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篇一
一、文字申报材料
1、村基本情况
2、必须有产业也支撑
3、必须有三至五年发展规划
二、影像资料
1、拍摄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并解说
2、拍摄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3、村子近几年的发展及资金引进
4、发展规划等。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篇二
座落在罗纯山脚下的火炬村,以原生态的风景和美丽的“农家乐”著名,幢幢村居高低错落,点缀在青翠的桂花、银杏和竹林中,出门就见青翠的树林,沿着洁净的公路或蜿蜒的观光道信步漫游时恍如天堂。群山环抱的火炬村除了自然美,还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淳朴的乡村民风、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自己特别的韵味,浸润了灵秀之气。如今的火炬是村容整洁、村貌靓丽、富裕和谐,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一、基本概况:
芦阳镇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罗纯山西麓,省道210线东侧,距县城仅有3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空气清新,旅游资源丰富,被喻为县城的“后花园”。火炬隶属坝区乡镇山区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有耕地1025亩、森林5500亩,退耕还林1200亩。村委会辖4个村民小组,323户1350人,生态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是是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现种植生姜1000余亩,猕猴桃1000余亩,新发展林竹5000余亩,发展星级农家乐3家,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村内农户建有沼气池142口,卫生厕所110个,垃圾屋6个,生态垃圾分类池6个。自来水、有线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信宽带实行全覆盖。村内公路总里程11.3公里,其中火炬至黎明旅游小环线穿境而过,成为通村公路建设亮点,村域公路硬化率为100%;村内入户路总长15.4公里,硬化率99%;实施作业道建设15公里,三面光堰道13公里。
火炬村不仅是芦山县环境最美的乡村,也是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群众和谐的新农村示范村。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计生协会先进单位,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示范达标村、市级文明村、市十佳生态文明村、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公路安全管理示范村、信用村、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二、休闲农业产业特色:
地处罗纯山脚下的火炬村,依托区位和生态优势的特点整合区域优势,建成了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型特色村。一是整合集体优势资源。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依托,结合村内红心猕猴桃特色种植,形成“游览观光型”农业新思路。通过游客体现农耕文化和到农家乐休闲娱乐这一旅游自然优势,建立产业合作社及分散销售点,将村内特色种植品种:猕猴桃、生姜、爱甘水梨等统一收购统一对外营销。形成自产自销型便捷农业渠道,使村内农民足不出户便可解决产销问题,形成产业链式发展模式。
二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通过深挖村域四个村民小组产业优势,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形成以头溪刘沟组、磨刀骆伙组、三合组及栏杆头组为整体的“区域化产业分区布局”。充分利用四组资源,结合至黎明水库和至龙门水落洞、双斗桅杆旅游环线等资源特点,形成集吃、住、游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趋势。依托生态观光种植特色,主导猕猴桃、生姜,楠竹竹笋等产业,形成农业产业休闲化的逐步转变。
三是扎实打好环境基础。火炬村自09年始,通过五十百千工程的推动,村内掀起了以环境治理为中心,以提升道路等级,完善卫生设施,增设旅游人文景观为主的建设高潮,并把村内环境卫生建设和维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臵,火炬村充分利用村党支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将村内区域划分成片,党员按片分管治理,包括环境卫生、养畜码柴、邻里调解等均涵盖在内,并按月进行定期环境卫生保洁。同时建立村内卫生保洁服务队伍,每日针对村内各段路、河道、公厕等区域展开打扫,实现清扫无盲区。将环境建设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保证了环境的整洁,促进了民俗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特色环境治理也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学习交流队伍,在交流经验的同时更是带动了村内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
四是倡导低碳人文之美。红心猕猴桃作为我村农业主导产业,在为村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修剪猕猴桃后留下的废枝条经生物质气化处理,成为生产生活用气,大力推动沼气池建设,使得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还在全村道路两侧栽种花草、治理河道,建文化墙;通过修建传统文化道德广场,仿古休闲亭等,用文化元素充实了火炬人文环境之美。发展状况 火炬村积极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引导村民深入学习了解了农业新发展新思路,本村农业经济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拉动了新农村产业经济的振兴。并相应开发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作物采摘园区、绿色果蔬采摘园区、绿色大棚作物养殖区为构架的全新休闲农业模式,以全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带动了村民个体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2010年,村集体注册成立了农家旅游协会,是集住宿娱乐一体的一条龙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外的游客。随着火炬村的逐步立体化发展,旅游协会依托农业产业经济,结合大学生规范化管理,为农家乐市场开辟了全新的经营模式,给客人提供优势、实惠、健康、绿色环保的餐饮娱乐项目。
依托距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丰富及优美和谐的村容村风,火炬村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更是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定居或投资臵业。短短4年间,陆续有9户来自省内友人落户火炬村,通过租赁村内的土地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规划,从事特色农业和旅游资源开发。其中,“醉月方舟”山庄成为了火炬村对外宣传的新地标。特色休闲农业依托芦山地震后的灾后重建项目注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活力,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自外商落户本村以来,带动就业率的同时也创造了农业产业附加值的逐步攀升,火炬村村民近年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达8.7个百分点,涵盖干鲜果品种植营销及民俗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主要做法:
