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优秀9篇)

2024年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5:52:20
2024年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优秀9篇)
    小编:admin

总结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具条理和连贯性。下列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提升写作水平。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一

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现象:一种黄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现象:除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但是产物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现象:生成白烟,火焰呈黄色。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放热,且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现象:气体燃烧火焰为蓝色,产物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白色的固体粉末和黑色的粉末混合加热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现象:暗紫色固体加热后生成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现象:无色的溶液中加入黑色粉末后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

电解水: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跟二氧化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现象: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石蕊变红。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5、跟一氧化碳有关的,但同时也跟二氧化碳有关: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现象:固体由始终是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6、其他反应。

现象:银白色的金属和蓝色的溶液反应后有红色物质生成,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现象:以无色溶液和蓝色溶液反应后生成一种蓝色沉淀。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二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三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人为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任何一节课都是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互动的教学中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作为教师只有抓住这些信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使每一节都充满生机。

一、收集有用的学习信息,促进教学相长。

1.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且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明白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有的方法或者问题是教师在教学预案中所没想到的,他们在表达时语言可能不够规范,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

2.分析整理学习信息。

课堂上存在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无用,还有重要和次要之分,这就要求学生要加以鉴别,根据所教学的需要进行分析整理,有选择的重组已有信息。如:在教学按规律填数时,我出了这么一道题,、3、()、7、9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些数都是十以内的数,有的学生说这些数都是一位数,有的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是单数,有的发现中间只隔一个数。教师就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分析整理这些学习信息,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正确的方向。

3.创造新信息,完善知识体系。

在信息经过分析整理之后,可以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并在运用时不断产生新信息,从而创造新信息完善知识体系,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有的随便画,有的沿圆形的物体边上画,有的用圆规画,最后大家还是觉得圆规画又对又快。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又将视野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有些很大的圆形图,不能用圆规画圆,怎么办?这样的教学先放飞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求异信息为基础,再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根据学生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做了“教学方案”向“教学预案”转变的尝试,在课前的教学预案的设计中,我们会预测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走向,并有针对这些信息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处理预案,但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措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调整工作:

1.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完成教案上内容为标准,而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否,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在我教学低年级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我刚把例题讲完,一双小手就举起来了,这个学生问我:进位加法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当时我也没预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既然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就一定要解决。于是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来设计好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并从一些练习题中得到证明,让学生充分明白:进位加法可以从高位加起,但较复杂,从低位加起则更为简便。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们学校用过人教版、北师大和西师版三种版本的数学教材,各种版本的内容都在努力的实现与时代同步发展,随着新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的依据,时代的发展远远超越教材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第一课时是安排认识到100以内的整十数,第二课时安排整十数的加减。在教学中我发现100以内的.整十数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一半以上的学生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根据学生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组例题,直接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到一课时进行。

3.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更喜欢去自己探索、自己去发现,作为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假装糊涂等,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在教学“比较两位数的大小”这一内容的时候,预先设计了一道题目:87○78,老师先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让学生先听。老师说:“87和78这两个数中8和8一样大,7和7一样大,所以中间填等号。”学生反对声一片,学习的激情一下子就提高了。于是老师就让学生来“教”,很快这些学生就说出了自己是怎么比较这两个数的。这种即时调整教学方法的做法,让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的印象也更加的深刻。

三、有效利用错误的信息,完善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需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这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有效利用错误信息,巧妙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出示了例题:“46-9”,让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都发现个位上的6-9不够减,用退位的方法可以解决,但有个学生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他说:46-9,9-6=3,40-3=37,他实际上是用“欠”的方法想出了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这让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因为这种错误信息的出现而让学生又多懂得了一种减法的计算思路,比直接给学生矫正效果好得多。

由上可见,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各种信息生成的机会,并灵活运用这些学习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四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继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之后,又要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这节课的导入是从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切入,分析化学变化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让学生用符号表示出微粒的数目,并写出文字表达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给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的优点,这种导入方法源于学生已有的质量守恒、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掌握,导入新授很自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教师以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分析其表示的含义,书写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再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总结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并书写出比较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这种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例如:方程式的改错、配平化学方程式,巩固并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用的是质量守恒、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对化学式掌握的不好,不能真正的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所以在完成本节的任务显得比较吃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练习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五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自学、讲述、实验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观察实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灭火条件?

