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示自我的殿堂。下面我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中“三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观察感知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的感知活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感受数和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剪刀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等等,请学生找出上面的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然后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角……
二、动手操作,感受理解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观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后,我让学生用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我也展示做好的活动角,并提出问题:谁能帮老师把角变大一些?让学生动手摆弄学具,怎么想的就怎么弄,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结果全班出现了几种方法。我让学生到讲台说自己的做法,并操作演示,如有学生说:“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有学生说:“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有学生说:“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我对以上方法都给予了肯定,随后再让学生动手把角变小,把做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动手实践,培养思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特点,动手实践是他们直观思维的重要方式,而逻辑思维若离开动手实践的感性支持,往往会产生障碍,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必须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从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我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数学。最终学生们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四、游戏活动,掌握应用
游戏是成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项活动,游戏能调节人的情绪。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给学生一个布口袋。口袋里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出自己摸出的角之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老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摸出角来的吗? ”学生说:“角有一个尖点,刺得痛。”我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学生说:“角还有两条边。”我伸手摸出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学生急着补充:“角是平平的。”我又摸出了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用角?”学生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直的。”这回我摸出了一个三角板说:“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找到了摸角的感觉。”学生们高兴极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角的关键特征,并能加以应用。
总之,操作实践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操作中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二
分析: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和想一想,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学期所学的几何形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片断二: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方方正正的。
生2:它们都有边,都有角。
……
师:大家已经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边有角,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究竟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研究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借助你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细绳等),找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并且想办法证明它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把最后研究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上。四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恰当合适的探究任务,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材料,提供恰当合理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合作活动结束,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略)
师:汇报和动手操作一样,要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先来汇报长方形边的特征,再来汇报角的特征。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并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1:我是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0厘米,两条短边都是5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是用线去比一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做上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
生3:我将纸对折,换一个方向再对折,发现纸的对边刚好重合。
……
师:真不错!长方形的角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它们都是直角,它们大小是一样的。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三
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摘要:
中学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教书育人的良心工程,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关键基础。初一、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好与坏,它直接关系着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小升初,初升高,数学思维,有理数,正负整数,感知认识,理性认识,改进探讨,数学运算式,创新思维,恶性循环,创新实践,数学语言,教学设计,扎实稳妥,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等。进入初中阶段,绝大部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成绩好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较好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较差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一般情况下,学生考试成绩好的班学校相应地配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较高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考试成绩好的班学校相应地配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较高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相应地配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较薄弱的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学校决策出现偏差,轻视学生考试成绩好的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从事差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予以支持、鼓励、褒奖、包容等;就会给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推进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负出巨大损失。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死节”。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低的教师得不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的成绩得不显著的提升。初中一年级,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关键基础。
