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家长教育方法(优质10篇)

2024年家长教育方法(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0:02:36
2024年家长教育方法(优质10篇)
    小编:zdfb

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可以借鉴他人的总结经验,但要保持个人风格。以下是一些项目总结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家长教育方法篇一

1、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少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不完成现象加以纠正,加强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学育人,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4、组织好每节晨会及班队会。

5、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6、培养学生爱护公物,自觉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

二、具体措施。

1、抓紧40分钟课堂质量。

积极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针对上学期作业质量、及完成率不高的情况,制定作业收发负责制度。由小组长负责催收作业,监督作业情况,统计未交人名单,再交给课代表汇总。

每次作业未交者都将做记录,展示在作业完成情况表格内。并扣除相应的五角星作为警告,让学生明白按时完成作业的重要。并要求作业完成上的认真、工整。

2、深化文明礼貌教育。

利用班队会,升旗等时间,深化文明礼貌教育,同时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文明,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3、每周进行一次个人卫生评比。

评比内容包括学生每天穿戴整齐,仪容整洁,勤剪指甲,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看见纸屑要捡起,保持教室地面整洁及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学习用具等。

4、经常与家长沟通,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习习惯。

5、利用课余开展有益活动,培养学生课间文明休息的良好习惯。

6、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小干部,能做老师的小帮手,并在班级开展“值日班长”。

给学生体验自主管理班级的辛苦,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三、活动安排。

1、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着重对学生进行以“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帮助人”的文明礼仪等养成习惯进行教育,诵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小组背诵评比等形式进行。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学守纪的道德情操。

对学生进行“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教育。

3、对学生们制定出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内容有《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懂得如何守法。

4、安全,理想教育。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在校内、校外及外出时应如何注意安全,形式有黑板报,讲解等。

(2)珍惜时间:畅行未来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

5、复习考试假期安全教育。

(1)考前如何复习,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轻松考试,愉快度假期。

(2)假期安全教育,主要有对人生安全教育,合理安排假期学习和生活,做父母的好帮手,对学生进行片区规划管理。

家长教育方法篇二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为子女选择、树立榜样呢?要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读书等方式宣传并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响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应成为孩子学做人的准则。要使孩子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响、感化、引导孩子。

家长还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龄人中,在班上的同学中,为孩子寻找学习的榜样,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亲切感。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龄伙伴,有着比较相近的的生活经历,同伴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孩子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学习的劲头。但是家长切记,不能专拣同学的优点、长处去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短处相比,更不能借机去讽刺、挖苦孩子。家长如果常说:“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让我伤心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极作用,让孩子产生反感。正确的`做法是,抓住时机,启发自学,增强自信,乐于学习。

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

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

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学会交谈。

交谈的质量,跟交谈的艺术有密切关系。交谈,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地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物则诲”,所以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一切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以孩子能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跟孩子一同活动的艺术。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是最为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心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乐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表扬、奖励的艺术。

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也是很有学问的。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选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家长要把握住表扬、奖励的时机。孩子兴奋起来,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该表扬、奖励的时候要及时,使他们良好的表现得以强化,得以巩固。如果是马后炮,就会削弱激励作用。

再有,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另外,表扬、奖励,家长的态度要真诚,最好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近几年,有些“学者”把“赏识教育”称为“万能的教育”,并且说:“赏识孩子时,可以无中生有。”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想用一种教育方法取代所有的教育手段是不科学的。

向孩子道歉的艺术。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会发生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实在也是家教的艺术之一。

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是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家长做了错事或错怪了孩子,是应该主动道歉的。这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更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父母的威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高,还会使家庭中形成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气氛。

当然,家长道歉、认错,特别是向孩子道歉、认错,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不敷衍,不找客观原因,真诚地去求得谅解。

宽容的艺术。

宽容是指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他们没有过激语言的斥责,也没有穷追不舍的追究,这都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冷静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举个例子来说明:

列宁8岁时,随母亲去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当时无人看见,查问原因时他害怕也没承认。细心的姑妈猜着准是淘气的列宁打的,不过妈妈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儿子民中萌发羞愧感。三个月后,妈妈亲昵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欲有所言,不料列宁失声大哭,讲出了打花瓶的事。妈妈安慰儿子,并宽容了他。妈妈知道儿子在这场内心的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可见,宽容的确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应用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认识,并深感内疚、悔恨时方可运用宽容手段。

