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其趋势篇一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星魂战士的梦想是击退外星人。美羊羊的梦想是能够在青青草原上尽情地玩耍,光头强的梦想是把大森林里的树木都砍光。我们的梦想就是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梦。只要中国人的梦变成了现实,那么中国就是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时代的不同,中国梦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它的本质仍是不变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当我们成功的实现了中国梦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哪?我猜想:天会变的更蓝,小朋友们都有新衣服穿,民族团结,不会有战争与饥饿;大人们高高兴兴地上班,孩子们能够一块儿在草地上做游戏。科学也会有大量的改善。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完成一些现在不可能的事情。比如造出为人类服务的的机器人。让废墟在一分钟变成一栋美丽的楼房。
为了完成这些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制造出为人类服务的的机器人。让废墟在一分钟变成一栋美丽的楼房,这些成为现实。
胡藻然
四(3)班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其趋势篇二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们都在给中国今天的教育“用脚投票”。
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之现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形成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三个层面的配套改革,存在许多错位、缺位现象。
三.中国教育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改革,它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要素的改革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改革都是教育领域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涉及教育系统外部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基本领域重大改革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基本领域重大改革都是教育领域改革无法回避的背景与环境。
因此,就教育外部而言,要改变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选人、用人环境,打破以学历论英雄的制度,在招录、提拔中注重实用人才,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变革薪酬制度,建立一个真正激励人才在本职岗位努力创造业绩贡献、人人奋发有为及其优劳优酬的制度环境。就教育内部而言,一方面是推进考试制度的变革。无论中考、高考,除了考试内容的改革要导向真正着眼于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学过程只是注重死记硬背、注重标准答案的现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另一种公平机制,即让一些偏才、奇才、怪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谋求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变革。改革对毕业学生的评语,普遍推广写实评价,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转到综合素质上来。
必须对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严谨的整体的大视角的顶层设计,把庞杂而又复杂的各种关系全部放置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个视野中去认识与把握,不能随意忽略,不能任意缺漏,因为任何忽略和缺漏都会影响教育领域改革的整体性与均衡性。统筹推进,把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庞杂而又复杂的各种关系,合理放置到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整体结构中去处理、去实施。尤其是在文化观念、制度机制、育人模式三个维度上明晰节点与难点,区分轻重缓急,实事求是地确立深化改革的实施路线。
参考文献
[1]马维娜.谁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利益博弈.《中国教育报》.2013.4
[2]石中英.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教育研究》.2013.4.15
[3]周光礼.教育让社会更美好.《中国高校科技》.2013.2
[4]周洪宇.百年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2013.4
[5]任永泽.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7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其趋势篇三
揭秘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海慧中学的教改发展之路
摘 要:走进荆门市海慧中学,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课堂教学改革之风的温暖。海慧中学自2009年以来通过吸收全国优秀中学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经验,并根据自身优势创设了“合育课堂”,更加呼应其标榜的校训“还拿百川,慧泽众生”。无论是海慧中学的“阳光教育、和育课堂”,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以及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取得了重大的教学成就。成就背后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注重合育、合群、合作、合享,强调自学、互学、练习的重要性,拼弃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检测的导引作用;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合理突破;注意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臵与科学安排。下面就以这三所中学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进行比较。
一、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
泰兴市洋思中学本是一所地处偏僻的村联办初级中学。1980年创办之初,只有施教区6个村,2排平房,5个教学班,只有1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教学设备几乎全无,课桌全是借的。就是在这样“三流办学条件、三流师资队伍、三流生源质量”的情况下,洋思中学成功的创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创出了一流的教学业绩。现今的洋思中学已经是闻名全国。自1990年以来,洋思中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一直达100%,优秀率居泰兴市之首,被江苏省授予“先进集体”、“ 德育先进学校”、“模范学校”;截止目前,来自全国各地到该校学习、取经的教育工作者近百万人。
洋思中学的成功主要是来源于它所独创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学: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结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
三个环节分别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九个步骤分别是:
激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 导学:教师尽快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
互教:教师尽可能调动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班教:教师对于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同学教授;
导教: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自练:在“先学”“后教”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互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的互检互测;
导教:教师出题引导学生练习,即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每位教师编写的学生练习。