初一、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好与坏,它直接关系着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的改变,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转折点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小学生教学思维模式、教学方法,融入贯穿于初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去。针对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要的基础知识讲授好,与之与初中所讲授的新的知识,灵活有机地街接起来,既要兼顾好小学知识教学,又处理好初中新知识教学,保证初中教学工作计划及目标的实现,精心搞好教学设计,用数学语言,上好每一节课,尤其是初一年级的第一节,实现开门红。比如,我在上这两个考试成绩差的初一班的数学科目和第一节时,一步入课堂,我将小学的“十”、“一”、“x”,“÷”符号,板书在黑板上,提问2至3名数学小升初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某某学生起立!黑板上这些符号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加”、“减”、“乘”、“除”符号。接着我叫第二个某某学生起立!10个苹果你吃了1个,还剩余几个?吃了2个,还剩余几个?……学生回答:吃1个、还有9个,吃2个还有8个……。接差我叫第三某某学生起立!100个、1000个、10000个苹果你吃了1个,还剩余几个?该生回答:还剩余99个、999个、9999个。三位学生回答正确,很好!请前位学生座下,最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请到老师讲台上来!请把你刚才回答问题,在黑板上列出数学运算式演示讲解一下,并口述:100个、1000个、10000个减1个,剩余99个、999个、9999个理由原因是什么?该生认真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并按照我的要求,列数学运算式进行演示和讲解。我分别对这三位学生进行赞赏和表扬。然后,开始讲解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知识。在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时,着重强调了小学的“十”、“一”加减符号与初一有理数加减符号的区别。有理数加减符号既表示小学加减内容,更进一层表示,“十”数是正数、“一”是负数。
两个数都是正数和都是负数、可以相加;两个数一个数是正数、另一个数是负数,就要看这两个数,那个大、那个小?如果,正数大、负数小,就应用小学的减法计算,正数减去负数所得值即为正有理数;如果,负数大、正数小,就应用小学的减法计算,负数减去正数所得值即为负有理数。如果两个数都是正数、或者都是负数,只能应用小学的加法计算,两个正数相加所得的值即为正有理数;两个负数相加所得的值即为负有理数。这样将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的完全融合起来实施教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我记忆犹新,那第一节课下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强化了全班学生对我教学的肯定和极大信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定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往后上好数学课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增加了上课自信心和幸福感,丰富提升自我教育教学理论、能力和水平。付出终就得到了回报。通过我不断地加强学习,大胆尝试和创新实践,挖掘个人极限潜力,积极推行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扎实稳妥,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这两成绩差班的学生,第一学期结束,期未数学考试成绩平均为65分。据我统计,两个共计120人,其中30人小升初数学考试成绩30分以下。此次期未考试,100分的考试题,80分以上有6人,60分以上有21人,余下3人没有考及格。没考及格的3位学生,据我查实,小升初的数学考试成绩,其中1个学生为7分,另1个学生为11分,再另一个学生为20分。但通过此次期未考试,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45分、52分和58分。同我所上的那两个小升初考试成绩差班相当相比,第一学期期未数学考试成绩,平均分提升一倍,及格率达到97%。以上我对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改进和探讨,从表面上看来,很简单肤浅,没有什么创新和可以借鉴推行的?与我教育教学工作类似的教师,不妨敬请你认真仔细地反思你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品尝一下以上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改进和探讨,也许你会悟出这样一个哲理,简单的、不起眼的东西,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恰恰正是这些简单的、不起眼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在我们学校,一部分教师被分配上成绩差班的课,就失去教学勇气和信心,得过且过,甚至把担当与责任怪罪于学校及学生,为何不安排我成绩上好的班、好成绩的学生的课呢?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动力,墨守成规,按步就搬,长期在监督、有压力地开展教育工作,虽然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但是,你的教学成绩一直未得到学校及学生认可,你的内心也许会有一些不悦和惭悔,良心上的过不去。教书育人就是良心工程,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用当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每一位学生,我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当不好的教师。只要我们教师具备高度责任和使命感,加之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断探讨改进我们教学工作,不懈奋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一定好取得好的成绩。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四
让学生在玩中学物理论文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伴随孩子快乐成长,同时玩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果我们把“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都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时常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愉快地学,教师轻松地教,而且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在魔术和游戏中学物理
物理课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经常改进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为了增加乐趣,有时还把实验变成魔术或游戏来做,这样一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我在讲《大气压》时,我首先拿出一对事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力士冠军赛,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同学们一听,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于是,我先找一位身单力薄的男生来拉球,,可他用劲全力也不能把球拉开,这时,一位身强力壮的男生跑上讲台说:“老师,他没劲,让我来吧!”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大家大喊为他加油,可这位同学最后也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于是有同学提出让两位同学来拉,还有有些同学说,这球本来就是一体的,根本拉不开,我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拧开抽气阀们,然后让一位弱小女生来拉,只见她轻轻一拉,球便一分为二。顿时,大家唏嘘不已。于是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同时让同学们当场用抽气机抽气,重做拉球实验,到此学生对大气压的作用深信不疑,同学们在这种玩的氛围中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威力。
