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娄山关景区介绍(5篇)

娄山关景区介绍(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0:16:56
娄山关景区介绍(5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娄山关景区介绍篇一

2011-05-05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娄山 娄山关 长征 教学 设计 默写 大无畏 朗读 课文 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摘要: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过程:

一、...相 关: ◇ 湘教版:《忆秦娥 娄山关 >>详细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详细 ◇ 《番茄太阳》评析 >>详细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详细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断。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①毛泽东简介

②娄山关地点简介

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

4、引入课题

师简介:忆秦娥——词牌名娄山关——题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克服困难,一往直前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到本文内容,并以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读或试背,另外的同学注意纠正字音。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读。

3.男女分组读。

4.全班齐读一次。

5.全班试背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

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

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

[设计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合作阅读,疏通文意

2.指名回答

3.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

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漫道:不必说

4.屏幕出示全词译文

[设计理念:打破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四、再读广本,感诗境,悟诗情

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二大组(a)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①两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②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三、四大组(b)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问题:①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②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③想象并说明红军战士在行军和跨越娄山关时的心理活动。

2、生合作探究

3、生汇报a题,师点拨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风、长空、大雁、白霜、残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苍山、夕阳(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结合文章,品头完成填空

()的西风()的天空大雁()的叫

()的白霜()的早晨()的残月

()的山峦()的夕阳

③上句应读出低沉的语气,因为环境恶劣

下句应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胜利后心情喜悦。

④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4、生汇报b组题,师点拨

①碎,写出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快。

咽,军号声被西风撕裂,环境艰苦卓绝,突出红军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表现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从这句话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还,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和热烈赞颂。

②b组第一句应读得低沉有力,第二句应读得昂扬。

③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④指名说心理活动。

5、本文写出了作者怎样情怀?歌颂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6、配乐、同学们朗读、背诵。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深入地赏析此词的精髓,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

①屏幕出示毛泽东的《长征》、配乐读。

②说说对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将本词改写为记事文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跨越雄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景区介绍篇二

娄山关

ⅴ.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 100分)

一、基础题(1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素裹()折腰()谦逊()风骚()粉suì()lǎ()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2分)a.分外(特别)略输(差)b.须晴日(等到)顿失滔滔(立刻)...c.惟余莽莽(只)俱往矣(都)d.西风烈(剧烈)苍山(苍茫)....3.判断修辞。(4分)

①残阳如血。()②顿失滔滔。()③看红装素裹。()④欲与天公试比高。()4.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2分)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使跟他争 得面红耳赤,恐怕也无济于事。a.即 辩 既 辨 b.既 辩 即 辨 c.既辨 即 辩 d.即 辨 既辩

二、整体感悟(4分)1.《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2分)

2.《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中的“惜”是何意思?(2分)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沁园春•雪》的下阕,回答问题。1.给下阕划分层次。(2分)2.“竞”的意思是,“折腰”的意思是。(2分)

3.评论的几位古代帝王依次是(4分)4.“风骚”本指 里的 和 里的,此处指,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6分)

5.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相信你也积累了不少,请写出他的一首诗或词。(6分)

四、类文阅读题(4分)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舸()怅()遒()遏()2.解释词义。(4分)

竞: 寥廓: 主: 挥斥: 3.填空。(6分)上阕中“看”字领起的内容从 到,描写了 的景色;下阕中“恰”字领起了 组句子,展示了同学们的革命精神,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表现出 的气魄。4.分别概括上下阕的内容。(4分)

5.假如你是词中所写的革命青年,你看了该词会有何感想,试写出来。(30字左右)(6分)

赏析:该词和课文第二首均是按“沁园春”的词牌所写,意境开阔,读了为之亢奋。不同的是课文借北方壮丽的雪景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该词借湘江秋景来暗示了革命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课文最后三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而该词最后用问句作结,明确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是全词的收束。

五、中考题(18分)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第三。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④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太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2.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处,还有。(3分)3.第③段中加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3分)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4分)

培养转基因植物 → → → 提炼重金属 5.请在下边给第③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3分)6.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教学设计>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20字以内)(3分)

小幽默

点 名

某位老师接手新班级,第一堂课照例老一套,拿着花名册点名认学生。也奇怪,学生的名字有些特别:牛犇、金鑫、水淼„„一下子难倒了他,情急之下,他大声念道:“牛一群,金一堆,水一大片„„”

