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全的成语故事篇一
安徽省桐城中学 陶郑宏
《三国演义》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有价值的伟大著作之一,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毛宗岗曾借金圣叹之说,称此书为“天下第一才子书”。这部小说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一定的历史价值外,同时还是一座尚未充分挖掘的哲学宝库。本文将选取《三国演义》中部分精彩片段作一些哲理透视,以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一、草船借箭
故事梗概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故事。这首古诗就是描述这则故事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讲到,诸葛亮为寻求破曹之策来到东吴,东吴大都督周瑜见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且又不肯转向事吴,于是就暗下决心除掉诸葛亮。周瑜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为其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一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完成,“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第一日、第二日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至第三日夜,诸葛亮带有鲁肃私自借给他的二十只快船及兵士前往曹操处“借箭”。当夜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举妄动,只教军士向江中射箭,曹军射来的箭纷纷落在小船草人身上,诸葛亮估计十万枝箭差不多了就返回江东向周瑜复命。周瑜在得知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后,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哲理评析
1、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客观规
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诸葛亮并非“神人”,只不过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长江中下游流域冬季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到三日内必有大雾,因而敢任三日之限。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鲁肃是东吴极力主张孙刘结盟之人,若无鲁肃从中帮忙,借其小船束草,诸葛亮既无“船”又无“草”,又何来“草船借箭”之说呢?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要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即使周瑜不指使工匠从中作梗,诸葛亮也难以在三日内造箭十万枝,结果势必为周瑜所害。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摒弃了常规做法,另辟蹊径,改“造”箭为“借”箭,借曹操之手破解了“盟友”给自己出的难题,从而暂时化解了他和周瑜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孙刘联盟的破裂。
3、“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和周瑜皆为大智之人,“草船借箭”的成功显示出诸葛亮终较周瑜计高一筹,周瑜也不得不自叹他不如诸葛亮。诸葛亮这时有点得意忘形,在返回途中竟对着鲁肃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暴露出其宿命论思想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使其光辉形象大打折扣。这是同学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应予以摒弃的糟粕之处。
二、火烧藤甲军
故事梗概
蜀后主刘禅继位后第三年,蛮王孟获起兵十万,侵扰蜀国四郡,蜀国后院起火。为北拒曹魏,诸葛亮奏请后主先平定南方。蛮王孟获在南蛮诸部中威望甚高,因此,降服孟获是平定南方的关键。在南征途中,诸葛亮听从马谡之计,以“心战”为上,六擒孟获而故纵之,意在感化孟获及蛮人。而此时孟获尚不死心,扬言“汝第七次擒住,吾方倾心归服,誓不反矣。”
孟获再次被诸葛亮释放后,收集残兵败将,逃往乌戈国,哀求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借其“藤甲军”助战。乌戈国国主的手下军士都穿着藤甲,因而被称作藤甲军。藤甲军所用藤甲的制作十分讲究,该国工匠将采集于山涧的藤蔓浸于油中,半年后方取出晒干,晒干后再浸入油中,如此反复几十遍,最终制成铠甲。这种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乌戈国国主答应了孟获的请求,借给了他三万“藤甲军”。在与“藤甲军”的首次交锋中,蜀兵吃了大亏,死伤惨重。于是诸葛亮命令蜀军将士不要与“藤甲军”死打硬拼,而是设计将其诱入盘蛇谷,然后以火烧之,结果蛮兵被烧死大半,孟获随后再次被诸葛亮所擒。至此,孟获方服,发誓永不再反。哲理评析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剑不能入,但作为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诸葛亮针对藤甲军的特点以火烧之,终于制服了孟获,平定了南方。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蛮王孟获在南蛮诸部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降服孟获是平定南方的关键。也正因如此,诸葛亮对孟获颇具耐心,七擒七纵,可谓仁至义尽。孟获受其感化,终于泣泪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3、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诸葛亮在了解到藤甲军特点后,又到周边地区作了实地考察,并依照当地地形状况设计将孟获引入盘蛇谷用火烧之,这也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三、空城计
故事梗概
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乘机北伐中原。对蜀军而言,街亭为其咽喉之地,“干系甚重”。马谡虽有些谋略,但总的来说是夸夸其谈之徒,刘备在世时就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一生谨慎,但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把街亭重地交给马谡去防守。马谡不听诸葛亮临行前吩咐及随行上将王平劝阻,执意屯军山上,结果在魏军包围及火攻之下将街亭丢失。
街亭丢失,蜀军粮道被魏军截断,意味着伐魏败局已定,诸葛亮回天无力,只好安排撤退事宜。就在诸葛亮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运粮草之时,司马懿率十五万人马直奔西城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什么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城中只剩二千五百军士。众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大惊失色。惟有诸葛亮镇定自如,他一方面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一方面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引兵城下,见如此情形,疑心城中有埋伏,因而引兵急退,诸葛亮抓住机会,立即率领蜀军士兵及百姓退入汉中,至此总算逃过一劫。哲理评析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诸葛亮如用二千五百老弱兵卒与其硬拼,这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根据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司马懿性格多疑的特点,冒险 演了一场“空城计”,这本是被迫无奈之举,结果反成为千古绝唱。
