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总结的经验是浪费的经验,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并加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总结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以下是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一
**街道农科村位于街道办西首一公里,县道淮三路西侧。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1360人。党员44名,耕地面积1306亩。土地实行有偿流转400亩,主要以青椒种植为主,占全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其他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先进党组织,目标考核先进村,被区、市评为文明村。2009-2011年度区文明村、2012-2014年**市文明村、2012年**市创建文明村先进村、2013-2015年省级文明村光荣称号、2015年成为**区新农村建设“四星村”。2016年9月被省评为文明村,2016、2017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星村”。
“十个一”工程。
2、评比“五星”党员户。充分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仲美兰户被评为2017年区“五星”党员户,活动地开展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让每一名党员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习教育,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远程教育、专题讲座、走进道德讲堂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增长知识,大大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评判,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整改,取长补短,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
1、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两年来共投资28万元,结合环境治理对赵庄组、杨庄组、村四级路进行了绿化、亮化。方便了群众的晚间出行,美化环境,拉近城乡距离。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庄、组与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5%,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生态环境治理。投入30万元对全村所有庄、组进行了综合治理,实行长效保洁,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上级部门考核、督查中均达优秀等次。
3、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植以杨庄组、赵集组、孙庄组为重点高效农业共240亩,几年来共办培训班13期,培训420人次,下发相关农技信息资料1700余份,协调资金55万元,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600元。
4、扶贫帮扶工作。村共有建档立卡户47户103人,通过结对帮扶,落实合适工作等措施,目前已有4户脱贫,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到2020年一定能够全面脱贫。
1、集体经济增收。近两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动脑子、想办法,新建十间门面房对外招租,年收入达4万余元。村集体先后引进了“华恒包装”、“南辰机械”、“先达液压有限公司”、“兴业铸造有限公司”、“汇力液压有限公司”、“**浩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农科村,解决了上百口村民的就业问题,有力解决了村集体办事难问题。2017年8月,在原袁集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功引进了昊瑞物流有限公司,使得村可用财力达40万元,现有14家中小企业入驻村。5家总部经济,使得村可持续集体经济达70万元。
2、发挥村内水资源优势。利用70亩地取土,利用1-2年时间大力打造以生态养殖、休闲垂钓、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征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二
近年来,肥东县牌坊乡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明确提出“打响民族牌,做好菜文章”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设施栽培,努力打造“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使蔬菜产业成为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引擎,助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基本情况。牌坊回族满族乡位于肥东县城以北7公里,近城临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略显,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基础条件。乡域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万亩,辖11个村,316个村民组,总人口万,其中少数民族村5个,少数民族人口5700人。近年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第三大杭椒生产基地,春秋两季产值近亿元。
(二)取得成效。牌坊乡已发展蔬菜面积2万亩,主导产品杭椒、西红柿、西甜瓜等,年产各类蔬菜4万吨。其中杭椒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杭椒2万吨,产值亿元。杭椒在蔬菜类里属于高档蔬菜,品质好产量高,春季一亩地大概产量在5000斤,秋季一亩产量在4000斤。高峰上市期,牌坊乡的杭椒上市量每天高达10万-20万斤。蔬菜业的发展,满足了居民“菜篮子”的需求,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加快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主要做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为做大做强杭椒产业,保持蔬菜业持续发展,根据《肥东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了店白路沿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标准化蔬菜示范园8家,设施栽培面积6000多亩。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四个统一”(统一申报项目、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土地流转、统一配套建设)的帮扶措施,加大基地设施投入,吸纳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大棚蔬菜生产。现已发展蔬菜生产经营人员1300多人,经营大户6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30多家。全乡建设有十余个沼液池,当地蔬菜生产过程使用的是有机肥料,农药使用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产品从种植、生长、采摘再到上市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三是实行抱团发展。积极整合全乡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联合建社,组团“出征”。注册成立肥东县放心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为蔬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推行标准生产。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档案,统一农药使用品种,统一农资购置,统一产品质量检测。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所有产品须经乡检测室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双重检测合格后方可准许入市。五是促进文旅结合。利用合肥市东部门户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大力延伸产业链。着力挖掘打造许井社区旅游资源,建设以“四季童耕”“观稼园”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推进全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都市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品牌。
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肥东县桥头集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近年来,肥东县桥头集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了一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地、合肥都市会客厅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光彩。
(一)基本情况。肥东县桥头集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桥头集镇国光、复兴、竹塘三个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达到11800亩,核心区占地2000亩左右,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农业科技研发、全产业链生产、加工、仓储保鲜物流、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三)主要做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是桥头集镇国光和复兴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0万元,在公司基地内新建果蔬保鲜库2座、分拣和包装车间1940平方米,仓储能力500吨。果蔬保鲜库等建成后租赁给安徽开垦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国光和复兴社区两个社区的村集体可年增收30万元。二是桥头集镇利用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500万元入股到安徽强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该镇的国光社区建设连栋玻璃温控大棚4栋,每年获得分红30万元,全镇10个社区每年可增加3万元村集体收入。构建产加销新模式。安徽开垦农业有限公司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生鲜传奇”(蔬果销售企业)合作,采取基地直供方式,订单种植1100亩,通过公司种植+村集体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每天固定两车次、月售180万元,每天这里将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送入连锁超市的近200家直销店,可服务合肥市500个生活社区约150万消费人口。提升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建成后的果蔬保鲜库租赁给安徽开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可年储存蔬菜2万吨,解决5000亩、满足150户农民需求,从源头上弥补了当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短板,增强了蔬果丰产期的储藏调控能力,择期错季销售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联农带农巩固脱贫成果。目前,安徽开垦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共流转该镇1410亩土地,按每亩平均600元计算,流转费万元;园区共带动专业种植户200多户发展蔬菜生产,近20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每人每天至少获得80元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可达万元。同时入股安徽强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500万元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的分红,让全镇脱贫户、边缘户207户488人从中受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公司还带动霍邱县农民前来该园区务工就业和承包大棚从事蔬菜生产。据统计,共吸纳霍邱县宋店、三流、岔路等9个乡镇148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2户)前来基地承包设施大棚种植蔬菜,12户脱贫户共承包种植亩大棚蔬菜,年总收入万元,户均年收入万元。
(四)经验启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而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农村想要发展,必须要能留住人才、吸引资金、产生效益。桥头集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给予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加大项目的发展,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周边群众的务工增收提供了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更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
接下来桥头集镇将继续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坚持村企合作,村建企管和“公司+基地+农户”及“公司+基地+商超”发展模式,谋划与都市观光游和自驾采摘游等新型文旅业态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长古旅游公路贯通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农业项目,为进一步深化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准备。
相信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将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三