1、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作为村内独特的风景线,火炬村以生态和特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业为经营目标,着眼本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及环境地貌,开拓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挖掘农业产业新角度新思路,以文化为基点开拓创新,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发展成为省内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新亮点,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旅游观光休闲消费,大力推动了火炬村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2、以全新模式激发产业活力
火炬村将规模开发作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建立“订单式”农业新特点,借鉴网络优势,从过去的自种自卖转变为从村民手中订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个性化”农业产业特色。通过与天虎云商等大型服务性网站建立合作机制,以“网购”“团购”等新型营销模式销售村内农副产品,并依托合作社进行统一供给货源,形成营销一体化合作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的新的发展动力。
3、以科学管理提升产业水平
以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协会为产业带动,农民负责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农家乐承担着来村游客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主要接待任务。专业合作社聘请川农大教授培训和指导观光农业项目的种植和管理;协会聘请本村的大学生“村官”当经理,从本村农嫂中选拔、培训服务员,集全村之力,打造精品乡村餐饮服务。如今,火炬村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和独具特色的餐饮、细致周到服务获得了前来参观游玩游客的一致好评。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发展,旅游文化的逐步丰富与提升,静谧怡然的郊区环境成为了市民放松休闲的全新选择。火炬村优美的自然生态正是“绿色火炬”的真实体现,它的静谧和绿色完全契合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并通过近年来逐步提升的消费品质,不断引导着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游”农家、“品”农家,在静态中实现消费者的“乐”。
四、主要成效:
火炬村以民俗旅游接待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已进入的全面发展时期。单就农家乐这块,如今已发展成拥有餐位920个、独立住宿院落3座、篝火设施1座、多功能娱乐大厅4个、独立水果采摘园2个的综合型产业集体,并有不同类型接待床位120个,自建蔬菜大棚1亩,自备农用种植地5亩,1亩鱼池1个,土特产品存储区420平米,及员工67人,年营业总额近850万,年均利润近200余万。而每年到火炬民俗休闲旅游村参观游玩的游客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个背靠大山面向县城的花园式小村庄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而作为承载了全村民俗旅游产业推手作用的旅游协会,更是圆满完成了带动全村老百姓发展民俗休闲旅游业、包装并推销红心果、竹笋、生姜等土特产品并增加全体村民收入的任务,致村民收入大增,单就红心猕猴桃这块村民人均增收就达3000元以上。近年来,火炬村大力扶持村民自主经营民俗休闲旅游业,不仅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的星级农家乐发展,还促定村民修建农家院,创建民俗户、生态示范户、带动小卖铺以及特色农业种植大户和其他企业组织的发展,从而全面推进了区域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职业素质、服务质量的提高。如今,火炬村村民自主经营的民俗户已增至18户,年接待游客量已逾5万人,在全村范围内形成了一条以火炬传统文化为依托,集登山健身、民俗休闲、金秋采摘、吃做农家饭菜以及体验农耕文化的民俗休闲旅游项目。如今的火炬村在诗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氛围下,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品牌,乘着休闲乡村发展的东风,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篇三
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 关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申报材料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豫农产业化【2015】2号)文件精神,我们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党委、村委高度重视,按照通知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拟参加申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现将龙堂村的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龙堂村基本情况介绍
龙堂村位于临颍县城新区西侧2公里处,东临京珠高速、107国道,南依329省道依村而过,交通便利快捷。属于杜曲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7个村民组,760户,3060口人,2504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普通农村。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龙堂村两委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资源优势做文章,带领全村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二十年多年的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走出一条工业与农业、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新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同步发展的具有龙堂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现在的龙堂村已经形成了以挂面、面粉、休闲食品、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现代家居业、粮食收储等行业的工农业发展格局。