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篇一
变法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革,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和巩固统治。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当政者自觉或被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变法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变法改革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变法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势必涉及某些人(旧势力)的特权和私利,遇到他们的阻挠,因此,改革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我们要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全方位的分析评价。
有关古代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荀况《荀子》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更法》
有关变法内容及作用的论述:
1.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2.说明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胜利。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4.迁都洛阳,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5.说明迁都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改革与变法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变法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中去,共同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篇二
中国共产党每隔五年召开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每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叫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叫二中全会……以此类推,三中即共产党召开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以下是由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汤圆”。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七大领域到底怎么改,才让全中国聚焦和全世界瞩目。
此轮改革最受关注的大致在三个领域: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事实上,2013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的“383改革方案”(即“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尽管不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最终路线图,仍直面了“深水区”与“硬骨头”领域的核心问题,譬如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回顾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三中全会改革都将是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业序幕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农村改革迈上了新征程。
历次三中全会在部署改革任务时,都要部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结合,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渡过深水区,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
时间倏忽,时代铿然。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此后35年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范文网()
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篇三
改革创新是四中全会的灵魂
学懂弄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需要对四中全会精神有个整体的把握,核心是搞清楚它的结构和逻辑,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也就是它的立论根据和灵魂所在。
通读四中全会《决定》,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首尾呼应。比如《决定》开宗明义就讲了四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定》结尾则是向全党发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号召。这两点一线就把“改革创新”这个灵魂凸显出来了。
四中全会《决定》主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提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并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时代要求。第二部分讲“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即“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并且强调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问题。第三部分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六大部署,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体部分,有重点,有层次,有新意。
按照“改革创新”这个灵魂的视角来看,六大部署的重点,也就是能抓到手上、排上议事日程的有三个: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付腐败体系建设。这三个重点正好对应党的宣传、组织、纪检三大部门。
层次是因重点区分的,新意也源于其中。比如党内民主,尽管里面提到不少改革的新举措,立足于有所改进,是较低层次的,但作为首要且根本的党的领导制度,只限于“坚持和健全”的框架内,总的指导原则还是比较谨慎、力求稳妥。比如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其中提到的“工作创新”也是较低层次的,现实中比较突出和主要的问题还是“做”得不够严、深、细、实。比如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提到要“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开拓创新”的问题,也是较低层次的,实际上其中的深意却是,作风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还是从干部人事问题和腐败问题派生出来的,二者是“流”和“源”的关系。
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个重点,是因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学习。创新始于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决定》在这一章的每一节中都有所体现和要求。比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提到“理论创新”;比如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提到“创新思维”;比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提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比如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提到“创新能力”。所以,抓学习型政党建设,实质上就是提高党的创造力。
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是因为这是六大部署中唯一一个把“改革”字眼直接写到标题上的,足见这个问题是较之其他更为突出、重要和紧迫的。所以,中组部长李源潮才讲,干部人事制度问题,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有危险。兴衰成败皆由人,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核心问题是选人用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个是如何选对、用好、培强干部。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于:一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二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体现民意,在提名制度、考察办法、干部信息公开、用人失察问责等方面着手改革或强化改革措施的落实。三是促进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尤其是年龄结构,提出“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此外,在干部交流方面也将加大力度,以便更好地体现“五湖四海”的原则。
把加快推进惩治和预付腐败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是因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决定》在这一章专门有一节讲“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出了“四个深化”的改革目标。此外,在违法违纪案件查办、网络反腐、对下巡视、监管“裸官”、报告制度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举措。
最后,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思路和举措上,而且也体现在党的精神面貌上。只有同时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行动,才能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篇四
创新:时不我待的紧迫课题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感