2018年为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乡镇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其中以桐乡、丽水、沂蒙山和杨凌四个城市的案例最具有代表性,且各有特色。桐乡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以“桐乡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板。丽水在保护原生态村落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重新定义田园生活。沂蒙山白石村围绕“沂蒙小调”ip,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杨凌新集村依托自身葡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京东电商平台,打造“醉美葡萄小镇”,助力全村脱贫致富。以下对这四个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乡村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的工程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坚定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近年来,旗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旗乡为代表,通过结合实际情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标,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意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聚焦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载体。
始终把建设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作为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依托文化大院、嘎查村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整合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功能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一是打造了党建文化大院。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通过围绕“乡土”做文章、下气力,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在文化大院内建设了农耕文化民俗馆、乡史文化馆、初心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基地等10余个文化元素展示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以度量用具、纺织用品、生活用具、农耕用品、民居用品等多种类实物藏品展示着乡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让人们能切实感受到老一辈人刻苦打拼的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凝聚了乡音、乡情、乡恋与乡愁,留下了永恒的乡村记忆。二是加强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方面,扎实推进乡村的文化活动网络建设,在嘎查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学习讲堂等。同时加强视听阵地管控,让“村村响”真正响起来,党的政策讲起来。另一方面,进一步对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规范管理,明确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专人管理制度,对服务中心文化设施和书籍进行登记造册。通过乡村两级和党群、干群之间的不断磨合努力,共同建立了乡村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强化了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牢牢掌握乡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了政策上有支持,业务上有指导,资金上有保证,使乡村文化建设有资金、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实效。三是加大了文化品牌嘎查村打造力度。依托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嘎查村打造,建设了“乡村大舞台”,并连续多年举办了广场舞大赛、杂粮英雄会、七一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通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从了解农民、亲近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农艺入手,创作生产一批贴近农民生活、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丰富乡村文化市场。
二、聚焦文化队伍建设,筑牢文化发展基础。
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努力建设一支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一是大力加强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对民间文艺队进行备案登记,掌握民间文艺工作力量,并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与民间文艺工作队员开展交流,落实征集意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农村开展传帮带活动,帮助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团结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民间文艺人才队伍。二是加强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不断深化农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知和认同,为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夯实基础。通过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让乡村文化始终充满温度,更多地提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既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又实现一种载体多方收效,形成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注重培养和引进农村青年文艺人才。定期挑选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的乡土艺人进行集中培训,成为带头人。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结合当前网络发展形式,开设网络主播培训等项目,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工作机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吸引热心文化发展的人才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乡村两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
三、聚焦文化活动建设,厚植文化发展底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文艺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让乡村文化始终充满温度。一是以在“过日子”中传承发展民间文艺为思路,大力实施“民间文艺乡土回归计划”。着眼于农牧民群众生活娱乐,不断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丰收节之杂粮英雄会”“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舞动奇迹民族团结杯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行,大美看”等特色品牌活动,文艺表演均由由本土民间文艺工作队承担表演任务,其中快闪、杂粮英雄会等活动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市、旗四级媒体关注和报道,在学习强国、新华社点击率双双突破百万,在营造庆祝“我们的节日”浓厚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地标品牌打造力度,切实将活动“热度”转化为地标性品牌“知名度”。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进创新,不断丰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及青少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三是创建和培育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开发“民族团结杯广场舞大赛”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项目,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注入到乡村文化品牌中去,积极将本地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转换为经济优势,真正走出一条文化富村和文化强村的康庄大道。
******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优渥,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在人们的乡愁中,不仅需要乡村的青山绿水,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旗通过不懈努力,在基层打造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村群众文化自信,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五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丽水——乡村振兴合伙人+规划助推,重现“世外桃源”
丽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代表,从欠发达地区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8年浙江第一,丽水成功地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擎作用和良好的规划带动作用。
丽水的“三农”监督团队是助推丽水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优势战的中坚力量,具备精英干部、专家领导等专业团队,丽水每季度上旬召开“研讨谈判会”,对各县区的主管汇报的工作进展进行排名,激发其工作动力。同时丽水向“外”借力,探索每年公开招募100名左右乡村振兴合伙人,大力推行“1(党组织)+1(村集体)+n(新型农业主体或农村新业态)”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投资、合作、招商、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点对点的招引活动。20xx年已推出10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开招募,吸引了115个合伙人(企业)报名。
丽水注重环境的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和原生生态保护,严格制定红线,并吸引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对原有古村落进行复原,从根本上保证了丽水的内在文化特色。此外,丽水以“三农”工作为底色,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并发展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等产业,吸引乡村在外人群回流,保持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沂蒙山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ip影响力,年吸引120万游客。
沂蒙山白石村是著名“沂蒙小调”的诞生地,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的影响力,以旅游为切入口,打造白石村特色旅游产品,并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白石村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为主体,景区主打“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为口号,主攻红色文化和国际创意市场,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并打造“沂蒙人家”、“沂蒙物产”等等八个沂蒙主题院落。景区沿街设置餐馆、茶座、民宿、游乐景点、景观节点等,为游客提供食、住、娱、购等服务,通过民宿、商业街、餐饮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从而推动白石村经济发展,提升白石村的文化内涵,使得白石村从众多乡村振兴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第一财年即获得120万的游客。
杨凌新集村——产业振兴+电商平台,打造“葡萄小镇”
杨凌新集村从1976年开始种葡萄 ,已有4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未形成规模化种植,为实现乡村振兴,新集村以做精做大葡萄产业,打造葡萄小镇,以葡萄产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新集村依托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村子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从缺乏葡萄种植技术知识的人员变成技术员、农技师、葡萄专家,以此来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同时,为了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新集村成立技术服务公司,为全村的葡萄产业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生产监管和价格指导,目前,新集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葡萄产业成为新集村支柱的基础上,新集村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和葡萄的品种优势,打造了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观光基地。同时为打通向外的渠道,17年新集村与京东签订协议,凭借京东强大平台影像力和冷链物流系统将新集葡萄销往全国,成功地实现了新集村一、三产业的融合。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平邑县将农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通过一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职责清晰、要求具体、步骤严谨、目标明确、考核科学”的党建标准化体系,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务实、管用、有效的基本要求,精简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
第一,实施村级组织设置标准化工程。明确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以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群团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为有力支撑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