娄山关景区介绍篇三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1·娄山关

西风烈2长空雁叫霜晨月3。

霜晨月4马蹄声碎5喇叭声咽6。雄关漫道真如铁7而今迈步从头越8。从头越苍山如海9残阳如血10。[1]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2] 段创作背景: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鉴赏评价:“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臧克家在阐述诗格和人格的关系的时候评论说“一个人的人格和他的创作关系重大。现在有些诗人不深入生活关在屋里写诗小有成绩就高视阔步自大得不得了。诗是人的心灵表露不与时代同步人民同心能写出真正好诗来吗?我认为我们写诗做人都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的美德谦虚平易近人。有些写诗的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很淡追求名利的心很强。毛主席写诗从未想过发表他也从未想成为一个诗人。他写诗就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马背上吟诗诗情充溢于中不吟出来不痛快。这种美丽高尚的感情喷勃而出才能写出好诗来。”

孙果达评论四渡赤水说“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为此毛泽东自然刻骨铭心引以为豪。”

毛泽东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诗人

领袖(诗人 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原题为《诗人毛泽东》。1节: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最长一行--入笔诗的形式 比喻枪声-诗韵长征路-诗行2节:马背上构思--诗的内容战略谋划与战斗生活-马背行吟与意象的选择3节:刻画诗人形象与风格-细节描写-潇洒抽烟、雪天畅想 挥洒自若、想象丰富、豁达豪放诗人气质与领袖风范4节: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用代表诗妙喻-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比作一首气势磅礴的诗5节: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诗歌吟诵来比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嘹亮了东方”写出了毛泽东功绩的历史地位。诗歌看似闲散,实则笔笔关紧两面,内部结构非常严密 毛泽东是诗人,更是领袖。记述领袖缔造共和国的丰功,写出的将是浩繁的史册;倘若将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便有了一串恰切的比喻,枪声是平仄的诗韵,战地是壮美的意象,战略谋划是构思创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便是诗人最嘹亮的吟唱。短短诗行便刻画了毛泽东的神韵,概括了他一生的业绩。诗中还化用了毛泽东的许多诗句,如“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北国风光”等,多阅读积累会有更深的理解。

祖 国(或以梦为马)作者:海 子

(以梦为马,指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马,在这里是指动力,亦有希望的意思。以马这种强健美好的动物作为希望的载体,承载内心的理念和梦想,为未来的人生提供内在支持。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土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 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 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作品赏析:此诗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前二节)写诗人的基本立场。诗人是追求远大宏 伟目标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在他的一生中,由于坚执高尚的信 念,使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贫瘠无告,但他并不以此为意“物质是短暂的,它并 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所 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诗人 的榜样就是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上隆起 的那些骄子,那些怀有精神乌托邦冲功 的诗歌大师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 一样”,海子不怕生活在压抑、误解的此世界。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 二流岁月”里,信仰、纯洁、勇敢、爱心这 些烛照过人类的精神之火都次第熄灭了。许多诗人以此为借口,转而去写虚无、荒诞的诗歌,有许多诗竟成为为虚无 荒诞做辩护的东西。但海子不以为然,“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这里,有对诗歌精神的重新认识,诗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提升和救赎,它背负地狱 而又高高在上,它要保持理想气质和自 由尊严,要抵制精神的下滑。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第二层面(三、四节)是写诗人对语言 的认识。诗人是对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 ”(海德格尔语)深度沉思的人。诗人意识 到人类本质特征之-的语言受遮蔽的境 遇,澄明及提升的可能,以及通过拯救 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的现实依据,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关涉到对生存和生 命的理解。在这里,海子写出了他对祖 国文化深深的眷恋和自觉的归属感,“祖 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 上的敦煌”。这里的语言除本义外.还扩 展到种族的文化氛围这一更辽阔的“语境 ”。这些是诗人精神中代代承传的“语言 谱系”,海子要光大它们,“投人此火”,“ 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去建筑祖国的语 言”。但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 国知识界,要重新激活昔日的传统是格 外艰难的,它不仅对诗人的理解力、创 造力构成考验,对其信心和意志亦构成 考验。它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困境,并企 图在困境中生还。因此,海子写道“这三 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我也愿 将牢底坐穿“。第三层面(五--九节)是写诗人的伟大 抱负以及对苦难命运的预感。在这里,诗人强调了自己是大地之子,面对梦萦 魂牵的祖国泥土,他深深地弯下了腰。人是最易朽的,”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 速度“,但大地永存,会哺育生生不息的 生命。诗人不再慨叹生命的消逝,他欣 慰地想,死后会归于温暖的地母,”将自 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 园“。但欣慰中亦存不安,这”不安“就是 诗人感到自己的诗篇难以完成”此火为大 “的宏愿,愧对故国山河和伟大的劳动者,”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 有一身疲倦“。这种惭愧之情是高洁的、谦朴的,是一切伟大诗人共同体验到的。他们不再自我中心、僭妄地凌越于一 切之上,而是懂得永恒与短暂、使命与 宿命的临界线。