家长准备原谅孩子的过失时,应该从表情上、语气上使孩子感到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很痛心,并相信自己能够悔改。如列宁母亲对列宁的抚摸,甘地父亲的热泪,都是对他们极好的教育。家长不可取无所谓的态度,使孩子如释重负,没有压力,缺乏改正的决心。

宽容,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而这种习惯和品德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才能产生和巩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干好,就再不让孩子动手参与了,允许孩子去干好的事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宽容。

宽容,绝不等于放任、撒手不管。宽容是积极的教育,旅途是家长失职的表现。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运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点错,就全盘否定孩子;批评今天错,还带着以前的错;一分的错,总是当十分的错来批评,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缺点,要弄清情节,弄清原因,恰当估计错误程度,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横加指责,乱上纲,乱扣帽子,乱分析危害。如果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问题解决。

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增强教育意识,讲究批评的艺术。

家长教育方法篇三

第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在幼儿阶段,不需要孩子识多少字,数几个数。让孩子们多动手、动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教他们穿鞋子。让孩子先脱下,然后跟着老师的指点,一步步做,分清哪只脚该穿哪只鞋。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

第二,感知认识和安全意识。

生活中经常怕孩子碰到暖壶。老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杯热水(不要太烫),让每一个孩子伸手试一下,然后告诉他们这就叫“热”。太热就会烫伤,暖壶不能碰,不能玩。同样的例子很多。这样孩子们的认识更深刻些。

第三,礼貌、谦让,要有同情心。

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对人要有礼貌,不讲脏话,懂得谦让。幼儿园的滑梯、蹦蹦床,玩的有顺序,不抢,不打。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条件较优越。在家地位较高。事事宠着,顺着,心中只有自己,缺乏同情心,不合群,不会关心别人。这样下去会变得很孤僻,自私,不但影响身心健康,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不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至关重要。

家长教育方法篇四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自学考试与成人高考、普通高考不一样,自考院校学生与普高在校生也具有明显的不同。

本文对在自考院校学生特点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激励自考生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考学生自考院校激励探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教育激励的研究,认为教育激励就是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

激励是教育固有的构成要素,没有激励的存在,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都不可能,激励是教育效率的基本保障。

学校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和特长;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班级关系更加团结、有凝聚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从而形成竞争和谐的氛围。

自学考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制度,帮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是自考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它又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有别于学校教育。

“宽进严出”是它的基本特点,即学生入学不需要条件,只要考试合格,就可获得相应学历证书或非学历证书。

这与其他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有根本不同。

除此外,自考院校还具有学习目标明确、生源差异明显、纪律散漫、学生归属感差、尊师重教意识淡薄等特点。

作为自考院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对在校自考生进行有效激励,使学生能在努力通过考试的同时,其能力、性格等也能得到提高与完善。

但是就目前而言,自考院校的激励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激励目标与方式单一。

自考院校的激励都是围绕着自学考试而设置,目标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通过率。

为了提高通过率,普通高校设置奖学金等常规奖项的激励方法不可行。

自考通过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实施成本较高,加上激励措施需要有吸引力,寻求到实际且可操作的直接奖励应用于学生的刺激通过率的办法较为困难。

只有从其他方面激励学习积极性,如给予高于平均通过率的科目教师奖励。

少数自考院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少量的奖项以表扬激励学生,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开学院为例,其激励方式主要是物质奖励,如给予单科成绩超过85分的学生100元奖励。

这个奖项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难度较大,奖励金额太小对于学生学习动力激励不足。

自考院校对于考试成绩一般,但平常表现好如全勤同学、或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却缺少鼓励。

(二)情感激励不足。

有研究表明情感在改变人的态度时比理性诉说更有影响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光靠晓之以理还不以行,还需要动之以情,也就是通过情感的激励来完成。

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建立情感的主要场所。

课堂上教师要表现出尊重和理解学生。

许多自考教师把自己简单定位于传授知识者,单向交流互动少,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或者有的教师无视具体情况具体内容,空泛敷衍地表扬学生,这实际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

