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15:00:54
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小编:CZJ2

在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中,中国共产党的“能”体现在领导工人运动上,展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影片深刻呈现了建党初期工人运动的艰辛与挫折,以及党如何逐渐壮大力量,领导工人走向胜利。这一过程彰显了党的智慧和勇气,为后来的井冈山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力和群众路线的力量。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血色,是铁锤与镰刀碰撞出的星星之火;血色,是铁锤与镰刀砸向旧中国黑暗社会喷发的烈焰;血色,是工人阶级听党话跟党走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苦难的满腔热血;血色,是革命先烈染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

取材于近百年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和武装起义历史事件的故事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以下简称“本片”),用理性的构图、大剧组才敢用的灯光光效、还原历史的置景、民国特色的服装、真实的化妆、大胆的画幅变化、震撼的音乐等等带你走进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

就本片整体色调的定调而言,本片跳出了常规导演阐述的色彩定调。常规导演阐述影片色彩定调是根据影片题材、内容、故事发生的年代、地域属性、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如,同样是儿童片、年代片,战争中的儿童片色彩定调一般会选择略偏深色的色调,而和平年代的儿童片则会选择快乐的略偏金色与红色之间。既保留了主人公的真实色彩,又兼顾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或环境的需要。本片根据剧情的展开,先后运用了灰色、蓝色、橙色、红色的色调来讲述故事。其实,红色才是本片的主导色彩,大胆融合灰色、蓝色、橙色,构成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承担起导演在影像层面上赋予影片主题表现的任务。

就本片构图而言。首先,导演在画幅上就与众不同,全片分为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七个篇章。影片根据篇章的不同,由一个约占1/4画幅的狭小画幅,映射旧中国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的社会底层,受尽“把头制”“监工制”等封建买办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随着影片的推进,水口山的矿工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而画面构图由开始的1/4到以每秒增加一帧画幅逐步展开。而每一章节的开始更是在前一个章节画幅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到结尾达到满幅构图。这种构图方法虽然不是当今主流,但在之前已有成功的案例,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影片开头的长镜头画面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利用不同的画幅比例来展现出时代感的意义;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中,大胆利用了创新性的圆形画幅,以窥视的视角跟随着李雪莲上访的路线不断更新自己的画幅画面;《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是德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盛行一时的夸张奇异风格电影的代表作,它通过银幕展示了各种表现主义技术,呈现了一幅德国社会的黑暗镜像,其影响力波及战后美国黑色电影、同时代的哥特乐队等。上述影片通过画幅的变化传递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以达到影片形式服务影片内容的体现。

构图上更是严谨苛刻。不论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等,无一不是精益求精。摄影师在对焦点的把控上和整个画面的设计中都秉承为故事服务,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与灯光师的配合下,画面构图完美地呈现给观众,用画面诠释作品的内涵。

就美术而言,不论是美术本身,还是美术大组下的置景、道具、服装、化妆,处处以历史真相还原为准则。为撰写本文,我除了全程仔细观看影片外,还多次看了预告片和剧照,美术功不可没。如,为了还原历史,专门搭建水口山矿区的矿井、矿工棚屋、小道、矿体等等;还原了旧矿主、旧政府等办公场所。在道具上,大到象征意义鲜明的锤子、镰刀,小到一条横幅、小旗、头发饰品,都是经过拍摄前查阅大量史料后精心制作。尤其是战争场面的置景,为了逼真,搭建的简易工棚的烧毁和炸点的燃烧都是真材实料的燃烧。

为了真实再现水口山大罢工和战争场面,在灯光上也是给足了力。本片单灯光组人员就有15个人,是一般小剧组的三个灯光组配置。在灯光功率上的配置上,更是下了血本,绝不迁就,为了拍摄的需要临时在上海调配大功率灯光。在灯光运用上,大胆运用侧光源作为主光源刻画人物,把主人公的人物轮廓和特征清晰表现出来,给人物带来非常明显的立体感,让人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这种用光形式在本片中为主流用光。如江水饰演的雷猛子角色在矿区外、矿井内等等。

剪影的运用与色彩的搭配,也是本片一道亮丽的特色。如矿工们望着自己的简易工棚茅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后被迫背井离乡走向井冈山的一幕;结尾红旗舞动走向革命圣地延安时,都运用了剪影营造气氛。