全村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新型社区建设、农村文化教育、精神文 明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目标。现在的龙堂村,先后被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认定评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科技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于1991年创办的村集体企业河南省龙云集团有限公司已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河南省食品工业五十强企业”、“绿色企业”、“科技型企业”。于1997年投资创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河南省八大科技园区之一,全国蔬菜标准园,2014年被认定为河南省省批农业产业集群。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2010年以来,我们龙堂村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积极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按照“保障权益、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设计、建设龙堂村新型社区,走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现已建成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龙泉小区、颍河家园两个新型社区,有新型居民楼52栋,可安置1200多户入住。社区水、电、气、路、网络等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完善的社区功能、周到的物业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让入住的村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截止目前,已有5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龙堂社区将作为杜曲新城的核心区,将发挥临颍县西城区全面进行完善和提高的功能及作用,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颗新星。
二、现任领导情况介绍
龙堂村党委共有党员183名,7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2014年12月,村党委、村委通过换届选举,依照选举章程,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共选出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共9名。新一届党委班子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履职经验更加丰富、文化程度明显提高。村党委书记郭自安同志,自1990年任党委书记以来,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全国农民科技星火带头人、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50名农村优秀人才、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河南省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等光荣称号;是全国九届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省、河南省劳动模范、省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是龙堂村村民极为拥戴的带头人。
三、龙堂村产业发展情况
龙堂村于1991年创办了村集体企业河南省龙云集团有限公司,历经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按照“多元化开发,多层次经营,多门路就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战略。集团形成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绿色蔬菜种植、休闲食品生产、粮食仓储物流、现代家居生产等多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实现了工业和农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同步发展,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发展的目标。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龙堂村的决策层大胆 改革,更新观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靠大联强、借船出海作为发展壮大龙云集团规模的新举措,先后引进上海京元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劲牛食品有限公司、漯河恒利源食品公司等企业进驻龙云工业园,同时,围绕当地丰富的木业资源,拓宽龙云集团的发展空间,又把森发木业、夏博家具、喜徕登家俱、奥群门业等知名企业引进过来,落地龙云。形成了食品和木业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堂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产业支撑,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龙头带动、产城融合的协调和谐发展。2014年,企业职工2360人,资产总额9.1亿,销售收入14.2亿元,利润总额6561万元。
龙堂村发展工业不忘农业,体现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1997年,在北京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科学院的帮助和指导下,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2360多亩的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管理规范、带动性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按照国家和企业制订的绿色食品标准进行反季节生产和种植。有4个蔬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有16个蔬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龙云集团以科技园区为核心基地,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县2万多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生产,众多农户通过蔬菜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为此临 颍县已被规划为河南省重点蔬菜生产县。龙云农业科技园区也被认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河南省八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已成为新的组织生产形式,为此龙堂村2000多亩耕地全部进行合理流转,由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村民实现了“有地不种地,离土不离乡”的梦想,从而把全村的劳动力从繁杂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致力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鲜明的产业特色,形成了产业集群,在龙云产业集群中,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为龙堂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插上展翅腾飞的双翼。
