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论》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如何评价教案:看教学目标; 看教学内容; 看各要素的合理搭配 如何使用教案:课前熟悉教案; 上课活用教案; 课后写教后记 上好一节课的5个要求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教育、传授知识、培育技能、发展能力等。)(2)要确立好教学的重点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4)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5)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说好课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简言之,说课就是说明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和为什么这样教。
备课
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教学内容
问题设计 6 板书设计 7 作业策划 8 教学反思 导入阶段-引入课题 展开阶段-层层铺垫 深入阶段-教学高潮 迁移阶段-运用实践 收束阶段-总结、作业 题 2 备课所写的教案,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书写具体、详细,甚至具体到每题的求解都详细罗列 ☆说课 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
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
说课所写讲稿,为满足听说教师的需要,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 说教材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
1、说教材内容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2、说学法
3、说教学手段
以哪一或两种教学方法为主,其它为辅。 怎么运用
为什么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难点间的一致性
即教给学生什么的学习方法或学生在教学中会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
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就是要说明一堂课教学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要说清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和设想;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化简;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训练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说过程时要注意先提纲挈领地介绍整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或说成几个板块、几个活动、几大部分),然后再具体说说各个环节设计板块名称时,要词斟句酌,具体而言,各标题最好要做到四点:一是字数相等;二是结构相近;三是层次清晰;四是用词出新
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材类型、不同性质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
(2)有关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特别是当前中小学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精神,新老教材之间教学要求的比较等等;
说理论依据时,注意突出重点、简单明了、画龙点睛。
关键是要说得准确、具体、贴切。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如何听课和评课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 了解学科知识
积累一定教学经验(带着问题和体验)专一的心力(课前准备)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何听课
态度上的准备——五心
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2、情绪上的准备
听得懂,听得进,做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应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听好课。
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不是完成任务来应付)
2.了解教材、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3.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①听、记要主次分清。听为主,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
②记录要有重点。③一段时间后,对听课记录要进行整理,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取长补短。
6.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写出听课报告
•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 一是教学实录——左边是实
录
– 二是教学评点——右边是评
点。
课堂实录包括:
1、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
内容,•
3、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
板书为主);
4、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
5、学生活动情况; •
6、教学效果。
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2、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 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
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 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
需要思考评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 它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 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
•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
• 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听课误区:听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2.听课就是要“找优点讲好话”。3.听课就是听自己学科的课。4.听课主要是听优秀教师的课。5.听课主要是新教师的事情。6.听课主要是关注教师的表现 怎样评课?
•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 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要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也就是,当上完课时,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依序逐环,综合归纳评,概括要点评 突出重点评,围绕专题评,抓住问题评、概括教学模式;
2、说大教学优点;
3、说透教学问题(宏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观:教材处理;微观:知识点。);
4、提出教学建议。
达到有收获的境界;
2、达到欣赏的境界;
3、达到遗憾的境界;
4、达到有感而发的境界。
第四章语文课程与教材 课标是什么?
1.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教材编写部门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学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课标只能是宏观的、理性的,不可能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
2.课标虽有教学指导建议,但不是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
3.课标要适应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不可能照顾到地区的差异。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语文素养的新要求。(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听与说。重视写作实践。)
2.更新教学内容。(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
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1.实践性:
2.自主性:
3.整体性:
从宏观的视角看。广义的语文教材是泛指一切可以用于教和学的语文教材。
从中观的视角看。语文教材的内涵特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从微观的视角看,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
对教材的处理,实际是教师对教材的剖析、挖掘、研习,是教师最后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师教学中的二度创造。
原则:
教材处理可以灵活; 但单元的把握和课文把握是重点。
课文把握的根本办法-----
备课时按照课程标准精神先当一回学生。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对将要教学的课文来一个探究性学习,即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即文章结构;
3、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了解学生学习课文要达到的目的。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把教材“看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所用,在研究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可以合并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内容;
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与文本对话,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体会文本,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皇帝的新装》虚伪的奉承,虚荣,自欺欺人。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三维教学目标
做好教材的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应该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
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好教材的课外延伸,以语文的综合运用为主要方式,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课程标准 教材 学生基础
三维目标具体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这三维,请书写时不要再使用原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样的表述方法。
2、三维之间总是相互联系,有时候它也是教学中逐渐加深的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高境界。一堂课的具体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为依据,可以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也可以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主,不可能每次课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界。
3、三维目标的叙写尽量以学生为主语,要有行为动词的参与,内容切忌空洞,贴标签,应该具体,是一节课内可以完成的
知识与能力:能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掌握赏析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赏析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和正确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通过运用批文入理、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由整体阅读到深层阅读,把握情境、感受情物,探究情缘,揣摩情语,领悟情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
阅读及阅读教学新理念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文本解读
三、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技能
四、阅读教学方法
五、各类文体教学要领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文本价值的多层次性; 作者思想的多层次性; 文本解读的空间性; 文本内涵的可拓展性;
文本的语言层面、语意层面、思想层面与文化层面……
记叙文: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 弄清记叙文章的顺序 分析描写的作用
分析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
论据的选择 论证的过程 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鉴赏诗歌的意象。 体验诗人的情思。散文抓住抒情性特征
抓住含蓄性特征 抓住美感性特征 小说剖析人物性格(人物)
揭示作品主题(环境)赏析艺术技巧(情节
《语文教学论》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1、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2、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3、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选拔的功能;
4、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怎样理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其中的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完成该活动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改的新理念主要有哪些?