音乐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烘托电影效果的重要工具,更是与电影骨肉相连的灵魂。本片为了诠释导演的创作意图,先后请了4位电影音乐制作人为本片制作音乐,前三位因没有达到导演的理想要求而放弃。为了贴近历史、还原历史,还大胆购买一段版权音乐,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使作品接地气,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情绪、营造氛围、衔接剧情、推动情节发展中辅助导演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综上所述,本片在导演的带领下,由编剧、摄影、灯光、美术、服装、化妆、演员、音乐、职员、后期等各个方面协同作战,完美地将艺术感觉的和谐统一呈现给观众。

篇二: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黑夜茫茫盼天亮,劳工何日见太阳?”上世纪初,在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双重剥削掠夺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矿工们日夜盼望着自己的救星。1922年12月5日,在中共湘区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震惊全国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

根据水口山工人罢工创作的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于2023年7月上映。欣赏完这部影片,如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观众的心理并不为过。而电影情节所呈现的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篇章,也是宋乔生等矿工们的成长篇章。纵观这部电影,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所传扬的“信仰的力量”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其自身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剧中主人公宋乔生可亲可敬,他是人,不是神,刚开始,空有一身武艺却胆小怕事,不敢反抗,后来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勇敢站出来维护工人权益,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带领工人们上井冈。这也正如影片中一段段背景音乐一样,从低沉到激烈、振奋、艳阳天。饰演宋乔生的演员表演是成功的,他把宋乔生的胆小、无奈、憋屈、觉醒、抗争、执着无畏、冲锋在前等人物形象演得有血有肉,贴近观众。

看完这部电影,作为影视编剧,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题材抓得准,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工人运动史诗电影。把小人物的成长构建在革命历史事件中,生动诠释了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其二:构思巧妙,这部电影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故事通过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一幕幕展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宋乔生等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初工人阶级成长发展史。

其三:向观众传递了信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没有共产党的指引,即使有一身功夫的宋乔生也在黑暗中受压迫和剥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宋乔生从一个不敢反抗的懵懂矿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冲锋在前,在艰难困苦中,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带领800多名矿工上了井冈山。

于编剧而言,就是要把正能量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否则,影片拍得再好,也毫无传播价值。《八百矿工上井冈》这部电影拍摄手法独特,音乐与情景交融,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目标奋斗。

篇三: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衡阳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厚的城市,而其中常宁的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地方。这个在2021年经过全面重建、陈展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纪念馆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衡阳人民面前,我已经参观学习过3次,每一次都会被水口山工人们的革命激情和斗志所感动。这次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通过电影的情节又重温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

一群人——辛勤劳作,矿井求生

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20年代,主角是以宋乔生为代表的一群人,这是一群整天劳作在水口山铅锌矿黑暗矿井里的工人,他们用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开采出的矿石给矿当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些剥削阶级凭此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而这些整日用生命去劳作的工人们住着最简陋的窝棚、吃着仅可维生的食物,终日辛勤劳动,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还动辄受到鞭打、辱骂、扣工钱等不公平对待,有时就连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继续如草芥般生存,还是奋起抗争?这是一种选择。所幸有一束光照进他们如矿井般墨黑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可能。

一束光——照亮黑暗,带来希望

这束光,就是共产党人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智慧与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光芒,驱散了阴霾,带来了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并多次指示衡阳的党组织以水口山矿为重点,把工人组织起来开展革命运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对水口山工人运动非常重视,影片中党团骨干到水口山上演戏剧、成立识字班、开办工人夜校,为大家进行思想启蒙、启发工人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片段,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电影中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幕,前来传授知识的老师对宋乔生说:“宋大哥,是爬着走,还是站着走,你自己决定。”宋乔生这帮受尽欺压的工人,终于在这束光的照耀下,在共产党人的引领下站起来,追求一个堂堂正正工人的权力——生命、自由、尊严的权力。

一种信仰——种下火种,走向新生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在矿工们的内心种下,他们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钥匙,秉持着信仰,走向了新生。1922年11月27日,水口山工人组织在康家戏台成立“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1922年12月5日,水口山3000余名矿工为争取自身权益,改善待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经过长达23天的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并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武装队伍,水口山工人们用不屈斗志、智慧勇气在中国工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这样评价: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的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后来,800多名矿工在共产党员宋乔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早期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