3、爆炸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举例:铁生锈---不利垃圾腐烂---有利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总结归纳:板书:

一、原理:催化剂加热。

1、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

5、6两步的原。

理: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难点元素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

5p4。

he。

hcl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2o。

2h2+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变。

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氯化氢---hcl改变。

甲烷---ch。

4二氧化碳----co2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氮气---n2。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组合成新的分子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设计意图。

子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子。

反应中能再分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六

例如氢氧化钠忠混有碳酸钠,阴离子不同,而碳酸根与很多的阳离子都能形成沉淀,常用的可以是氢氧化钙。这样,反应后就将碳酸钠除掉,生成了氢氧化钠,也不生成新的杂质。

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列举几种方法:。

1物理方法。

1.1过滤法。

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如:氯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钙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可洗涤烘干。

练习1下列混合物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来分离的是:

o3。

1.2结晶法。

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例如:除去固体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著,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练习2下列混合物适宜用结晶法分离的是:

(oh)so4。

2、化学方法:。

原理。

(一)、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二)、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三)、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四)、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2.1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练习3下列混合物可用沉淀法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的是。

3〔ba(no3)2〕〔kno3〕3[nacl](no3)2[agcl]。

2.2化气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练习4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适宜用气体法除去的是:

3〔ba(no3)2〕[mg(oh)2]3〔k2co3〕2so4〔mgso4〕。

2.3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练习5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硫酸铜。

练习6将混有少量铁粉和锌份的硫酸铜晶体溶于适量水,充分净置过滤,结果是。

2.4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2.5其它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也可以归纳:

1、液体中除去液体:物理结晶法,如氯化钠中混硝酸钠;沉淀法:kno3〔ba(no3)2〕(加na2so4);化气法,氯化钠溶液中混碳酸钠(加稀盐酸);置换法,fecl2(加fe)。

2、固体中除去固体:溶解过滤法,caco3〈cao〉;化气法,氯化钠溶液中混碳酸钠(加稀盐酸);置换法,cu(加cucl2)。

3、气体中除去气体:吸收法;其他方法:如co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七

(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将化学方程式配平为止。

二、归一法。

(1)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三、观察法。

(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四、最小公倍数法。

(1)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2)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八

期末考试范围是一到八单元的内容,要以课本为主,复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基础知识点掌握牢固是考好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每个单元的重点,尤其一些高频考查的方程式必须能准确书写,按照课本顺序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化学试卷一共6种题型:

(1)选择题。生活现象解释题和基本实验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基础,一般情况下,只要认真复习了基础知识的同学,拿到这部分的分值并不难。

(2)科普阅读理解。

主要考察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分也较容易。

多练习往年期末考试题,熟悉出题的套路。如:需要根据箭头指向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能判断出化合价改变的元素(一般有单质生成或单质参与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会变);能判断出可循环物质,方法:若流程中有循环线,看箭头,有回指的物质为可循环物质;没箭头的顺次写方程式,后边方程式产物是前边方程式反应物的为可循环物质。

(4)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分析。考察物质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转化,需要掌握物质的相关性质和物质的特性,例如碳三角、钙三角、氢氧三角、一些物质的颜色、元素组成、特殊实验现象等信息都需要记住,根据物质的特征判断出某种物质,找出突破口,从而顺利解题。

(5)实验原理分析。多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变形,考察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建议学生们弄懂课本实验的基础之上,很好的理解一些变形实验,如掌握用不同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现象及误差分析,还有有关压强的实验题、一些性质实验题、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等,这一部分需要汇总往年考过实验原理分析题来练习,熟悉考察的各种题型。

(6)科学探究题。科学探究题是最后一道较难的题,要熟悉探究铁生锈,铜生锈反应条件的实验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探究反应条件的这一类实验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建议大家多练习历年考试题目。

再次,一定做往年期末试题或者其他区域真题。

大家至少把最近两年的期末试卷要做完,可以限时练习,一方面可以检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可以熟悉考查的题型,答题节奏,从而为期末考试奠定好的基础。

期末考试前做了大量习题,一定要把平常练习中做错的题再复习一下,明白做错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梳理相应的知识点,一方面可以确认原来有疑问的题目是否真的掌握。有不会的题目,一定要及时解决,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初三化学方程式汇总篇九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如果把《化学》比作一颗大树,“化学方程式”则是树干,因为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能清楚地显示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及结构,能揭示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方程式本身就反映出物质的变化规律。所以说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载体。学生学好学透本单元,就等于掌握了全书的精髓。

(二)本单元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内容标准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基本化学用语”,其最基础的学习要求为:。

(三)本单元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探究了身边最熟悉的宏观物质空气、水的性质,又探索了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的奥秘之后出现的,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了质的认识,学会了用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但也感到用这种方法使用起来不方便,无法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无法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此时本单元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一方面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式表示出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的关系,从而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另一方面也可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去反映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知识。所以说本单元是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的继续和总结,起到前承的作用。同时,学好本单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所学单元的知识,又起到后启的作用。