魔术,它具有神奇的魅力,给人带来浓厚的兴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游戏,由于众人的参与,而使大家其乐融融。物理课本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如果老师直接去做,可能远没有把它变成魔术和游戏去做,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更大,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二、把玩具拿到课堂来学习物理
实验器材是我们理化生教师的法宝,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偏远且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来说,学校配备完备的实验器材是不现实的。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我经常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器材,对此学生了此不疲:有的学生孤军奋战,有的合伙制作,有的请家长帮忙,有的甚至把小时侯的玩具也拿到课堂上来做实验。你还别说,有的玩具在实验中效果还真好。我们在研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对比实验”时,为更好地应用“控制变量”来研究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玩具小车来做实验,需要小车滚动时可自由滚动,需要小车滑动时只要用东西固定小车车轮就可轻松实现,操作起来方便可行,而且效果明显。比教材中安排的器材更能体现“变量控制”。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丰富资源如:废旧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玩具等,再发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器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又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发挥它们的用武之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把动画拿到课堂来学物理
我们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过程或现象若制成动画课件,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环境中学到知识,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更重要是一些变化迅速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清晰,但运用动画的“慢镜头”的方式,可以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分析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都可起到很大帮助。例如:我们在学习“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时,需分析从高空下落的皮球着地和离地时,球发生的形变,可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这个形变现象,只能凭想象来分析,这就给不少学生理解球的能量转化带来障碍,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展现这个形变过程。当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许多繁杂的问题,课堂上恰当运用教学课件再配上合适的动画,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不少亮色。
四、运用“顺口溜”来学物理
“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一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若把它编成顺口溜,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便于他们记忆和加深印象。我时常收集一些物理学中的顺口溜,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安全用电》安装电灯的知识后,自编的一则顺口溜:
火线零线并排走,火线下来进开关
开关出来进灯头,灯头分为螺挂口
挂口火零无尾首,螺口外套零线走
我们教师平时可留意报纸杂志上的有关内容,注意收集一些巧记方法,或者发动学生自己动脑编一些诸如上面的顺口溜,对学生学习和记忆会有很大帮助。
五、在“吵吵闹闹”中学物理
静悄悄的课堂可能是许多教师期望长期所拥有的,但我的课堂经常是人声鼎沸、吵吵嚷嚷,外人看来一定会认为教室内没有老师,学生在闹着玩呢,其实是学生在激烈地讨论问题呢。可能您不习惯这种课堂教学,甚至还会对此很反感呢,但我却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放任自由”,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时常对学生这样讲:“智慧来源于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事实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还不如学生想的方法妙。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睡觉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同时还能密切同学关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五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论文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这句格言充分体现了通过活动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适逢新一轮课程改革,“活动单”导学模式应运而生。英语课堂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活动单”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摆脱死记硬背的羁绊,使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一种创造、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
那么如何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有一些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真实性体验活动
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使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体验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体验情境的真实程度能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深刻的体验反应,强化新知的记忆。因此,活动单设计的活动、交际情景、教师课堂话语等各个层面都应具有真实性。
例如,牛津英语7aunitsix这一单元的话题是“fashion“,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服饰的英语表达以及用英语发表对时尚的观点。因此在这一课的活动单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活动一,在教室里布置一个show场,要求学生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进行一个fashionshow,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在这种真实的体验情境中,学生热情异常高涨。活动二,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时尚的观点。有了活动一的真实体验,自然而然学生跃跃欲试,在服饰的色彩、材料、搭配等方面畅所欲言,而且表达准确到位,轻松的掌握了:sweater、trousers、jumper、shorts、blouse、shirt、skirt、dress、boots、cool、smart、colourful等词汇及句型:it’smadeof。。。itlooks。。。theymatchverywell。等。
我认为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体验活动,提供的真实的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把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连接起来。如果我们英语教师都能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体验,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体验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型活动,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形成语感,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1。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语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角色表演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且是深受孩子喜爱的活动。美国的艾帕尔・帕拉别思曾指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在对话教学中,一味机械的教读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且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对话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让学生扮演对话中角色,用pairwork或groupwork等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的初步体验,就能把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unit5goshopping中的对话时,我将教室设置成一个超级市场,分为食品区、文具区、水果区、服装区和百货区,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开口,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活动中内化并运用语言,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功感。