作为衡阳人,水口山工人运动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八百矿工上井冈》这部电影从艺术构思上又重新解读出了新意。电影从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七个篇章逐步推进、谋篇布局,镜头语言更是由凝重的铅灰色的冷基调逐步转化为明亮温暖的暖色调,镜头布局也颇具匠心,随着剧情的推动,画幅比例从窄屏到宽屏,起到了场景变化、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种巧思,不但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使观众的感情随着剧情起伏,跟着八百矿工重回了那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感悟到他们从懵懂到觉醒,从黑暗到光明的追光之路上的艰辛与荣光!

篇四: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以百年前湖南水口山煤矿工人大罢工和武装起义为题材的最新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自上映以来,至今热度不减,观者不绝,好评不断。

在影视市场日渐衰微、不景气受冷落的大环境下,《八百矿工上井冈》异军突起,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主题的凸现,皆有可观者,且耐人寻味——

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节节贯穿,而又跌宕起伏,观之者恍惚间置身其中,同悲同喜,共情且震撼,无疑是一大亮点。

《八百矿工上井冈》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在偏远的水口山煤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矿工们为了争取基本的、正当的生存权利,在党组织的动员和指导下,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在全国几十家工会组织的声援下,几次发动工人罢工,最终取得胜利。在这节骨眼上,遭到许克祥反革命军血腥镇压,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罢工运动转入地下,共产党员宋乔生当机立断,带领武装起来的八百多矿工和三百多农民工上了井冈山,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成为井冈山早期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故事情节从“黑暗”起步,经“黎明”而迎来“曙光”而至“烈日”,眼看成功在望,忽然跌落“乌云”之下,从浪峰至波谷,失望之时又走进“艳阳天”,最终毅然决然“上井冈”……场面阔大、震撼人心,接地气,不俗气,非同类题材电影的华而不实,一味追求“高大上”,却忽略了不该忽略的“本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故事情节显然经过精心筹划,不仅大起大落,扣人心弦,而且虚实相生——情节紧贴现实,即矿工生活,而每节标题却是含蓄蕴藉,隐喻耐人寻味,又一线贯穿;多处借助镜头语言,并插入自编歌舞,有效地避免了故事情节的单一化推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观众如身临其境,真实可感,饱满丰盈,极富感染力。

人物形象高大,或主或次性格鲜明,立体可感,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唤醒时代记忆,是《八百矿工上井冈》的又一亮点。

有了故事情节的紧凑连贯,才有了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元气淋漓,人物形象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面人物,主要有宋乔生、江上云、董南轩和夏之华及谢长子、雷猛子等,这是“点”;还有“面”,那就是庞大的矿工群体(包括童工)。主角宋乔生,浓墨重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塑造得非常成功:他有正义感,有号召力,沉着冷静,不像雷猛子那样冲动,讲究策略;接受新思想前,纵有一身功夫,重压之下,也只求“活着”,很有代表性和真实性;一旦觉醒,组织工人纠察队,成立工会组织,直至投身革命,又很有独特性;决战、突围时一马当先,义无反顾,彰显其大情怀,是典型的“这一个”;送外甥随江上云踏上新的革命征程,临别时尽显铁骨柔情,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深入人心,感染力强。反面人物,上至省长,下至水口山矿局的财务总管、科长、大队长,清一色的不作为,特别是水口山矿局的贪官酷吏,一面残酷压榨矿工,草菅人命,另一面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颇具匠心。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正面人物又有主次,主角自然是宋乔生,从普通矿工到矿工代表,到共产党员,到矿工领袖,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反面人物则是一群乌合之众,塑造时有意夸张,凸显其丑恶嘴脸,挖苦、讽刺痛快淋漓,其得意时让人痛心疾首,其落魄时又大快人心。