2、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后者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马谡自恃“熟
读兵书,颇知兵法”,有一定的战争理论功底,竞盲目自大起来。“丞相诸事尚问于我”,他听不进别人意见,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熟视无睹,只是简单地照搬兵书上的个别语句,在山上屯兵,将蜀军臵之死地,结果是将街亭丢失,众多蜀军士兵魂散他乡,马谡自己也被诸葛亮含泪处斩,而未能“后生”,其教训是惨痛的,这值得我们后人深刻反思。
四、赤壁之战
故事梗概
曹操听从荀攸之计,派蔡和、蔡中二人来东吴诈降。周瑜将计就计,故意将蔡和、蔡中二人留在军中,以便向曹操传递有利于东吴的消息。
为了能够接近曹军水寨,火烧曹船,周瑜与黄盖商定用“苦肉计”迷惑曹操。黄盖有意在众人面前顶撞周瑜,周瑜被“激怒”后就势棒打黄盖。随后黄盖即派人往曹操处联络,表明自己反吴降曹之心,曹操将信将疑。此时,蔡和、蔡中也派人捎来书信,言明事情原委,生性多疑的曹操还是觉得不踏实。于是决定再派蒋干往江东打探虚实。
蒋干这人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自恃自己是周瑜同窗,先是去江东游说周瑜降曹,结果反中周瑜反间计,使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两个重要的水军将领。真是偷鸡不着反赊一把米。而这次他只身来到江东,给曹操带回去一条大鱼——寓居江东的凤雏庞统,似乎收获不小。其实庞统来到曹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替周瑜行使连环计,他劝曹操将大小船只用铁链首尾相连,船上铺上木板,这虽然大大减轻了曹兵晕船之苦,同时也为周瑜火烧战船埋下了伏笔。
曹军居于北方,而吴军居在南岸,若无东风,则火烧曹军无望。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哪来的东南风呢?这时诸葛亮出场了,他在南屏山建台仗剑作法,借来了“东风”,这样,终于有了后来火烧赤壁的好戏。赤壁之战,曹军大败归北。哲理评析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黄二人联手用“苦肉计”蒙骗了曹操,曹操虽然生性多疑、狡诈,但还是上了周瑜的当,使“来者不善”的黄盖轻易接近了曹军水寨,曹军为此损失巨大,曹操本人也差点丢了性命。我们不能不说,赤壁之战是曹操心中一个永远的痛。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分清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将战船用铁环首尾相连,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它一方面使战船平稳,减轻了士兵晕船劳疾之苦,而另一方面它又不利于曹军战时机动,为后来的“火灾”留下了隐患。
3、战船相连虽然是利弊并存,但弊端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曹军战舰若无铁环相连,士兵所受到的只是皮肉之苦,而将战船相连,一旦敌方采用火攻,那将是致命一击。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可谓不言自明。
4、“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借东风”一说,在显示诸葛亮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妖化了诸葛亮,其唯心论的思想昭然若揭。
总之,《三国演义》是中学生理想的课外哲学读物,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极其丰富多彩,本文受篇幅限制,只能搜罗其中一二简析之,余下的由同学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各自慢慢品味。
邮 编:231400
联系电话:0556—6125892
安全的成语故事篇二
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人生哲理。
安全,是人们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不少成语中都蕴藏着安全哲理,表达了古人的安全观念。这些成语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小编加以积累整理,供大家借鉴。
抱薪救火
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职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
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成语释义: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海因里希法则”就是最好的诠释。
避坑落井
文字出处:《晋书•褚翜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成语释义:从坑边上躲开,缺落进了井里。比喻躲开了一害,又遭一害。
安全哲理:安全防范工作要抓在前头,坐到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事故临头、危险出现了才手忙搅乱,顾此失彼。不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老是被动应付,就难免避坑落井。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字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错误;谬差错。开头是错了一点点,最后的结果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
安全哲理:疏忽大意、马虎粗心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不少震撼人心的重大恶性事故,开始时都只是由于某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要确保安全,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来不得半点草率和大意。所以,有不少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很不在意的“一点点”,其教训尤为深刻。
长治久安
文字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成语释义:治:太平。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安全哲理:实现久安的关键在长治:长治才能久安。这不仅是治国的策略,也是安全生产工作最重要的方法,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天天抓,必须常抓不懈,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因此,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认识事故、处理事故和预防事故的能力,自觉抵制和克服违章行为,努力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度。
朝过夕改
文字出处:《汉书•瞿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成语释义:早上的过错,晚上就改掉了。形容改正错误迅速。安全哲理: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改。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以后才引起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不出事故则得过且过。改正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良习惯同样如此,一经批评指出,应立即狠下决心改正。朝过夕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文字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木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释义:殃:灾祸;池:护城河。城门着了火,人们到护城河里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安全哲理:一个人的不慎,往往会给他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个人除了事故,收到损失的不仅是某一个人。因此,搞好安全生产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必须人人关心,胡想督促,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安全为了你、我、他,安全也要靠你、我、他。