第二,实施村级班子建设标准化工程。坚持“头雁”引领,扎实做好村党组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集中选配了76名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较换届时有了大幅提高。聚焦农村党建力量建设,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集中考选了102名37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采取镇街、工作区、村三级学习锻炼的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掌握方式方法,确保一旦村党组织书记出现空缺,能够顶得上、干得好。
第三,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工程。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优化发展对象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强化教育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在家党员、创业党员等不同群体,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严格党员管理,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丰富“评星授牌”工作内涵外延,针对不同党员类别,细化标准措施。
第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工程。细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建制度程序步骤和落实措施。探索建立“党员集中活动日”“村务决策日”“财务公开日”为主要内容的“三日合一”主题党日制度。
第五,实施村级议事监督标准化工程。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规范》,逐项细化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监督程序、结果运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对决策民主和项目结果的监督审核,落实村务单据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主任三方签字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村务。
第六,实施村级组织保障标准化工程。建立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化、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标准化为基础,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级保障标准化体系。扎实推动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建立兜底制度,2019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按照面积不少于150㎡建设要求和“六室两平台一公开栏”建设标准,科学规划提升村级办公场所,确保满足服务群众需要。
进行流程再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紧紧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议事监督等六个方面,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农村党组织可遵照执行、可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标准,明确操作指标,构建了内容“精简实际能管用、党员干部乐接受、督查考核易操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12310”工作思路,围绕制度规范、场所建设、组织生活等主要内容,提出“12310”创建模式,即围绕打造“五星级”党组织一个目标,利用推进方案和推进台账两个抓手,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权责约束”“三日合一”三项制度落实为重点,实施场所“十进阵地”建设,实现党建软件过硬,硬件规范的目标。
明确镇街党委直接责任,将建设工作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明晰工作权责。按照试点推行、梳理总结、全面创建三个步骤,扎实推进工作开展。试点推行阶段,借鉴保太镇试点经验,各镇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试先行、试点推进的原则,大胆创新,强化实践,对标准化的工作措施、制度体系进行细化明确,形成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梳理总结阶段,根据各镇街推行情况,召开座谈会议,在综合各镇街试点推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件制度逐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简洁实用的农村党建标准化制度体系,进行全县推广。全面创建阶段,加强调研指导,强化激励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落地。2019年底,各镇街行政村农村党建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20%,2020年达到50%,2021年底实现全部达标。
农村党建标准化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措施,通过规范村党组织各方面,形成标准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七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xx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xx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xx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xx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八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高铁新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街道高点定位、率先行动,全力将**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计划示范区,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
**片区位于**街道东北部,紧邻高铁新城片区,西依浞河,南靠禹王街,共辖7村,其中核心区占地5800亩,辖大埠、吴家埠3村,土地基本完成流转,现有存量建设用地220亩。**村共有156户,454口人,村内有耕地863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等,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左右。近年来,该片区以**村为核心,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配套基础,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社区化的基础条件。
突出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村对标学习莱州市南关村学习公司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众诚汇鑫实业发展公司,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村已全部完成村改,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
汇源路、汇鑫路两条主要道路重新铺设完毕;
天燃气管道已接通**村安置区;
日处理能力400方的污水处理厂已完工投入使用,经处理的中水一部分经地下管网流入小区旁边的浞河,另一部分流入小区周边的绿化带,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引进企业17家;
总投资1.5亿元的康尔瑞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
同时借助高铁经济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腾笼换鸟”,今明2年内,共可腾出建设土地700亩。
三、**片区经验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是整个村庄各项资源,突出生态宜居。**村通过**区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158户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人均楼房面积58平方米,目前**街道的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居住小区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正在加快核心区3个村的迁村并点工作,同时规划建设3.8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为进一步处理社区居民生活污水,修建处理规模为4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地下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站统一进行清洁处理,将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引进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内360余亩的大棚有机蔬菜,康汇源生态农业,绿达景观、华裕实业、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进驻,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去年村里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公司当年就盈利80万元。
投资60万元,为居民区接通天然气管道;
投资600万元,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上档升级;
今年投资850万元,对片区4个村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工程,预计硬化路面8200平方米,粉刷墙面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等,从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片区。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九
xx,男,xxx党员,法学硕士,法学理论专业,毕业于xx,xx市“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20xx年度xx市十佳优秀法治讲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曾先后在xx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xx省xx市卫生监督所从事卫生法学研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现为xx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法制稽查科副科长。长期以来,该同志热爱普法事业,热心法制宣传工作,致力于做法治的耕耘者和践行者。
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中国xxx党章》《中国xxx廉洁自律准则》《中国xxx纪律处分条例》《中国xxx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撰写《实施健康战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主讲题为《实施健康战略深化医疗供给侧结构性》等党课,在xx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全体党员会议上讲解新修订的《中国xxx党章》《中国xxx廉洁自律准则》《中国xxx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研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民法学等法学著作,深入学习新出台的宪法修正案、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刑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法律知识,以及卫生计生行业法律法规,提升个人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
深入学习卫生法制稽查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等,并认真学习公共场所、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法律法规,主动参与业务科室的现场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作为法制稽查科负责人,不仅承担单位法制稽查工作,而且兼职承担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科日常工作,如起草xx市卫生监督年度工作要点、全市卫生法制年度工作要点、全市卫生依法行政和法制宣传年度工作要点、xx市卫生“六五”普法规划中期工作总结、xx市卫生局开展“机关法律集中学习月”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法制宣传工作。
创新开展全市卫生行政处罚案卷集中评查工作,组织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案件互查互评,编写《xx市卫生行政处罚案卷集中评查评析资料汇编》,开展全市有力提升了全市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撰写水平,为我市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卫生执法十大典型案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参加全省卫生行政处罚案卷集中评查会议,开展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培训,参加市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参加全市依法行政知识竞赛,增强依法执法意识。撰写《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改革的现状与对策》《浅谈说理式执法在卫生行政执法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撰写的论文《新形势下xx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获得xx省卫生监督协会优秀论文奖。
