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9:11:09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5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篇一

*课内巩固

一、拼音字形

1、易错字音:(熟记)

悄(qiǎo)然

扑腾(tenɡ)

芽蕾(lěi)

骚(sāo)扰(rǎo)

小吕(lǚ)

呵(hē)护 疾(jí)病

屡(lǚ)次

外壳(ké)

泛滥(làn)

气魄(pò)

怦(pēnɡ)然一震 黝(yǒu)黑

2、易错字形:

震撼

糟蹋

瞬间

流畅

浓郁

经历

概念

弧线

短暂 磕磕绊绊

二、日积月累

1.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三.妙笔生花 比喻句:

1.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2.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3.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拟人句:

1.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3.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课外积累

一、基础知识

1、在下面填上表示“说”的成语。表示不想说:

〕 表示悄悄地说:〔

〕 表示诚恳地说:〔

遗憾

2、句子万花筒。

(1)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不会把你老人家忘怀。(把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把字句”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主人叫凡卡。凡卡摇摇篮。(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环境中,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名句)

2.漂流他乡的老人,回到久别的故乡一句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此时的感慨。(古诗名句)

3.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颂扬那些具有终身默 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教师们。(古诗名句)4.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汪浩却沉迷于各种游乐之中,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名句)

三、诗词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助你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资料袋 古典文学之第一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篇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题

练习包括两种练习:学生学习课文后,为了加深理解记忆而进行的习题练习和工人士兵等人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的实践技巧练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题,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题1

《梅兰芳蓄须》

一、判断下面词语的读音是否正确。

纠缠jiū chán()

蓄须xù xū()

强迫qiáng pò()

拒绝jǜ jué()

宁可níng kě()

妄想wàng xiǎng()

二、按要求做一做。

1.填关联词语。

(1)()签订演出合同,()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愁没钱花?”

(3)()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

2.仿写词语。

滚烫滚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干净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写。

(1)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1.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主要写的是梅兰芳不肯为日本人唱戏,留了一把长胡子。

写了梅兰芳的四件事:

(1)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

(4)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五、重点段落品析。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者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不去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给加粗字注音。

蓄()须

签()订

纠缠()

斩钉截()铁

2.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梅兰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 × × × √

二、1.(1)只要……就……(2)只要……还……(3)无论……都……

2.雪白雪白碧蓝碧蓝嫩绿嫩绿轰轰烈烈老老实实辛辛苦苦

3.(1)梅兰芳先生是艺术家。

(2)梅兰芳蓄须明志。

三、1.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

2.梅兰芳态度很坚决、果断。他的行为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良知和高风亮节。

四、梅兰芳;(1)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播音。

(2)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4)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满腔的爱国热情,崇高的民族气节,坚贞不屈。

五、1.xù qiān chán jié

2.无论……都……

3.√ √ × √ × √

4.略

5.最后一句话。

6.中心句是: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六、示例:先生年未加冠,便成了举世瞩目的明星,开创了京剧旦角的新纪元。您不但在长袖舞台,成就于梨园,更是德艺双馨,外柔内刚。温婉优雅的外表里,蕴藏着您坚韧执著的内心。不肯与世沉浮、同流合污,不屑卑躬屈膝、攀高结贵,也不向邪恶黑暗势力低头让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您的蓄须明志,更表明了一个中国人的高风亮节和胆略气魄!您是民族的骄傲!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题2

《陀螺》

第一课时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铁钉(dīnɡ dìnɡ)

旋转(xuān xuán)

帅气(shuài shài)

二、看拼音写词语。

fǒu zé kuànɡ qiě rénɡ rán yù liào

()()()()

三、仿写词语。

兴致勃勃(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dīnɡ√ xuán√ shuài√

二、否则 况且 仍然 预料

三、白发苍苍 波涛滚滚 逃之夭夭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语。

恨()况()仍()优()

很()兄()扔()尤()

二、填上适当的动词。

()陀螺

()鼻涕

()头()脑

三、把下列词语连成句子并写下来。

1.注意 懊恼 这种 长辈的 引起了 终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吧 直到现在 兴致勃勃 我还能 这些 写下 文字 有力的 便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你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憎恨 情况 仍然 优秀

很好 兄弟 扔了 尤其

二、抽 擦 摇 晃

三、1.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

2.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四、略《繁星》

一、看词语,写拼音。

怀抱()

纳凉()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静寂——()

微小——()

模糊——()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极不稳固,就要倒下或坠落。()

2.形容非常安静。()

四、课文整体梳理。

文中通过写自己三年前在___________看星光,又写如今在___________看星星,表达了对繁星的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辨字组词。

萤()眨()

荧()泛()

2.辨析下面词语分别属于哪种感觉描写海上的夜的。

柔和——()静寂——()梦幻——()

3.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六、想一想,说一说。

根据文中的描述,你也想象一下繁星满天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huái bào nà liáng