这是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正面人物有始终未露面的“毛委员”,像一面旗帜,又像“定海神针”,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大获全胜,如指路明灯引领着江上云、董南轩、夏之华等共产党人开展革命工作;“觐见省长”,虽未露面,却让省长无可奈何,最终只得让步,答应水口山矿工代表提出的全部条件……反面人物有水口山矿局局长,财务总管一句“局长不在”轻描淡写,一直没有露面,却也耐人寻味:局长不在,想来没有好事,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看这群下属就再明白不过了……同是隐性,一正一反,截然不同,处理恰到好处。

诠释宏大主题,呼唤责任担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强音,是《八百矿工上井冈》的最大亮点。

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又与人物形象共同表现重大主题,在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永不过时,《八百矿工上井冈》在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灵活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又一次唤醒中国历史上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本色体现工人阶级对党的绝对信任和无限忠诚。更难得的,是通过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工运陷入低潮却又走上井冈获得新生,血淋淋、活生生地诠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先锋作用与责任担当,也昭示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堪称党史与工人运动史的鲜活教材!

《八百矿工上井冈》,生动地诠释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初心如初,艰难克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演绎着时代最强音,引领着后来者代代传承……

篇五: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八百矿工上井冈》描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水口山矿工为争取工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在毛泽东同志和党组织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水口山大罢工不仅取得了胜利,并且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阶级武装部队,最后800多矿工在共产党员宋乔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早期井冈山革命队伍的主力之一。

看完电影,我深受触动。这部影片以镜头语言,唤醒人们对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展现了政治上工人阶级对党的忠诚本色,凸显出水口山工人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辉煌成就。

该影片通过黑暗这一篇章,重现了过去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尽苦难,过着暗无天日生活的悲惨过去。“黑夜茫茫盼天亮,劳工何日见太阳?”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双重掠夺盘剥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矿工们日夜盼望着自己的救星。各幕场景无不让人感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影片从黎明篇章开始,有了中国老百姓盼望的大救星,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哪里有中国共产党哪里就有光明。

初心如警、使命如山。一艘小红船从衡阳出发逆湘水而上,党组织派出的三位党员不负使命来到了水口山,给水口山矿区送去了曙光,3000名矿工从此有了希望,走向了光明。水口山的历史启示我们:要取得革命成功就必须斗争,要解决困难只有不断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解放了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真正成为了中国的主人。解放初期中国贫困落后,百废待兴,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斗天战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巨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在近三四十年内,中国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好日子。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举世瞩目的新时代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面向未来我们更要坚定信仰,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复兴谱写新篇章。

篇六: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拍好一部叫卖的红色基因主旋律电影不容易,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就是这样的“少数”。影片主题突出,讲述的是100年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湖南水口山矿工,在党组织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指导下,为了争取工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在斗争中建立起工人武装队伍。除了故事传奇,光影色彩、镜头技术、意象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达到了“一切镜语皆时语”的效果。

一、“光”与“影”推拉交错。整个色调呈现暗黑色,尤其是开篇6分钟的长镜头,直观展示矿区恶劣压抑的环境和矿工极度困窘的生存状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画幅比例由窄而宽、逐渐放大到满屏,营造了一种暗黑恐怖气氛。对比矿井塌方后几次出现的“光”、火光中逃离的矿工百姓,象征矿工求生求尊严意识的觉醒。绞杀猛子的时候,给了“太阳”一个特写,暗示猛子坚信终有云开见月明的那天。猛子就是早期革命的觉醒者,“光”与“影”就是声画蒙太奇矿工坚定信念与艰苦生活的写照。

二、无声为有声烘托。无声的是几次音乐声,如矿工给矿警队谢文斌送羊时拉了一段二胡,是文斌内心的起伏,实际是文斌在“接收”革命信号;为了给大哥谢长子安葬,大嫂卖身筹钱后上吊守节,猛子得知后崩溃,用的是抽搐的嘶哑而不是嘶声裂肺的哭喊,契合猛子武夫和矿工的角色定位,展现了他失去亲人内心的痛苦和“觉醒”,为他后来出头“讨说法”埋下伏笔,塑造了一个柔情硬汉形象。“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大大丰富了电影语言,使得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三、普通意象不普通。形象被赋予了符号价值之后,就成为了具有表意价值的意象。一是“活”在电影的前面五个章节通过很多人的口中说出,且反复说唱,为后来“争取活”而斗争埋下暗线;二是“镰刀”是本部电影中十分重要的意象,首次以男主角宋乔生打的镰刀型铁出现,“镰刀”象征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重要革命力量,宋乔生恰好是工人身份;磨打“镰刀”就是磨砺宋乔生的革命意志,经过女主角夏之华几次做思想工作和几次见证参与斗争,宋乔生的“镰刀”越打越红亮,暗示宋乔生在党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对党的信仰;三是夏之华送给宋乔生的“笔”,是他们的情感脉络,暗示革命之下爱情之不易,与“镰刀”一起构成了革命的武器,都是革命宝贵的精神财富——共产党是在革命中锻炼和成熟起来的,但是革命不可避免会有流血和牺牲,经过刀光血火洗礼的共产党,一定要坚强也必须坚强,才能走向胜利。