作为市“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积极参加市普法办组织的全市“七五”普法活动和市卫计委组织的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七五”普法活动,如在全市卫生监督员培训班上主讲卫生法制稽查专题课程;20xx年,在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上主讲《卫生法律法规与预防职务犯罪》,在原市卫生局机关主讲《从刑法的犯罪构成看预防职务犯罪》。20xx年,赴宁国市地税局主讲《从新行政诉讼法“第一案”看执法风险防范》,在市卫计委机关主讲《从新行政诉讼法看行政执法风险防范》。20xx年,先后到xx市图书馆、xx市投资合作促进局主讲《维护宪法权威,建设法治中国》;20xx年,到市xx旅游度假区主讲《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到市卫计委、市工商质监局主讲《维护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在市人民医院举办的全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班上主讲《全科医生如何防范执业法律风险》。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
近年来,兰陵县聚焦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破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人才支撑乏力的瓶颈问题,结合县域实际,勇于改革探索,突出制度创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连续出台多个系列化制度文件,创新实施了加强村党组织队伍建设的“头雁工程”、吸引在外人士回乡创业的“归雁工程”、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人才的“鸿雁工程”、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雁阵工程”的乡村振兴“四雁工程”,探索建立了鼓励人才“到乡村去”的激励机制,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效果。“四雁工程”的经验做法被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发文推广,山东新闻联播、《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三农”发展的一大瓶颈。兰陵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战斗力弱;众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乡村人才缺乏;“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少,难于培养;村民组织化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
如何满足新时代“三农”发展人才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以人才的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兰陵县立足实际,聚焦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大任务,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连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头雁工程”“归雁工程”“鸿雁工程”“雁阵工程”等多个系列化制度文件,建立激励保障措施,在全县部署实施乡村振兴“四雁工程”,建立鼓励人才“到乡村去”的激励机制,推动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着力打造一支内外互动、合力向上、振兴乡村的强大人才队伍,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实施“头雁工程”,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围绕解决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用管等方面的问题,县委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的意见》,本着“重选拔、严管理,重实绩、严考核,重激励、严约束”的原则,着力打造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推动服务乡村振兴。
1.在待遇上,推进“全面提升”,解决干不着问题。一是大幅度提高经济待遇。2018年10月“头雁工程”实施后,综合绩效奖励、基本报酬、年限补贴、养老保险,每年最高可以拿到4万多,平均增长2倍以上。2020年“头雁工程”升级后,80%的村党支部书记每月可以拿到4950元、特大村达到6900元,其中绩效奖励占到53%。二是大手笔突破政治待遇。充分利用干部人事资源,突破身份限制,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任1名挂职县委常委、20名挂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考选2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考录3名乡镇公务员,招聘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2.在帮扶上,实施“精准输送”,进一步解决干不好问题。一是强化精准帮扶。开展“乡镇指导落实年”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抓“头雁工程”述职考核会议,年底累加考核分数,对成绩最后的进行了岗位调整。明确12个县直单位抓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职能职责,主要负责人在季度党建领导小组例会上述职评议。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村党支部书记领办实施产业项目。对镇村两级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镇村吹哨、部门报到”的方式移交县直职能单位办理。二是规范村级账目。开展“村会计队伍建设年”,补贴报酬比一般“两委”委员高出10%;年底,将“头雁工程”结余的资金奖励给村会计。抓好教育培训,乡镇经管站每年对村会计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天。三是开展“量身”培训。选拔155名有担当、积极向上、有带动性的村党支部书记和206名退役军人村党支部书记到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对全县1006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两轮集中培训。
3.在选配上,打破“就地取材”,解决干不了问题。一是多种渠道掐尖选。县里公开考选63名机关干部、退役军人、“鸿雁”人才到穷村、乱村、软弱涣散村抓班子带队伍、强产业促增收,乡镇通过考选、考察、选派等方式选配139名。二是跨村任职开放选。新选配的202人中129人实现跨村任职,占比64%;其中,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从强村党支部书记中遴选8人到弱村兼职,从党的十九大代表王传喜同志所在村选派3名干部到周边3个村任“第一书记”。三是着眼长远抓后备。启动“三青项目”(青年党员、青年干部、青年人才),建立后备人才“优选库”“三青党支部”,按照每村不少于2人标准储备后备人才1568名,其中40周岁以下1480名、占比94.4%;新发展35周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231名,占发展计划的35%。实施“农村优才”引进计划,面向大学生党员公开考选15名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二)实施“归雁工程”,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发挥30万兰陵人在外务工经商优势,出台《中共兰陵县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归雁工程”的意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1.广开门路引人才。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吸引具备创业基础、有回乡发展实体经济意愿的外出能人,以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形式回乡发展实体经济。在全县各级各单位开展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征集工作,建立在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发挥发动驻外流动党组织和商会作用,搜集回乡创业外出能人线索,跟进对接。山东康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宋善玲,以前在深圳市经营水培花生芽生意,2018年底回到老家神山镇投资500万元办起了花生芽生产车间,带动就业40多人,带动农户种植花生100多亩,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2.瞄准产业选人才。确立特色高效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仓储物流业、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重点领域,从政策、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归雁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吸引150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任职,134个项目已落地开工,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20万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带动5600余户增收。
3.搭建平台留人才。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人才一名领导干部帮扶”机制,由项目所在地党(工)委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靠上联系。实行“全程服务”,县直有关单位根据职能,在手续办理上提前介入,集中办理。优化社会保障,“归雁人才”子女选择在县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优先为其协调办理入学手续。县人民医院设立“归雁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在兰陵经济开发区规划“归雁人才”创业园,设立“归雁人才”创业服务中心,让更多“归雁人才”拎包入驻。
(三)实施“鸿雁工程”,突出抓好本土人才培育。
坚持强化内部造血功能,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鸿雁工程”的意见》,发掘和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鸿雁”人才队伍,目前全县“鸿雁人才”600名。
1.抓教育培训。将鸿雁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在学员遴选上将符合条件的鸿雁人才全部纳入培训班次,在后续跟踪服务上特别关注鸿雁人才发展成长情况,整体上看鸿雁人才整体发展动力强、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抓知识传授。举办18期乡村振兴“鸿雁大讲堂”,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养殖区域、农业设施、农产品加工车间等,让群众“电视机前有课堂、出门就是练兵场”,真正把鸿雁人才的技术、技能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及时传播给广大的农民群众。与兰陵首发合作,制作了6期“鸿雁人才说技术”栏目,在兰陵首发app上进行推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抓示范带动。打造乡村振兴“鸿雁示范区”,以10个鸿雁人才产业为平台,精心打造一片示范方、一个样板田或一个精品间,吸引普通农民与鸿雁人才抱团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抓联系帮扶。建立乡村振兴“鸿雁联系户”长效机制,100名鸿雁人才至少自主选择与自己产业相同或相近的5个农户作为常态化联系户,帮助解决技术、信息方面的难题,实现“1+n”共同发展。
5.抓引导激励。突出现代农业新技术研发、新成果展示、新农民风采展现,2019年举办2次鸿雁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对优胜者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并授予“兰陵县乡村之星”“十强鸿雁”“优秀鸿雁”等荣誉称号。同时,支持鼓励“鸿雁”人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农民技能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成为全省、全市农民的优秀代表。
(四)实施“雁阵工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制定出台《中共兰陵县委、兰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雁阵工程”的意见》,以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1.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以“支部+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方式的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模式,有效激发乡镇、村居创新活力。摸索总结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型、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型、大户独立经营型、大户经营带动型、分散种植统一服务型等5种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模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2407家,全县共认定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336家,覆盖全县行政村的56%。
2.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建设。重点支持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有固定的经营管理场所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相当于普通农户10—15倍的经营主体。每年从全县县级以上(含县级)家庭农场示范场中,评选10家优秀农场授予“兰陵县乡村振兴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每家农场奖励3万元。目前,全县家庭农场注册总数已达1530家。
3.大力培育农业新业态。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1万元的扶持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企业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
兰陵县围绕解决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够的瓶颈问题,勇于改革创新,突出制度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四雁工程”,探索形成了鼓励人才“到乡村去”的激励机制,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其经验做法被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发文推广,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工作中,由以下几点启示:
(一)农村党组织书记要选好用好。农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人才的“主心骨”,是农村致富“带头人”,选好用好村党组织书记至关重要。兰陵县围绕破解“村官都是村内选”“瘸子里头选将军”突出问题,拓宽选任渠道、创新选拔模式、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将愿意为农村干事、能为农村干事的人才选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乡村振兴实施夯实了组织基础。