二、热闹 巨大 清晰

三、1.摇摇欲坠 2.静寂

四、南京自家后院 海上 赞美喜爱

五、1.萤火虫 荧光 眨眼 广泛

2.触觉 听觉 幻觉

3.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六、略《芦花鞋》

一、辨字组词。

搓()祈()屑()

差()折()稍()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路人

一()芦花鞋

一()污迹

一()雪屑

一()叹息

一()刺骨的寒冷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鞋的制作工序是()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这个片段写了()。

3.用“___”画出鞋的制作过程的句子。

4.用“先……然后……再……”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搓(搓衣服)祈(乞求)屑(不屑)

差(出差)折(折合)稍(稍微)

二、一(行)路人

一(双)芦花鞋

一(丝)污迹

一(蓬蓬)雪屑

一(声)叹息

一(股)刺骨的寒冷

三、1.:。

2.芦花鞋的制作工序。

3.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4.我先用针穿了线,然后找出碎布,最后把碎布缝在一起形成布口袋。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篇三

一、扩写下面的句子。

1.()的红旗()飘扬。

2.()的爸爸()地研究()数学。

3.()小鸟()歌唱。

二、缩写下面句子。

1.美丽的松鼠常常在枝头高兴地跳来跳去。2.小刚的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3.奶奶拿着筷子的手不停地抖着。4.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5.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6.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7.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8.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9.王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10.在那茫茫的大海上飘着的是一艘银灰色的军舰

三、修改下面的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五彩六色的彩色气球缓缓地升上了天空。2.我全部的学习用具和铅笔盒都忘在了学校。

四、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有礼貌的说法。

1.您借我橡皮用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不要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照样子写句子。

1.她的头发如同瀑布般倾泻下来,柔柔地披在肩上。

2.天上的星星调皮地扎着眼睛。

3.这块巴掌大的土地上竟然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献花。(夸张)

4.这怎么不叫人心疼呢?

5.这是谁说的?答案是肯定的,定是妈妈那张口无遮拦的嘴。

6.草地上五彩缤纷,红的,白的,紫的,粉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篇四

一、缩句练习

1、缩句方法及相关说明:

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等。

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对谁做”。

2、缩句练习时要注意什么?

a)保持句子完整,注意主语。

b)留住句子中的“着,了”。

c)不改变句子原意。

3、练习:

1、隐蔽在芦苇丛里的我们看见船上载着许多货物。

2、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呼声。

3、这是一座拔地而起、造型奇特的新建大楼。

4、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

5、生态保护区生长着上千株枝叶茂盛的银杉树。

6、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7、残暴的敌人秘密地杀害了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李大钊。

8、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事迹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9、秦始皇兵马俑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10、江河里排着一条条雕饰得酷似游龙的船。

11、我班李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12.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13、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14、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15、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16、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17、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

18、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19、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

20、新开发的“绿色食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就像给病人治病一样,需要先诊断出病因,再对症下药,只要方法得当,做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5)指代不明: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了几个称呼,在说明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哪个,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这句话中的“她”到底是谁表达上就不明了。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⒈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⒉划。用铅笔在病句上划出需要修改有部位,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⒊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份,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语,使用词怡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⒋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句子练习:

1、昨天,刮了一夜的大风。

2、我好久没有听到小明清脆的歌声和高兴的笑脸。

3、全校所有的师生基本上都参加了“六一”晚会。

4、我即使这么用功,但成绩还是不如你。

5、夏天的兴安岭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6、张明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

7、妈妈从菜场买回了青菜、猪肉、苹果、黄瓜等蔬菜。

8、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9、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笔记本、橡皮、文具及水彩笔等等。

10、近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1、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12、我们从小要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13、这是一艘最大的我国制造的远洋轮船。

14、这种不爱惜粮食,任意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15、经过老师的教育,终于认识了错误。

16、李明学习很刻苦,因为成绩优良。

17、她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帮助学习成绩有困难的同学。

18、桃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大又红的桃子。

19、我认真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

20、她的家乡是北京人。

三、陈述句改反问句练习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练习。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5、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6、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7、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8、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

9、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10、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

11、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12、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13、这些树叶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

14、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

1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16、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17、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18、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19、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20、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能参加祖国建设。

四、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

一、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4.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5.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6.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9、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10、你怎么能这样做?

11、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12、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13、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14、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6、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五、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3、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6、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7、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电子版篇五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去年的树》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去年的树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童话是日本作家__________的作品.童话主要通过_________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______次对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鸟儿和树是_________,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

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1. 写出反义词。

细——()卖——()朋友——()

2.短文中“细条条儿”加儿化音,突出了树被做成火柴时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3. 短文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说的,应该用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

三、课内语段阅读。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短文中“盯”的意思是__________,“盯着灯火看”,鸟儿在想: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着灯火看”,鸟儿在想: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