学生素质差不是课堂效果不好的理由,教师需要在理解自考生素质相对差是客观而非主观愿望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才会顺畅,效果才会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自考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动力不足,教学之余的情感沟通变得较为奢侈,更别说通过课后的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动向等进行一定的观察与了解,从而建立情感的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激励。

(三)缺乏兴趣激励,缺乏实践教育。

自考生就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考试,获取相应文凭的证书。

学习兴趣谈不上,及格万岁的心理非常普遍。

而兴趣是获得学习成就感的动力。

没有学习成就感的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会自发自觉学习,自然学校的学习氛围也欠缺。

下课之余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要不宅在宿舍(上网居多),要不回家,对于校园的活动或举办的实践活动也不积极参加。

对参加实践活动或技能锻炼不感兴趣的原因,与自考院校过度重视通过率,对学生活动缺乏有效管理、没有相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有很大关系。

有的不感兴趣者,是因没有认识到实践对于未来求职发展的重要性,这与较少开展实践活动或未能鼓励学生参加活动有关。

学生能量在学习和活动中得不到释放,内心空虚,容易产生偏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思想道德激励欠缺,惩罚机制有待健全[1]。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这三大主义是现时代学生的一个特点。

与此同时,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学校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因此自考院校学生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激励。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自信、自律、有责任感、具有团体意识的个体。

而重成绩轻品德,这是自考院校的一个通病,对于思想道德的激励自然不足。

在其影响下,自考院校学生迟到、早退、缺勤、旷课、上课说话、打架现象较为普遍,当然这也与缺乏严厉的约束与惩罚机制有关。

许多自考院校为了获得短期利润,缺乏对不良作风与行为的惩罚,自然刺激了更多的所谓勇士。

要使自考院校改变以上状况,除了要持续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管理也要同时进行。

这两处不足是学校学习氛围、课堂纪律、考试情况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为了把自考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针对目前自考院校的激励现状,我对自考院校的激励教育建议如下:

(一)激励要有差异性[2]与可行性。

自考院校生源没有限制,学生学习基础、能力、背景差异明显,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学习状况、能力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多种类别的激励和目标。

比如对于学习能力强且好学者,单科高分奖或者全省最高分奖可有效激励;对于基础差能力弱者,可设置全勤奖、课堂表现奖等鼓励其表现;对于无学习动机,求学在于体验或只为打发时间、应付家长的,可以着重在技能、活动、实践培训方面鼓励,如设立演讲或口才奖、才艺展示奖、企业赞助合作的宣传或销售奖等;为了促进通过率,可对于一次报考科目数达到4科且全部通过者给予奖励;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论是品学兼优的还是资质平庸的学生,都可在对其学习和能力、素质等各项考核后,设置免学费等晋升激励或校长推荐机制。

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相应的激励方法,或者交互使用这些方式,如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学校激励、家庭激励和社会激励结合、企业奖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等多种激励方式结合。

只要方法合适可行,实施公平公正公开,激励就能发挥最大效用。

如果流于表面形式,或者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这不但增加了学校成本支出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学生对学校失去了信任与尊重。

(二)激励要有系统性,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学生激励按内容可分为学习激励、技能激励、思想激励三大块。

这三方面要有步骤、系统地进行。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对于学习激励,在围绕通过率、高分奖设置的同时,可增加一些学习标兵奖、学习竞赛奖、专升本晋升激励等;对于技能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在现在企业的人才标准中的权重并不高,有社会实践经验(主要来源于实习、兼职、学生干部等)和综合素质高(来源于英语、计算机、交际能力、职业道德等)的学生更加青睐,因此要多树立高科技人才榜样,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获得实践所需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思想激励,要意识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持续地进行。

学校往往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内在激励,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以何为荣,以何为耻,缺乏对“优秀、先进”的心理认同,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思想决定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责任感与反省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而成长进步。

应该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激励方案,整个校园积极的学习氛围就会形成。

(三)激励要注意群体效应。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人在生理、安全获得一定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会产生社交的需要。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在的群体的影响,而且所在群体与其关系越紧密越有激励性。