(二)外出人才要引得来用得好。推动引导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带动更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农村,可有力助推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兰陵县通过政策保障、措施激励,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搭建平台、策划项目,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增收。
(三)本土人才示范作用要充分激发。“鸿雁”人才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家庭收入,还可以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兰陵县通过选拔、培养“鸿雁”,有力提高了“土专家”“田秀才”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营造了尊重实用人才、争当实用人才的浓厚氛围,为打造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鸿雁”队伍、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着力发展。抓乡村振兴关键是抓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兰陵县立足实际,突出政策引领和措施保障,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和农民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打通了渠道。
**街道农科村位于街道办西首一公里,县道淮三路西侧。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1360人。党员44名,耕地面积1306亩。土地实行有偿流转400亩,主要以青椒种植为主,占全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其他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先进党组织,目标考核先进村,被区、市评为文明村。2021-2021年度区文明村、2021-2021年**市文明村、2021年**市创建文明村先进村、2021-2021年省级文明村光荣称号、2021年成为**区新农村建设“四星村”。2021年9月被省评为文明村,2021、2021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星村”。
“十个一”工程。
2、评比“五星”党员户。充分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仲美兰户被评为2021年区“五星”党员户,活动地开展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让每一名党员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习教育,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远程教育、专题讲座、走进道德讲堂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增长知识,大大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评判,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整改,取长补短,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
1、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两年来共投资28万元,结合环境治理对赵庄组、杨庄组、村四级路进行了绿化、亮化。方便了群众的晚间出行,美化环境,拉近城乡距离。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庄、组与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5%,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生态环境治理。投入30万元对全村所有庄、组进行了综合治理,实行长效保洁,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上级部门考核、督查中均达优秀等次。
3、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植以杨庄组、赵集组、孙庄组为重点高效农业共240亩,几年来共办培训班13期,培训420人次,下发相关农技信息资料1700余份,协调资金55万元,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600元。
4、扶贫帮扶工作。村共有建档立卡户47户103人,通过结对帮扶,落实合适工作等措施,目前已有4户脱贫,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到2021年一定能够全面脱贫。
1、集体经济增收。近两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动脑子、想办法,新建十间门面房对外招租,年收入达4万余元。村集体先后引进了“华恒包装”、“南辰机械”、“先达液压有限公司”、“兴业铸造有限公司”、“汇力液压有限公司”、“**浩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农科村,解决了上百口村民的就业问题,有力解决了村集体办事难问题。2021年8月,在原袁集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功引进了昊瑞物流有限公司,使得村可用财力达40万元,现有14家中小企业入驻村。5家总部经济,使得村可持续集体经济达70万元。
2、发挥村内水资源优势。利用70亩地取土,利用1-2年时间大力打造以生态养殖、休闲垂钓、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征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村庄占地面积1800亩,包括竹泉村景区、红石寨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原始森林景区等。竹泉村于20-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逍遥游示范点、自驾游示范点;2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住建部、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2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20-年,青岛龙腾集团确定独资开发竹泉村,并决定投资1.56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1)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引爆村庄发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庄品牌。
(3)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青岛龙腾集团作为竹泉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决定了由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县、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
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通过有效的开发,形成新旧两个竹泉村,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为文化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推进“一古一新”两个竹泉协调发展,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新村按照现代新生活标准,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四是劳动就业得到改善提高。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高铁新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街道高点定位、率先行动,全力将**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计划示范区,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
**片区位于**街道东北部,紧邻高铁新城片区,西依浞河,南靠禹王街,共辖7村,其中核心区占地5800亩,辖大埠、吴家埠3村,土地基本完成流转,现有存量建设用地220亩。**村共有156户,454口人,村内有耕地863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等,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左右。近年来,该片区以**村为核心,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配套基础,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社区化的基础条件。
突出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村对标学习莱州市南关村学习公司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众诚汇鑫实业发展公司,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村已全部完成村改,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
汇源路、汇鑫路两条主要道路重新铺设完毕;
天燃气管道已接通**村安置区;
日处理能力400方的污水处理厂已完工投入使用,经处理的中水一部分经地下管网流入小区旁边的浞河,另一部分流入小区周边的绿化带,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引进企业17家;
总投资1.5亿元的康尔瑞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
同时借助高铁经济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腾笼换鸟”,今明2年内,共可腾出建设土地700亩。
一是整个村庄各项资源,突出生态宜居。**村通过**区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158户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人均楼房面积58平方米,目前**街道的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居住小区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正在加快核心区3个村的迁村并点工作,同时规划建设3.8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为进一步处理社区居民生活污水,修建处理规模为4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地下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站统一进行清洁处理,将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引进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内360余亩的大棚有机蔬菜,康汇源生态农业,绿达景观、华裕实业、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进驻,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去年村里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公司当年就盈利80万元。
投资60万元,为居民区接通天然气管道;
投资600万元,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上档升级;
今年投资850万元,对片区4个村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工程,预计硬化路面8200平方米,粉刷墙面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等,从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片区。
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20-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
【】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一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二
小红同志于起任上海市零陵中学党支部宣传xxx委员,9月起担任校工会主席连任至今,学校优秀xxx员先进事迹。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围绕教育、教学和党务工作,恪尽职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出色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在她的大力协助和辛勤努力下,校工会获年终考评“综合优秀”,并荣获“度徐汇区教育新闻报道工作先进集体”,多名党员、教工被评为区级以上各类先进,化学教研组荣获“徐汇区新长征突击队”、“徐汇区白玉兰巾帼文明岗”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落实学实活动整改事项工作中,作为整改事项督办小组组长,她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立足岗位,凸显“三高”,整改事项有序推进,如期全部办结。
她本人钻研业务,积极参与区学科德育课题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结题成果正参评区第十届教科研成果奖。同时她及时总结工会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受到上级工会的好评。
她有较强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在承担京津沪渝四城区教育党建研讨活动接待工作中,她以到位的宣传、有序的协调和精心的服务,宣传了徐汇教育,展示了徐汇教师的形象和风采,受到教育党工委宣统科的表扬。
作为支委,她努力引导党员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落实整改事项中,她组织落实党员各项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党校、社区共建工作,使支部凝聚力工作富有成效和实效。
她作风上平易近人。教工们都喜欢和她交往,有了大事、喜事总要邀上她,而她也总是克服各种困难,热情参与,事事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黎明中学退管会并入后,学校退管会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她本着真诚待人、一视同仁的态度,不抱怨、不歧视,热心组织各项活动,经常家访慰问。
小红同志思想作风正派、为人谦虚,处事正直、廉洁自律。她关心群众,待人热忱,工作细致,倾听民声,想教工所想、急教工所急,热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为教工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好评。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三
发挥“三治”作用,健全治理体系。
