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精选3篇)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7 13:39:50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精选3篇)
    小编:CZJ2

中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来源。长城代表了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我与长城主题征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1

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长城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长城于我,则是美好爱情的见证。

刚参加工作不久,国庆节和同事一起去北京旅游,我们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八达岭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大字,赫然碑刻在长城脚下。我们随着人流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宽阔的城墙两侧,有许多坚固的垛口。拾级而上,一个个烽火台威严耸立。站在城墙上,苍茫的远山层林尽染,目光里便多了一份震撼和感动。

当然,照相是必不可少的。没走多远,靠近城墙垛口处有两个穿着盔甲的古代士兵雕像,他们紧握着长枪,英姿挺拔,看起来很威武。游客纷纷和他俩合影,我们也伺机上前,调整姿势,“咔嚓”一下,就完成了合影。那一刻,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仿佛自己就是一位驻守长城的勇士。

一路前行,山势越来越险峻,长城也随着山势越来越高。当我们来到一个烽火台的时候,就想靠近垛口休息一会儿再走。几个年纪稍大点的同事,靠在烽火台下边的垛口歇息。负责给我们拍照的同事也气喘吁吁地靠在了烽火台下的垛口处。我们几个年轻人体力好,走得快,先登上了这个烽火台。这次旅行,几个年长的同事总是把我和另一位男同事往一起撮合。吃饭、坐车都让我们坐在一起。其实,我们心里也都明白大家的好意,只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比较羞涩,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在登长城的过程中,他如果走到我前边,就会放慢脚步等一等,偶尔目光相遇,也是无声的鼓励。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彼此之间却都领会对方的心意。

我站在一个垛口前,眺望远方,听风吹过山岗,吹过心房,忽觉脸颊也如枫叶般发红发烫。他站在另一个垛口前,深灰色的西服和城墙的色彩对比,层次感虽不清晰,但里面的白衬衫特别醒目。烽火台下的摄影师趁机把镜头都对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咔嚓”声。那一刻我们特别开心,就好像登顶了珠峰似的:有人招手,有人欢呼,也有人高高举起胳膊挥舞……

旅游回来,摄影的同事很快就把照片洗出来了。照片上的同事们或是开心地笑着,或是头发凌乱,又或是汗涔涔的样子。蓝天白云,巨石垛口,起伏的群山,看起来既古老又现代。我们不停地回忆着每一张照片的场景,欢快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忽然,我被一张照片惊呆了:那张照片上只有我和他!我站在左边的垛口,目光俯视,满脸笑容,仿佛被镶进了镜框里一般。而他,则是趴在另一个垛口上,身体前倾,望着垛口的前方。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是我们在烽火台上休息时,摄影师故意把我们两个抓拍在了一起。那一刻,我面红耳赤,急忙想把那张照片拿起来,没想到竟然被同事看到了。她拿着照片,兴奋地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同事们叽叽喳喳的:“别解释,越描越黑……”无奈,我只好任由他们去了。但同事们认定我们已经谈恋爱了。希望也好,提醒也罢,旅游过程中埋下的爱情种子,竟真的悄悄发芽了。

回来不久,撮合我俩的老同事又来主动做媒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年轻男女是不能随便合影的,除非是结婚照。所以,非常感谢摄影师有意无意为之,因为那张合影,让我们对爱情又多了一份憧憬。后来,我们真的结婚了。一直到现在,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非常感谢那张照片,是它加速了我们爱情的脚步;感谢长城,是它给了我们对爱情最初的梦想,坚固了我们对爱情的信仰,加持着我们的爱与忠诚。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2

箭扣长城是北京一段最险峻、雄奇的长城,从2016年6月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启动,我被甲方怀柔区文物管理所聘为长城修缮技术专家以来,到今年已经是我在箭扣修长城的第八个年头了。

作为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延字辈传人,我已经干了40多年瓦工了,但修缮长城,特别是像箭扣这样险要的点段,以前遇到的并不多。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万里长城最险段之一,这里的坡度接近80度,每一级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两侧长城墙体岌岌可危,这段瑰宝级的长城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在现场勘察时,我看到有一段长城坍塌了大概40多米墙面,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崖内。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长城上缺水缺电,山高路险,运料都非常困难。再加上高空施工,保证安全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些困难对我和施工队伍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开工前,正赶上“长城应如何保护”的社会大讨论,箭扣长城的修缮一时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长城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箭扣长城又是瑰宝中的瑰宝,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修好。长城修缮看似简单,其实干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在施工中,我要求大家要尽可能保持墙体原址不再继续损坏,延长它的寿命,还要进行最小干预。施工时能用老砖的地方用老砖,能不加新砖就不加,而且要本着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原则。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工艺“五随”法,即: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这种工艺就是在传统修复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使用手锤、錾子、铁撬、线斗、合尺、瓦刀等工具,采用排活、铺砌、背里、灌浆等工艺,用白灰浆灌浆、麻刀灰勾缝等方式,完成对石边墙、敌楼、敌台修缮的砌筑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箭扣长城的修缮始终保持修旧如旧,保持古长城原有的沧桑古朴的风貌。