1、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改的中心任务。
2、建构主义为指导。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师业务能力结构,用最优化组合方法,把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性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立足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对学生兴趣的强化。
4、开放性模式。课程的开放性,教师应不局一格,从单调的课堂里走出来,通过媒体看外面的世界;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环境建构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5、创生性课程。在课标的准则下,课程是由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创生和建构的。教育必需超越课本,教师不能成为教本的奴隶,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具体是怎么表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有专家解释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5、你是怎样理解工具性、人文性及其关系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说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关系: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工具性与文化性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是怎么界定的?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机整合。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并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7、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8、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有机组成组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理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的试题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张扬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加尊重学生的感悟。
3、不再把目光一味地放在题型的创新上,而把注意力放到对试题的考查要求、目的的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上,使命题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9、你是怎样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
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政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地变革;
三、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学校和教师赋权,改变了课程权力的结构,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四、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重地,教师成为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并形成自己办学特色。这也是我们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本土性和创造性转化的原因所在。
10、新课改主张进行怎样的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你有什么看法?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注意对三个维度的把握
1、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2、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和交流。
11、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眼光应该是学生,并且实施教学行为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
二、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以测量的可以评价的,要尽可能地量化和具体化,把隐形的词变成显性的词汇。不要说假大空的话语。
三、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必须要有一定的范围,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的特点是:主体是学生,具体可测量。
12、有效教学的“三效”具体是什么含义?
有效教学的“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具体而言,有效果是针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而言的,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效率指以少量的投入换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要把课堂变成“有效”的课堂,我们应该在“三效”上下足功夫。
13、教学设计的三大内容是什么?
一是把学生引向哪里,即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是怎样把学生引向那里,即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三是是否把学生引向了那里,即为教学的监测与评估。
14、怎样看待教案的作用?
教案,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其内容无外乎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知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妙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寸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从这一认识出发,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
15、谈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
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6、什么是教后记?谈谈你的看法。
教后记,简称课后记、后记、课后分析。它是教师在依照教案进行教学之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室和课堂教学状况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并附于该教案之后,谓之后记。这是不断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研究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它为今后编写教案提供着宝贵的参考资料。长期坚持填写教后记,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
18、你同意语感论的观点吗?
同意,我认为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是倾心的结晶,大成的著作。在王先生的《语感论》出版以前,我们对语感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肤浅的。我们只能从感觉上说说什么是语感,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时总是缺乏理论依据去支撑。而《语感论》为我们语文老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感素质;同时要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去。
19、什么是“多元有界”?
新课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文学阅读恢复了它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伴随产生的另一成果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恢复了它多元解读的本来面目。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 “随便说”、乱解乱读,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多元解读应紧紧把握文本的整体性,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一方面,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另一方面,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该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20、语文“三老”指的是那三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21、就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文只是例子”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22、老师给你介绍的六位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要点分别是什么?
一、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二、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三、余映潮:“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四、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代表人物。
1、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把语言分为三大类:精粹语言、目标语言、伙伴语言。
2、对于教材的学习。把教材分为三大类:诵读本、阅读本、文化本。
五、窦桂梅:“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主题教学。
六、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法
23、导语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①要新颖活泼,忌平淡刻板。富有新意,形式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②要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沟通情感;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吸引或挑逗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说出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应该是有庄有谐,庄谐适度。③要短小精悍,忌冗长拖沓。导入语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宜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导语内容过多或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与时间分配。
《语文教学论》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语文课堂上的个性飞扬
教师:张英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陶罐和铁罐》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在这些方面做到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学生在读课文时,哪怕有一个
学生没读完,我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
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
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语文教学论》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
(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
(2)保证全员参与。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3)帮助学生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
(4)体现个性化。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 李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二)提问: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学生:轻柔、哀伤的音乐 师:依据是什么?