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我国工运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八百矿工上井冈》充分证明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工运事业逐步走向胜利。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根本依然没有改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仍然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这部电影也填补了水口山工人运动在中国工运史上电影作品的空白,对于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全片7个章节,创新的结构、创新的画幅、创新的色彩,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交织的叙事和虚实相生的意象表达让这部电影值得一刷。

篇七: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初中时的乡土地理课程,让我知道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但直到这部《八百矿工上井冈》,才让我重回那段血与火、情与泪、生与死的岁月,让以宋乔生为代表的八百矿工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对水口山矿工的评价,朱德的回忆录中曾记载:“在所有的革命队伍中,老铁军战士和水口山工人是最敏捷、最有纪律性、最有警惕性的,政治上是最先进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斗争”中记载:“边界红军的来源,有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水口山工人武装是红军的中坚力量。”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活着到达延安,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但水口山工运精神穿越百年,仍历久弥新。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矿当局要封窿时,那只破洞而出的手,象征着大多数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朴素愿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朴实善良,从不主动惹事。正如以江上云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们最初到矿上发动工人运动时,矿工们顾虑重重,认为当前至少能勉强活下去,如果和资本家、官僚作对,可能连仅存的希望都不复存在;例如片尾那决然的同归于尽:“我是共产党!”,坚信活着就有希望的中国人似乎又不怕死。这其实并不矛盾,数百年来无论多少国家虎视中国,想从这片古老富饶的土地上窃取利益,最终的结果都是落荒而逃。无数先辈前仆后继,抵御外敌,反抗欺凌,不是他们不想活,而是他们不怕死!甚至不是不怕死,陈乔年烈士的就义遗言“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被铭刻在上海龙华烈士馆墙上,也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平凡而坚定的中国人,虽屡经黑暗,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从未停止过前行。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共有48000多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其中许多战士都如同水口山八百矿工一样,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愤怒和不满达到极限,当连活下去都成为奢望,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

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自古有之。虽然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都彰显着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但总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百余次提到“人民”,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时光穿梭百年,沧海桑田,从“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一次次工人运动将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推向高潮,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中国各族人民同中国共产党并肩奋斗、生死相依。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曾提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英雄之名难寻,英雄之迹永存。宋乔生带领八百矿工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掩护大部队同样伟大,虽然他们没能看到胜利到来,但水口山工运精神永垂不朽。他们曾开展革命运动的水口山,今天已发展成为集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国有企业。如今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下,内心充实,生活富足,这便是对“宋乔生”们最好的告慰与铭记。

篇八: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有幸观看了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久久无法平静。这一份震撼,不仅来自于电影对于上世纪20年代震惊中外、声势浩大的水口山工人运动的刻画;对于宋乔生、耿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水口山建立工人武装队伍、取得声势浩大的大罢工胜利的记叙;对于八百多位矿山儿女不畏强暴、在党的带领下毅然前行、投身红色革命事业的抒写。更让我这个在水口山长大的孩子,第一次从影视画面的角度,对水口山那段光明而曲折的历史有了一次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理解,让我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了“水口山,我的根”这句话朴素而浑厚的真意。

我是水口山的孩子,对于水口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我而言,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自1991年跟随父亲退伍转业来到水口山,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学生时代。大学毕业后,我又响应父母的号召来到了水口山,加入了矿山工人的队伍,光荣的成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直到2008年,因工作调动而不舍地离开了水口山。

