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怎么学美国人说话篇一
人文与传媒学院
122521003
林慧琳
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说话方式。日美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日美说话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国家,他们说话很直接,注重对方和自己的隐私。日本是一个保守有原则的国家。在说话时考虑的比较多,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美国是“低语境”的国家,他们说话喜欢直接表达。日本是“高语境”的国家,你必须揣摩字里行间的内在含义,许多意思都包含在语境之中。有一项统计数据,在夏威夷的美国人每天平均说话六个多小时,而日本人每天平均说话三个多小时。美国人通常通过说话来讲清问题,而日本人却很少通过说话来交流思想。
1、日美对说话的态度不同。美国人强调敢于讲话,把沉默理解为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因此只要出现沉默的局面,美国人会马上讲些话填补一下。日本人并不把说话看的那么重要,他们认为说话过多是不成熟,缺乏知识的表现。在日本,沉默不会让他们尴尬不自然,反而是对对方的尊重。
2、美国人在和你对话的时候会帮你把话说完,这样是在表明我正在认真听。我们学校的外教和我交谈时会附和我的话,有时候我停顿太久他会顺着我的意思说下去。日本人却基本上不会插话,而是会用点头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而不是赞同。
3、美国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不管是平时闲聊还是商务会谈,都是直奔主题。他们认为你说话绕弯子是因为你没有明确的思路,说话缺乏诚意。日本人在公司内部,上级对下级会采取直接的方式。但是在一般交际中他们会礼貌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老师曾经在韩国留学,她说上课的时候,美国人比较开朗,日本人比较内敛。如果美国人对你的上课方式不满,他们会直接的说出来。但是日本人一般不会说出来,对你的不满会日积月增,最后以消极的上课来应付你。所以和日本人说话时要注意语气,他们有时候是比较敏感的。
4、美国人喜欢用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说去哪玩,几点去,都有明晰的想法。日本人会在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情况后说话和采取行动。日本人不会给特别绝对的回答,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一个模糊的答案反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在日剧中,如果一方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另一方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他们会保持沉默来避免争吵。在日本文化中,“和”占据很重要的部分。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别人的请求、帮助即使做不到也很少拒绝,而是用间接的方式说不。他们认为直接说不是伤害别人人格的事。比如说一个人邀请另一个人明天去逛街。另一个人就会说:明天啊······这是对方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一般就不会再邀请了。
5、美国人和别人交谈时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身体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他们认为和对方交谈时眼睛看其他地方是不诚实的表现。我在和外教交流时,外教基本上是一直直视我的眼睛,对于像我这样的亚洲人来说有些不适应。日本人恰恰相反,如果交谈时直视对方是很不礼貌的。在下级和上级交流时,眼睛往下看是对上级的尊重。
6、美国人和日本人在说话时的面部表情不同,美国人的面部表情比日本人多,美国人会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脸上。美国人认为笑总是表示高兴、情绪高昂或者认为某件事很滑稽。日本妇女却会因为尴尬和慌张而微笑,美国人不太理解这样的现象。
7、美国人和日本人交谈时身体姿势不同,美国人的动作比日本人大。闲聊时美国人身体姿势都很放松,有时会用手势来表达想法。我的外交在说到东西很大时会用手比划一个大圈。日本人一般是双手放在两侧,动作都比较规矩。
两个国家的说话方式不同是由文化决定的,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我们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要多了解他们的文化,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美国人说话时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可以体现他们的文化。日本人相对保守的说话方式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
怎么学美国人说话篇二
美国人如何过国庆节
2012年09月29日07:34 来源:和讯网
美国人国庆节过法没有我们过国庆节那样正式,总的来说,国庆节的三大活动是插国旗、野餐和放焰火。
7月4日,是美国第236个的“国庆节”。数百年来,饱经了战争、发展和变革洗礼的美国民众,依旧如同18世纪那样,用游行、野餐、聚会和烟火,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与归宿。美国独立日,不仅仅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宣传片。
一、为了铭记“人人生而平等”的独立日
1776年7月4日,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并在宣言中开宗明义阐明:人人生而平,具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同时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在《独立宣言》的文本开头,就明确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应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在独立日这一天,全美国各地——即便是最基层的公共领导人,都会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式发出同样的声音——美国精神。而他们的听众则对建国先辈为全体美国人民所赢得的自由心怀感激。“我作为美国人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被不断的重复。
1788年,开国元勋詹姆斯威尔逊在独立日庆祝集会上发表演讲,呼吁公民同胞批准《宪法》草案;1852年,废奴主义人士道格拉斯在独立日演讲中控诉了当时仍在美国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的罪恶;90年过去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黑暗的时刻来临前夕,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醒全国人民:“对精疲力竭、饥寒交迫、赤手空拳的美国革命军来说„„7月4日是鼓起希望和激情的力量。现在仍然如此„„在这个黑暗的时刻,要记得,上帝面前具有的自由权利保障──对所有人、所有种族、所有群体、所有国家、在世界所有地方。”
二、只要吃喝玩闹的爱国主义
1960年二战之后,美国再没举行过大规模阅兵
肯尼迪在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为了让大家记住其在二战中的“英勇”表现,专门复制了一艘他当时指挥的鱼雷艇,参加了阅兵并成为了整场活动的主角。半个世纪过去,类似这种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的“超级秀”再也没有登上过美国的土地。
而与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美国独立日的“阅兵”游行照例由国家公园警察开道,随后是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仪仗队,再后便是各学校、团体组织的乐队、花车等。类似中国、俄罗斯等国家阅兵式的大型徒步方阵、坦克装甲车队列、先进武器方阵等元素,已很难见到了。
独立日的主题是游行、焰火和野餐