学生:(1)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请听音乐朗诵课文(点名三位同学朗诵)
(四)查字典正音、确定字词意思
字音:壁龛(kān)邂逅(xiâ gòu)陶冶(táo yě)迥(jiǒng)然 拜谒(bài yâ)词义:不可思议 大吃一惊 难能可贵 不由自主 迥然不同
(五)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要想发现美就要认真观察自然,要创造美就要师法自然。师: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阐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
明确:(1)清晨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在文中起到为下文张本并统率全篇的作用。“常常”说明“我”是善于思考的人;“不可思议”说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微不足道”说明思考的都是细小、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表明作者属于以小见大,能从细微处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这些都是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有了这一句,下文写自己的发现、感悟和联想、想象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六)实例解读
学生总结并适当地做补充:“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即美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但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美是独处所得”。
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讨论,分析它的作用
1、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
说明:①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②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的精神
2、将玛伊约尔与罗丹的雕像作比较
说明: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们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美。
3、我的小狗与宗达的画
说明:对宗达写实精神的高度赞扬
4、难句解析:
(1)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这句话是说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只重视欣赏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只注意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吸取养料,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中吸取养分,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或者“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从下文作者联想到“罗丹和玛伊约尔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妙造自然等,都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就得以生活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让自然风物的灵光,透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融合物我“忘我之境”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心理与自然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交相呼应,显得更美了。明确:与自然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5、听音乐,反复阅读倒数第3段,根据文中描述,结合生活体验,并发挥想象,用文字或画笔描绘你心中的日本京都晚霞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语文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范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2、《登高》是中学古诗歌的传统教学篇目。诗歌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和鉴赏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面的《登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使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诗的感情。总的说来,这个教例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引导; 第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合作中集体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第三、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诗歌的探究热情。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语文学习方式,三者相互渗透,学生在整个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和同学、老师共同探究问题,打破了以往诗歌学习的传统简单翻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对诗歌的新的体验,并且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诗歌学习的主动探究者。
3、1)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作文题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作文题目设计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3)学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2)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中法作文题目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相同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命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同点:
(1)法国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我国多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法国作文题目按照高中的分科进行分别命制,而我国则文理科通用一个作文题目。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强作文题目的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特点;(2)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哲学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加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练习题第三套
一、论述题
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1.综合性学习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没有研究性学习领域宽,因为它要以语文相关的内容为对象,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专题研究,注重研究品质的养成。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量要小一些,与课内联系紧密,而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开放的。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传统教学技术又称为常规教学技术,指那些过去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并且现在仍在使用的、比较简单易行的教具、媒体。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用的教学技术也比较简单,如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模型、实物教具等。
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技术而言,又可称为电化教学技术或者电教技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成果,借助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手段传输和调节教学信息,以取得教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技术。
任何教学技术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以此,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据。语文教学技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否立足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着眼于各种教学技术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互补,实现各种教学技术的融合。传统语文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语文教学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在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技术选择上要表现出包容与开放,不能因为对传统语文教学技术熟悉或因曾为语文教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能因多媒体教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技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熟悉不同的教学技术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因地、因时、因课制宜,实现优势互补。
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指掌握语文工具(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赫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记忆、速度等四个因素。
写作能力分写作的一般能力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写作的基本能力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即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类是写作各种体裁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写作的基本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属于方法、技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
听说能力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语音的鉴别力和运用力。语义的理解和组织力。评价、判断力和反馈力。
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高三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
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1.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作文题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作文题目设计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3)学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2.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中法作文题目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相同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命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同点:
(1)法国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我国多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法国作文题目按照高中的分科进行分别命制,而我国则文理科通用一个作文题目。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强作文题目的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特点;(2)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哲学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加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练习题第四套
一、论述题
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
1、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教材的单一编写体系,建构多元的教材编写方式; 在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教材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重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发展,使语文教材具有弹性和可开发性; 建立完整的教材编制理论体系,配置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制队伍;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编制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教材。
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 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本次语文新课标的理念重要包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什么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意感性把握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次新课程改革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经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具有现代意识。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
一堂没有备的课
江苏如皋搬经中学 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于是我开口了:“你们是否闻到一股硝烟味?” 很多同学脱口而出:“没有”。
“我怎么觉得教室里硝烟味还蛮浓的呢?”同学们会意地笑了。我又问:“雪好玩吗?打雪仗有意思吗?” 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是笑而不答。“大家认识雪,了解雪吗?” “谁不认识雪?”有同学低声说道。
“大家既然认识雪,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雪,好吗?” 教室里掌声雷动,许多同学捏着雪团的手也放到了桌上。于是这堂课就围绕雪展开了。