接下来,诗歌就在这种”不安“中继续展 开。”我年华虚度“,没有写出其载力与 抱负相称的诗篇,”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但人死了,抱负不会消失。于是,诗 人假想了自己的”再生“。这”再生“,不是 缘于留恋尘世的生命,而仅是为了续写 生前未完成的宏大诗篇。”千年后如若我 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我选择永恒的事 业“。这”永恒的事业“,还是写作”民族和 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 首大诗就海子而言,就是《太阳》(海 子的《太阳》没有完成,生前大致写就 了七部,即《太阳·断头篇》,《太阳·土 地篇》,《太阳·大札撤》,《太阳·你是 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 诗剧》,《太阳·弥赛亚》。他本是将之 作为半生的持续努力最终完成的宏伟理 想)。而在1987年他已进人创作的高峰 状态。在此后的两年中,他继续精进着。我们刚才说过,《祖国(或以梦为马)》有如一首谶语诗或墓志铭,他悲剧 性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1989年海子过 世了,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不完整的《太 阳·七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大 诗还是”完成“了,诗人是以生命作为最 后的启示录完成的。因此,谶语又体现 出其辉煌的一面:”太阳是我的名字/太 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 体--干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 名字叫'马'的龙“,诗人的精神氛围弥散 开去,召唤和激发了活着的中国诗人们。生命易逝,”我必将失败“,--”但诗 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毛泽东说:”理解的东西不一定深刻,但是曾经深刻的东西很容易理解"。海子或许没有要表达以上的繁琐的内容,整首诗或许都在像我们诉说着什么,而这种东西需要读到这首诗的人自己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于人生、人本身的理解。海子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记录在里面,因为他知道文字可以流传很久很久,他知道终有一天会有人读到,那时候抛去别人的繁琐的解读,只剩下诗歌的本身和他的思想。我觉得你要想读懂他的诗歌,你就去远方行走、感受、发现、体会。

娄山关景区介绍篇四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回顾学习方法可以照应整个诗词单元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白方法的运用是举一反三的。背诵《沁园春长沙》,可检测学生课后背诵情况,督促学生课后学习,同时照应到学习的延续性。]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师: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首诗歌。]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到了什么景物?他们构成一副什么画面? 上阙:西风、长空、雁、霜、冷月、马、喇叭声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说画面)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霜晨行军图。(板书)下阕:雄关、苍山、残阳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一个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幅画面,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画面。《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诗词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 上阕:紧张、沉郁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好它。(生读)师:攻打娄山关这可是一场硬仗,心情怎能不沉郁呢?然而一场激战过后,红军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读下阕)下阕:喜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担忧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娄山关景区介绍篇五

忆秦娥·娄山关

【注释】:

咽(yè):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产生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残日:日落时残存的晚霞。

残阳:夕阳。

【题解】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

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我们皆知毛泽东一生写下许多政论文和军事论文,这些大都结集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明白晓畅、大气磅礴,又高屋建瓴,说理透彻。这些文章大多创作于战争时期,有对时政的分析,有对形势的判断,有对战争的宏论,有对救国救民的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我们可知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为一位军事家的纵横捭阖。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翻开毛泽东诗词,我们更走进了他的诗歌世界,同时也走进了这位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采用旧体诗的形式,乃是因为毛泽东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经典,而他处的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又不得不让他这个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年轻的毛泽东心怀家国壮志,身历困苦舛桀,时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为离乱奔波,交织成一首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让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言为诗,又或为词,便成了他真实感情的写照和当时时代状况的折射。他的诗词基本风格便往往会慷慨激昂,气势如虹。“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贯注了作者多么豪壮的感情!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泽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更体现他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乌礞磅礴走泥丸”这样的诗句是何等的豪壮,又是何等的胸怀。

当然毛泽东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约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贺新郎》一阕怀念杨开慧,“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真情之真切,语之婉丽不让宋人佳作,而《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又让我们看出一代伟人晚年时期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我们称许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着眼于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更着眼于他对于诗词内容上的创新,我们赞叹他对于语言典故熟练的驾驭程度,赞叹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诗词中体现的精神和人格气质。这些诗词不只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愉悦,更加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领略其中雄浑苍茫的景象,感染其中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不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世界,不仔细品味研读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就无法欣赏其精华,无法知其价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泽东在长征初期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加以赏析,可窥其诗词艺术之一斑。

【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 “红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 340 页)。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1962 年 5 月毛泽东在修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见《人民文学》 1962 年 5 月号)加写的一段话中,细致而深情地回忆了本词的创作过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