弹指一挥间,在水口山十七年的人生经历,让我像许许多多的矿山儿女一样,烙下了深深的矿山印记、形成了独有的矿山性格。让我像每位矿山儿女一样、每当说到水口山,言语中都透露出满满的自豪。这份自豪,就是水口山给我们每个矿山儿女留下的丰厚财富。

自己算得上是一个地道的“矿二代”,也算得上是跟随父母与矿石打了半辈子的交道,见证了水口山的沧桑变幻。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一打开窗户,就会不自觉地眺望那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也让自己纠结了这根号称“亚洲第一高”的大烟囱,“到底有多高、怎样才能爬上去、这是怎么建成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心头多年。而自己也会自豪地告诉别人,“我的爸爸妈妈,就在大烟囱的下面上班”。

求学过程中,许多美好的回忆一直到现在都留在脑海中,而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趟日日夜夜、无比准时地陪伴着我们矿山子女的大班车。记得当时,这趟加长的大班车风雪无阻、稳稳地行驶在这条仅有几公里的矿山大道上,迎来送往中,成为我们莘莘学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来是用来接送职工的班车,可在每天的上学、放学过程中,不知觉间就成了我们这批矿山孩子固定的“专车”。甚至是我们的父辈们也会有意地避开上学、放学时段乘车,以方便我们这群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矿山孩子们早点回到一个个温馨的小家。我们形容为“准点得很”的班车,成为大而无垠的矿山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成为奔流不息的湘江托起千家万户莘莘学子求学的信物。

在水口山工作的两年多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真正地了解到水口山那厚重的历史。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跟随着师傅、同事们深入井下,拍摄了矿山人辛勤采矿的汗水;走进电铅生产车间,记录了工人们智慧炼铅的精湛技艺;爬上了火车一节节满载铅锌的车厢,迎着朝阳画下了水口山的产品走向海外的美景。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天,父亲就拿出了那本他珍藏多年的《水口山志》,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地阅读,以一个水口山参与者的身份,去了解水口山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并继承好他们的事业,将水口山建设好。在书中,我知晓了水口山于1896年在“洋务维新、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清朝政府设立水口山铅锌矿局,成为中国矿产业的先驱。在书中,我知晓了水口山在1922年建立水口山矿党组织,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毛泽东亲自点燃水口山的革命火种。在书中,我知晓了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运动,宋乔生、耿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由矿山走上井冈山,走向光辉神圣的革命征程。

山仁水智、金石为开。说起水口山,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都知道他是以出产有色金属而闻名海外的特大型铅锌矿山。而我要说的是,水口山赓续的红色血脉、传承的红色基因,这份“红色”已然传递到我们这代人的手中、并通过我们传承发扬下去。

八百矿工上井冈的革命壮举早已妇孺皆知,关停落后产能、守护湘江碧水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人心,水口山蝶变新生的改革历程更是前景光明。无论我们是深处矿山,走在小镇宽敞的道路上,还是在外求学,暂时远离矿山的怀抱;亦或工作谋生,逐渐少去了回家的频次,可我们目光都时刻聚集在水口山的大地上,我们的心脏都跟随着水口山的脉搏在跳动。那怕仅仅是水口山的只言片语,都会吸引我们矿山儿女们的关注目光,让我们口口相传水口山的发展巨变。

水口山,我的根。这句1996年百年矿庆的口号,早在宋乔生、耿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手中建立起来,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产业报国的奋斗历史中得到传承,早在改革开放出山入海的市场搏击中开创新局。如今,正随着十里矿区绿水青山的画卷徐徐展开、而深入一代代水口山人的灵魂。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将用自己的青春为这片土地添上一抹靓丽的色彩。

篇九: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湖南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上百年来,孕育了无数英雄人物,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革命故事。

《八百矿工上井冈》是一部讲述百年工运传奇故事、挖掘中国工人运动的红色基因而创作的电影作品。本片通过”黑暗、黎明、曙光、烈日、乌云、艳阳天、上井冈”七个篇章,讲述了水口山矿工在党的领导下,由懵懂到觉醒,从为争取基本生存权利发动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到取得彻底胜利并建立工人武装,最终走上井冈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的光辉历程。影片生动展现了工人阶级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诠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先锋作用和历史担当,凸显了湖南工人运动在中国工运史上的精彩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提出开展全党党史学习教育的决定,为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政策指导和精神引领。“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中诞生过无数信仰坚定的革命人物,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最悲壮和最伟大的诗篇。