因此除了对个人进行激励外,对团队的激励也是必需的。

就学校而言,对学生影响比较直接的团队单位是班集体。

可设置系与院优秀班集体两个层次奖项进行激励,评分标准要公开公平,评选过程要量化公平,而且奖励一定要有吸引力。

除了班集体团队,院校的社团组织也是非常有特点且有活力的组织,要鼓励其竞争,通过竞争选出最有潜力与最佳社团奖。

通过这些激励,有助于形成一个乐观、团结、友爱、互助的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也会自觉地关心、尊敬、尊重、体谅他人,学校自然会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凝聚和谐的景象。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团体都应支持和保护,对于与学校目标一致的团体我们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与学校目标不一致的团体我们要教育、引导和争取,必要可采取措施改造。

班集体与社团其实是学校的一个缩影,为了使激励有效进行,学校的班委与社团干部的选择非常重要,他们有威信,影响力大,学校要在其自由产生发展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监控,督促其健康发展,从而使院校充满创新精神与青春活力。

(四)要重视情感激励。

尊重是学生乐意与学校或者是教师沟通的前提。

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尤其是在制度的建立、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方向上。

真正的尊重来自理解与信任。

学生心理上还尚未成熟,行为表现比较自我、任性、不够体谅他人,教师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理解,要认识到“不成熟的思想与行为”这是青年学生的必经阶段。

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成年个体来对待,对课堂学习、生活问题、未来工作的探讨,都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和他们进行交流。

作为与学生的最直接沟通者,教师要经常询问学生的情况,以表示关怀与重视。

要注意到现在由于网络的盛行,学生人际沟通更加匮乏,更加需要理解和关怀。

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在优秀教师等奖项评选的标准中要加大情感的权重,或者量化班级指导教师的沟通时间与地点,以督促效果。

亲其师而信其言,接受是教育的前提。

学生喜欢教师,会积极来上他的课,且对其所传授的知识会更为关注,可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学长选拔也是情感激励的一个有效手段。

年龄相仿,境遇相似,交流没有压力,更能敞开心扉,从而鼓励师弟师妹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选择合适的学长作为情感激励的补充方式,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五)激励要注意适度和反馈。

激励也要有“度”,激励不足,学生缺乏动力促进期望行为的产生;激励过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恶劣,如将激励性评价等同于表扬[3],对学生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地给予表扬评价,表扬越来越多,赞美成灾。

这些行为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反感,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恶劣评价。

自考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年龄性格差别大、学习动机区别明显,因此对于不同学生的激励应有不同。

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多给予实质性的具体化的表扬,对于自负的学生要多指出一些不足与问题。

按照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两种。

通过表扬、赞赏、物质奖励等正强化可以激励学生,但是由于人们的期望值会更高,正强化固定常规地进行就会失去原有效果。

因此要不定期不定量地进行,根据效果反馈不断地调节正强化的方式与强度。

同时,对学生的行为只表扬不批评不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还会屡次发生,为了使这种不良行为削弱直到消除,需要通过批评、罚款、降级等的负强化。

而负强化则与正强化相反,需要连续固定地执行,才能起到警戒效果。

不管是采取什么激励措施进行激励,都要进行反馈,实施反馈控制。

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不断地调整措施或强度,以达到目标。

(六)进行人生规划,建立理想激励[4]。

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而且规划越早越好。

学校通过开展人生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在理想目标的自我激励下,自觉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并且改变学生唯成绩至上的片面观点。

因此,学校在入学之初就要灌输人生规划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性格、兴趣尽早做好人生或者是职业规划,使学生尽早具备相应的实践意识,自觉产生并强化未来发展所需的自我激励水平,从而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地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

这种自我激励比起外在的激励是更为有成效的。

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激励,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前来演讲,或者树立学生榜样以激励学生,当然成功人士与榜样的选择要贴近自考生的环境与特点,才能引起共鸣;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互动,让学生加深对社会认识,加强对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学习的兴趣和掌握技能的决心。

最后,引用哈佛大学的维康·詹姆斯教授的话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正确、充分地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

”因此,自考院校要通过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从而实现其综合发展、面向社会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家长教育方法篇五

一、讲授法。

是家长运用口头语言向孩子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讲明事理、阐明道理、系统地连贯地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于讲明一个知识和讲清一个道理。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重在“讲”上。