6.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浙江省桐乡市探索三治融合实现。
9.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北京市顺义区利用“村规民约”推进乡村治理。
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
11.村民说事说出群众心声——浙江省象山县构建“说、议、办、评”制度体系。
12.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幸福村落”——湖北省秭归县创新村民自治形式。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四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聚焦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强起来。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17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秀美田园,推动乡村旅游旺起来。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创新创业,拉动贫困农民富起来。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17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17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17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五
2018年为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乡镇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其中以桐乡、丽水、沂蒙山和杨凌四个城市的案例最具有代表性,且各有特色。桐乡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以“桐乡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板。丽水在保护原生态村落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重新定义田园生活。沂蒙山白石村围绕“沂蒙小调”ip,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杨凌新集村依托自身葡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京东电商平台,打造“醉美葡萄小镇”,助力全村脱贫致富。以下对这四个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桐乡——做精顶层设计,实现乡村振兴“桐乡路径”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丽水——乡村振兴合伙人+规划助推,重现“世外桃源”
丽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代表,从欠发达地区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8年浙江第一,丽水成功地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擎作用和良好的规划带动作用。
丽水的“三农”监督团队是助推丽水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优势战的中坚力量,具备精英干部、专家领导等专业团队,丽水每季度上旬召开“研讨谈判会”,对各县区的主管汇报的工作进展进行排名,激发其工作动力。同时丽水向“外”借力,探索每年公开招募100名左右乡村振兴合伙人,大力推行“1(党组织)+1(村集体)+n(新型农业主体或农村新业态)”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投资、合作、招商、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点对点的招引活动。2018年已推出10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开招募,吸引了115个合伙人(企业)报名。
丽水注重环境的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和原生生态保护,严格制定红线,并吸引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对原有古村落进行复原,从根本上保证了丽水的内在文化特色。此外,丽水以“三农”工作为底色,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并发展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等产业,吸引乡村在外人群回流,保持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沂蒙山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ip影响力,年吸引120万游客。
沂蒙山白石村是著名“沂蒙小调”的诞生地,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的影响力,以旅游为切入口,打造白石村特色旅游产品,并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白石村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为主体,景区主打“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为口号,主攻红色文化和国际创意市场,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并打造“沂蒙人家”、“沂蒙物产”等等八个沂蒙主题院落。景区沿街设置餐馆、茶座、民宿、游乐景点、景观节点等,为游客提供食、住、娱、购等服务,通过民宿、商业街、餐饮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从而推动白石村经济发展,提升白石村的文化内涵,使得白石村从众多乡村振兴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第一财年即获得120万的游客。
杨凌新集村——产业振兴+电商平台,打造“葡萄小镇”
杨凌新集村从1976年开始种葡萄 ,已有4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未形成规模化种植,为实现乡村振兴,新集村以做精做大葡萄产业,打造葡萄小镇,以葡萄产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新集村依托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村子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从缺乏葡萄种植技术知识的人员变成技术员、农技师、葡萄专家,以此来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同时,为了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新集村成立技术服务公司,为全村的葡萄产业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生产监管和价格指导,目前,新集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葡萄产业成为新集村支柱的基础上,新集村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和葡萄的品种优势,打造了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观光基地。同时为打通向外的渠道,17年新集村与京东签订协议,凭借京东强大平台影像力和冷链物流系统将新集葡萄销往全国,成功地实现了新集村一、三产业的融合。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六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来保障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和推进实施,为此,项目运用沂南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重点项目“指挥部模式”,探索建立起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镇政府和村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推进机制。指挥部代表县委县政府统筹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社会管理等;成立朱家林管委会,下设综合协调、项目资金、资产运营、宣传招商四个办公室,全面负责田园综合体日常管理运营服务;注册资本金1亿元成立国有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器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客、返乡青年等各类群体参与乡村建设;镇、村负责群众工作、土地流转等社会事务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为田园综合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年来,项目牢牢把握“创新、三美、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总体定位,以建设“脱贫攻坚、新六产融合发展、美丽乡村供应商、特色小镇”四个样板为目标,把朱家林作为对接城乡资源、承载产业项目、扶持创新创业的平台,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高标准编制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总体规划》,以朱家林创意小镇为核心,发展小米杂粮产业带、高效经济林果带,打造创意农业区、田园社区、电商物流区、滨水度假区、山地运动区,形成“一核两带五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聘请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和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以水资源承载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倒推产业容量,高标准完成《朱家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领“一核两带五区”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还林,推行绿色种植,对生活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完成水系修复、水肥一体化工程,绿化彩化山体4000余亩,栽植树木160万株。道路、水系两侧绿化22.3万平方米,建设塘坝32个、蓄水量30万立方米;形成景观水系5.4公里,保护和提升了山区生态。三是就势而为,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创、农创、原生态+、半农半x等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引领性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先后成功招商引进上海乡伴文旅集团柿子红理想村、山东化氏集团“渔乐高湖·垂钓小镇”等5个文旅类项目,落地法国安德鲁水果加工、布拉格香草市集、天河本草园、沂蒙大妮循环农业示范园等16个新六产项目,总投资额达16.9亿元。省委党校岸堤校区2018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全部建成投入运营;校区按照融入田园理念和200人教学培训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主要用于主体班次学员党性教育和“三同”教学基地,同时承担外培任务。校区与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有效融合,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
一是制定《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扶持发展奖励办法》,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创客项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落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建设田园客厅、创客公寓,配套了自助餐厅、自助洗衣房、自助商店等功能设施,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生活空间和基本保障;建设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果树试验站、电商仓储物流园等产业配套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研平台,为拉长产业链条提供了支撑;建设社区中心,设置了规划展览馆、创客空间、独立书店、志愿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多功能会议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娱乐空间,为村民、创客、新型经营主体、游客提供便利化综合服务。三是强化平台体系建设。集中搭建起科技支撑、数字孪生、标准化研究、人才培训、电商物流、金融支持六大平台,为项目投资主体和青年创客提供技术、培训、金融等综合性服务保障。四是支持多元创新创业,对有想法的投资者和青年创客,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大胆试、积极闯、不拘一格创新创业,已吸引燕筑生态、故里民宿、初心文创等18个创客团队入驻。其中,返乡青年设计师宋娜作为朱家林项目的发起人和重要推动者,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授权,她以共建共享和坚持原生态理念,严格把控村庄改造,保留原有的乡村风貌和村庄肌理,把朱家林打造成居游一体、主客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临沂大学农学博士、自然农法创始人邵长文成立邵博士自然农场,天河本草园、朴门农场等创意项目由理想变成了现实。青年创客尚长利,通过创客孵化平台筹集120万启动资金,承包200亩土地建设十六庄园,获得了105万元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将园区打造成了高品质石榴种植、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列入国家试点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为契机,不断改革创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激活了农村土地、房屋、人力等多种要素,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实现了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可借鉴经验。项目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土地制约、人才支撑、金融支持、产业创新、群众增收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为更好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功能发挥成效,朱家林项目将继续坚持高点定位,勇于改革创新、持续创新,推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由建设为主转向建设与运营并重转变,进一步做实管理服务和运营工作,真正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把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成为融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于一体的美丽田园、幸福家园,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倾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七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17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17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17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17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八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平邑县将农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通过一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职责清晰、要求具体、步骤严谨、目标明确、考核科学”的党建标准化体系,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务实、管用、有效的基本要求,精简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
