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4:53:5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和探索许多不同的领域。首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范文是学习总结技巧的重要资源和参考资料。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一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长度: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11、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把第二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4)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教具:有关的动画。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2=()c212d2=()c2。

3、100d2=()2400d2=2。

100c2=()d2900c2=()d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三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四

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利用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分,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五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六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七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才促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我想,我的说课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在座的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谢谢大家!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八

1、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如“图书阅览室”等多个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运河运算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般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设计一些口算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获取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学生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明确概念,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运用规律,脱式计算,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主要采取方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课堂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巩固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