2。在游戏竞赛活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游戏能使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例如,在教授8aunit5bird―watchers一课时,学生对各种鸟的名称容易混淆,对各种鸟的身体特征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因此,我在活动单上设计了guessinggame,电脑呈现不同种类鸟的部分,学生抢答鸟的名称;接着我又要求一组学生描述鸟的特征,其他小组猜鸟的名称,比一比哪一组猜的又快又准。虽然都是guessinggame,但活动是由具体形象到语言抽象描述,而且我采用了加分的激励机制,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英语价值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语言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操作活动中,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在做事中促进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语言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英语学习的有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doasurvey、thinkandguess、makeandsay、drawandsay等实践操作活动。
例如,在学习9aunitonestarsigns这一单元时,学完reading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doasurvey:whenwereyouborn?what’syourstarsign?whatdoesyourstarsignsayaboutyou?doyourcharacteristicsmatchwhatyourstarsignssayaboutyou?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交流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星座的知识。这一单元学习结束,我还要求学生制作星座卡,并把星座知识讲给父母朋友听。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不仅激发了他们运用英语表达的愿望,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性体验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设计英语探究性活动,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1。朗读感悟
这种活动比较适合语音教学,江苏省近几年开展的口语听力测试对学生的语音语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重音是学生的发音难点,因此我把单词按词性分类,再让学生分组朗读比较后讨论,尝试归纳出名词和动词的一般重音规律,老师及时点评,这比一味地讲解重音规律效果要好得多。
2。分类归纳
比如,在学习一般现在时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小组讨论把以下名词和代词――“he,yourmother,we,lily,she,it,myclassmates,they,mrlu,you,ourteacher,thestudents”归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和标准。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分类的方式多样,有的小组按人称分类,有的小组按单复数分类。因为分类依据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小组间争的面红耳赤。我适时启发引导,归纳出“he,yourmother,lily,she,it,they,mrlu,ourteacher”为第三人称单数,其余的非第三人称单数。这样的分类归纳探究活动,让学生轻松的突破了一般现在时确定人称这个难点,效果远比一个一个的讲,一个一个的举例要好得多。当然分类归纳活动也可以用于名词单复数,以及其他语法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3。收集展示
让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通过各种形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如学习9bunit4,greatpeople这一单元的英语习语和谚语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寻找校园内的谚语和习语。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兴趣盎然,最后回到教室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创造性体验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可见,英语学习的活动体验不是对某语法规则或某语言知识点简单的亲身感受,而是在真实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通过体验活动尝试不同的语句,对语言知识进一步体味和领悟、探究和理解,使自己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再认识、再发现和再构建知识,最终产生语言创造。
例如,在学习9aunit2colours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designyouridealbedroomandwriteacompositiontotellusyourthoughts。学生运用所学的coloursandmoods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超出了我的设想。蓝色的墙壁,白色的床单,黄色的书桌,橙色的台灯,粉色的窗帘……另外,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句子流畅,条理清晰。
又如,在学习9bunit2robots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一个debatecompetition―willrobotdoeverythingforus?这样的辩论远比讨论激烈,远比课文背诵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单导学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作为老师,在设计活动单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把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和谐的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认知、建构、生成和创造语言知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善于思维、乐于表达,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六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学习的替代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七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学习论文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这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其次需要提倡互动与竞争,培养团队精神;最后要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 互动 探究
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每个学科都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互动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适宜的情境是引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前提性条件。只有创设了适宜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学生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例如:
教师:大家知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什么大量的物质呢?