二、谈话法。

即家长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方面的知识与孩子交谈的方法。谈话法气氛轻松,利用孩子畅所欲言的特点,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或掌握知识的情况。谈话法一般同讨论法结合使用。具体方式有交谈、说服、疏导、提问、讨论、等,重在“谈”上。

三、激励法。

是家长运用一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激发、鼓励其正面行为的方法。具体方式有:表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或进步给予正面肯定;奖励,对孩子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赏;定目标,给孩子定出可行的目标,让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惩戒法。

是家长运用强制手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的一种方法。具体方式有:批评、训斥、罚站、关禁闭、打耳光等。关禁闭、打耳光是制止正在发生的并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时,才能采用。惩戒法不宜多用。

五、游戏法。

即运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孩子的知识的方法。游戏法的具体方法有:单人游戏、双人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读写游戏等。

六、示范法。

即为孩子提供示范、榜样,让其模仿、学习的`方法。具体方式:身教,即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孩子;榜样引路,即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或孩子身边的先进人物,同伴中的佼佼者来教育孩子。

七、练习法。

即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以形成技能、技巧,掌握学过知识的方法。具体方式有练习、复习、实践等。

八、直观法。

家长让孩子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要学习的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具体方式有:观察(可分为一般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参观、电化手段(电影、电视、录像等)、实验等。

九、暗示法。

即家长通过语言、手势、表情、暗号等,对孩子的心理过程加以影响,使孩子的心境、情绪、意志、兴趣等发生转变的方法。具体方式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等。

家长教育方法篇六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2、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常说,学习靠的是兴趣。然而,兴趣来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之心,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出我们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正如小狼一样,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很多东西。然而,我们常常没有那样的开阔眼界,当他们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时,容易被我们呵责。

最终,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减弱。好奇心,可以说是跟注意力、反应力有关的东西,人一旦对外界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对外界的反应也就变的缓慢起来。先不要说长大后的创造力,单是在竞争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存会受到挑战。

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

3、强化定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4、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积极期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在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

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5、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比尔老师的课堂里,他布置了关于未来理想的作文。罗伯特同学描绘了一个200亩牧场,以及在这个牧场里纵马奔驰的情况,并为自己的设想画了一幅牧场图。

比尔老题给了一个f的评价(即差的评价)。罗伯特满怀希望,却没有得到好的评价,他问了老师。老师的回答时,太不切合实际。因为罗伯特的父亲只是一位驯马师。他要求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就可以给出一个好成绩。罗伯特思考再三,并没有那么做。

多年来,这个f作业,就成了激励他的动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比尔老师泪流满面,要知道,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机关干部没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场的上级,局长回答: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便回答这个问题。

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当西方老题努力挖掘学生的想像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经实现。没有很多失败的尝试,哪来今日的神话呢。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6、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冷冷的、张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

南风胜利了。那么,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错误,只要悔改,总可以回头。当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的说:这真是个漂亮的牛奶海洋。并进而告诉孩子,牛奶海洋虽然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净了,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拿牛奶方法。

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要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当女儿穿着很前卫的衣服时,作为母亲朱迪非常担心并且不认同,因而她说教了很多次,但并没有解决问题。

于是她深入学校,发现,学校里大部分学都是这样。于是她跟女儿约定:你可以还这样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时候,可得穿的正统点。这对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圆满解决。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这正是商人世界里的双赢法则。我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哪怕是错误,而不是为了生一时之气,而让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凑效呵。

7、自然惩罚法则: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用我们的话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过失,不可能由别人来承担。

这个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是: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如果他觉的少穿一件好,就让他冷着吧。他自己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深刻。

约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带饭,妈妈也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在他忘了的时候,她怕约翰饿着,就给他送过去了。有一天,妈妈知道了自然惩罚法,她跟约翰说,今天可别忘了带饭去学校,妈妈今天很忙,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饿肚子了。

约翰答应着,饭却还是依然忘了带。他打电话给妈妈,撒骄着磨着妈妈,妈妈还是决定不管他。于是,约翰饿着肚子过一下午。回家里,约翰生着气,妈妈还是不理他。后来,他终于能做到不忘记了。

8、尊重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鲁迅先生说过: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尊是人生要学的第一个原则。在一个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

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与9个月到3岁的幼儿多交谈,他长大以后会更聪明。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显比别的孩子高出许多。

