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七下文言文阅读题(五篇)

2023年七下文言文阅读题(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6:48:29
2023年七下文言文阅读题(五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下文言文阅读题篇一

一、《三峡》

1.注音: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

奔()属()2.《三峡》选自___________.三峡是()()和()的总称.,作者(),()(朝代)()学家。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哀转久绝()

或王命急宣()...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⑨属引凄异()()

...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4.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6、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用原文语句填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第一段写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9《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

10.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1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2、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字数在100字以内)

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1.注音: 颓()鳞()荇()与()奇者 藻()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两人者耳()....

3、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标出下列句子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文章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2)“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成语________ 可以用来形容这种优美月色。4)、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简答: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2)“欣然起行”“欣然”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

4、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文中写雪景的句子是(),运用的()和()相结合的手法。

6、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四、课内古诗词练习题

(一)《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______________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使至塞上》1.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六)《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一)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①历历: ;②乡关:。(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_______________”。“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

(三)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浣溪沙(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_______________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生态度,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伤。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六)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试加以分析。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答案

一、《三峡》“猿鸣三声”中“三”的意思是“多次”

5、a 6、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原文填空

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第一段写出了三峡山高、峡长,连绵不断的特点。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写出了山高峡长,林寒涧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萧瑟 的气氛。

1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3、抓住了猿,突出了秋天的凄凉萧瑟气氛。

14、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和秋天的凄凉萧瑟环境。

15、导游词示例:各位游客,欢迎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5、b 6、1)陶弘景 号华阳隐居 信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qǐn 睡或睡觉 废寝忘食

3)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月光如水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议论 6)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7、1)写出了月光的澄澈和影子的清丽淡雅,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的豁达乐观心情。2)高兴的样子 写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性格 3)超脱世俗,豁达乐观的清闲的人。

4)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凄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与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6、用白描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湖心亭雪景风采,感叹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7、画龙点睛,证明痴人不只作者一人,从而证明了二人的超凡脱俗。

四、(一)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茫茫沙漠一股孤烟直上,长河尽头一轮落日徐徐而降。运用对偶形象描绘了落日时静谧的沙漠景象,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六)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课外一)五

(一)《黄鹤楼》答案:(1)①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岳阳楼 滕王阁

(3)抒发了作者的寂寞、惆怅之情。(4)“愁”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二)《送友人》

1、“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 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友人” 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难舍难分,情景交融。

4、别时的惆怅心情和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五

(三)秋词

1、《天净沙•秋思》

2、描绘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一鹤凌云的开阔景象。

3、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豪迈乐观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1、愉快的 老当益壮 积极乐观

2、年华流逝、好景不长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身体不好,形单影只,显示出诗人当时极为艰难的处境。作用:反衬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风格。

2、表达了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六)1、“割”用拟人手法,突出泰山的“高峻奇险”,表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再看群山就显得矮小了。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七下文言文阅读题篇二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检测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6分)

气冲斗牛再接再励人迹罕至来势汹汹走头无路 莫名奇妙燕然勒功马革裹尸痴心望想兀兀穷年

a 憧.憬(chōng)亘古..未见..人声鼎沸.(开水)b 伫.立(chù)污秽不堪....迥.乎不同(差得远)c 彷.徨(páng)挺而走险....义愤填膺.(胸膛)d炽.热(chì)广泛涉猎....锲.

而不舍(用刀刻)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c 都德,德国作家,他写的《最后一课》表现的是普法战争中战败的阿尔萨斯人民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d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4、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c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各级部门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2分)a 他能够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理应得到大家的恭维..。b 班主任接见..

了前来视察的市人大代表,并介绍了班级管理情况。六年级语文试题 c 由于下午要参加班级活动,他谢绝..朋友要他一起去游玩的邀请。d 小明不耻下问....,每天都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6、根据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2分)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真谛。

不会做人,何谈;不会学习,何谈;不会生活,何谈;不会生存,何谈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书写,每个人脚下的路都需要自己铺垫。

a 忠孝国家b 与时俱进c 人生价值d 创造生活

7、仿照例句,选取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大胆想象,写出你的奇思妙想。(2分)例1:蛤蟆的理想:天鹅肉不想吃了,只希望自己不被人类扒皮就万幸了。

例2:熊猫担心:如果我们家庭人丁兴旺,我们还会享受今天这样优厚的待遇吗?