四、龙堂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龙堂村始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2010年开始以来,龙堂村就以“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目标,根据龙堂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科学规划,聘请专家和研究机构,对村里的工业、农业、民居进行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的设计,高质量的运作,使龙堂村的经济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和木业家居两大板块、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居民社区的合理布局,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和气息的美丽乡村。现在,已建成的52栋,20多万平方米的龙泉小区和颍 河家园两个新型社区,可容纳1200多户居民入住,目前已有500多户村民入住社区,彻底改变农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彻底扭转了农村年年建新房,就是没新村的现象。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入住使村中的空宅、空户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能塑造人,这是新时期农村居住环境变革必然选择,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工作抓起。重点做了四项工作:
1、美化环境、搞好绿化。对全村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使全村形成了五纵八横的村内环线,道路全部安装路灯、彩灯,两旁全部进行美化、绿化。以龙堂园林绿化公司为主体,对全村进行绿化美化,仅去年植树6000余棵,绿化草坪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培育各种苗木3万多株,全村林地覆盖率达56%,龙堂村被省里评为生态村。
2、完善环境配套工程。投资2100多万元,铺设全封闭的雨污管网6000多米,建立两个污水处理站。建立10多个垃圾堆放点、3个地埋式垃圾池、30多个垃圾箱、3辆垃圾清运车、1辆密封式垃圾转运车、1个垃圾中转站,配备15人的清洁环卫队,实施全天清扫保洁制度,实现定点堆放、及时清洁,转运处理。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和垃圾清运率全部达到100%。
3、提高环保管理水平。投资150万元,打千米深水井一眼,全村统一供水,全部用上安全营养地下热水,村民 的饮用水安全率达到100%;铺设天燃气管道,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全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100%。
4、完善文体活动设施。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两个灯光球场、健身活动广场、文化广场、图书室、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等,添置高清电子显示屏,更新健身器材70余件套。社区内建有文化健身广场、绿地草坪都安装了音响设备,居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天清晨和晚间,不少居民伴随着舒心的轻音乐,幸福的龙堂人隨之翩翩起舞,蓝球场内龙腾虎跃,你争我抢;乒乓球台,你来我往、输赢难分。各项活动处处洋溢着祥和、友好和和谐气氛。
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文明不断升华
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村两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了《龙堂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龙堂村生态环境发展规划》、《龙堂村党员干部学习制度》、《龙堂村党委成员廉洁自律制度》、《龙堂村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争当文明户、争做文明村民等活动。利用图书阅览室、电教培训室、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广场led显示屏等设施,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村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每年“七一”开展重温党的誓词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八一”期间对青少年和民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信心;在“三八”、“五一”、“六一”等重要节日,举行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纪念活动,从而使农民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为家争光、为企业建功立业”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有益活动。以妇联为主体在广大妇女中开展“顶起龙堂半边天”,争当“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好母亲”活动;以民兵为主开展“当好企业卫士,爱我龙堂家乡,争当五好民兵”活动;以企业工会为主体在职工中开展“爱岗敬业争当标兵”、“文明职工”、“技术能手”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和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为龙堂村的发展腾飞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借助远程教育,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xxx省、市的重要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认识,又建立了党群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因地制宜将文化广场建成“室外远程教育文化广场”,教学点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文体卫生、科教知识普及、健身操、广场舞教授等活动,同时将好人好事、外出参观自制的“电教片”等延伸至普通村民。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村里置办的远教设备,又将精神文明教育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广大村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又更进一步延伸站点设备的功能,广泛传播更多的科教知识。利用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邀请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为群众献上多姿多彩的 戏曲、现代歌舞、综艺节目等文化表演,一台台文化大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在富裕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追求,使群众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如今的龙堂村,好吃懒做的少了,学文化、学技术的多了;吵架斗殴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牌搓麻将的少了,养生锻炼的多了。在全村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到处呈现一派祥和、文明、知礼、友善、各业发达的美好景象。