首先,我让同学们用“雪”组词并解释。同学们也能说出“昭雪”“雪耻”“雪中送炭”“瑞雪”等。接着我又让大家用词语来形容雪,大家一七嘴八舌:“洁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漫山遍野”。然后,我叫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雪,可是绝大多数同学心里感受到雪的美,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于是我又引导大家从古诗文中去汲取营养,让他们说出古诗文中描写雪的名句。分组比赛,各组内部可以讨论查资料,随时汇总写到黑板上来,其他组已写过的小能再写。同学们纷纷搬出了各种诗文集、剪报、读书笔记,查的查,抄的抄,写的写,改的改,热闹非凡。敲击玻璃黑板的咚咚声像鼓点,更是加剧了竞争的紧张气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瑞雪兆丰午” “燕山雪花大如席”,“只见纷纷扬扬卷下场大雪来” “那雪下得正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六出冰花滚似绵”(关汉卿《窦娥冤》)“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
四块黑板上已经满满的了。我先农扬大家的求知热情,再引导他们订正错别字,理解这此诗文的大意,筛出小是以写雪为中心的诗文(如陈毅的《青松》诗,毛泽东的《咏梅》词),体会这此描写的精妙之处。然后问学生要把景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认识到,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然后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去想像。
于是,我让同学们站到窗口门边仔细观察外而的雪,然后口头描述它。学生兴奋不已,语言开始显色:“随风起舞”,“地上雪像床棉被保护着青青的麦苗”„„
我不失时机地补充说:“人们常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波涛写之。那么雪之精神写小出,我们也完全可以以竹木写之,以心灵感之,以意义寓之。”同时以黑板上的诗句印证它。然后我叫大家想像个清晨自己独自人在雪地里走的感受(心理感受、脚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等),再让大家说说雪的象征意义。
学生议论纷纷:“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是掩盖假丑恶的漂亮而具。”“雪象征让人心寒的社会环境。”“雪是洗除人间罪恶的上帝使者。”
我发话了:不错,同样是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这里有个配伍题,请大家做做。古时候,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驿站里有三个人围炉吃酒:一个是赶考的书生,一个是赴任的县令,一个是当地的财主。门外屋檐下蜷缩着个避雪的乞丐。书生提议作诗,每人一句,连门外乞丐也参加了。
四句诗如下:①大雪纷纷落地;②都是皇家瑞气;③下它三日何妨;④放你娘的狗屁。诗中各句分别是什么人说的呢?
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然后我让大家联想、想像,这雪中会发生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他们说: 父亲陪儿子堆雪人,打雪仗。(爱子)儿子在雪地里背着父亲艰难地走向医院。(孝敬父母)领导冒着雪风看望孤寡老人。(领导爱民,送温暖)老师冒风雪从几十里外赶来上课。(爱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意外事故(如汽车翻车„„)发生后,素小相识的人互相救助。(人性美)小鸟在雪地里找食,唤起失意之人(贫病交加等)生存的勇气。„„
奇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着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说明事物。
下雪的季节有什么特点?天气特征如何?地球上雪的分布情况怎样?下雪有哪此好处?为什么么说它能保护农作物?雪有哪此危害?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春雪?雪花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又让同学到我办公室去把剪报拿来,我还把绚丽的雪花照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啧啧不已。临近下课,我顺势让同学们围绕雪写篇作文,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大家非常乐意。
当我下课离开时,教室里一片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作文很快交来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贺振华同学还以个班同学的名义送给我张贺片。贺片是两个小孩走在莽莽雪原上,片里写了隽秀的行小字:洁自的雪,送给你一片纯真。这是一堂没有备的课,也是一堂体现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课。
学生对“天下大雪”兴奋不已,教师“投其所好”,果然改变了预设的计划,将学生置于大自然创设的学的情境之中,开展有滋有味有趣有益的教学活动,这是“顺省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正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
教师捕捉住天下大雪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贴紧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建设有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教师让学生用雪的象征意义,完成雪的配伍题,多角度抒发对雪的感受,围绕雪作文。所有这些都在紧扣一个“雪”字,调动学生关于雪的知识储备,不蔓不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关照自然、关照社会、关照人生中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改理念。
练习题第五套
一、论述题
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1.(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而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作为一个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科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语言,从形式上说,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从内容上说,它所承载的信息、交际交流的信息都是思维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因而语言具有人文性。并且,为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这里所承载、传流的信息更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最的结晶,所以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就应更高、更严。没有哪一类信息能够比学校传播交流的信息对人类本身的发展更重要,因为学校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最主要阵地。因而,人文性自然应该成为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属性,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语文学科教育更不例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学生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去接受和传达人类文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接、传人类文明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对工具的掌握,也只有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传人类文明。二者相辅相成。
(2)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
首先,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这使它和中学的其它学科都鲜明地区别开来。它的综合 性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要靠实际训练来形成。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学习语文,是为学习其它学科打基础,掌握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科更应注意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离开语文实践,没有其它的途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必须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把学校内语文学习和社会中、家庭中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语文运用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一道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实践的各种场合、各个环节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
2.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作文言之无物。学生作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言之无物、读来无味。原因是缺乏观察、体验、积累。(2)作文中语汇贫乏。标点使用、错字别字、词不达意、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用语干瘪以及语句不通、语序混乱等毛病在作文中比较普遍。(3)作文中心不明,立意不高。这方面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4)作文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明晰。应把握四种关系:时空关系、顺逆关系、详略关系、内外关系。
作文训练:(1)育人训练(2)积累训练:观察和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3)思维训练:善于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生活;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4)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5)技能训练:审题能力的训练、立意技能的训练、选材技能的训练、谋篇技能的训练、成文技能的训练、修改技能的训练。(6)文体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7)速度训练。
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3.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注意力与语文学习:要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要依靠有意注意组织学习、要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2)观察力与语文学习: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传授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3)记忆力与语文学习: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4)想象力与语文学习: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5)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动机与语文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提供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兴趣与语文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3)情感与语文学习: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4)意志力与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重要条件;增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
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
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的字数不多于60字)
试题的价值取向:
1.在命题形式上有创意。在形式上大胆以一篇作文设计整套试卷,改革了长期以来中考试卷繁琐内容的弊端;
2.材料具有文化品味。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不是对学习结果的单一性、线性式记忆考察,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生成知识、激润情感、接受价值理念。文本内容在评价中与学生思想碰撞,实现着价值的交流、冲突、协调与融合,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展现学生对语言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特性的思考。这则材料讲了果园的主人把一些成熟的过失留下给鸟儿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爱。“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这些提示语很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认识的思考,对人奉献、助人为乐、追求和谐等价值观念的强调。3.从评价目标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是从写作主体出发提出的要求,也是自主学习、自主写作的具体体现。
4.从评价的途径上看,在这次中考中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改变了在选拔性考试中,学生仅是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学生自评的引入,既是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尊重,又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5.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这是一次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所以评价仍是用分数进行了量化,分项给分并且由三位老师大分取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语文教学论》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贯彻校训、院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性质特征与研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本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的沿革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明确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指导下认真学好本课程,对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语文教学法