第一,实施村级组织设置标准化工程。明确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以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群团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为有力支撑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
第二,实施村级班子建设标准化工程。坚持“头雁”引领,扎实做好村党组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集中选配了76名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较换届时有了大幅提高。聚焦农村党建力量建设,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集中考选了102名37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采取镇街、工作区、村三级学习锻炼的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掌握方式方法,确保一旦村党组织书记出现空缺,能够顶得上、干得好。
第三,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工程。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优化发展对象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强化教育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在家党员、创业党员等不同群体,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严格党员管理,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丰富“评星授牌”工作内涵外延,针对不同党员类别,细化标准措施。
第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工程。细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建制度程序步骤和落实措施。探索建立“党员集中活动日”“村务决策日”“财务公开日”为主要内容的“三日合一”主题党日制度。
第五,实施村级议事监督标准化工程。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规范》,逐项细化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监督程序、结果运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对决策民主和项目结果的监督审核,落实村务单据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主任三方签字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村务。
第六,实施村级组织保障标准化工程。建立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化、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标准化为基础,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级保障标准化体系。扎实推动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建立兜底制度,2019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按照面积不少于150㎡建设要求和“六室两平台一公开栏”建设标准,科学规划提升村级办公场所,确保满足服务群众需要。
进行流程再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紧紧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议事监督等六个方面,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农村党组织可遵照执行、可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标准,明确操作指标,构建了内容“精简实际能管用、党员干部乐接受、督查考核易操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12310”工作思路,围绕制度规范、场所建设、组织生活等主要内容,提出“12310”创建模式,即围绕打造“五星级”党组织一个目标,利用推进方案和推进台账两个抓手,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权责约束”“三日合一”三项制度落实为重点,实施场所“十进阵地”建设,实现党建软件过硬,硬件规范的目标。
明确镇街党委直接责任,将建设工作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明晰工作权责。按照试点推行、梳理总结、全面创建三个步骤,扎实推进工作开展。试点推行阶段,借鉴保太镇试点经验,各镇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试先行、试点推进的原则,大胆创新,强化实践,对标准化的工作措施、制度体系进行细化明确,形成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梳理总结阶段,根据各镇街推行情况,召开座谈会议,在综合各镇街试点推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件制度逐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简洁实用的农村党建标准化制度体系,进行全县推广。全面创建阶段,加强调研指导,强化激励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落地。2019年底,各镇街行政村农村党建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20%,2020年达到50%,2021年底实现全部达标。
农村党建标准化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措施,通过规范村党组织各方面,形成标准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十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柏松亭村发展典型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白地市镇片区作为乡村振兴微观部分,在县镇各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跟***宏观布局,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近几年一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县各乡镇前列。
一、 柏松亭村现状
白地市镇柏松亭村为县城与西片区各乡镇的交通枢纽之地,紧靠镇政府,315国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水利沟渠齐全,从农村建设来看,“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先决条件已基本具备。柏松亭村在2017年由 村等5村并村而来,在 年完成土地流转,全村总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在耕耕地 亩,耕地使用率 %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全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各户部分村民在外务工为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辅。
二、 近期发展成效
村两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继续完善村基础设施,提升村经济,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年全村村民人年收入较上年提升个6百分点,以烟叶、茶油、生姜为主的经济作物外销 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依托茶叶塘古民居群文化旅游创收约10万元,实施自来水通户项目,各组解决了饮用水历史难题,新建村通畅公路1条,开挖山塘2口,深井1座,累计投资约120万元,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年疫情和社会综治零风险零发生,确保了全村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 村落发展典型案例
3.1党建引领筑先锋
村两委换届已近一年,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为此,村两委通过县宣传资料、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认真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建为引领,以史为鉴,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政策,确保不掉队,对县镇各项政策和任务的传达坚决拥护按期完成,让柏松亭村在棋盘中落子精准,始终贴合县镇发展战略,并以村委各级领导为先锋向村民率先示范,提升村委公信力。在村委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原则,着力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积极宣传和推进农民大学生政策,人力资源选优配强,补充两委新生力量,提升了村两委工作能力及执政能力。各项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两委班子廉洁自律,团结务实,村里设有阳光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工作管理方面,严格把关,重大事项实现民主决策,不自作主张,做到让全村群众满意。通过对柏松亭村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发展路子,坚持发展柏松亭要以提升村民收入为中心,补全和完善阻碍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不足,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3.2实事铸就发展路
党的干部好不好,关键还看群众讲,村委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村民的工作方向,深入研究县镇乡各项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倾斜,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完善配套基础,通网、通路、通水、收入提增的“三通一增”基础工程稳步推进,鼓励和宣传各村户开通宽带让村民上网拓视野,现已基本实现网络安装自由,宽带安装率达80%以上;在县财政中争取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与村里合资120余万,新建通畅公路一条,山塘两口,深井一座;自来水管道入村通组工程顺利竣工,各户基本告别挖井抽取地下水,有效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的随意开采和浪费。加强了与烟草系统的烟叶供应合作,提前与烟草公司签订烟叶收购合同,提供烟叶苗并组织烟叶种植培训,积极鼓励和组织村民整合土地种植烟叶,同时利用农作物生长时态规律,列出作物耕种时间顺序表,科学取舍、合理布局耕地种植品种与经济作物的种植轮耕时间,不让一寸耕地空闲,力争土地使用经济效率最大化,柏松亭共 亩耕地,全年产出水稻 斤,烟叶 斤,生姜 斤,创收合计约 万元,较上年均有大幅提升;自给自足的同时鼓励村外人员入村投资,近几年村外资金主要流入包山种植油茶树产业,每年租山收入约 元,临近产出又可联系村内榨油大户以内部价收购一批,不仅解决了投资人的销路问题同时也给本地榨油村户带来了低价茶籽,自产自销不仅集中了各项资源,也使供需流通顺畅,种植生产高效运行,实现双赢,各项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收问题,同时巩固了前期脱贫成果;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引进物流从镇进村项目,使物流进村更加便捷,部分公司物流已可直接送入村民手中,村民的内需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进一步扩大,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进一步巩固,茶叶塘古民居群靠近315国道,今年经过微修缮和县镇的通力宣传,虽受疫情影响但年旅客量也稳步提升,附近村户以旅游配套服务所得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依靠古民居群落作为柏松亭村对外名片,提升柏松亭村知名度。
村两委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村委多次在村户间调研,理顺各方面关系,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村容村貌,竭力创造各项优良的社会环境,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按质按量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要求,确保本村天蓝地绿水清,只有各村户各项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会综治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
今年依旧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年,村两委成员本着对村民卫生健康负责的决心,上任即与镇卫生部门积极探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并根据病毒变异的传播能力性质和打工返村人员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同时向各村户做好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中不讲空话套话,注重实例时效,摆沙盘商方法,让村民积极参与,现本村人员中除特殊情况均已完成疫苗接种。