挑战仍在继续,发展从未停歇。未来的龙堂村将以工业规模化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优美和谐、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快乐健康长寿的目标,全面打造一个龙堂社区风光秀丽、居住环境景色宜人的一流最美乡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篇四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编者按: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近年来,省农学会吴建华会长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阐释,2009年3月10日,《福建日报》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为题公开发表了吴建华会长撰写的文章,现原文转载如下,供各地农学会工作中参考。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乡村休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村休闲产业在海峡西岸蓬勃兴起。作为乡村休闲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休闲文化,正走进乡镇村落,走进千家万户,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乡村休闲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乡村休闲文化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休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休闲文化是沟通城乡文化的桥梁,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重要手段。乡村休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既有乡村文化的特征,又有城市文化的符号。乡村休闲文化总是把乡村本色文化,诸如闽南南音、龙岩山歌、莆田十番八乐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奉献给游客和当地乡亲。同样,城里人也把城市文化带到乡村,如送书下乡、文艺演出、作家采风等活动,使农民感受到新的文化气息。通过城乡文化沟通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传统,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些诗篇不少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吸引更多作家前来采风,从而促进乡村休闲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的田园文化。发展特色田园文化,可以依托农家或山庄,举办文艺演出,丰富田园文化;可以组织喜爱民乐的农民演奏乡曲,体现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可以建立创作基地,邀请作家前来创作田园题材的文艺作品。乡村旅游业所提供的有机农产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很有裨益,有利于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健康的饮食文化。
注重特色,发展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应在挖掘和保护上下功夫。一要注意收集原始实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二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三要利用民俗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四要组织民俗文化研讨和交流。民俗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乡村休闲文化的内涵。
依托旅游,发展农村市场文化。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乡村休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乡村休闲产业只有和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台湾兴办了观光农园、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附设的民宿等休闲设施,体现了休闲农业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既有水果采摘园,又可认养果树;既有科普教育基地,又有青少年军训场所;既有垂钓项目,又有品茶室。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文化,我省乡村休闲产业必须依托旅游,发展经济,培育市场,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市场文化的发展。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篇五
最美乡村
姓名:周君如学号:20125181160
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2班班长:于洪洋
1、充分认识蒙阴山区生态优势
山区生态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山区生态资源,乡村旅游只能是无本之木,而蒙阴县在这方面就占有天时地利之便。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条件看,蒙阴县建设江北最美乡村的条件非常优越,路子很宽,潜力很大
2、资源优势
(1)诱人的田园风光。蒙阴县山清水秀,果香迷人,蜜桃面积65万亩,是“中国蜜桃之都”、“全国果品生产强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100万亩林果遍布全县山沟地堰,特别是京沪高速公路沿线及蒙阴镇北部、高都镇、野店镇、岱崮镇、旧寨乡等乡镇经济林尤为发达,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参加山村果乡旅游,可观赏“房屋园中建,果树当围墙”的庭院风光,可领略天蓝碧野、山青果香的田园景色,也可作客农家,果品采摘,亲身体验蒙阴老区人民朴实醇美的风俗人情。
(2)可心的食宿条件。这里有整个外貌是农家草房设计、以野草秸为房顶、内部墙壁悬挂农家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和农家小红灯笼、里面是星级接待设施的典型民俗餐馆,全县拥有1000余家,游客可以垂钓于小溪之中,品一杯蒙山之巅采来的人参蒙山茶,品尝用木柴焖的蒙山草鸡。
(3)众多的乡村民俗活动。有压辗、推磨、提轱辘“体验农村人生活表演”活动、种庄稼、栽果树、果品采摘的“田间耕作”等游乐活动。
(4)已有的山区生态成果。山东省委副书记刘伟同志称赞蒙阴的做法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四种乡村发展模型。全县已有风景名胜带动型、农户庄园开发型、特色产业主导型、乡土文化传承型四种文明生态乡村发展模式的乡村3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