惩一儆百
文字出处:《汉书•尹翁归传》:“以一警百。” 成语释义:惩罚一个人,以警示更多的人。
安全哲理: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对那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误时劳动纪律,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人,予以必要的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还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处罚除了对他本人是一种教育外,对其他有类似思想、行为的人,也是一种警示。
创巨痛深
文字出处:《荀子•礼论》:“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成语释义:创:创伤。伤口很大,疼得很厉害。比喻遭受重大的损害。
安全哲理:常言道“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如果一个人除了事故或遭受不幸,就会给一个家庭乃至几个家庭生活蒙上阴影。安全牵动着万家心。每一个人都应当本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切莫违规操作冒险蛮干,预防事故的发生。
唇亡齿寒
文字出处: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成语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每一次事故的警笛,都揪人心弦,每一次惨痛的事故,都给亲人心头留下永久的痛,安全生产牵动人心。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你自己,更多的是关系到你我他。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危休戚相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文字出处:《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成语释义:预:事先做好准备;废:败坏。做一切事情在事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这样就要失败。
安全哲理:在布置生产任务、接收生产任务的同时,对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要有周密的考虑。这样,就有可能实现控制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及时发生了意外也能有相应的对策、不至于措手不及。“防患于未然”“安不忘危”等词亦有此意,不再赘述。
防微杜渐
文字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释义: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安全哲理:“防微杜渐”是一项长期的安全工作过程。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有耐心,做安全生产工作不能心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精心安排,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掉在地下的螺丝钉,去一颗一颗的捡起来,在时间的积累中去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文字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成语释义: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安全哲理:安全生产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靠一点点的努力。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受伤害的却不止一人,员工受伤害,老板受惩罚,企业效益下降…..等等,所以,必须时刻提高警惕,预防事故发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文字出处:《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释义: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现在是安全的,不代表永远是安全的。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这样的安全意识。“安危相易”亦有此意,不再赘述。
攻心为上
文字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成语释义:是指以影响对方的心理为手段,从而达到征服对手的目的的一种策略。
安全哲理:在生产过程中,不少违章行为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不少事故的发生,也是因为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在安全管理工程中,也要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从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入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功败垂成
文字出处:《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成语释义:垂:接近。事业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受了失败。含有惋惜的意思。
安全哲理:事故的发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工程接近完工、工作即将完成时,往往也是事故多发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容易产生大功即将告成,可以松一口气的感觉。思想一松弛,产生失误、差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这段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认真二字,一点也松懈不得。
悔不当初
文字出处:唐·薛昭纬《谢银工》诗:“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
成语释义:后悔开头不该这样做。安全哲理:对因自己的差错、失误而感到追悔,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事故已经酿成,当初的情形也不可能再重新来一遍了。因此,还是要提倡“于其为昨天的失职而痛悔,不如以今天的尽责来弥补。”的精神,防止类似情形的重演。其实,有追悔的想法还是可取的,但是问题是生命尚存,还可追悔,而一旦弄出个人命案子来,追回也末及的了。
讳疾忌医
文字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成语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安全哲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安全生产中,我们要深刻吸取讳疾忌医的教训,决不能效仿刚愎自用的蔡恒公,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要敢于认账、不怕揭短、直面问题,又要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问题,端正管理态度,及时整治隐患,超前防范,把“小病”“小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才是安全生产的明智之举。
积羽沉舟
