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传统的节日中秋节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民居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涵义可以广泛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起主导作用的“民”、“仕”、“礼”三种文化现象就对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一、传统民居积淀了传统的建设经验
综观传统民居,无论是平原、高山、丘陵、河浜、……都有它的踪影。
不同民族的住居是在传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长期积淀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型制,反映了不同的特色。
建筑平面的组织方式适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各有一系列简明的组织方法,小到单幢,大到聚落乃至城市,其脉络都较为清晰,其中以一定的轴线来加以铺陈。
民居具有广泛适应性,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其能恰当地选择地形,化不利为有利,从而组织成多姿多态的式样。
民居通常都很重视建筑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在诸如天井抽风、自然采光、内部通风处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就地取材,是民居建设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无论是石、泥、竹、木的利用,都有十分成熟的技术。一般地说,民居的建设,建筑材料很少从外地运入,以节约经费。
民居在保护建筑的环境方面,充分发挥了当地植物的优势,从而与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传统民居反映了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之名物,以相名宅,而之其厉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即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居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如今民居研究在建筑界风骚渐现,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代建筑开始返回古民居中寻求文脉,诗人画家走入传统村落期遇灵感,旅游部门也不甘落后,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生活体验、民俗观演、村落参观······不一而足,成为现代旅游的热门项目。
自然景观完全可以各随己愿观赏聆听、感受所悟,不必人为限定欣赏模式;而文人景观往往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关联,加入很多隐喻或不着表象的内涵,不经指明,往往很难窥其堂奥。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这决定它自然淳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质等特点。
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总是处于有机的联系中,以一定的空间时段,一定的地理单元,以及一定的人类群体中,都有一定的建筑分布。民居建筑,除反映各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功能组织与施工技术之外,还蕴含各地不同的文化特征,亦十分丰富。
“民俗文化”、“文人文化”、“礼乐文化”可谓民居文化中的“风”、“雅”、“颂”。民俗文化——民众派 民俗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地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这里仅将民俗限定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范围内。其中与居民的设计、建造、型制、装修等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1受阴阳、吉凶、神鬼等影响而成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远古民俗,产生于人类的幼稚时期,萌芽于原始社会的蒙昧思维。这一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等民间信仰。
1.2体现民间象征意义的图案、色彩、构件和空间关系等 民居重视吉祥,表达人们心理的祈求,强调对心理的寄托,为了祈福免灾、趋吉避凶,居民往往以“谐音”、“类比”“模拟”等艺术方法体现出深厚的民俗意识,含蓄的表达出主题的意义。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世俗文化发展以后,谐音文字游戏成为民间艺术中体现受民俗心理制约的最常见手法。
民居装饰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室内装饰、窗花、年画、家具等都随处可见:喜鹊站在梅花树上,意为“喜上眉梢”。
鸡和鱼的图案,边缘有葫芦笙的花纹,意为“吉庆有余”。
文字、图案、符号等也很常见。
如“紫气东来”、“人杰地灵”、“五福捧寿”、“三星拱照”、“千祥云集”等,大多出自约定俗成,反映人们的心态慰藉。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在民居的空间组织上也多有体现。
一般院落式的民居的前院并不直接对着大门,而是谦虚地隐在影壁之后。
影壁上也要刻以“福”、“寿”等吉祥图案。
在南方院落式民居中,常可见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商业发展以后的提法。
其他尚有佛手象征多子多孙,牡丹象征富贵,“九”是圆满完善之数字,红色表吉庆,黑色喻不幸等等。
1.3.习惯性市井民俗 道家认为人于世上,应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一,但是欣赏此道的心理却是一致的。民俗的实质就是自然的人性,民居中渗透的多种风俗习惯放映了自然人性的流露。
1.4.新时期的地域性习俗 民俗对人的行为心理是有限制性的。
经济、文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常使民俗的传承受到难以预料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古老的习俗中走出来。
都市的生活样式迅速浸透到今天的村落社会生活之中,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发生变化。
文人文化——经院派 民居是逐渐生成的自然之物,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最早承负了部分建筑师工作的人是建筑工匠,设计与施工基本是同时进行的。
而在一系列的建造活动中,最直接体现文人文化影响的是私家园林。
这中风景园林与山水诗画同时出现,深受文人们的试论、画论影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强调以“写意”再现大自然的神韵,用概括、象征、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构造意境空间。
正因为文人直接参与的民居建筑较多融入了自身个性与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了文人“举杯邀明月”的理想场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但与民众民居安乐吉祥、朴素直露的性格相对照,偶或难辞“病美人”之咎。
其实,许多民居,本身就很有园林化倾向。
如大理白族民居,草树瓦石之间,处处投射出用心构筑的园林意向。
礼乐文化——贵族派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
“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
礼乐文化真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
礼乐秩序在民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空间中心与严格的轴线对称强调礼仪等级制度,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等级识别性。
强调接近自然和天伦之乐 总之,传统民居对于我们来讲就如同一位无言的“老人”,那石级上的苔绿,屋檐口的滴水斑驳的土墙上写满了要传递给后代的信息。
传统民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而成的,放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承载着民间的风俗和习惯、思想情趣,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优秀的传统民居,以它那亲切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品格、与大自然和谐相宜的精神,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传统的节日中秋节篇二
看了这个文章标题,你是不是觉得好奇怪:面条怎么能做人呢?难道面条能扭曲做小人?嘿,别着急,我这就讲讲这奇怪的“面人”。
要想弄清面人是怎样子的,我就得带你咬文嚼字一下。面,不是你吃的那种面,这里指的是面粉,是面条未成条状以前的东西。人,那也不是会走会跳会跑的人,是假人,只是样子像人而已。现在该明白了吧?面人,就是面粉做的假人。
面人小巧可爱,瞧那面人师手中的面人栩栩如生,有的像孙悟空,那“孙悟空”穿着虎皮围裙,还穿了一家现代化的t恤,那模样,准能把一群人笑倒。还有的像张飞,瞧啊,那面人浑身炭黑,包着包头,手里挥舞着丈八蛇矛,双脚离地,好像要向敌军砍去,吓得我魂儿都没了。
那雕刻刀把它裁成了一对大半圆, 剩下的面团被师傅捏成了小半圆,
粘在大半圆上,啊,原来这是蝴蝶的翅膀,师傅吧棕色锥形的面团取出,把翅膀粘在面团上, 蝴蝶就初步成型了,师傅有手脚麻利地点绽了一下蝴蝶,啊 ,多么美丽的蝴蝶啊!
