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世界地图(汇总14篇)

世界地图(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7:14:08
世界地图(汇总14篇)
    小编:admin

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利用总结来梳理思路。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写作结构。

世界地图篇一

一、读拼音,写词语。

答案。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安精神仔细如海。

飞洋心机。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魏格纳性格豪爽,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这句话中,把比作。

2.“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追求的人?(用原文回答)。

答:。

文档为doc格式。

世界地图篇二

某日,一位德国朋友到我的画室参观,当他看到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时,竟高声地叫起来:“天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的世界地图,是不是画错了?”

我问他原因。

“我所见过的世界地图都是德国在中间,为什么你的地图却是中国居于中间呢?”他回答。

“我们最好也找一张美国印的世界地图来看看。”我说。随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美国出版的有关地理的书籍,并翻到世界地图的那一页。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这张地图又是美国在中间呢?”他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有的幅员狭小有的广袤万里有的遍地黄沙有的`一片沃壤有的天寒地冻有的四季如春()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并居于中心的位置我说,“不过也确实如此,我们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绕世界一周之后,不又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吗?()我们现在置身何处,()来自祖国,我们的眼睛也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哪!”

1.下面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正确答案:a。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我们现在置身何处,()来自祖国,我们的眼睛也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哪!

a.如果……那么……。

b.不论……总是……。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正确答案:b。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a.如果……那么……。

b.不论……总是……。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正确答案:c。

4.给下面文字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b。

5.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放在世界地图中间的原因是()。(多选题)。

a.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b.每个国家都是自私的。

c.每个人不管在哪,都有自己的祖国,他们的眼睛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

d.每一个国家都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最为重要,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正确答案:cd。

6.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答:

用具体的行动,如保护家乡的环境,珍惜身边的事物等等。

世界地图篇三

蜗牛一班的蜗牛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看地图,写一篇日记。

周末,我回到姥姥家,正好姥姥家的墙上贴了一张世界地图,我和妈妈搬着凳子坐在世界地图前面,仔细地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蓝色,这说明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海洋。海洋里有许多红色线围成的小圈圈,这是珊瑚礁。妈妈告诉我,珊瑚礁是无数珊瑚虫的尸体,在海里越摞越多形成的。妈妈说这些珊瑚礁一定非常大,要不然在地图上是显示不出来的。

然后就是大陆了。在地图上,用各种颜色显示出不同的大洲和国家。大陆上有许多的线,红色的曲线是铁路线,铁路线通向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红色的虚线是洲界,就是在洲和大洲之间的分界线。蓝色的虚线是国界,就是每个国家的分界线。美国隔着加拿大还有一块地方也是它的领土,妈妈告诉我,这一块本来是俄罗斯的`地方,俄罗斯人觉得它没什么用处,就把它卖给了美国,后来美国在这里发现了金矿和大油田,俄罗斯很后悔,但也没办法了。

在地图的中间,有一条蓝色的横线,这是赤道,妈妈说,地球是圆的,赤道离太阳最近,所以赤道附近的国家都非常热。在中国的海南岛,那里都很热,冬天都有20度呢,可以想像靠赤道的地方得多热了!

地图上还有一条竖着的红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折线,因为它要避开路上经过的国家。妈妈告诉我,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线时,要减去一天。

妈妈说:“咱们来找一找这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我在巴西那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里约热内卢。妈妈说:“里约热内卢是一个港口城市。”我就一下子找到了。妈妈问:“你知道里约热内卢在巴西的哪个方向吗?”我想:地图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回答:“东南部。”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妈妈说,现在南极洲和北冰洋的很多冰川都开始融化了,有一些北极熊都饿得瘦瘦的,甚至有一些都饿死了。如果人类再不知道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地球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海平面上升,把一些沿海城市淹没。

今天看世界地图,我有很多收获。我想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不过我坚决不会去靠赤道的地方,要不然就会被晒成非洲人了!

世界地图篇四

一、读拼音,写词语。

答案。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安精神仔细如海。

飞洋心机。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魏格纳性格豪爽,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这句话中,把比作。

2.“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追求的人?(用原文回答)。

答:。

世界地图篇五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1、认识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收集资料,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一课时

教师课前收集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寻找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

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跟课文有关的信息

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揭题,读题

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生字,正音,齐读。

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

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他是怎么发现的?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质疑。

他有什么证据证明?引导读第7段,

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交流,说明了什么呢?

