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包含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还可以设计适当的评价方式。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案是教师根据各种课程标准和要求制定的一种教材编写工具,教案是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要结合教学实际,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操作性,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于教师提高编写水平有所帮助。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周次四课次1。
授课课题2-5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引入。
二、展开。
1、(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齐答4个。)。
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44。
///。
312213。
3、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4分成了1和3)。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5、光盘出示例题主题图,说说4个桃放在两个盆里,可以怎样放。
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7、完成“试一试”。
三、拓展。
1、完成第1题。
2、游戏:出圆片。
3、完成第3题。
4、给太阳花装叶子。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四课次2。
授课课题6、7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经历6和7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6和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掌握6和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
二、新授。
1、教学6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6个大苹果,老师想把他们放在两个篮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6个苹果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4个。
(3)教师板书:6。
/
24。
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6
/
42。
(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7)齐读6的组成。
2、教学7的分与合。
(1)请小朋友将7个圆片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呢?
(2)教学方法同6的分与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从实物过度到了点子。
(3)看黑板把7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四课次3。
授课课题练习三。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34页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数的分与合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2-7各数的分与合。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加深理解2-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图,学生说说把草莓分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风筝后面的每一节都要合成7)。
(3)学生在书上填写。
3、“对口令”游戏,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数合起来是花盆上的数,花盆上的数可以分成两朵花上的数)。
(3)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4)集体反馈。
5、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图,说说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独立填数,看看谁填的最合理。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四课次4。
授课课题8和9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6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经历8和9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8和9各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或9。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继续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对立与统一观点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掌握8和9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和9。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学8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8个圆片,老师想把他们分开,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8个圆片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6个。
(3)教师板书:8。
/
26。
也就是说8可以分成2和6。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8
/
62。
(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7)齐读8的组成。
2、教学9的组成。
(1)教师启发学生如果没有圆片,你能够说出9的分成吗?
(2)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3)发表意见,能否一次多说几个呢?
(4)、教师将9的分成板书。
(5)将9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题。
2、完成第6题。
3、完成第7题。
4、完成第8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四课次5。
授课课题10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
1、复习数的组成。
2、对口令。
二、新授。
1、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
(2)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3)也就是说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教师板书:10)。
/
19。
(4)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10。
/
91。
(5)齐读10的组成。
(6)让学生涂色。
2、将10的组成完整地说一便。先说给老师听,再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四
升华知识点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特点:物质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例如,碘升华时要对它加热,就是要让碘吸热来完成升华。
3.常见易升华物质:干冰、碘、冰、萘、金属钨等。
4.常见的升华现象:结冰的衣服变干,夏天的樟脑丸变小。
5.应用:物质在升华时吸热,具有制冷作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利用物质的升华吸热来降低温度。如干冰就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在生活中常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
(1)人工降雨:将干冰发射到云层附近,干冰迅速升华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大时,就从空中掉下来,小冰晶在下落时熔化,就形成了雨。
(2)制作舞台烟雾:舞台烟雾也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制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凝华识点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特点: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3.常见易凝华物质:气态碘、水蒸气、气态钨、气态萘等。
4.常见的凝华现象。
(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它的环境温度比“下露”“下雾”时更低。
(2)灯泡用久发黑,日光灯两端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3)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咸小水珠、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就掉下来,在掉落的过程中小冰晶熔化便形成了雨。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六
1、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气体的排放。
2、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的,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和对人类的影响等。
3、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属于(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水资源,是地球上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面对严重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采取、、等,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七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八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