文字出处:《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成语释义:沉舟:使船沉没。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了力量;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安全哲理:有些人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违纪现象、事故苗子不甚重视。其实这正是造成大事故的开始。不少重大恶性事故的起因,往往是由于几个或者更多的、细小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起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十分重视那些事故的苗子,决不允许姑息迁就,抓事故苗子像抓事故一样认真。那么,当今事故严重的趋势就能抑制。
居安思危
文字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成语释义: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安全哲理:安和危,福和祸之间不是相互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因此,要做到警钟长鸣,就要居安思危。
盲人瞎马
文字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成语释义: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安全哲理: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安全工作中的风险、隐患,或对危险因素视而不见,如同有眼无珠,盲人少了眼睛,缺乏自控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事实上,盲人瞎马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人提醒、提示。也就是安全工作中一直讲的互控、联控。设防护员、监护人,盯岗干部,就是为了给安全工作再加上一道保险,尤其盯岗干部,更要自身安全执行力过硬,这样层层保护,层层设防,发现问题、发现危险立即制止,才能在“夜半临深池”时及时勒马,做到有惊无险。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文字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成语释义: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安全哲理:同“防微杜渐”,不再赘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文字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大戴礼记•保傅》:“鄙语曰:……前车覆,后车诫。”汉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成语释义: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
安全哲理:让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吸取事故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每一起事故都会使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使一些家庭蒙上阴影。在我们学安全、讲安全的时候,总是反反复复的提及起那不堪回首的黑色日子,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教育,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牢记事故教训,警钟长鸣。
曲突徙薪
文字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成语释义: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预防灾祸,防患未然的意思。
安全哲理:“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我们每名员工都要努力做“曲突徙薪”的智者,工作中多些安全警惕,少些麻痹大意;多些事前预防,少些事故善后;多些超前管理,少些滞后补救,全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各项工作安全开展。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文字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释义:亡:丢失;牢:牲口圈。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
安全哲理:对待安全生产最重要的是态度和方法,一是对存在的安全问题不掩饰不回避,要主动及时整改,自查自纠,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善于从别人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千万不能“重蹈覆辙”,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总之,就是要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玩火自焚
文字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成语释义: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安全哲理:一些企业负责人,热衷于抓业绩,疏忽于抓安全管理工作,常常有先把生产业绩提上去再抓安全管理工作的怠慢思想。在安全投入上存在“不愿投入、不会投入”的情况,认为花了钱不见成效不如不花。如此长期下去,疾患重重。还有很多员工,冒险作业、违章作业。其实,他们都是在玩火,必须及时遏制,否则,说不好哪天,事故就找上门来。
未雨绸缪
文字出处:《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成语释义:绸缪:缠绵.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意思也可以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绸缪”做“修补”的意思。
安全哲理: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再赘述。
安全的成语故事篇三
安全成语故事
收藏贴】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安全人,你值得拥有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人生哲理。
安全,是人们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不少成语中都蕴藏着安全哲理,表达了古人的安全观念。这些成语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小编加以积累整理,供大家借鉴。抱薪救火
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职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
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成语释义: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海因里希法则”就是最好的诠释。
避坑落井
文字出处:《晋书•褚翜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成语释义:从坑边上躲开,缺落进了井里。比喻躲开了一害,又遭一害。
安全哲理:安全防范工作要抓在前头,坐到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事故临头、危险出现了才手忙搅乱,顾此失彼。不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老是被动应付,就难免避坑落井。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字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错误;谬差错。开头是错了一点点,最后的结果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安全哲理:疏忽大意、马虎粗心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不少震撼人心的重大恶性事故,开始时都只是由于某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要确保安全,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来不得半点草率和大意。所以,有不少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很不在意的“一点点”,其教训尤为深刻。
