趣小组正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学期中我们三年段组织了33名学生成立了一个兴趣小组班,特制定以下计划: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题的方法,提高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求异思维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学生智力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数学才能。
活动措施: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精选内容,以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重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内容,以数学广角为突破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教学中将选择可举一反三的题材,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分类、比较、归纳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4、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注重渗透一些边缘知识,扩大知识面,课尾常设置一些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余地。这对培养具有钻研精神的数学竞赛尖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