以上各项柏松亭村的发展案例中的离不开县委镇委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引导,在以后的村经济发展中,村两委将继续探讨新路子,降低对上级等靠要现状,提升自主创新发展长效能力,为政府减负,为村民致富,助力全县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00字篇二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河东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精神,以“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本中走在前列”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乡村振兴“三步走”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推动河东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河东区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半径与生产半径矛盾突出;农村老龄化不断加快,良田无人耕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业种植效率低下;村集体无收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举措,深化服务机制改革,开展“供销农场”试点,探索了一条盘活土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积极推动河东区供销社与山东省供销社在农业规模化经营领域开展跨层级合作,组建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探索开创“1+4+n”土地经营模式,即:以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的“服务平台、培训基地、科研中心、城市菜园”,采取“自己种、合伙种、替人种、帮人种、教人种”等多种合作模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强化“三个保障”,聚发展合力。将“供销农场”作为中心工作,多方整合资源,科学谋划布局,形成推进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合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安排,组织开展调研,确定发展方向和思路,分管领导具体牵头实施,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务、农机、金融、供销社等部门、各镇街齐抓共管,在全区形成推进“供销农场”试点工作合力。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开展“供销农场”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供销农场”建设。三是强化经营保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供销农场”地块种植的农作物,在购买政策保险的基础上,另外配套购买“商业补充保险”。8月份,受暴雨天气的影响,临沂多地爆发洪涝灾害,多地农田被淹,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受到严重影响。洪涝灾害发生时,郑旺镇刘官庄村“供销农场”基地的玉米正值灌浆期,八成植株死亡或减产。这个时候,农业保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保险3.6元/亩的保费最高保障400元/亩的理赔额度,商业保险21.5元/亩的保费最高保障500元/亩的理赔额度。即使在受灾绝产的情况下,两项保险的保障额度,依然能够保障社员保底收入。
——创新“两种模式”,差异化运营。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发挥“服务平台”作用,整合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地块不同性质,进行差异化运营。一是自主经营。由“村集体+农户”(大田地)或“村集体+供销农场”(复垦地)联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合作社整体托管给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经营,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保底收益根据地块条件、结合当地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与村集体、农户协商确定,由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垫资,提前兑付,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全部转嫁到合作社。合作社年底盈余部分在提取公积金、风险金后,按照“农民5:村集体3:供销农场公司2”的比例进行分配,农户可另外享受占比高达50%的合作社盈余收益,最大程度让利于民。目前,已托管经营和正在办理的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托管经营地块8块,面积地1967.5亩,涉及农户2462户。二是合作经营。对接自主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大户、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由山东供销农场公司提供耕种植保、田间管理、收割收获、秸秆回收(还田)、烘干贮存、加工销售等部分环节或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公司已与梅埠干沟渊、太平徐太平、太平沙岭官庄、相公洪岭埠等11个村居(社区)的14个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地块22处,合作经营面积8000余亩。
——坚持“三管齐下”,为农业增效。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基础、扩规模、提品质”,三管齐下,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一是夯基础,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的重点,完善农田水网、路网、电网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郑旺镇东张岭村过去连年内涝,耕地“十种九不收”,土地弃荒现象严重。该村组建土地股份以合作社后,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对托管经营的179.5亩土地,配套完善了水、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解决了困扰农户多年的内涝问题,当季种植青储玉米,长势喜人。二是扩规模,增强市场议价能力。采用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统一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具有更强的市场议价能力。八湖镇新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集中经营后,公司统一托管服务,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耕种作业,亩均可以降低成本50元,与合作企业签订采购订单,比一家一户农民自己经营一斤多卖0.2元,不算科学种植增产,这一增一减算下来,一亩地可增收200多元。三是提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因地制宜,优选优种”,重点培育高产、多抗、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品种。在八湖镇新庄村“供销农场”基地,与青岛天地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日本“越光”水稻品种63.69亩。目前,越光水稻市场单价超过50元/市斤,种植收益比传统大米翻几番。另外,规划水稻工厂化育苗中心20.72亩,水稻新品种研发展示区144.59亩,争取打造山东省最大的“越光”水稻繁育基地。
——突出“三化融合”,为农业赋能。转变农业发展思路,从“数字化、品牌化、特色化”着手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数字化,用科技为农业赋能。联合北京万盛华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子丑丁卯公司合作开发数据云平台,平台一期投资150万元。通过数据方法,结合物联网采集地面信息,综合作物模式、气象方面的算法,用于解决农场土地管理和农事运营问题,实现田块测算、耕地历史、作物识别、长势监控、农业气象、土肥概况、灾害预报、产量预估等全产业链数据服务。为公司开展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建设等工作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二是品牌化,用口碑为农业赋能。注册“鲁供优享”(拟定)农业品牌,专做天然、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让全国人民吃上最放心食物。主动嫁接河东稻米、八湖莲藕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供销农场”品牌农产品基地,助力河东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品牌强区”转变。三是特色化,用服务为农业赋能。围绕城市圈,整合土地,建设蔬菜基地、水果基地、肉蛋奶基地等,发展“城市小菜园”、农产品采摘园、“城市一分地”休闲体验区等项目,打造中心城区30公里休闲旅游服务圈。
——聚焦“三个领域”,助民生改善。“供销农场”集公益性与经营性于一体,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一是聚焦村集体经济增收。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后,通过整地,打掉田埂、沟渠等实现的增益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临沂河东区郑旺刘官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一期发动146户农户、252人,将139.3亩农田入股合作社。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后,增溢土地19.2亩,增溢率达12.1%。保底收益800元/亩/年,村集体每年增加保底收益15360元(不含分红),另外,年底村集体还可以获得合作社盈余部分30%的分红。村集体轻轻松松在“供销农场”获得两份收益。二是聚焦“农村老人、相对贫困人员”两类特殊群体生活改善。针对老年人出行难、就医难、生活难的问题,对大田地整村托管建设“供销农场”的村居(社区),由“山东供销农场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专项养老保障措施,从托管的土地合作社中拿出部分收益,解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探索普遍适合农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另外,重点关注全面脱贫后相对贫困群体脱贫问题,村集体从“供销农场”获得的收益优先用于保障相对贫困群体生产生活。三是聚焦农村宅基地复垦利用。在当前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大背景下,“供销农场”以打通“耕地与宅基地之间转换途径”为目标,主动对接新型农村社区,瞄准“农村宅基地”复垦利用,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前,已对接有关村居发展“复垦”项目2个。其中,汤头前林子村复垦地320亩作为特优果菜种植展示园,开发高价值的果园60亩,用于种植猕猴桃、榛子和大樱桃等经济作物;汤头陈家堰村复垦地270亩作为特优农作物种植示范园,开发小米、高粱等杂粮80亩,黑小麦种植190亩,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为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奠定重要基础。
河东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将农民手中的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建设“供销农场”的做法,探索了一条“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路”,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支部领办”。“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能不能把农民的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经营,基础是农民,关键在支部。河东区在推进“供销农场”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党支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托管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部由党支部领创办,实现了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紧密结合。
——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河东区在推进“供销农场”工作过程中坚持以引导为主,多次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良好的周边市、县(区)现场观摩学习,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算清成本账、增产账、误工账、政策账,将个人耕种、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的各项数据对比、优点缺点都讲清楚、讲明白,让群众自己去对比、去权衡、去选择。不盲目追求全村100%的农户入社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不搞一刀切。对个别现阶段不愿意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的农户,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给予“地块调整”,以保障入社的土地连片成块,真正做到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必须坚持“人才第一、选优配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河东区在推进“供销农场”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才第一、选优配强”,不仅聘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民讲师团”成员、原临沂河东“金丰公社”理事长、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农民农艺师韩祥军为业务经理,特邀临沂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辉为种植技术总顾问,组建起了专业化人才队伍。同时,也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另外,还充分整合了全省供销系统“三农人才”平台资源,锻造了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为“供销农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坚持“以农为本、持续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农民增收既是千家万户的“小钱袋”,更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供销农场”变“个体户流转土地经营”的传统模式为“土地股份合作”,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规模化经营,保障农民“离地不失地”,守护农民土地情怀。以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最后,通过“向农民、村集体倾斜型”的盈余分配机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