当孩子迟到时,妈妈了解到,原来孩子是为了去河边看日出,妈妈告诉孩子“日出很美丽,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时也告诉孩子“日出太美了,时间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并送一块表,从此孩子再也没迟到过。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9、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人有无耐心,表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个是,能够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这中间的区别的就在于,一个不等,一个可以等。这个等,就是耐心。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成长跟踪实验”。

他在一个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并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

有些儿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如唱歌,说话,甚至睡觉的方式,敖过了于他们而言漫长的20分钟。经多年跟踪,他们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他们仍能够等待,在各方面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获得了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也更多的表现了,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而选择逃避。

有一个“三分钟游戏”。孩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游戏、看电视。爸爸找来一个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这个沙漏。爸爸跟他约定:这个漏斗是古时的计时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三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开始几次,孩子根本没看书,而是盯着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气馁,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视线转到书上来。再多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要求延长时间,但爸爸坚持只看三分钟。

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动去看书去了。三分钟,正是适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家长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呵。

10、感觉剥夺: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者带上半透时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用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在他们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

被实验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进行产生幻觉,连续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像: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虚、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很多家长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险等,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里,这样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

11、路径依赖: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选择了一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路径依赖”。好的习惯就如路一样,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一头大象,只需一根细绳子就可以拴住;一头小象,既需要用铁链;这就是强制的培养形成的习惯。好习惯就是一个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的到,不等于能做的到。

从前一位穷人,捡到一本书里,说有一种点铁成金石。他按照书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寻找点铁成金石。他为了辩别是自己曾找过的石头,将那些普通石头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块点铁成金石,他习惯的就扔到海里。

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无法再找到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习惯。一个好吃懒做,好睡懒觉的人,很难做的到勤奋学习。

12、倒u型假说:给孩子适当压力。

一个人一点都不兴奋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把事做好的动力;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会让他无法做好事。适当的压力,保持轻度的兴奋,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倒u型假说,论证的是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的关系。压力太小,没有动力;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这个状态的人工作效率会很高。

有一个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对小和尚一再强调不要把油洒出来,否则罚做苦工一个月。小和尚打油回来一直这么想着,结果一紧张,油还是洒了出来。

我们平时也有这种习惯,你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一个人去做,可能会做的比较好,因为旁边没人,就没太大压力,旁人一多,你利索的事也做不好,这就是旁人对你形成压力。

这就是心理素质不够好的问题,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谨慎,才能更好的发挥。有一个心理暗示的故事:一个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们的巫师,只要是他说的,人就会朝着他说的方向发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

后来一个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正是人们过于相信巫师,他的话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压力也会得到合理的利用。

13、破窗理论: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斯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富人区和穷人区放了两辆一样的车。放在富人区的车,是完好无损的,过了一个星期,它还是那样;在穷人区的那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没过一天,就被人偷了。

后来,他把那输在富人区的车打破一块玻璃,没过几个小时,就被人偷走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个试验为基础,提出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爱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是环境影响的作用,而家庭环境,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一个秀才,因为临考,带着快生产的妻子去赶考,中途劳顿,妻子临产,正好一家铁匠家妻子也生产。

两家孩子同时同时出生。多年后,秀才的孩子顺利的考上秀才,而铁匠的孩子竟也做了铁匠。这种家庭影响现实中,例子数不胜数。家庭教育,也就显示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所以,得反过头来,用这些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14、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要趁早。

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天赋递减法则,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的越多,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在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

有经验的渔夫说,现在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撒网的人少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在读书呢,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这也就能解释,巴西虽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却很多的事情了。

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潜能递减的现像。

15、超限效应:不要过多的批评孩子。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他准备多捐点钱;十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的讲,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钱了。牧师终于讲完冗长的演讲,作家不仅未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这种效应在家庭中时常发生。例如孩子错了,父母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事实上,只要孩子不要犯错过大,父母要做的是提醒,不要横加指责。对于小错误,父母应当保留孩子的面子;对于大错误,父母同样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在错误发生后,如果做到以解决方法,来代替指责,是不是更好一点呢。

16、木桶定律:让孩子全面地发展。

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理、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在管理学认为,只要不同的员工,没有优秀与不优秀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而结果如何,在于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避开了自己的劣势。

