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免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期中篇一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4、①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②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③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④原因: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⑥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5、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地点:南阳③人物:中原我军
⑥结果: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免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期中篇二
1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 ②好鸟相鸣 ③出淤泥而不染 ④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4、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从流飘荡:随着 b.负势竞上:凭依
c.窥谷忘反:通“返” d.在昼犹昏:夜晚
7.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8.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9.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 、山之 、山之 ,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1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练习检测
一、解释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三、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 b、、每有会意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家贫不能常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
4.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之:①无怀氏之民欤 ②葛天氏之民欤
b.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焉:①因以为号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终 ②以乐其志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6、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1)( )(2)( )(3)( )
四、问答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2.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3、文意理解: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6.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 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的程度。
7.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3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之 ④才美不外见
⑤故虽有名马 ⑥不以千里称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其真无马邪
⑨一食或尽粟一石 ⑩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⑾执策而临之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四、问答题
2、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8.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
1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⑩卒获有所闻 ⑾同舍生皆被绮绣 ⑿腰白玉之环 ⒀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⒄久而乃和 ⒅录毕,走送之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既加冠 既克,公问其故 b、益慕圣贤之道 得道者多助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7.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9.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b、非天质之卑(低下)
c、生以乡人子谒余(接见) d、言和而色夷(平和)
1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 今诸生学于太学 其一犬坐于前 b 无冻馁之患矣 醉翁之意不在酒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声如雷霆 c.屠大窘 d.见渔人,乃大惊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 色愈恭,礼愈至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同舍生皆被绮绣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将军身被坚执锐 奉命于危难之间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四、问答题
1.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6、文意理解:
① ② 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7.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我的概括:
我的感受:
9.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11、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14、你提炼了文中的重要信息吗?请概括。(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15、你得到学习的秘诀了吗?请传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6、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18、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五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习题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⑤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⑥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流漂荡 b、闻水声 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伐竹取道 非丝非竹 b.如鸣珮环环滁皆山也
c.皆若空游无所依 长烟一空 d.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记 乃记之而 去岳阳楼记 b.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四、问答题
1、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发现小石潭”写到“ ”再写到“ ”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3、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①静态:
②动态:
4、文章写景动静结合,第①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动态的景物?
5、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我的理解:
8、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9、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1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2、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1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免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期中篇三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归纳:湖心亭看雪,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