面人真有趣,下次一定要自己学习做面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传统的节日中秋节篇三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扬弃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就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
具体来说就。
一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的时候所看重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带给人们的享受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是从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性的文化太少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
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
作为旁观者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礼教上了。
第二,是礼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明哲保身,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中根深蒂固。
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对联系紧密的文化传统的漠视,更不是阻断,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包容的文化太少了,总喜欢非彼即此,阴阳相对,善恶分明,划清界限,人的行为常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其实中性的行为很多,东西丢了不一定就是邻居偷的。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胸怀,要听的进不同的声音。中国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这种繁荣状态正是源于当时的包容性文化。可是好景不长,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扼杀文化的包容性这个始作俑者是董仲舒。从此中国的思想文化就走进了小巷子,即使到了盛唐,昌盛的也仅是文化艺术的技巧性,而非思想性。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世界上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罗素说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像哈姆雷特的惊呼:“”一样,我们的问题出现了,它好像在迫使我们作出选择,此时有两种选择:继承与批判,加上二者兼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有三种选择,扬弃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男子束辫女子缠足可见一斑身体的伤害远不及思想上的毒,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国画是山水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
八股文的兴起更是给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加霜。
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方块。
法国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美国纽曼的亚当等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乃至震撼这也是我之所以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相对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的韵律美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所带给我们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但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过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虽然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但是的实用价值却大不一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
扬弃不是无为而治,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的豁达,给了人们一种精神。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去。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写的《美国诗歌》: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
一个胃,能够消化
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
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
一个胃,能够消化
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
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中像《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 佩玉琼踞。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褰裳》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浦。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等很有现代意识的爱情诗歌。
甚至是事隔两千多年还在发生着的事情:人们都有坐公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可以设想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就像一次美丽的邂逅,当然今之车非彼之车。
《褰裳》中的姑娘就更直接了,当然现代科技的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
这是艺术价值的相通性而非使用价值的指导。
《老子》中说“”,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古人治国价值观。
它应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而非当作指导方针来执行。
这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就像人们收藏古代的青铜器、唐三彩一类古董,人们关心的并非是它们有没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焚香祭奠,装水盛饭人们看重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它们反映的是时代的印记。
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是应该用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的。
扬弃告诉人们:人们所需要的是选择道路的聪明者 ,不是驾驶技术的完备者;对于战争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思想的先进,而非战术的巧妙;同一个汉字的字型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各有不同,可是在写法上没有大的变化。
针对批判和继承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我认为他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批判也是继承,继承也是批判,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难划清界限。
在批判的时候甚至还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来进行批判。
在继承的时候若歪曲的继承,结果就变成最大程度的批判。
著名篆刻大师齐白石先生道教在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口水战用得最多的就是偷换主题,混淆概念,甚至还人身攻击,这些葫芦藤上的葫芦官司争一旦思想与学术卷入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人们争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部《红楼梦》,评论著作汗牛充栋,我认为即使一万部的评论著作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空缺。人们的评论是不是多了点儿?为什么总喜欢作出个结论呢?这种思想正是陷进了评论的怪圈,把思维固定到一个点上。可是历史上那一部评论著作的价值超出了原著的价值?扬弃是不搞怪圈主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创造。
扬弃所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是对规矩这个包袱的释放。传统文化的规矩不是引导思想,而是禁锢思想。开放式、独创式的思想也正是扬弃所推崇的包容的思想思想是灵魂,灵魂不可以禁锢。
对于那些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之所以称他们是投机的观点,是因为这种观点不负责任,原因有以下三点:一这是人的观点,但具体怎么划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怎样定义,怎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人为定的规矩,来禁锢人的思想二在定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标准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关系的问题,必然发生争执,这种争执又回到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退一万步说,即使划分出来,又该怎样去执行?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群伟大的智者,像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广袤的原野上,需要的是有思想的牧者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译者:赵复三,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2] (法)孟德斯鸠,编译:申林.论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
[3] 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10.
[4] (英)罗素,编译:张作成.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
[5] 刘淳.西方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6]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