长治久安
文字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成语释义:治:太平。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
安全哲理:实现久安的关键在长治:长治才能久安。这不仅是治国的策略,也是安全生产工作最重要的方法,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天天抓,必须常抓不懈,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因此,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认识事故、处理事故和预防事故的能力,自觉抵制和克服违章行为,努力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度。
朝过夕改
文字出处:《汉书•瞿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成语释义:早上的过错,晚上就改掉了。形容改正错误迅速。
安全哲理: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改。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以后才引起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不出事故则得过且过。改正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良习惯同样如此,一经批评指出,应立即狠下决心改正。朝过夕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文字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木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释义:殃:灾祸;池:护城河。城门着了火,人们到护城河里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安全哲理:一个人的不慎,往往会给他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个人除了事故,收到损失的不仅是某一个人。因此,搞好安全生产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必须人人关心,胡想督促,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安全为了你、我、他,安全也要靠你、我、他。
惩一儆百
文字出处:《汉书•尹翁归传》:“以一警百。” 成语释义:惩罚一个人,以警示更多的人。
安全哲理: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对那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误时劳动纪律,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人,予以必要的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还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处罚除了对他本人是一种教育外,对其他有类似思想、行为的人,也是一种警示。
创巨痛深
文字出处:《荀子•礼论》:“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成语释义:创:创伤。伤口很大,疼得很厉害。比喻遭受重大的损害。
安全哲理:常言道“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如果一个人除了事故或遭受不幸,就会给一个家庭乃至几个家庭生活蒙上阴影。安全牵动着万家心。每一个人都应当本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切莫违规操作冒险蛮干,预防事故的发生。
唇亡齿寒
文字出处: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成语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每一次事故的警笛,都揪人心弦,每一次惨痛的事故,都给亲人心头留下永久的痛,安全生产牵动人心。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你自己,更多的是关系到你我他。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危休戚相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文字出处:《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成语释义:预:事先做好准备;废:败坏。做一切事情在事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这样就要失败。安全哲理:在布置生产任务、接收生产任务的同时,对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要有周密的考虑。这样,就有可能实现控制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及时发生了意外也能有相应的对策、不至于措手不及。“防患于未然”“安不忘危”等词亦有此意,不再赘述。
防微杜渐
文字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释义: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安全哲理:“防微杜渐”是一项长期的安全工作过程。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有耐心,做安全生产工作不能心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精心安排,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掉在地下的螺丝钉,去一颗一颗的捡起来,在时间的积累中去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文字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成语释义: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靠一点点的努力。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受伤害的却不止一人,员工受伤害,老板受惩罚,企业效益下降…..等等,所以,必须时刻提高警惕,预防事故发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文字出处:《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释义: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现在是安全的,不代表永远是安全的。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这样的安全意识。“安危相易”亦有此意,不再赘述。
攻心为上
文字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成语释义:是指以影响对方的心理为手段,从而达到征服对手的目的的一种策略。
安全哲理:在生产过程中,不少违章行为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不少事故的发生,也是因为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在安全管理工程中,也要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从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入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功败垂成
文字出处:《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成语释义:垂:接近。事业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受了失败。含有惋惜的意思。