学生:氧气。
教师:很好,可是大家见过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吗?(学生都很惊讶。)
教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现象吧!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高度集中起来。)
演示:教师在讲台上立放一块无色的玻璃。玻璃正对学生,在玻璃后面放上一个盛有足够多水的大烧杯,然后在玻璃板前方适当位置点燃一根蜡烛。学生从前面观察过去,看到蜡烛的像刚好落在烧杯中的水中,感觉蜡烛真的像在水中燃烧一样。(学生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
二、培养团队精神
互动与竞争是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互动可以保障学生有质量的探究,竞争可以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互动与竞争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学会竞争,同时它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灌输知识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小组商量,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 例如教学《温度计》这一节,把学生分组后,完成以下问题:
(1)太阳是一个火球,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
(2)地球的内部构造如何?地壳内部熔浆温度是多少?医生量得你的体温是多少?
(3)我国漠河地区的气候情况如何?
(4)怎样将物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形变放大?
对于上述问题,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必须查找资料或到网上搜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由于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与他人打交道,这样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教科书直接提出的问题,二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提问,都要保证方向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着边际地随便把“为什么”、“是什么”或“有什么”当作提问。
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课本上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光的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这个问题的方向很不明确,学生不知怎样来回答。“斜的进来斜的出去”,是不是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呢?“光从左边进来从右边出去,或光从右边进来从左边出去”,这样的回答是否可以?另外,这个提问没有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方面去考虑,从而无法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去考虑。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无效的。为对此内容进行有效的提问,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1.请同学们动手做一个小实验,用激光手电筒将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从什么方向射出(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2.请将实验观察到的光路大致地在纸上画出(用作图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使问题更加具体)。3.教师在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同一束入射光线来说,出射光线可以有其他方向吗?光在反射时有没有规律可循?
这里的现象是由学生发现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并不难的物理情境,使得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也顺其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而且问题非常明确,即同一束入射光线斜射到平面上,其出射光线的走向如何?有无规律可循?可见创设物理情境、明确提问方向可使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蒋凤玲《构建“交流――互动――探究”的物理教学模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2期。
2.罗国忠《实践探究,互动发展――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基础教育研究》,期。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八
让学生在动手中成长的论文
美国哈佛大学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动手做了才真正理解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是何等的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数学学具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操作学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也已经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没关系,老师再给多讲几遍。的确,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没有学会,但只要把做题的步骤背下来,考试时照葫芦画瓢也能把题做对。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严重失职,自己不是在教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是在给他们一些如何应付考试的方法,这显然和新课程的要求是相悖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认识到让学生使用学具充分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课堂上,很多的学生在简单地操作了学具以后就放到了一边,开始背诵起口诀来,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了。但是,班上的徐建伟还在仔细地摆小棒,一边摆一边背。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我发现齐背口诀时,学生们背得都很熟,而徐建伟好像老是跟不上,但如果一个一个说算式抢答得数时,好几次说得最快的就是徐建伟。我问刚才背得很快的一个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得数,这个学生说:“比如7×4=?我得从一七得七开始,一句一句背下来,背到四七二十八才能说出得数,所以速度就慢了。”于是,我让徐建伟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算得快的原因。他说:“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是用小棒多摆了几遍。”我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背口诀,然后再出题口算,很多学生就能脱口说出得数。在以后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学生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结果算得准确,记得牢固。
