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精品教学设计集(汇总11篇)

精品教学设计集(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4:53:55
精品教学设计集(汇总11篇)
    小编:zdfb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手段。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使人一目了然。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总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一

1、欣赏米罗的绘画作品《托儿所的装饰画》,引导幼儿发现美并体验这种感受。

2、运用自己领会的美术形式大胆表现。

1、课件《托儿所的装饰画》

2、各色水粉颜料、水粉笔

1、导入活动,出示作品

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哪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画家名字叫米罗(出示米罗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画的一幅画。(点击画)

2、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

(1)你觉得这幅画怎样,象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觉得颜色怎么样?

(4)请你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好吗?

3、引发幼儿表达表现

(1)仔细猜猜看,米罗是怎么画画的?

(2)好,现在请你们也来画画看,试试什么颜色在一起是很漂亮的。

4、评价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二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三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北京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北京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字词。研读课文,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二段写天安门城楼前与整体介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注:作者已经把课件提供给站长,请向站长索取。)

教学过程:

1、请小朋友听一首歌,并猜猜歌名,(课件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2、摸清学生对北京的了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没去过)

师:请你说说你在北京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们在哪儿见过北京?)

生:

一读

1、师:听了这几位小朋友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2、今天,教师将与小朋友们一道去游一游。(揭题,读题)

3、请把书翻到116页,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比谁读得最认真,最充分)

4、检查朗读: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b同桌互读,齐读。

5、师: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对北京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

1、师:北京有许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小朋友们喜欢先上哪儿玩?

2、文中哪个自然段对此作了介绍?

3、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这一自然段。

5、(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相应辅导)

6、集体交流读书感悟。

7、动态生成,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文本

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比一比,小组讨论。

(2)、反馈时,指导学生读好闻名中外、雄伟、雕刻精美、永垂不朽等词。

(难点突破:在广场的北面,除了天安门城楼还有什么?出示相关图片天安门前真美,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好吗?自由试读,指名读)

(3)、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4)、学生补读课文;

(5)、认真读课文,独立填写天安门广场示意图。理清文本的写作顺序

(6)、交流(7)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三自然段:1.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草如荫、鲜花盛开、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意思。

2、以喜爱的心情来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1.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北京的美)

3、引读第五自然段: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读?

4、读全文:(自由读、男女生试读)配乐齐读。

课后阅读《北京》综合资料。

预设:

3、课堂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4、以多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观赏图片中领悟美,在欣赏音乐中创造美;

5、课堂上通过同桌互读、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五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认真钻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但总的来说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还不是都很多,操作时间差别较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培优辅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1、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能够运用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无线上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等。了解电子货币,网上购物等,初步学会简单网页的制作,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贯彻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认重点、难点,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课课有准备,堂堂都上好。加强学生操作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辅导点拨,做好防差工作。加强直观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真正的实现其价值。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六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七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排比。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法,知晓大意,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2.通过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行文脉络。

3.赏析名句,解密李白浪漫飘逸风格。

重点:文章行文脉络的梳理,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赏析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印象李白。

说一说你心中的李白:

生1: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有990多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生2:李白是一个学习非常那个用心的人,持之以恒,他曾经学习老婆婆铁杵磨针的道理,成就耀眼的才华。

生3:李白极富个性,不畏权贵,曾叫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性情,真傲骨。

师:余秋雨在诗歌《寻李白》中曾说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极富有概括力,他的豪放,他的月亮,他的任侠,他的诗歌在唐朝的影响力全写到位了。

02。

诵读全文,感知情感。

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是那句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第一段段首,第二段中间,第三段结尾。2.它们有相同词汇,但也有不同。第一段,用“危乎高哉”,第二段“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侧身西望长咨嗟”。从“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惨”三个维度突出蜀道难。三句话直抒胸臆,突出蜀道之难,层层深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李白此处告诫朋友前行艰难,仕途坎坷。