安全哲理:事故的发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工程接近完工、工作即将完成时,往往也是事故多发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容易产生大功即将告成,可以松一口气的感觉。思想一松弛,产生失误、差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这段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认真二字,一点也松懈不得。
悔不当初
文字出处:唐·薛昭纬《谢银工》诗:“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 成语释义:后悔开头不该这样做。
安全哲理:对因自己的差错、失误而感到追悔,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事故已经酿成,当初的情形也不可能再重新来一遍了。因此,还是要提倡“于其为昨天的失职而痛悔,不如以今天的尽责来弥补。”的精神,防止类似情形的重演。其实,有追悔的想法还是可取的,但是问题是生命尚存,还可追悔,而一旦弄出个人命案子来,追回也末及的了。
讳疾忌医
文字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成语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安全哲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安全生产中,我们要深刻吸取讳疾忌医的教训,决不能效仿刚愎自用的蔡恒公,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要敢于认账、不怕揭短、直面问题,又要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问题,端正管理态度,及时整治隐患,超前防范,把“小病”“小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才是安全生产的明智之举。
积羽沉舟
文字出处:《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成语释义:沉舟:使船沉没。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了力量;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安全哲理:有些人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违纪现象、事故苗子不甚重视。其实这正是造成大事故的开始。不少重大恶性事故的起因,往往是由于几个或者更多的、细小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起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十分重视那些事故的苗子,决不允许姑息迁就,抓事故苗子像抓事故一样认真。那么,当今事故严重的趋势就能抑制。
居安思危
文字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成语释义: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安全哲理:安和危,福和祸之间不是相互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因此,要做到警钟长鸣,就要居安思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文字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成语释义: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安全哲理:同“防微杜渐”,不再赘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文字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大戴礼记•保傅》:“鄙语曰:……前车覆,后车诫。”汉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成语释义: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安全哲理:让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吸取事故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每一起事故都会使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使一些家庭蒙上阴影。在我们学安全、讲安全的时候,总是反反复复的提及起那不堪回首的黑色日子,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教育,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牢记事故教训,警钟长鸣。
曲突徙薪
文字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成语释义: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预防灾祸,防患未然的意思。
安全哲理:“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我们每名员工都要努力做“曲突徙薪”的智者,工作中多些安全警惕,少些麻痹大意;多些事前预防,少些事故善后;多些超前管理,少些滞后补救,全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各项工作安全开展。
安全的成语故事篇四
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c)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6、苏轼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d)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d)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a)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安全的成语故事篇五
哈里和安妮是一对兄妹,他们住在离城镇一英里远的地方,每天都要去那里上学。每天,他们总是沿着乡间小路,穿过池塘边的牧场。那是一段令人愉快的旅程。
他们既喜欢夏天,又喜欢冬天。夏天时,树木茂盛,处处鸟语花香,他们经常在路上捉蝴蝶,抓昆虫,要不就是采一些美味的野果吃。他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探索新大陆的旅行者,他们还把树叶撒在地上,以便找到回家的路。
到了冬天,当冰又厚又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径直穿过池塘了。不过,除非有人和他们一起去,否则他们的妈妈是不愿意让他们那样做的。
一天早上,兄妹俩又要出门上学了。“今天不要从池塘上过了,孩子们。”妈妈说,她分别吻了他们一下,对他们说了声再见,又叮嘱道:“今天的冰开始化了。”
“好吧。”哈里不情愿地说,他可是最喜欢在冰上滑的了,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好像鸟儿在天空中振翅飞翔。
兄妹俩蹦蹦跳跳地走出了家门,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池塘边,冰看起来好像挺坚固也很安全。
“这里!”哈里对妹妹说,“我就知道冰还没开始化。妈妈其实是担心我们被淹才那样说的,但是妈妈的担心看起来是多余的。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滑一阵子吧,现在离上课至少还有一个小时呢!”
“可是你都答应妈妈你不滑了的。”安妮说。
“没有,我才没有呢,我只是说好吧,又没指什么!”
“好吧,只当我什么都没说,现在我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了。”安妮说。
他们走上了冰面,开始往里面行进。可是没走多远,冰就突然裂开了,他们毫无防备,都掉到了水里。兄妹俩害怕极了,拼命地呼救。
一个在附近工作的人刚好听到了他们的尖叫声。他急忙冲到水里,把他们俩拉了上来。当时,哈里正在费尽全力地往岸上爬,安妮却因为不会游泳,在那人赶到之前差一点就没命了。真是太危险了!
哈里回家后几乎冻僵了。他告诉了他妈妈他不听话而做的错事。他会永远记得这次教训,以后再也不会不听话了!
人生哲理:孩子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一意孤行,就会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