而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学具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了折角――做角――找角――画角――数角――剪角的方法。学生一会儿折纸,一会儿剪长方形,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需要给他们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即可。学生在一连串的动手操作中,学习兴趣高涨,对各种角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
二、操作学具要和抽象知识相结合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在充分动手的基础上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能够帮助学生动脑,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知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一门学科,过分地强调直观而忽视了抽象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依靠数小棒来计算出得数,这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适应的,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学生记忆得数而不用小棒操作,学生会经常算错得数,他们还没有达到熟练口算的地步,还离不开数小棒的方式。但在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如果还让学生借助小棒来口算,那就像是会跑了还让他走一样,没有摆正直观操作和抽象思维的关系。直观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升华,如果没有了这一步,再多的操作也是徒劳的。
再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学生借助学具在动手操作中推导出了面积公式,并且在一些练习之后记住了这个公式,以后学生再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大脑中出现的就是公式而不是推导的过程。如果我们还让学生再按照推导公式的方法去做题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把学具抛到了一边。而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要用好学具,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中健康成长。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九
让学生在简单实验中寻找规律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对我们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广大化学教师做过很多努力和尝试,都希望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基于高中的知识结构体系和高中相关的实验条件,很多问题很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而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机会更少。
在几年高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提出关于一种物质与几种物质反应顺序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反应先后顺序不清,解题无从下手;先后顺序搞错,就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令学生非常苦恼。因此,弄清常见反应的先后顺序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其实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讨论→引导分析→设计实验→理论推理→归纳总结的方式找出一定规律。而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方案设计。
1、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反应顺序问题在化学反应中是个庞大的问题体系,涉及到很多知识和问题,但是高中的要求并不高,给学生造成障碍的主要是学生没有对这些反应进行很好的分类。高中涉及反应顺序的问题中,以溶液中的反应居多。因此,首先我要求学生围绕探究的主题对常见溶液中的反应进行大致分类。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收集整理,将常见溶液中的反应归纳为四个类型:
(1)生成弱电解质的复分解反应;
(2)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3)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4)溶液中的电解反应。这四类反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非常普遍,在实验中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一定的规律性。学生分为四组,每组负责针对一种反应类型设计相关的简单实验。
2、实验方案选择和设计。
通过讨论,学生总结所选实验主要有三个特点:
(1)是熟悉的常见反应,有很强的代表性;
(2)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3)利于归纳和总结规律。
3、实验记录。
根据以上要求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均选择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或相近的溶液):
(1)第一组:产生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①实验目的:探究h+与oh-、alo2-的反应顺序探究oh-与nh4+、hco3-的反应顺序。
②实验步骤:将盐酸逐滴加入到naoh和naalo2的混合溶液中将少量naoh溶液加入到nh4hco3溶液中,并用cacl2溶液检验产物中的co32-。
③实验现象:
a、开始滴加盐酸无明显现象。
b、然后出现白色沉淀
c、最后白色沉淀溶解加入少量naoh溶液后,滴加氯化钙溶液可以看到白色沉淀生成
④反应顺序:
a、第一步:h++oh-==h2o。
b、第二步:h++alo2-+h2o==al(oh)3↓。
c、第三步:3h++al(oh)3===al3++3h2o第一步:oh-+hco3-==h2o+co32-。
d、第二步:oh-+nh4+==nh3h2o。
(2)第二组:氧化还原反应。
①实验目的:探究fe与fe3+、cu2+的反应顺序探究氯水与br-、i-的反应顺序。
②实验步骤:将一根铁棒伸入到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氯水逐滴加入到nabr、nai和淀粉的混合溶液中。
③实验现象:
a、开始看到铁棒有溶解,但并未看到有红色铜析出。
b、溶液颜色逐渐变浅,铁棒上有红色铜析出开始加入少量氯水时溶液立即变蓝色。
④反应顺序:
a1、第一步:fe+2fe3+==3fe2+。
b1、第二步:fe+cu2+==fe2++cu。
a2、第一步:cl2+2i-==2cl-+i2。
b2、第二步:cl2+2br-==2cl-+br2。
(3)第三组:电解反应。
①实验目的:
探究电解反应的阴极h+、cu2+的放电顺序探究电解反应的阳极s2-、cl-的放电顺序 实验步骤以碳棒作电极电解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以碳棒作电极电解na2s和nacl的混合溶液。
②实验现象:
a、开始时在电解的阴极碳棒出现红色。
d、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碳棒周围出现有小气泡冒出。