创新,一直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更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加以强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作出了科学论断。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应当进一步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应当从整体上、全局上加以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胡锦涛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创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革命本身,就是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进行新的创造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面临着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尽相同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任务。创新任务之艰巨、之重要、之迫切可想而知,唯有不懈创造,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在经历了革命先驱们的曲折探索之后,我们党终于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到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建立工农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抗战、“三大战役”,我们党在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创造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党既经历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有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能否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是在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中进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推行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体制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步步惊人的新创造,使我们开辟出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第二次革命”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继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世纪之交,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的创新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也给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以无穷的动力。
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把握时代进步潮流,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策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赢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如何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等重大课题,都需要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回答。
这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课题,老祖宗没有说过,前人没有做过,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但又很现实地摆在了全党全社会面前。我们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紧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更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作出了科学论断。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大的创新带来大的发展,因循守旧就会止步不前。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领会大力创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天津广播电视报目前在本市的报纸行业深受竞争格局的影响下,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为此,我们在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的科学论断后,认真研究了报纸面临的局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通过改造目前报纸的副刊——《快乐周末》,赋予《天津广播电视报》新的购物服务功能,实现《天数广播电视报》在原有电视节目检索功能基础上的多功能增值服务。并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的医疗、药品为主的广告行业单一的经营局面,大面积引入新行业广告,大幅度提高广告收入。对于目标读者群体将实现以下的目标:1.实现中底收入的群体的冲动购买。2.提升现有读者群体对广告的关注度。
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创新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在总揽大势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发展伟大事业而提出的三个最为重要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紧密相关、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基础,是先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必然带来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制度创新是关键,是根本,是保障,制度上每一次重大的完善必然带来党和国家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是重点,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加快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学习胡锦涛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的科学论断后,我们报纸此次的内容调整将紧贴市场,强调实用性,机制建设上实现工作量化管理,分配机制和创收直接挂勾,实现科学目标管理体系。此次的《快乐周末》副刊风格将以系列信息为主线,表现形式时尚,内容紧贴市场,强调朴实实用,逐步形成平面卖场的总体风格。
创新需要无畏勇气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结合创新,就要立新论、讲新话、办新事,就会涉及对一些既有观点的修改和完善,会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新事物取得广泛的共识之前,创新者很可能要经历“曲高和寡”或“孤立无援”的时期,需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和各种压力。因此,创新首先需要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有勇于牺牲自我的勇气。同时,创新又不是莽撞行事、随心所欲,而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创新实践,确保创新的正确方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学习借鉴,夯实知识基础,掌握最新成果,使创新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之上。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而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就能不断扩大创新的成果,就能不断显示创新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样的,在目前我们的改革中,我们面临了许多的新问题、新麻烦,但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们都来关注、支持和推进创新,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兴旺发达。
要创新必须要建立三种机制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同时期要赋予创新精神不同的主题,使创新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弘扬创新精神,我们应建立三种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参与奉献,要引导人们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形成人人敢于奉献、善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氛围。在抗击非典中,社会各界唱响了弘扬奉献精神的赞歌,应该通过激励机制,把这曲赞歌持续唱下去。
二是惩恶机制。惩恶是为了更好地扬善,除了依照法律和纪律查处违法、违纪者外,对违反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人和事也应作出相应谴责。比如:考查干部时,不仅要考查其政绩,还要了解其家庭、社区、社交圈的情况。
三是保障机制。奉献是不计报酬、不图回报的付出。这种付出一般是奉献者自身能够承受的,但是,如果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比如奉献者发生致残、致死等情况,其本人和家人就会成为需要救助者。社会、国家和集体应当使奉献者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相应的补偿。这种保障和补偿除了精神上的表彰奖励外,物质上的帮困解难更为重要。我们要尽可能使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使奉献者得到安慰,免除后顾之忧。
我们深刻理解创新,为在报纸改革中体现创新思想,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策划及行业管理两个机构,充分适应与市场对接,适应广告的开发与承揽,机制建设上实现工作量化管理,分配机制和创收直接挂勾,实现科学目标管理体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用创新精神指导我们的改革,我们就能够在创新中有所获得,并最终取得我们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