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曾是全县有名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厌学情绪浓重,辍学现象经常发生。1998年,一个原有60名学生的班级,到中考时仅剩下11名学生。一时间教师情绪不稳,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学校面临撤并。学校经过讨论分析发现,低水平的师资、近于空白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师独白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等是导致学生厌学、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痛定思痛,决定背水一战——没有能力改善教师队伍和教学设施,就从课堂教学改革找出路,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唱主角,对教学进行彻底改革。后来,杜郎口中学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敢于创新,实行多形式教学。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不断探索,提出了“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自从2002年以来,杜郎口中学的中考名次以及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的统考成绩一直稳定在全县21所初级中学的前4名,其毕业生在高中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比较突出。这种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它的“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前“三”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整体性的教学特点;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的“三大模块”;“六”即“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立体式:即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双基”、过程方法三大目标,采用多形式的合作互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容量:即以教材为基础,师生共同适度开发课程,实现教学的高效益。快节奏: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以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内容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中,“展示”模块的六个环节,其职能如下:“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海慧中学教学模式
荆门市海慧中学是一所公办学校,前身为市一中,1999年初中部独立建校,位于海慧路。在“十五”期间走过了一条超常发展之路。教学班级由原来的20多个扩大到47个,学生由1000多人增至2500多人,办学水平从原来的一所由高中剥离下来的薄弱初中部变成了全市首屈一指的强校大校,成为省示范中学、省文明单位、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我市唯一入选“中国百年经典名校200强”的学校。学校名称含义为:海纳百川,慧泽众生。
海慧中学以建设“魅力课堂”为抓手,吸取全国各地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本校的教育科研实际,创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育课堂。其内涵在于和谐育人,合作成长,学本课堂,生本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育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一下特点:
1.让“阳光”洒在每个孩子心上。“阳光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2.合育、合群、合作、合享—合作意识心意迭出。与传统的课堂模式不同,“合育课堂”的座位不是传统的“秧田型”,而是增强合作意识的团结协作的“马蹄型”。教室里激情四溢的宣传语扑面而来“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教室四周全是黑板,课桌分8组有序排放,每组五六个学生围坐,便于小组内的预习交流,教师穿梭个小组进行针对性地点拨。预习交流后,检测展示,学生走上讲台,自由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合育、合群、合作、合享的理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谐育人。
3.全新的授课模式。“合育课堂”注重小组的交流、总结和归纳,整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所讲全是引导、启发和点拨。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进行补充、总结、归纳、概括,衔接新旧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教师点评拔高,预留问题。整个课堂充满生气,张扬个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求知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提问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主人;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交流的乐园、成长的乐园……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效率的„五个最大化‟即:一是时间上的最大化。把新知识的初步把握通过自主预习放在课前完成,实现了师生课堂交流研讨时间上的最大化;二是空间上的最大化。课堂上增设了黑板,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三是互动范围最大化。以小组为单位的座位模式和以汇报讲解、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提升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范围达到最大化;四是思维训练最大化。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规律由他们自主发现,方法由他们自主寻找,思路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由他们自主解决……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达到最大化;五是能力培养最大化。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学生要经历听、说、读、写、思、问、议、评、演等多种感官体验,各种素质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训练,实现了课堂能力训练的最大化。”
4.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互动的、平等的、自由的课堂模式,其鲜明的他点表现在自由性、主动性、互动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亲和性,定位于自助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树立策评。这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充满问题探究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这就是充满阳光的“合育课堂”。
四.三所中学教学模式的成功原因的分析
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及海慧中学的“合育课堂”都取得了重大的教学成就,我们就其成功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强调自学、互学、练习的重要性,拼弃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洋思中学的“先学”环节中的“自学”“自练”阶段,杜郎口中学的“预习”模块和“预习交流”环节,海慧中学的预习交流和合群、合作、合享—“合作意识”都是对学生“自学”的重视与强调。可以说,“自学”作为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
洋思中学的“互教”、“互练”环节,杜郎口中学的“快节奏”、“展示”模块、“预习交流”、“分组合作”,海慧中学的小组交流、汇报以及实现学习效率的“五个最大化” 等环节都是“互学”的表现。“互学”就是互帮互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性,并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
洋思中学的“自练”、“互练”、“导教”环节,杜郎口中学的“大容量”、“反馈”模块、“分组合作”、“穿插巩固”,海慧中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座位模式和以汇报讲解、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提升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互动范围最大化等环节都是“练习”的表现。“练习”的目的就是巩固知识,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海慧中学三所中学的教育模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重视自学、互学、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因此,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上述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著的教学成就,与他们教学模式中重视自学、互学、练习等主体性演练是分不开的。
(二)注重知识检测的导引作用。
检测有多种功效,它可以“逼迫”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认真的巩固与复习,它可以利用检测结果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它可以激发学生提升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它可以成为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中枢环节。
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海慧中学都非常重视知识检测的导引作用:
洋思中学在其教学模式的最后两个环节即“互练”“导教”环节中,安排了相应形式的检测过程。在“互练”中,其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在“导教”中,其通过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每位教师编写学生的练习题。