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

小组交流,专人汇报。

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

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互相点评。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世界地图篇六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世界地图篇七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设计理念: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魏格纳是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人。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的地现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教师: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默读课文。

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3、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

4、把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三、直奔重点,自读自悟。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

指名读第5自然段。

2、这样的奇妙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自读第2自然段,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加深理解。

(3)、齐读“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3、有了这样的奇妙想法后,魏格纳又做了什么?

学生自读第6、7自然段。

(1)、考察。

(2)、寻找。抓住“浩如烟海”体会魏格纳寻找证据的困难及他执著求索的精神。

(3)、得到重要材料。

(4)、继续考证。

板书:寻找证据。

4、最后魏格纳取得了怎样的成功?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取得成功。

四、小结,体会人物品质。

板书: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搜集了解有关大陆漂移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过程: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取得成功。

原因: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世界地图篇八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仔细观察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篇九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世界地图篇十

国际上通行的世界地图有两种,一种是以大西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大西洋分割在图幅两边;另一种是以太平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大西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太平洋分割在图幅两边。这两种版本的世界地图之所以成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于它们遵循了编制世界地图的两个重要原则,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陆地的原则和采用整15°经纬线划分图面的原则。

世界地图的表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定中央经线,中央经线既是投影到地图上的中心线,也是投影的对称轴。世界地图上要表示整个球面的要素,相当于将球面沿一个方向切割后展开铺平。中央经线选定后,其相隔180°的对应面即切割线也相应选定了,这个切割线就是地图上的图幅边线,因此,选中央经线时,不能单纯考虑要表示的重要内容分布在中央经线附近,使其变形最小,还要兼顾考虑其对应的切割线要不切割或尽量少切割陆地,以避免大块陆地被分割在图幅两边而影响阅读效果和图面的整体美。

“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常以西经30°经线为切割线;“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常以180°经线为切割线,当然,若以西经170°经线为切割线,则该图上的陆地可完全不切割,这样虽满足了编制世界地图的第一个原则,但表达时区时又会出现困难,因为世界时区是按照15°经线划分的。

纵观世界地理分布,毫无疑问,国际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和“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们分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切割线,堪称黄金分割线。这也是它们能够通行的。关键所在。

通行代表着一种流行的趋势、一种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于地球本身的客观描述而言,地图的表示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程度,还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当今的世界地图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常用的地图投影就有二三十种。各国绘制世界地图时,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也尽可能使自己的国家处于比较突出的、易于充分直观本国地理环境的中心位置上,以方便使用,充分体现了“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现行的世界地图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图”模式,它以东经150°为中央经线、以西经30°为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加入了更多技术上的考虑。实际上,若选择东经105°为中央经线,则中国的位置更为居中,但那样的话,美洲大陆就被分割在地图的两边,为保持世界各大洲的完整,因此较好、合理地选择了这种中国偏左、日本偏中的图面配置。

世界地图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时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身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局部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同学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同学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研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一起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发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身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胜利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同学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篇十二

1、课文叙述了()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的故事。

2、故事发生在()年,是按()顺序叙述的。

3、地图上的方向为:上(),下(),左(),右()。

地图上分为()洲、()洲、()洲、()洲、()洲、()洲、()洲。

二、课内语段阅读。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枉费心机”的意思是()a千方百计地谋划。b白白地耗费心思。

3、短文中的“这个想法”是指()。

4、短文中画“——”的句子是转述句,请你想象教授的语言写下来。

教授说:“。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合吗?()。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小蚂蚁们唱起了劳动的号子,一起搬运食物。()。

5、这就使蟋蟀的住宅吗?是的。()。

四、快来猜猜我是谁。

1、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白白地耗费心思。()。

3、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惊恐忧虑。()。

4、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世界地图篇十三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世界地图篇十四

黄埔区文船小学一年(4)班温燕婷9月6日星期六天气阴今天我们去黄埔书城,买了《小学生成长日记》。回来后我就在家里看日记,越看越开心,我明白了写日记的格式。指导老师:陈军燕(投稿:cjy1967于-10-523:25:28编审:jandao)。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