c、开始时在电解的阳极碳棒周围有浑浊出现。
d、一段时间后阳极碳棒上有少量气泡冒出。
③反应顺序:
a、第一步:cu2++2e-==cu。
b、第二步:2h++2e-==h2↑第一步:s2--2e-==s↓。
c、第二步:2cl--2e-==cl2↑。
④特例:以碳棒作阴极,铜棒作阳极电解h2so4稀溶液。开始阴极放电的是h+产生气体,后来是cu2+放电,碳棒出现红色
(4)第四组:产生沉淀的离子反应。
这一组同学经过分析和讨论,多次实验发现现象均不太明显。而沉淀顺序问题在高中阶段要求不高,只需做了解,所以采取老师讲解的形式完成。
4、学生讨论。
由每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讨论和实验结论,并回答其他组同学的有关提问。
三、规律总结。
在实验和讨论之后,学生都能准确预测相关反应发生的顺序,并总结出常见同浓度条件下反应顺序的几点规律:
1、在常见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中,总是生成更弱电解质的反应先发生。
2、在常见的沉淀反应中,总是生成更难溶沉淀的反应先发生。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或还原性强的物质优先发生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同时存在时,优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
4、在电解反应中,按照氧化还原的优先规律反应。氧化性强的离子先在阴极放电,还原性强的先在阳极放电。但某些时候要考虑浓度的影响,浓度高有利于离子先参与放电。
五、教师反思。
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虽然教师课堂的演示实验在增多,但是学生能亲手做的实验却不多,能够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完成的实验更少。学生很难真正通过实验来探索、寻找、验证习题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总结能力的角度,多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发现化学规律,总结化学规律,往往能让我们的化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本次实验活动中,强调自己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引导、自己设计、自己归纳,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很多同学在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后相当兴奋,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达到了预期效果。当然,化学反应顺序问题还会受到很多其他条件的影响,在高中阶段不可能让学生非常透彻的掌握。但是,能够让学生从简单实验中掌握反应的一般规律,弄清高中阶段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十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论文
古往今来,教学实践基存在着多种模式,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很大的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把握这一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必然会促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既有利于坚持以课本为基础,远离“题海战”,又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提高,科学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第一轮复习中不同内容谈些自己的体会:(示例以人教版高中第二册试验修订本为例)
一. 基本概念的复习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p168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① 这个概念叙述的是什么?
②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从头到尾仔细推敲每一个字。词,句,再找出关键的字,词,句)
③ 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什么?
④ 与这个概念相似的概念还过哪些?与这个概念相对立或对应的概念有哪些?(例举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⑤ 有一些例子不符合该概念吗?若有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
⑥ 能用这个概念去解决问题了吗?
将乙二醇与乙二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二、化学用语的复习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p111甲烷的分子式是ch4,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以最外层上的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共价键。甲烷的
电子式可以表示为:
甲烷的分子结构可以表示为:这种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图式叫做结构式
① 这个符号或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是否能把它与具体的事物或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② 这些符号好记忆吗?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呢?
③ 这些符号跟哪些符号易混淆?(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④ 采用复习措施克服遗忘了吗?
写出丙烯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实验式。
三,化学原理的复习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内容p40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 这个原理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② 这个原理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根据实验现象,或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已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③ 这个原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适用于哪些方面?
④ 我们能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吗?
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别改变下列条件:①增加压强②增大o2浓度③减少so3的浓度④升高温度⑤使用催化剂,将对化学平衡有什么影响?简要说明理由
四.化合物的复习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p16硝酸的氧化性
① 这种物质的名称和符号是什么?
② 这种物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我能从它的结构上推断出它具有的性质吗?
③ 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是什么?(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
④ 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酸反应、与盐反应、与氧化物反应等)?