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告诉我们,我们从事某一样工作,总有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长处与短处,要提高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短处,工作就会更成功。对于存在某类知识缺陷的人来说,能力的发挥总是受到瓶颈学科的制约。

简单来说,企业中搞研发的,如果不懂市场,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能就会一文不值;搞市场的如果对技术一窍不通,就难以把自己的产品优点向客户做更有说服力的展示。一个人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让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才可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有专家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学理的学生不懂文,他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创新能力肯定不行。

父母应对孩子的“偏科”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中、小学,是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科安排也比较全面,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综合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17、手表定律:给孩子定明确的目标。

尼采说:朋友,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孩子更准确的时间,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准时的信心。它会把孩子弄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一个为标准。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同能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也无所适从。

有一个智力题目: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情况只能走救一幅画,那么你救那一幅。金奖答案是: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未必是最有价值的个,那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18、禁果效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早恋。

早恋对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班主任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压。更不应该干预,而应该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了解爱的真谛,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自己对人生、爱情、学业的感悟。

13岁的德比与艾丽斯走到了一起,一开始家长和老师都全力干涉,这反而让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后来,校长改变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不仅没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他们纯洁的友情玷污了。过后,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没有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分道扬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

加以引导,将情感转发为学习动力,这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方法。另一位故事中,父亲对孩子说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欢,说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欢一位女孩,说明你的眼界很开阔。你如果就在这里发展,你可以跟她继续来往;如果你要在市里发展,应该在市里解决这个问题;在省里发展,就在省里解决;在北京发展,就在北京解决;在国外发展,就出国解决。

在哪里发展,就在哪里解决,是一个非常好的忠告。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孩子看的更远。

19、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勇对挫折。

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谎言。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不好,她阻止了医生。

她平静的告诉拉吉夫: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谁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的承受它。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的忍受了这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时常出现,就很多挫折常常无法避免,让孩子勇敢面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更平稳。一家德国公司招聘10名职员,一位青年看见自己没被录取,悲痛欲死,回家便要跳河自杀,所幸被亲友救下。正当他悲伤之际,从公司传来好消息,他的成绩是被录取的,但电脑有误。他欣喜若狂。然而,德国公司再次拒绝了他。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担当重任。

让孩子自己多多尝试,让他们自己得以教训,这比经验往往更重要。

20、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也不是给他多少钱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状态。

布赖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是什么让他去上学的呢。他说: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师夸我的作业。

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上中学了,我已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我的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他照顾我,关心我,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就像老爸一样。在他的帮助下,我又对读书充满兴趣,完成高中课程,并考上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读书期间因参加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获得一等奖而闻名全国。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说,这就是“真爱法则”。他说: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在孩子调皮时,给他真爱,是用心的关怀、交流,而不是下结论,放任自流。

21、马太效应:让孩子自信成长。

《圣经》上有个故事。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根据各人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5塔伦特(注:这是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塔伦特。第一个仆人通过经商赚了5塔伦特;第二个仆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三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

富人回来了,对第一个仆人说:你是位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他把第三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一个仆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像称之为“马太效应”。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的存在,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绩,而这些好成贯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2、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们必须独立养活自己,这也是自然法则。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自己的孩子去公园,有很高的台阶,孩子兴奋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时候,他望了望母亲,母亲慈爱又鼓励的眼神,他终于自己爬上去了。人生的阶梯,我们不知道要经历多久,但有一点,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来爬这个人生阶梯。

因而,当我们舍不得让孩子受这个苦那个苦,如开车送上学等,谁知道,这在以后,孩子会失去多少难以学到的东西呢。没有人在孩子的未来可以帮他,只有他自己。所以,有远见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财产留给后代,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唯有他们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否则,富余的财富,让他们失去创造力,后代的后代也更难以保持家族的优势地位。

23、刻板效应:对孩子的偏见。

有些父母,总是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众人回答: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调查者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答不对这个简单问题呢。这就是“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这方面的经验,因而一下子就能答对答案。

苏东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着,就说:你看起来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着的说:你看来是一座佛。苏东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笑道:你以为你得了便宜,其实你心中想着屎就会说是屎,他心中想着佛就是佛。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印记孩子的进步。要对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