杜郎口中学在“反馈”模块和“达标测评”环节,强化了知识检测的引领作用。在“反馈”模块,要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这个环节特别注意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争取达到三维目标。在“达标测评”环节,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海慧中学在预习交流之后,检测展示,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通过预习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解题,汇报成果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拓展、提升,从而形成了以汇报讲解、质疑讨论、教师引导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检测的作用不能忽视,检测组织的是否科学、频率是否合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合理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非常有力度。
洋思中学是这样做的:在其教学模式的第六环节,也就是“导教”环节,对于前五个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创设条件启发并引导学生解决;在第七环节,也就是“自练”环节,教师会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杜郎口中学是这样做的:在“预习”模块中,其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个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内容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海慧中学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了先预习,在检测展示,通过这种方式确定针对学生的难点及重点。针对重难点,小组的自由交流和质疑讨论把“矛盾”堆到最高点。那么,教师此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难点一一突破,学生从热烈的讨论之中转入教师的引导、拓展、提升,其思维得到训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学重难点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确定,这才是真正的教学重难点。
总之,两所学校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合理突破,为其教学质量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四)注意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臵与科学安排。
教学环节的设臵与安排,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顺序是否合理。经过巧妙设臵与科学安排的教学环节,可以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正是领悟到这种真谛,在教学模式的环节设臵与安排上,达到了巧妙与科学。
先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教—练”为主线,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自然规律的发展过程。“先学”中的疑问在“后教”中会得到重点的指导,这就比“先教”而“后学”更科学、更符合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在“先学”而“后教”之后,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会使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使其更深刻的印刻在学生的大脑皮层里。
再看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际上,前“三”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教学的定性要求。后“三”的“预习—展示—反馈”等三大模块是主要的教学环节之体现。其中,“展示”模块是精华之精华。因此,对这个模块又进行了细化分解,这就是“六”。这个“六”就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等。由此可以看出,该套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的设臵是层层递近、主次分明的,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与渐进性的客观过程。
最后看海慧中学的“合育课堂”教学模式。它实际上吸收了以上两所中学的优秀思想与经验,确立了以民主办学、合作创新为原则进行课堂教育改革。阳光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由自由、民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育模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其趋势篇四
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畅想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在教育改革的研究文献中,有许多术语是交替使用的,我们经常见到的有:变革,改革,革新,改进,革命等。
从这一界定中,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无论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有多么美好的构想,如果不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有着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明显不同;再次,教育变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所表达的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变化与改变,而不必然地是一种进步或改进。换句话说,教育改革的结果可以是正向的(教育改进),也可以是负向的(教育退步)。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
中国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除受国际趋势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具有内在独特的文化连续性。我国在所的“素质教育”名义下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解决的都是供求矛盾问题。在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
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又重新燃起了莘莘学子的求学热望。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其竞争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
严峻的“片追”局面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即扩大中等教育层次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普通教育的数量。国家期望通过学生分流来缓解升学压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出口只能就业,普通教育的出口就是升学,所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演变为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轨体制”。
尽管这一政策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到60:40左右,但毕竟高校招生人数有限,而且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所导致的中等教育人数总量的增加,普通教育内部的竞争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激烈了,其重要表现就是由“片追”转向“应试”。一时间,“应试教育”成为社会口诛笔伐的对象,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倡导的新目标。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是素质教育难以前行根本原因所在。在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教育部终于痛下决心,于1999年作出“高校大扩招”的战略决定,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
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战略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教育改革制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改革虽然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受内在文化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改革就缺少了共同之处。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之间教育交往的频繁,各国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相互影响也在日益增加。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从其他国家那借鉴了教育发展的经验,进而变革自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