03。

分析概括,梳理文脉。

1蜀道之高(两种人)。

神人:蜀国历史——无道——鸟道——天梯石栈。

凡人:上高下深——鸟兽发愁——扪星坐叹。

2.蜀道之险(两幅画)。

悲凉画:悲鸟﹑古木﹑树林﹑子规﹑夜月、空山(诗人用这些具有感伤色彩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画面;原始森林中鸟的悲号,在幽静荒寂中唤起一份心底的悲凄;子规声声泣血,冷月当空,夜色幽深,让人感到害怕,变了脸色;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陷的慨叹。听觉描写中,有视觉画面的渗透。

奇险画: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用这些奇险的意象构成一幅惊险的画面;连绵起伏的山峰高耸入天,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击山崖的飞一样的激流和瀑布,不断裹挟着冲刷下的巨石,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营造一种万分惊险的氛围,进一步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险的惊惧。视觉描写中,有听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蜀道之惨(两种惨)。

剑阁险要两种惨——战祸、兽灾(早还家)。

04。

赏析细品,解读风格。

这首诗歌哪里彰显李白的浪漫飘逸风格?

1.奔放的热情,赤热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去天。”一唱三叹,直抒胸臆。

2.神话传说:相传上古时代,古蜀地与世隔绝。秦、蜀两国要交流,要在秦岭、龙门山脉绝壁沟壑间凿石筑路,工程难以想象,留下了充满神奇和荒诞色彩的传说。秦王造了五头石牛,造谣说他们会拉金子。蜀王想要金牛,便叫来五丁力士,开凿山路金牛道。结果拉回金牛,结果验证是假的。秦王喜欢这条路,但忌讳五丁力士,又生美人计。蜀王王派五丁力士接美女入蜀。他们接美女回来的半路上遭遇一条巨蛇,结果山崩地裂,力士和美女全部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蜀秦国经由金牛道,派兵攻入蜀地,灭蜀国。)。

3.想象:这首诗歌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可见,诗人身在长安。那一路的所有内容皆为想象。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行人手扪星辰,抚胸长叹两个画面,皆为想象之物、人、景,但通过摹写神情、动作、视听、动静、细节,让人如临其境。

4.夸张:

蜀国开国的历史“四万八千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高到让太阳掉头,“扪参历井”,手可扪星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小结:通篇都是虚构,但细节、描摹、丰富而具体,让人感到真实。李白初见贺知章,作为见面礼,呈上自己的《蜀道难》,被多次赞叹,被送美号“谪仙”。李白写人所不能写,信手拈来,高超的文字驾驭力。

05。

作业。

1.写作片段练习:.我眼中的李白(至少200字)。

2.按照文脉线索,背诵《蜀道难》。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十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探究

【教学过程】:

20xx年我的世界中多了一个小天使,自此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每晚她最喜欢的就是和我一起看这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讲了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该睡觉了,可它紧紧的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说“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性、温情,充满浓浓的爱意。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将这份爱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弗罗姆,走进这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理性审视这份爱!

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一)疏通字词

1、给下面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

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抓住文章关键句,如:段落总结句,过渡句等)

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1——3)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4——8)爱的对象发展

第三部分(9——10)健康成熟的爱

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爱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找到相关段落1-3段,筛选文中信息——勾画要点——提炼观点)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

(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

(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总结规律: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能力。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明确:母爱父爱

2、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同爱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母爱”和“父爱”是如何具体发展的,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阅读5-7段筛选关键信息)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消极面

类型特点积极面消极面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明确:学生阐明明自己观点举例说明

母爱:温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理智让孩子独立

父爱:严厉(给孩子权威和指引)宽容、耐心让孩子有自信心

4、思考:作者认为怎样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齐读(9——10段选读部分)

明确:树立二个形象——母亲的良知+父亲的良知

5、区分爱的二种原则——连线题:幼稚的爱?成熟的爱?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成熟的爱

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了

明确: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先获得爱才给予爱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先给予爱再收获爱

1、文本信息筛选方法;定位—筛选——整合——提炼

2、关于“爱”——爱的途径——努力,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1、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以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吗?

