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模板12篇)

最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3:21:58
最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模板12篇)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怎样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总结案例,相信会给您写总结带来一些启示。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一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二

她感到﹕。

学生通过想象,各抒己见,都能想象盲婆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便乘热打铁,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了吗?生说,小朋友怕盲婆婆寂寞,送蝈蝈给婆婆作伴,不再让她孤独。而学生的回答正好和前面句式练习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小朋友对盲婆婆的关心,正如我问小朋友,这个课的收获是什么?有个孩子就回答说: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是呀,不用老师多说,在对比中,在孩子的想象中,在诵读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体会到了文中的小朋友尊敬残疾老人的美好心灵。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语文不仅仅要学习知识,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从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受到爱的教育。本文正是进行爱的教育非常好的教材。为此,在课堂上,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盲婆婆因为眼睛失明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她需要别人的帮助。继而抓住我捉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并让学生说说我为什么如此的开心。体会我无私关心盲婆婆,希望我的美好愿望能够给盲婆婆带来快乐,体会我对忙婆婆的关心,体会我因为盲婆婆快乐而自己也是快乐的。小结课文时,我叙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你愿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吗?然后让学生欣赏助残图片,体会人们在关心帮助着残疾人。同学们都有一颗爱心,曾记得汶川地震时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全校捐款一万六千多元。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怎样对待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残疾人让座,有的说,我会扶老人过马路……可见爱的教育已经深入学生的心灵。

总之,课堂上我通过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让学生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教育。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只有一个学生说了:“因为这个婆婆姓盲,所以叫盲婆婆。”听到这个答案,我有点哭笑不得。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孩子极度缺少课外知识,以后应该让他多看看课外书。当然,其他学生都知道是看不见的意思,但是我问他们盲人的生活是怎样时,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有的说盲婆婆做饭、洗衣服会比较困难;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好看的电视;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学生回答的都很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盲人五分钟,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盲婆婆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你们会为她做些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帮盲婆婆做饭、洗衣服,有的说要给盲婆婆唱歌、讲故事,让盲婆婆感到快乐,有的说要陪盲婆婆聊聊天,让她不孤单。从中我抓住“我”送蝈蝈献爱心的美好心愿,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帮助残疾人,并且鼓励大家都要向我们身边的好榜样学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有个遗憾,就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让学生说话上面,所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引领学生的:

我问学生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因为课文有了“田野”的铺垫,孩子们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如:花园或游乐场,等。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游泳池”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花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五颜六色、各种美丽的花朵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就得心应手。

有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是跟不上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

但教学生字时不够突出,没能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把识字写字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应该运用字理知识教孩子识字,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的掌握好生字的写法和运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五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六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七

核心提示: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只有一个学生说了。。。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只有一个学生说了:“因为这个婆婆姓盲,所以叫盲婆婆。”听到这个答案,我有点哭笑不得。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孩子极度缺少课外知识,以后应该让他多看看课外书。当然,其他学生都知道是看不见的意思,但是我问他们盲人的生活是怎样时,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有的说盲婆婆做饭、洗衣服会比较困难;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好看的.电视;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学生回答的都很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盲人五分钟,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盲婆婆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你们会为她做些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帮盲婆婆做饭、洗衣服,有的说要给盲婆婆唱歌、讲故事,让盲婆婆感到快乐,有的说要陪盲婆婆聊聊天,让她不孤单。从中我抓住“我”送蝈蝈献爱心的美好心愿,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帮助残疾人,并且鼓励大家都要向我们身边的好榜样学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有个遗憾,就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让学生说话上面,所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八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以儿歌的口吻叙述的,充满童趣,富有爱心的叙事诗。诗句清新,自然。这首诗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讲这一课时,我从朗读入手,努力搜集与孩子们生活比较贴近的环节,讲后心中有许多欣慰与失落。

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讲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比较深,在出示课题后,我提问:“小姑娘抓蝈蝈是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她想送给盲婆婆”“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提前预习了。”“我就顺势引导说:“老师小时侯也像你一样,喜欢把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个方法不错,”讲完这一课后,孩子们就主动去预习新课文,这小小一句话,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对学习真是大有帮助。

在讲这一课处理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我读课文,学生们可以做动作,可以出声音,还可以闭眼想象,然后我就自顾的读起来,用余光注视了一下,看有的同学在作动作,我就没仔细看,其实,和我配合的大多是积极,能力强的学生,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干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失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以锻炼学生为主。

语文课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贯穿以一定的道理,在讲〈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结尾处处理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不但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引导,这二者同样重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九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十

第二次正式开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首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儿童诗。

我仔细揣摩着该如何才能让这节课课堂上既扎实又活跃?着实伤透了脑筋。

诗歌中的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如果送一只给盲婆婆,让她分享田园情趣,唤起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忆,能减少一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切身体会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让学生回家做半个小时盲人,范读学生做盲人后的感受日记。为诗歌后半部分的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使学生对盲人产生同情心,引起学生想要帮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导入课题,引出“是谁送的?”“送什么?”“为什么送?”的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课件展示蝈蝈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蝈蝈的可爱,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平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模仿蝈蝈的`叫声。这歌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并且让学生和婆婆一起想象歌声还可以把婆婆领进那些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最后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上完这了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不足:

1、学习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审美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得到提高。我觉得在“超越文本”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文本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可能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太短,以后会尽量改正。

2、学习生字词语也非常重要。这次应为一些安排失误只让学生读会了生字词,本来安排了写两个生字的写一写,一紧张忘了,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十一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习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篇十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希望给婆婆带来一些快乐的故事。诗文语言浅近明快,富有节奏感,情感真切自然,富有儿童情趣。是训练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导入,我抓住“盲”字,从分析字理入手,“盲”由“亡”和“目”组成,“亡”表示死亡、失去,整个字代表失去眼睛,就是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了。接着我请同学闭上眼睛走回座位,感受看不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明白盲人生活的诸多不易,为理解课文“乐于帮助残疾人”奠定感情基础。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划出第一小节中表示“我”心情的词语,根据答案出示喜滋滋、乐呵呵两个叠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第二小节,我采用师生轮读的方式:“我”提着蝈蝈来到婆婆家,轻轻热热地喊——(学生:婆婆,婆婆)这是一只——(学生: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在师生合作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心。第三小节,同样通过字理分析理解生字“忘”,心里的事情没有了就是忘记了。同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句式模仿“歌声会_____,_____。”在反复朗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歌声还会带给盲婆婆哪些惊喜,旨在帮助孩子们体会盲婆婆内心的快乐,感受“我”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第四小节句式基本与第二小节相同,我也采用轮读的方法。

整堂课教学的目标较为清晰,教学的设计也基本遵循着教学目标,整体上较为通顺流畅,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仿句练习没有梯度,难度过大。我在设计仿句练习时,仅仅简单给出了“歌声会_____,_____。”要求学生填空,忽视了句子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句子出现了句式错误、缺少修饰语等情况。在教学时应先填写:歌声会(带您去哪里),再填写(看到什么),最后加上定语(看到什么样的什么),如此分解句子之后再尝试让学生仿句。

2、朗读评价过于单一,缺乏指向性。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指名读、轮读和齐读几种朗读方法,朗读的评价大多数为笼统的“声音响亮”“有感情”之类。其实朗读评价可以再有指向性一些,通过评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孩子们提高朗读水平。

3、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整堂课虽然整体上下来还算流畅,但是大多数是由教师来推动的,孩子们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朗读、思考的时间,老师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