8、综合性学习(共6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六年级9班的同学正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请你参加。

(1)一则好的广告,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结晶,如《水浒传》里景阳冈那家小酒铺前悬挂着的“三碗不过冈”的旗帜,就是一则绝妙的广告。尽管它没有一个字说酒,但酒的质量不言而喻。下面有两则著名的广告,请你任选一则,说说它妙在何处。(2分)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安上玻璃吧。(眼睛广告)②不同的酷,相同的裤。(李维牛仔)

——————————————————————————————————。

(2)当前一些广告词中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根据你学习语文的积累恢复下列成语的本来面目。(4分)①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改正:②随心所浴(淋浴器广告)改正:③无鞋可及(运动鞋广告)改正:④金非锡比(金饰店广告)改正:9、背诵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乡怀亲的句子是:

。(4)《约客》中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作者寂寞心情的句子是。(5)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

二、阅读理解(共36分)

(一)(11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分)

2、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1分)

3、选文中有关闻一多“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5、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二)孙权劝学(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寻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准确翻译下列语句(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原因:。目的:

5、你知道哪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吗?写出来并加以解释。(2分)。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7、孙权、吕蒙都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其他著名人物吗?写出两个人物,并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故事。(2分)。

(三)(11分)

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

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冲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分)

暴风骤.雨()氛.

围()

2、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2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3、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2分)。

4、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5、请简要概括全家人的苦恼。(3分)

孩子的苦恼是:。

她妈妈的苦恼是:。“我”的苦恼是:。

6、谈谈你对作者写这篇文章深刻意图的认识体会。(2分)。

三、写作(50分)

杰克﹒韦尔奇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完他的报告后,感到有些失望:“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韦尔奇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请你以“我做到了”为题写作文,不少于500字。

七下文言文阅读题篇三

一、选择

1.屈原《国殇》用于祭奠(b)。

a.楚国已故的国君b.为国捐躯的将士c.未成年而死的人d.在他乡死去的人

2.陶渊明《饮酒》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b)。

a.飞鸟相与还b.心远地自偏c.结庐在人境d.悠然见南山

3.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c)。

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

4.屈原《国殇》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b)。

a.车错毂兮短兵接b.旌蔽日兮敌若云c.矢交坠兮士争先d.凌余阵兮躐余行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a)。

a.慎于言b.慎于思c.慎于行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a)。

a.《滁州西涧》b.《山居秋暝》c.《春夜喜雨》

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b)的文章。

a.司马光b.魏征c.诸葛亮

8.“己欲立而立人”的下句是(c)。

a.欲立人而立己13.己欲仁而仁人c.己欲达而达人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下句是(c)。

a.师不必不如弟子b.师不必如于弟子c.师不必贤于弟子

10.陆游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b)。

a.菊花b.梅花c.兰花

11.《陈情表》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字意思是(c)。

a.单薄b.鄙薄c.迫近

(二)填空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7.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是上给刘禅的。1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诗词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解释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2.“东篱”引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暗香”是指菊花(花名)淡雅的香气。

4.“帘卷西风”是一句倒装,意即西风卷帘。

5.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作者字子美,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2.“却看”意即再看,还看“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3.这首唐诗以安史之乱结束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激动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中吕]卖花生·怀古

张可久

关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隐含的典故是霸王别姬,作者以此写楚汉相争相争的历史。

3.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中众生的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的遭遇,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②先子度其足: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③而置之其坐: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往)③而忘操之(量好的尺码)④反归取之(尺码)⑤何不试之以足(直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偷)②辄默记 辄(总是)③儿痴如此 痴(入迷)

④恬若不见 恬(神色安然)⑤父怒挞之 挞(打)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为何)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③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吃)②欲以去热也 去(的)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从)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这个)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最后一句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语言。突出了他糊涂的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刻舟求剑。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离去)(2)破之(砸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造纸术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玩b.贾人:商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列女传·卷一·母仪》。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 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阻止)(2)遂烹彘也 遂(于是)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放,放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④冀复得兔 冀(希望)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这地步)②从而谢焉 谢(不吃)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不食嗟来之食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转身。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叶公好龙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大多含贬义。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匡衡勤学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两个。匡衡真努力学习啊!

八、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d)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

②又不可干以私。

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七下文言文阅读题篇四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

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释:揠()归()谓()益()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寓意?

七、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八、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九、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七下文言文阅读题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狼》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补充文中空白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 时期的 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翻译句子。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木兰诗》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伤仲永》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