家长教育方法篇七

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则更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我的教育方法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无论是基础差异还是兴趣爱好都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潜力;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具体而详细地指导他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我发现在教育方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然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不容易。为此,我尝试着采用了一些增加趣味性的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我会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增加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也是教育方法中的一大重点。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将来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总结等方式来巩固和扩展他们所学的知识。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课堂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互动和合作是教育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互动和合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育方法中的评价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反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我经常使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课堂测验、作业批改、学习反馈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时,我注重积极正面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综上所述,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互动和合作以及评价反馈,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希望我的实践经验能够对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家长教育方法篇八

运动让孩子喜欢自己,并从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笑口常开。

开怀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让孩子身体健康、情绪稳定。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抒发他内心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常常拥抱。

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用心聆听。

用心聆听,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放弃完美主义。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不是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搞清楚他的问题。

(2)鼓励他自己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帮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

家长教育方法篇九

什么是高度?喜马拉雅山的高度或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说对了一半了,这只是表层含义,那它的深层含义什么呢?一个人的地位的高低。一个人的地位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中,工作中,社会中,还表现在家庭中。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个性是正常的,做为家长,我们不能总是以我们共性的目光去看待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是丰富的,孩子的个性是他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也是他满足自我成就感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高度而遏制了孩子的个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权利给孩子纠正正确的个性。曾经有道题目是这样出的:自来水是脏的,没洗过的苹果是脏的,而用自来水洗过的苹果是干净的。嗯?非常奇怪,为什么脏的和脏的放在一起就是干净的?我们不妨用公式来表示一下:脏水+脏果=净果,由此可推出:脏水=净果-脏果、脏果=净果-脏水。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一般我们直接用自来水洗完苹果就可以吃了,这就是共性。那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不洗直接吃或自来水直接喝。由此可见个性和共性都是不可取的,难道自来水洗过的苹果就不脏了吗?只是心理作用罢了。在这里就有可以推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脏水=净果-脏果、脏果=净果-脏水?这表示了什么?这其实是说明了一个完美的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当你想彻底除掉一个缺点时,你会剩下更多的缺点。

做为家长,我们不能一意孤行的只追求孩子成绩的进步与否,而更重要的是自我反省自己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你不要总是在抱怨:我给他报了那么多补习班,成绩就是上不去;孩子天天不写作业,总是把学习不当回事;孩子就爱玩儿游戏,戒不了……目标百分百,方法正无穷。目标既然一定,最最重要的就是方法的选择。我们的家长有一个惯性的通病就是:孩子一回来就问作业写完没有,孩子还没坐下就问今天考试没有,孩子吃饭还问考试考了多少分,孩子正在洗漱接着问今天学了点儿什么。你当孩子是什么?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关心吗?那我觉得你的这份关心纯粹是在浪费口舌,实际上,他也是在很随便的应对一下。这便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的障碍。要记住,孩子不是机器,他也有头脑。

而对于那些不过问孩子就劈头盖脸的说一顿的家长,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这不就和题目中的唐僧一样了吗。唐僧三番五次自作主张缝补悟空的衣物,而悟空在看见后急忙制止了唐僧。这样的家长,你不觉得你和唐僧是属于同一类人吗?多次的擅自做主,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收获)?不分青红皂白,为了自己发泄还是为了孩子?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却不知道孩子已经与你产生了隔阂。这也同时说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别擅自做主,因为,自以为是的人,终究(会)没有好下场(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以自我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我想告诉你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公平的尺子,而一把相同尺子,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同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这样的尺子,我们在度量别人时要先度量自己,这把尺子应该于情理凸显公平,于法彰凸显正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我们都用一把真诚的尺子来对待他人,阳光会永久充裕在生活中。

地位之高低,非于己所言。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方法百分百,目标正无穷。目标无穷大,无法亦为空。己所不欲之,勿施之于人!

家长教育方法篇十

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很难像成人那样用言语去表达,不能自我调节控制,因而父母主动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用不着兴师动众跋山涉水,在家就可以实施挫折教育。假日的郊游远足,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要做的只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利用身边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如果父母受挫惊慌失措的话,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因而父母应以身示教,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应积极应对,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幼儿如何应对。父母还要注意把身边的好榜样及时介绍给孩子,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以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孩子重树信心,疏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