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2、写一小段诗歌或者一小段文字向我们的父亲母亲表达我们的爱

明确:学生分享自己创作小诗或文字——老师适合点评

——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着时光正好,我们不老,珍惜现在和未来的日子,爱就大声说出来,爱就从行动开始,毕竟所谓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有且仅有这一辈子了,,,,让我们在这首《时间都去哪了》中结束今天关于爱的探讨,探讨暂时结束了但爱在一直延续......

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推荐电影:《美丽心灵》

《海洋天堂》

精品教学设计集篇十一

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可以让孩子从演唱拍手歌的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唱一唱、演一演这首“拍手歌”,这是个游戏,但绝非儿戏,拍手之间,我们在感受着一个重大的主题,感受着一种责任。

1、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方式,会读,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牢、丛”二字。

2、熟练并有节奏地诵读拍手歌,感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在学习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1、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

2、教学难点:认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谈话法、朗读法、交流合作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之前在百度网页上搜索《识字七》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动物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动物的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法国女孩蒂比和动物的合影及动物图片做成ppt给同学们演示,拉近学生和动物之间的距离,产生保护动物的愿望。

1、导语:同学们,你们今天可真精神。老师有两句话想对你们说,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就鼓鼓掌。老师说的不对,就摇摇头。

师: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些动物吧!

1、 师:(板书课题:识字七)这些动物就藏在在识字七的拍手歌里,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这些动物找出来,并划上“_____”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一下课文里的“小桃子”和“小树叶”。多读几遍,一定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中藏着哪些动物?

4、生汇报,师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百度图片】孔雀、锦鸡、雄鹰、雁群、老虎、黄鹂、百灵、熊猫的图片。

5、美丽的大森林里有这么多动物,可真热闹呀!可是动物们说了,大家把儿歌读熟了,它们才愿意和大家做朋友呢!赶紧练练吧!

6、指名读,师生共评。

7、全班齐读。

(锦鸡、百灵、黄鹂学生并不熟悉,利用学生爱动物的心理,展示色彩艳丽的动物图片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让他们读书的性味更浓)

2、出示生字,自己读一读,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识字方法。

3、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师相机点评,对有创意的方法加以肯定。

4、游戏:摘苹果

5、猜字谜

1、师:同学们,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你喜欢哪种动物,就去读一读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喜爱的感情。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让别人也喜欢它。(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2、师:动物们想听听小朋友们读的怎么样了。(指名读,师生共评)

老师也喜欢一些动物,我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还有谁愿意读?(多请几位同学读,师生共评)除了这些动物,你还喜欢其他的动物吗?为什么?(让学生自述,畅所欲言。)

3、师:小朋友都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三句。(生齐读。)

4、 师:为小朋友们鼓鼓掌。(生鼓掌)

5、 师:掌声真好听。那我们边拍手边读儿歌,还可以加上动作。(同坐边拍手边读儿歌。)

6、师:我发现有些同学不仅拍手读儿歌,而且还加上了动作,表演的真好,谁愿意到前边给大家演一演?(指名拍手表演,自由发挥。)

同学们读得好,演得好,我们一定也能写得好。

1、指导学习“牢、丛”的写法,分析字形,让学生说出每个字写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2、学生练写。

3、展示评议。

师:你们演的真好,写的也真好,森林里的动物们想邀请你们做客了,我们一起走入它们的家。生看视频,师话外音,将学生带入一种意境: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坪,清清的湖水,大自然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聪明的小朋友在这幅画里生活、学习;可爱的小动物们在这幅图画里唱歌、嬉戏。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关爱动物,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美好的明天。

1、推荐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和《第七条猎狗》。

2、法国女孩蒂比的《我的动物朋友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