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数轴教案湘教版(实用10篇)

最新数轴教案湘教版(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0:51:27
最新数轴教案湘教版(实用10篇)
    小编:zdfb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美术教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一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

二、我的困惑;。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二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三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数轴(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四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五

知识提要: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六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l。

5x2-3x+1=02x+y=l-3y=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七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八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家乡的地图尝试画出自己家相对沙墩中学的位置,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平面问题可以简化为具体的直线问题来研究。

3、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对比学生所画图形与温度计的区别,学生会发现,温度计上有0刻度,0刻度以上为正数,0刻度以下为负数,那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来表示有理数呢?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九

答:这六个分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真分数,有15和23,其余的是假分数。

问:很好!那大家看看,真分数应该应画在哪个区间内,假分数呢?讲出你的理由来!

答:两个真分数应该在0到1之间,因为真分数小于1。而假分数应该在1的右边,因为假分数大于1。

问:再仔细观察四个假分数,还有什么特别的吗?

答1:66就是整数1,就画在数轴1的那个点上。答2:54化成带分数是,和都应该在1到2那个区间之中。答3:52是,应该在2到3的区间之中。

总结:看来我们在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时,应该先对要表示的数按照所处区间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操作。(请学生上台把六个点表示出来)问:你认为哪些数比较容易表示出来?说说你的理由!

答1;我最先表示的就是66,因为66就是1。答2:52也好表示,在2到3这一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从左往右数一份是就是12,加上前面的2就是52。

答3:我把1到2这一段平均分成二份,取一份,那个点就是,再把这一段平均分成四份,从1往右数一份的那个点就是54。答4:我认为54和这两个分数可以进行一次操作,把1到2那段平均分成4份,因为是在1的后面,所以54只要1后数一份就可以了,而可以这样考虑,把1到2这段里已经分好的四格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其中的两格,在1后面再取这样的两小格就是。

问:很好,那对于15和2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困难吗?

答1:分母5和3不是倍数关系,我们只能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5份,这样分比较麻烦。

答2:我认为5和3这两个数字并不大,进行两次操作也可以,15就是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5份,从0往右数过一份就可以了。而23就是把0到1平均分成3份,从左起数两份就是了。

总结:的确,当几个数在同一区间时,如果几个数的分母是倍数关系时,像54和,我们就可以把1到2平均分成4份,但如果几个分数的分母不是倍数关系,我们分得的份数既可以是两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进行两次操作来表示分数。

数轴教案湘教版篇十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

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