我国古代学校没有单独设科,但它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包括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社会科学教育。古代语文教学先集中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然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诗文选读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如《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内容是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学习目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跻身仕途,做官食禄,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二、近代语文教学法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生剧变。1989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1900年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开始改良,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l903年(癸卯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
语文教学论教案
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页。
三、现代语文教学法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改革浪潮不断高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国民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文正式进入教材,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①小学课程名称改为“国语”,中学仍为“国文”。而中学的国语、国文教材也不统一,但都编进了一些现代文。解放区的“国语”、“国文”课本均以现代文为主。总之,现代文正式编入语文教材,并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四、当代语文教学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改经验,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语文”,并以现代文为主,组织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中文系要开设“中学语文(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两门教学法课,但是因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实验仅两年左右而中断,加上师资水平等原因,实际各校开全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北京师大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教育家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称之为“《红领巾》教学法”。
1958年的冒进,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法受到严重干扰。自1963年起,语文教学恢复生机,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草案)》又将教学法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严重破坏。l978 ① 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经拨乱反正,语文教学逐步走上正确轨道;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等十二所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至今各地编写的教材和专著近百部,取名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育)原理等。自八十年代起,改名“语文教育学”的呼声日高,论著迭出。其原因是要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要更好地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便于与世界各国学科教育发展接轨。
总之,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本教材这次修订,在内容和理论层次上作了全新的拓展,但因为是“修订”,所以仍用原来的书名。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性质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语文,又要研究教育,是一门运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以研究语文教学为对象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一、教学法正名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第六章开头指出:“‘教学法’这一术语,既用来表示有关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实践的规则,也用来表示从某门学科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该学科教学的一门教育科学,”并且还指出,“当我们谈到教学法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反映教育学本质的现象来厅待它的特征和属性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属于教育学科,部分地属于语文学科。它是研究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和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的特点
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理论性
它的理论性表现在,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揭示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它不是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局部研究,而是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现象来考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实践性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要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探源真理,进行科学抽象,作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来的理论又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语文教学法理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和提升的。
(三)综合性
它的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它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只统摄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和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任务。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愈来愈重大的影响。科技革命、教育竞争的年代,人才培养是关键,科教兴国已定为国策,这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措施。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未来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语文教学法学科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门专业课,对于培养合格语文教师、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
(一)指引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
首先是帮助高师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总结或吸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的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最终形成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能不断推出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信息、新方法。21世纪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造就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学法学科教育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三)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反映和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的事业心,肩负着重要任务。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的人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语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亲自受到优秀语文教师的影响,也使他们在与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的实际交往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进行更真切的体会。中学语文教师是塑造21世纪“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工作的好坏事关系民族的兴衰和祖国的命运。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多、困难大,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少慢差费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这些都会激励学生认真学好语文教学理论,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投身语文教学改革洪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树立起终生奉献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引申魏书生等教育家)
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建立和发展本学科的必要前提。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语文教学论教案 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中学语文教学法以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现象为学科研究对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发展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一)研究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语文教学法要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确立语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才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才有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法首要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内容极为丰富,在培养“四有”新人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法要研究语文教材、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家庭、社会语文教学的关系和规律,还要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和现代化语文教学媒体,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传递的信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法作为应用理论学科,这些方面是主要研究对象。
(三)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
语文学科的科学管理除了语文学科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育法规的管理外,更多的也是由语文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所以,本教材学生的主体性部分:针对“学习法指导”一章中进行研究,而语文教师部分则立专章,作为本学科科学主体进行重点研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学科教学论(语文)的研究方法。2.简要概括现代、当代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3.举例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 4.小组讨论: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意义。阅读资料: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语文教学论教案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宋利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汪秀艳:《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科学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同时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性质概述
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极为重要,但是又极为复杂,而且众说纷纭。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从语文学科单独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来,将近一个世纪,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解放前,有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等之争。解放后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主要观点有: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②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③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有的则偏重在工具性,有的则偏重在人文性,有的学者回避学科性质的论述,有的则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基础性、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
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说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显著的征象,一是符号性,二是民族性。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二节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它就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承载的工具和思维活动运行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它们的目的功能全都是相同的。相异之处仅在于思维是内在的、隐性的,语言是外在的、显性的。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各有自己的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甚至说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思维必须以语言作为工具,但思维不等于语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第一,要明确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人类交际的需要。人类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要认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首先是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人类健全完整的发音器官和灵敏的指挥系统神经中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动物所没有的。其次,“需要”基础不同,人类语言是一种社会需要,而动物“语言”只是本能的需要。再次,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使语言有一种置换作用,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事、景、物,动物“语言”无这种置换能力。