(四)本单元各课题间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三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题1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了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中心。课题3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三个单元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必要准备。

(五)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过程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单元目标聚焦。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4、能正确书写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以及规范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与活动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2、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能悟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通过解题格式的示范,对数学、物理教学中数字量纲与化学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差异的比较,建立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2、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通过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三、重点、难点扫描。

(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

2、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格式规范化。

(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2、减轻学生记忆方程式的负担。

四、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但感觉到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不方便,不便于在国际上交流,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化学反应的质和量的关系。再加上学生在第四单元又学习了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感受到化学式的重要意义。因此,学生一定会迫切期待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化学变化。这些为本单元的教学作好了知识和心理准备。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本不是什么难于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事实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却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没有过关,所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预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可能分解难度。

五、实验与活动分析。

本单元共有两个活动与探究,它们都出现在课题1中。

活动探究内容一:此探究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实验探求质量守恒定律。该探究难度不大,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具体的呈现方式见教学建议。实验时要安排好探究小组中各成员的任务,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数据分析,找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及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加以对照比较,得出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此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更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真正含义。具体的呈现方式见教学建议。

建议增加活动与探究三:增加的探究活动为:灼烧铜丝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取约30厘米长的铜导线内芯,将铜导线两端绕成螺旋状约7—8厘米长,用线掉在铁架台上,使之平衡,然后用酒精灯对着一端加热,看铜导线是否倾斜。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铜导线会倾斜(2)该实验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增加此实验的目的是该实验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能很好地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中为什么要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六、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二课时课题2一课时课题3一课时。

单元复习课二课时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怎样把本章知识网络化,怎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可用于本单元的单元测试。

七、单元教学建议。

总建议: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出现的,由浅入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总的建议如下:1、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

2、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强调运用生生的自我过程分析、学习活动的交流等帮助学生减轻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负担。

课题1的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着重解决运用实验研究、分析、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可参照上教版教材第四章第2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引入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何种关系作出猜想,结合课本设计实验验证方案,并小组协作进行实验验证。

方法二: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协作进行实验验证,自己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探究活动的注意点:

1、白磷的燃烧实验,建议由老师演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要让学生分析在玻璃管上装气球的目的、气球为什么会鼓起和瘪下去。

4、在做完上述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再做“镁条燃烧”实验,(1)要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2)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不一致(3)再做一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4)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反应中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如有无气体参加或生成、生成物有无挥发等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上述实验1,可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实验2、3、4让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真正涵义。

第二课时着重解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及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建议如下:

1、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时可结合电脑动画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从而揭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物质的质量总和也不变,此时应强调“分子”一定改变了。

2、介绍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分析以往所用的“符号表达式、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变化的缺陷,引出化学方程式所蕴涵的“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可让学生结合数学中“方程”的含义来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真正意义。

课题2的具体教学建议。

1、让学生尝试书写两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一种不需要配平,另一种需要配平。让学生理解配平的目的在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是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而不能改变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难点,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第96页的卡通图,讨论并寻找到配平的最简便方法,在全班交流,生生互学,减轻记忆负担。

3、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课本一到四单元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不一定统一写,每个人写的可以不同,充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写得很好的,请他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小窍门(如:如何找反应物、生成物,如何配平等等),全班交流;再展示一些典型错例,全班会诊,及时小结。

4、提醒: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却成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分化点。原因在于,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前面的化学式不断总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好的书写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能急于求成。

课题3的具体教学建议。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计算部分只要求学生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初三年级的学生对纯数学的计算基本没有困难,导致化学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往往是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计算不够细心规范。因此,本课题的重点是要训练学生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避免计算结果错误。

(1)在教学中,可出示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的事例及初中学过的相似三角形中的边长对应成正比例关系,再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寻找化学反应中任何两种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训练中强调各物质质量单位的统一。让学生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未知数与数学、物理中的未知数的含义有何区别。

(3)通过练习,让学生悟出解题关键是化学反应清楚,化学方程式正确,找准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且让学生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定是纯物质的质量,如果不纯,要换算成纯物质。

(4)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投影有意识地将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打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会诊”,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全班学生明确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八、单元评价建议。

(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60%):第五单元的综合检测题。

(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

1、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分为:积极参与、善于合作、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五个方面,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并给出评语。

2、作业完成情况,分为:按时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作业的质量、订正及错误分析四个方面,采用老师评定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

3、课堂活动表现,分为:善于倾听、作好笔记(记录下学生自己认为的重点)、敢于质疑、大胆发言四个方面,采用个人自评、同座互评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20%)分为:

上完课的感受、未解决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几方面,采用老师及时反馈,对有意义的重点点评,给出评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