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
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
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播种的方法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三年级 第一单元 课题1 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 盲人火车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1、引入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白纸、铅笔。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第一课时 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画环境问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