第三,要充分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旗语、图示、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语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三、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文字,开始有了文献记录,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语文是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语文是学习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节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言与思想情感,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文化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深广的国际背景。语文教学正在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实现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传递经验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民族通用语的教育。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一、克服对“工具性”的片面理解,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因素之一,语文教育需要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应充分认识以下几点:
1.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基础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读、写、听、说、语、修、逻、文等语文科学知识都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中特殊的子系统,对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3.语文学科需要进一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4.语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求知和探索的科学活动过程,从不知到知,从假知到真知,从略知到详知,开拓学生科学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
5.语文教学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应当采用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来证实语文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
6.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要科学,要具有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标尺。
二、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倡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对人文精神作了片面的理解。
1.有的过分强化非理性精神,以之取代人文精神。2.有的把人文精神曲解为伦理精神。3.有的以为人文精神就是文人精神。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表达层面上,语文教材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听说读写实践层面上,工具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和统一建构的,只是在具体形态功能和作用方面有所差异,如科技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说明文与文学作品就有明显区别。
(引申于漪等人的观点)思考与练习: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3.举例说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情况。
阅读资料:
1.饶杰滕:《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语文学习》,1997年第1期。4.朱绍禹:《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语文学习》,1997年第4期。
第二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使语文教学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目标概述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只有置于一定的目标之下,才能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同时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阶段保持洞察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些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制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具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第二,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三)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目标
(四)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一、教学目标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二)依据语文学科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及思想道德诸方面,按照这一结构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文知识:即知识因素,包括语言知识,非语言的语言知识(即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
2.语文技能:即技能、操作因素,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技能,具体地主要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智力:即智力因素,包括三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五种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综合力)。
4.语文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四观七因素:世界观、语文教学论教案
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这种目标体系的特点是以语文学科的知能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显然,编制者尽力以语文学科的概念和特点来诠释和编制目标,它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陶冶学生的个性等等,具有积极作用,但问题也还存在,有些目标仍然是教育目标,像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等人格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具有操作性。
(三)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思想情操因素、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三维。
思想情操因素主要指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简言之,是语文德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
智力发展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或一般的智力发展,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简言之,是一般智力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和创造。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是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
1.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3.听话能力:辨音,会意,记住要点。
4.说话能力:说普通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文明得体。
这种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特点是,注意把语文教学目标建立在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背景之上,既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服从于整个素质教育目标,同时,又突出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尤其是有关情意方面的目标更多表现为表现性目标。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因此,它更为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这种目标的操作难度较大。另外,在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性,以阅读能力为例,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等,主要是从形式上作区分的,如果从层级上看,也可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评价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
二、大陆、港台语文教学目标比较及评析
由于汉语本身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大陆、台湾、香港在编制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表现出了诸多相似性,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亦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特色。
现以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为例,比较和分析三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之异同。
(一)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均由初中及高中两段组成,表述明确,层级分明,但分级教学目标阐述详略不一
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教学标准目标分《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前者为初中国文教学的目标.后者是高中国文教学目标。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中学一、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四、五年级),每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又分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大陆、台湾、香港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阐述都比较明确,在每一阶段教学要求上,大陆、台湾、香港都提出了几项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大陆在各项要求提出之前,还集中阐述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两段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例,它提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标志性目标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次,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篇或段。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词典。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
香港在中学两段语文教学目标中虽标出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其实辅助目标 1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只是一种弹性要求,缺少对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阐述,由此可见,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但对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阐述完整,而且要求较为具体。
(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较为相似,大致分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但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相对完备
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基本上由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尤以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最为清晰、完备。它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其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智力是深化目标,而进行思想道德目标则居于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台湾和香港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虽列出有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智力及思想文化目标,但其间关系却较为分散。
(三)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能力目标基础,但重点和要求不尽一致