在高山险段施工,我还和大家逐步总结出了多种运输方案和工法。“鹰飞倒仰”段施工,我们用自己架设的简易的卷扬机拖拽石条,那些坍塌掉的数百斤重的大石条拉个六七次才能使这些石条全部归位。修缮后的“鹰飞倒仰”,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但踩上台阶又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不用再担心城砖脱落了。

有人称我为“长城工匠”,我感到很骄傲。修缮长城,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对于修缮流程和每个环节的细部问题要了如指掌。修缮方案和工艺都是经专家反复论证,由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施工中,我对每个修缮部位都仔细认真地琢磨,指导工人一丝不苟地施工。对于那些古人修得格外精巧的地方,就拍照下来仔细欣赏与研究。我反复嘱咐施工人员,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有时发现不合格就要求返工,决不迁就。

对于工程量的核算和统计也要亲自丈量和记录,每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因为对长城爱得深沉,快到古稀之年的我依然坚守在长城修缮第一线,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2018年至2023年的箭扣二期、三期、四期修缮工程中,我与专家实地调研,多次修改、完善细化设计方案,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现场监督管理,在保证长城本体结构安全的同时,保存了箭扣长城的原有风貌,赢得了公众认可,为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这些年,我参与修缮的长城总长度达20公里。其中,箭扣长城保护管理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遗产保护示范案例。

2020年10月6日,我获得了“最美长城守护人”称号。“2023北京榜样”年榜人物评选,我有幸成为10人当选者之一。我认为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有人说老程对长城已经痴迷,离不开,放不下,舍不得。我说痴迷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踏踏实实做一名长城工匠。

我与长城主题征文3

潘凤霞,江西玉山人,1933年出生,赣剧表演艺术家,“潘派”赣剧创始人,因主演新编赣剧《梁祝姻缘》一举成名,奠定了其赣剧名旦的地位。

有一天,学校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组织全校师生到县电影院观看演出,由世界著名体操运动员、江西人童非先生携其家人共同献艺,主题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那一年是1984年,我正在江西一座小城的六〇小学(与新县城同建于1960年)读小学四年级。1984年,由《北京晚报》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捐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这个小县城也掀起了热潮。

对童非,我还是有点熟悉的。一年之前,他还专程来我们县举行过专题报告会。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县政府礼堂里,我作为班级学生代表,和其他小观众一道,有幸聆听了童非的现场报告,第一次目睹了童非的风采。

那时候的童非约摸二十三四岁,年轻帅气,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一身运动外套,一茬平头短发,显得精干利落,由内而外散发出平易近人的气息,就像一位邻家大哥,让人可亲可信。童非多次在世界大赛上获得冠军,他就是我们心中的明星。虽然远在天边,现在却又近在眼前,让大家都兴奋不已。

电影院比县政府礼堂大多了,等我和同学们到达时,里边已经“人山人海”。尤其后排的学生,更是引颈伸头,翘首注目,生怕漏掉了其中的精彩。

童非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亲童庆礽1953年进入江西省赣剧团,师从郑瑞笙、祝盛增,主攻小生,兼演其他行当,其母亲潘凤霞是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江西省赣剧团以潘凤霞为主角推出了著名大型新派赣剧“三记一行”,即《还魂记》《西厢记》《珍珠记》和《西域行》,在省内及全国上演后均获得极大成功。1959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举行,毛主席观看潘凤霞主演的《还魂记》中《游园惊梦》一折时,不仅带头鼓掌,还亲手给潘凤霞题写“美秀娇甜”四字,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童非的哥哥童侠和妹妹童丹,都是赣剧演员。

那次演出,童非和他母亲、哥哥、妹妹等轮番上阵,表演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他们庄重承诺,要到全省各地义演,并将全部社会资助所得毫无保留地捐赠给国家,用于修复长城、保护长城,为长城建设添砖加瓦。他们这种无私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喝彩,热烈的掌声一波一波地在影院上空起伏回荡。

看完演出,在回家的路上,同学们齐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首《我的中国心》是张明敏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唱红的,和我们“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爱国之心正好贴切。

弹指一挥间,已经过了40年。童非一家人当年表演的具体文艺节目,早已无从记忆。但当时年幼的我们却牢牢记住了长城是享有盛誉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