⑤ 怎样制备这种物质呢?依据什么原理?选用什么装置?怎样操作?为什么这样操作?能用其它方法制备它吗?
⑥ 这种物质有哪些用途?(与性质联系起来思考)
⑦ 这种物质与其它物质能相互转化吗?(若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画一个相互转化关系图……)
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请尽可能多地例举反应途径,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对你所列的反应途径进行分析,哪种途径为合理?
高二课本p150乙醇俗称酒精,是我们比较熟习的一种有机物。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学过乙醇的一些性质,这里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
乙醇的下列应用与它的什么性质有关:①碘酒②医用消毒剂③洗涤做酚醛树脂④皂化反应中加入酒精⑤工业制乙酸⑥实验室制乙烯
五.化学实验复习
1. 课本实验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p122在实验室中,则通常是通过加热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使酒精分解而制得乙烯。……
① 这个实验发生什么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实验装置如何连接?实验操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③ 实验现象、实验原理清楚了吗?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④ 是否伴有其他副反应?
ch3oh、ch3ch2oh、浓硫酸混合物加热会得到几种产物?
2.实验改进
阅读示例
探究内容
练习题目
高二课本p158通过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式
① 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使用替代品(增大或减小仪器规格、更换仪器种类;增大或减小药品用量、改变药品浓度或颗粒大小等、更换药品种类)?
② 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重新组合(改变连接或加入顺序)?
③ 实验操作提可以重新组合或设计(增加或减少操作步骤,交换操作顺序或自己设计操作步骤)?
④ 能否改变观察顺序或观察方法?
⑤ 能否使化学反应加快或变慢?
为了使测得氢气体积更准确,实验可以做哪些改进呢?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十一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 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十二
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的论文
课堂评价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自信――让学生怀着信心进课堂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了自信,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一半。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自信+努力=成功。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给学生自信心,多说几句“你能行”,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使学生感到“我能行”――这就是学生的自信感。可在课堂上,情况就不尽人意。我们经常看到当孩子答错了,为师的立刻满脸不悦,甚至一顿怒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瞧瞧,这题都讲过多少遍了!”这样一来,答错的学生满心负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学生立刻打消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去。学生的自信感被老师“杀”得荡然无存,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哪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呢?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何不换一种说法呢?“这题非常的难,但还是有好多同学做对了,真不简单”“这题比较容易做错,但仍有30多位同学做对了”,这种评价,做对的同学会想:“你看,这么难(易错)的题,我都做对了,还有学不会的吗?”做错的同学会想:“那么多人能做对,我难到不能做对吗?”因此,给予学生自信的评价,不仅带给学生价值感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更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发展。
二、激励――抚慰学生的紧张心灵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是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困生的接受力与理解力都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呢?
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教学片段中,教师就较好地运用激励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28b.48c.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48只。
师:你选48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而非主观臆断。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何不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就有可能有效地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使其产生一种轻松感,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课堂给予他的“爱”。
三、创新――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课堂评价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将有声有色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性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笔者听王志明老师上的一堂课,至今还历历在目,感觉特别新鲜。课上,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的不错,而此时,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王老师就借题发挥:“你读得真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送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举手,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由此看来,教师这种别出心裁的课堂评价语,不仅给学生带来新奇、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吸引了学生全身心地投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评价语言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轻微的抚摸,都渗透着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我们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审时度势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赏的评价。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更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让学生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教师艺术的评价中幸福地成长。
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感悟篇十三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心灵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试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大都缘于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过度,又如何结尾等等,让学生习作拿腔捏调、一成不变。这样如法炮制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让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写出的作文自然就少了灵气。那么,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抒写,从而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走出传统写作的教条囹圄,形成学生自我风格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然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真实生活。
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语法修辞常识,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独创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如本学期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出个性,学生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基本具备能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是的,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此,写作应着重情感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方面,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只要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指导学生写作就不会是学校教师深感沉重的一大压力了。
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超出课堂,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
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