大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在现代语文,其中读、写为其核心。读的目标提出了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的能力则提出了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能力;虽然也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仅限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的国文课程标准中,培养语体文的读、写能力是其中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较高的文言文的读、写要求,尤其是写的要求目标。突出有关“书写”要求,这是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中所没有的。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为例,它提出读、写的目标有两项:“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指导学生精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提出的读、写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语体文的读、写能力。与大陆、台湾有关目标的不同在于,它提出了运用语体文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能力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日常应用的讲述和写作上能有条理,不犯语法上的错误”;“培养学生欣赏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的是:“训练所有学生能
语文教学论教案
阅读普通文言书籍的能力”;“训练所有学生能作通顺语体文,部分学生能运用语体文创作文艺作品”。这些要求比大陆和台湾都高。
(四)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思想道德目标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内涵差异较大
大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如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台湾的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如国中提出“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香港较为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如中学第一阶段国文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推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认识,例如哲学思想、术、道德价值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意识形态不同,造成思想道德目标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美国行为主义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是用可见的行为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因而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
语文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与自然学科内容线性排列有着根本区别。同样一篇文章,往往既可以作为课文编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可以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材内容编排常常表现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目标无须编排,相反,它恰恰说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编排的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从语文教学整个目标体系建立看,只有在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控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要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语文教学论教案
建立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体系的总纲与指导思想所在。总体目标应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阶段目标则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从初、高中每一阶段人手,又依次可划分为学年的、学期的、单元的,直到课时的教学目标。总体目标统摄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指向总体目标。其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及每册之间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总之,只有在对整个教学目标作出通盘规划的基础上,才能使各级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检测学习的作用。教学目标要明确,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要确实起到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及供师生操作的作用,还必须使之做到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严密,能充分反映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分布情况;目标的序列性是指把语文看作一个教学整体,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需要分成若干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突破教学一个方面,阶段之间又环环相扣,形成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目标及训练序列。如果说目标的科学性主要是就知识、能力及智力价值而言,那么,目标的序列性则强调其分布及操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立目标时,只有做到了目标的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关系,明确要求,使教学过程趋于合理和优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正因为教学中那些没有被预料到的、没有辨认出来的潜在目标的存在,才使教学充满了丰富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这一事实表明,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决不能死抱住目标教学的模式,否则,不但束缚和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及自己的特长、经验,对预定的教学目标作适时的补充、调整,使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同时,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适当留有余地,使目标保持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志向,不断拓宽知识面,否则,就会制约学生语文技能及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分类分级,科学安排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上三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更进一步,在每一领域内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需要及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分级安排,才可能使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首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认知、技能、情感的目标;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从语文学科目标的实际看,更要突出认知目标的作用。前面说过,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定目标不是为了理想化,而是为了付诸实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其全面、合理,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语文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将目标指向教育方针。比如,在制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就应该考虑三部分内容:(1)认知目标,包括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知识与语文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两大方面的目标;(2)能力目标,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目标;(3)情意及道德目标,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这些目标,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有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上的显性认知目标,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隐性的情意目标。显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前者应该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主要方面,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后者,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审美因素和道德因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形式的目标。陈述课程及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即行为主义目标、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行为主义目标主要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①展开性目的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②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 ①②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同上.87
语文教学论教案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①三种目标取向各有优点,也各有缺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然而,有关思想情感道德等目标,则很难用外显行为来表述。展开性目的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同样很难用外显的行为使之落实;表现性目标顾及到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却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千变万化,因此,仅仅以行为主义目标来陈述和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确立行为主义目标为主要方式时,把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这样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更趋于完善,对教学更富有指导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运用行为主义目标的形式;当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时,运用展开性目的的形式;而当阅读及写作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时,则施以表现性目标。通过三种目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从识记、了解、理解,到掌握、运用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体系特点,同时,又要注意使各类教学目标表述准确具体,使目标保持在适当的密度和程度上。
三、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明确的目标是编制教学程序的前提。语文教学必须置于一定的科学目标之下,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必须付诸实施。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心智、情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经过分级分类,合理安排之后,要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还需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第一,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目标来自于对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等科学准确的认识。它应该符合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某一学程内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等等。事实上,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目标应该是反映教学内容的纲目,抓住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能纲举目张。
第二,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以量化。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知识点分解出知识、能力及智力等各项具体目标。为使目标便于检验 ① 同上.88
语文教学论教案
和测试,对于思想道德情感等目标应提出较为具体的定性要求,但无需人为的、量化规定;而对有关语文知识性及能力性目标则应该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诸如目标的数量及目标呈现的顺序等,均应精确性的量化要求,使之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定落到实处。
第三,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作定向、定度及定量控制,要将教学活动规定在既定目标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其次,当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行为变化,随时获取有关目标的反馈信息,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方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对教学活动相应的反馈指导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有时还需对目标实施检测,以便使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但并非越细越好,也绝不能千篇一律地固守行为主义目标模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认知目标组织实施是可行的,但对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意蕴则要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领悟、揣摩等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事实上,这些都很难用行为主义目标模式来测定。
建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不能贪多求全。为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应该使教学目标保持适当的密度,并使语文教学目标控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等)思考与练习:
1.目前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主要有哪几种? 2.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的重要性是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的教学目的 阅读资料: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哲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2期。