影片中,“宋乔生”这个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确有其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曾学习过打铁,后来到了距家几十里外的当时湖南省非常有名的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从此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水口山矿,宋乔生一呆就是二十年。他为人豪气又仗义,很快便得到了工友们的肯定和拥戴。随着随着共产党员蒋先云、毛泽覃等人来到水口山矿,宋乔生凭着在工人中的威望,被选为工人俱乐部的代表,并担任了工人纠察队的队长。通过与蒋先云,毛泽覃等共产党人的接触,宋乔生的革命信念不断提高,他牵头积极维护罢工秩序,带队捣毁压榨工人血汗的矿局米油处,成为大罢工中的中坚力量,为水口山大罢工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1923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株州县党史上最早的党员。

通过影片,我们不仅看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路艰辛,更是从中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特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立党为公、赤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英雄们们留在光影里的传奇,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迈向新征程!

篇十:观看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心得体会

得知单位要组织大家集体观看红色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时,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原因有二,一是电影讲述的是常宁水口山工人运动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我们衡阳人自己的故事,所以必须得先睹为快;二是常宁市歌舞剧团编排的同名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2023年5月代表湖南省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大获成功,并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可谓含金量满满、自豪感爆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红色电影《八百矿工上井冈》不仅值得期待,更值得品鉴。

当我从影城走出来时,《八百矿工上井冈》带给我的,有眼底的潮湿,更有心灵的震撼。这堂特殊的党课不仅狠狠地戳中了我的泪点,更重重地击打了我心灵的鼓点。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中,即便是军人出身的我,也不得不承认,我破防了,既为水口山3000多名工人的“苦”,也为工人阶级敢于斗争的“勇”,更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能”!

在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中,中国共产党的“能”体现在救工人于苦难。影片甫一开始,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水口山矿工们干得比牛马还多、生活却牛马不如的苦难场景。一直以来,他们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既没有政治权,也没有生活权,有时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突发矿难,管理当局视矿工生命为儿戏,不但不组织救援,反倒还派人封闭矿井,一堵了事,实谓草菅人命,良知尽泯。就在矿工们慑于矿当局淫威而不得不再次选择退缩和忍让时,江上云、董南轩、夏之华等共产党员受上级党组织的指派,深入矿工中间,开办夜校,开展反抗,教工人学文化,救民众于水火,既传播了革命真理,又启发了工人自觉。

在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中,中国共产党的“能”体现在教工人以斗争。我们党建党初期开展的工人运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八百矿工上井冈》影片中同样得到了展现。在与水口山矿管理当局斗争中,中共水口山工人党支部所领导的工人运动,更是经历了胜利、受挫,再胜利、再受挫,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过程,工人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愈挫愈战、愈挫愈勇的斗争中,锻炼了斗争胆量,增强了斗争本领,丰富了斗争经验,取得了斗争胜利,刘东轩、宋乔生、耿飚等一大批工人骨干、共产党员,也因此在斗争中得到锤炼,百炼成钢,茁壮成长。

在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中,中国共产党的“能”体现在领工人向井冈。水口山工人罢工斗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极大地维护了广大工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生命尊重,而且还培养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工人武装力量。影片最后,这支武装力量在宋乔生等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剩余的水口山八百矿工义无反顾奔赴井冈山、踏上了革命斗争更伟大的光辉征程。

苦难孕育辉煌,初心造就梦想。回望水口山矿工反抗压迫、罢工斗争、上井冈山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是缘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如今以电影的形式重现八百矿工上井冈这段历史,旨在唤醒我们对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展现工人阶级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开拓进取的创新底色和昂扬向上的奋斗成色,也是在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自觉做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红色影片《八百矿工上井冈》所展示的,虽然只是我们党领导工人运动中的一次小小事件,犹如大海里的一束小小的浪花。但它却又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窗口,在中国工运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领导水口山工人运动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领导力,始终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这样一种“主心骨”地位和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将来,都是最可靠的,而且我坚信永远都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