3.范会中:《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2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第11期。
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掌握语文教材的作用及使用原则,重新认识当代语文教材的特点,也要掌握钻研语文教材的要领。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材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大纲
新中国建立之前,语文学科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呈无计划的状态。建国至今,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制订过多次,发行过多套语文教材,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
一、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大纲执行国家的教育计划,反映教育方针对本学科的要求,体现出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
大纲应反映当代科学的成就,并根据学科特点,对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作出整体解说。
大纲应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继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学科科研的纵深发展,大纲应主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一)建国以前语文教学大纲演变简介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从先秦到晚清,私塾蒙馆没有严格的学段划分,文史哲综合教学熔于一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年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诞生的一年。该章程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可以说是课程纲要的前身。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词、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这可以说,国文科的教学大纲的雏形。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话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l916年又公布了《国学校令施行细则》。
1923年开始实行新学制,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由叶绍钧(叶圣陶)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包含了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等条目,附有“略读书目举例”。高中国文科的教学要求概括起来是:①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②提高使用古书的能力;③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④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以后有1929年国民政府大学院(以后的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l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的《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1936年修订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以及叶圣陶拟定的《实践国语课程纲要》、穆济波拟定的《高中必修本科国文学科课程纲要》,主旨大体相近,只在原基础上增减一点。
在解放区,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曾拟订了一个《实践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在1948年草拟了一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对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了两项目标:
其一,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在学生的情操和意志方面,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随时准备去克服困难战 2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服从公共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二,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他们用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智能。
此草稿总结了一些传统教学经验,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很明确,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课程计划的沿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第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中,对语言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标准作了说明,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虽然不是大纲,但已为后来的大纲所肯定和继承。
1951年3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各科教学大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强调各级学校要有内容完备的语言课程,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l953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相继制订公布,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如文学课本和文学史知识编排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文学理论也按系统传授;强调了教学的思想性,而且知识覆盖面广。从此语文教学结束了无格、无序、无计划的状态,纠正了重道轻文。但过分强调了文学与汉语的系统,偏重纯文学教学,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当时师生的实际水平。用了三个学期,1958年秋即停止使用。l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汉语和文学还是合并为语文。确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1.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l95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了中学语文通用教材编写问题讨论会,提出了“独特”、“统一”、“通过”三个概念。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是
语文教学论教案
向学生进行关于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要坚持“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语文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教学要求是:“实践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得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大纲使用了三年,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学无纲可循,无本可依,语文课实际上被取消了。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1980年修改的基础上,l986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总结,从根本上弥补了过去的主要欠缺,并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的要求。大纲前言阐明了语文科的基础工具性,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指出:“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要求,德育目标中加上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大纲去掉了“语文知识短文在各年级的安排”的“附录”,将其中有关内容分别列人大纲的第六部分——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修订,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段话放在开头,指出“语文教 2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目的”的末尾加上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把“思想教育”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降低要求是调整的重点,教材篇目减少了,在写作能力上,初中用“简单”限制了各种文体的写作,高中以“一般的”代替了“比较复杂的”。阅读文言文和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这个大纲仍然是一个过渡性的大纲,嗣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语文教育大纲相继问世。
三、语文教学大纲
(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早在80年代,国家教委就着手编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近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于2000年秋季使用,主要变化有:
1.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
大纲对语文性质、语文教育作用和语文教育的指导方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注重语文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防止“纯工具性”的偏向。新大纲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调整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系统
大纲把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并成“教学内容和要求”。原有48条“能力训练”和l9条“基础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网络,过于纷繁复杂,实践证明利少弊多。现在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的顺序排列,简化为22条,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作了调整。同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培养语感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3.增设“教学评估”与“教学设备”的内容
大纲力图矫正时弊,走出题海战术、获得分数第一等应试教育的困境,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
语文教学论教案
内容。新大纲提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评,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语文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注重语文教育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了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教学设备”增加了对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的要求和对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要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的需要。
4.取消基本篇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原大纲规定有基本课文篇目l08篇,此大纲取消了这一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包括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规定了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10部中外文学名著。(*高考背诵50篇)
(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于1997年起在局部地区试验,2000年秋正式实施。新大纲包括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及附录。大纲不再列出基本篇目,但附录中有:“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新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对语文能力提出了量化的要求,如默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l0部以上;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要能写600字;作文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新大纲规定,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各类高中生共同学习的,在高
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修,在高三开设;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提高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自主选修。活动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文学社团等。
大纲增加了“教学评估”,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着重
语文教学论教案
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指出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大纲增加了“教学设备”,指出:“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教学辅导用书”,“配备一定数量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大纲提出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前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在行动上。
1.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5.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大纲的学习和贯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冲出应试教育怪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原则,注重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引申:
四、我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