7月4日,从美国政府、民间团体到社区、家庭和个人都会组织规模不等的庆祝活动,包括最具代表意义的敲响位于费城的自由钟,还有花车游行、烟火表演、家庭聚会和篝火晚宴等,以表达人们对美国独立与美国价值的庆祝和尊崇。
在美国的独立日期间,游行、音乐会、烟花等庆祝活动,基本上都不是官方组织的。大城市的游行规模固然比较大,比如华盛顿特区、纽约市等,但更多的是小城镇上居民们自娱自乐的松散游行:常常由当地学校学生乐队做前导,居民们挥动手中的国旗从街上走过,与观看游行的亲友邻居互相致意,大众化、娱乐化是这些庆祝活动的特点。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退休图书馆员、研究独立日的历史学家詹姆斯•海因茨(james heintze)介绍,美国人庆祝7月4日的方式现在变得比较安静。他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7月4日是一个“轰隆的时刻”——无论是小男孩的鞭炮、还是矿工的炸药、或是城镇居民整个下午鸣放的礼炮,都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展示。
三、总统和平民在一起
美国总统所扮演的“统帅”角色是在鼓舞军心以外,与民同乐
1981年,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遭到暗杀,正当他返回座驾时,一名枪手向他连开5、6枪,一颗子弹穿过他的左肺,差点击中心脏,幸好大难不死。同年独立日,尽管里根总统依旧处在恢复期,但他依旧在当天安排了白宫野餐的娱乐活动。从带领军队赢得战争到每一年与所有的美国公民一起庆祝国家的生日,直到如今,美国总统依旧在独立日中扮演着一个“统帅”的角色,然而,这个“统帅”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的领导人。除了发表演说鼓舞军心以外,和大家一起“找点乐子”也是独立日总统的必备功课。
有摇滚乐队、烧烤派对的白宫草坪
经过了2008年独立日的拉票,2009年的演讲,2010年奥巴马终于决定一改往日风俗,在白宫草坪上设烧烤档招待众多军人和军属。“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片草坪比大多数美国人的花园要大一些,但庆祝美国生日的心情一样,”奥巴马说。
当总统和第一夫人在白宫的南草坪上宴请1200多名战斗英雄及其家属时,一些明星也来陆续来到了这里。美国著名的杀手乐队(thekillers)先后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去年参加这一庆典的还有脱口秀主持人吉米·法隆、女歌手蜜雪儿·布兰奇和喷火战斗机乐队。看来喜剧明星、女歌手、摇滚乐队的三角组合正是奥巴马和白宫的最爱。
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爱国
穿国旗装翻唱国歌,不仅不失国家的尊严,反而让美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每到独立日,美国就成了国旗的海洋。头巾、礼帽、内裤、文胸、t恤、围裙、花环、雨伞、指甲刀、旅游鞋和圣诞礼物上,都不乏星条旗图案。
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价值观,“铁打的国家流水的总统”,任何政党政府都是风水轮流转,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才是万世的永恒。因而国旗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异常的贴近,甚至“粘连”肉体,所有这些并不失国旗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反而让美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我们的力量来自我们对国家的爱。”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在今年5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60%的受访者以身为美国人而感到“非常自豪”。而同样有62%的受访者认为“在岗位上认真工作”是爱国的表现。
“我们美国人享受着世界许多地方不可思议的自由和机会,我们能说出想法,笃行我们的信仰,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干我们想干的事,去实现美国梦。”美国《先驱日报》在2012年7月3日发表评论称:“每一位美国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独立日。”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的露营,内华达的赌场,俄亥俄的食品街,波士顿的音乐会,曼哈顿的国际吃热狗大赛,这都被视为“爱国主义”的表现。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怎么学美国人说话篇三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来美国的有些亚洲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并不管用。又于是,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但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这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挺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近乎,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注。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搞了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
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
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当他人的成功浪潮袭来之时,你将何以安身立命?曾记否?几年前轰动全美的一件惨案,依阿华大学的一位中国学生因为嫉妒而枪杀同胞又断送了自己。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居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理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理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理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要是一天北京大学有一个守门人能挡出去一个政府部长,你我兄弟也许就可以把求职简历寄过去啦。
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会。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
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怎么学美国人说话篇四
汽车文化篇:
关键词: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外形设计文化、汽车对于美国家庭的意义、汽车文化及北美车展、汽车与好莱坞
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诚挚的感谢武汉中央文化区的邀请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美国的汽车文化。从社会学、文学、还是美国200年的历史来看,汽车包含了一种永不改变内涵: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像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是自己最钟爱的情人。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这样评说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汽车更像人生成长的标志。在这里希望可以带给让大家一个最真实,最美国的汽车公路文化。
ok!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史。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工业生产开始处于世界前列,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为汽车工业的创造了条件。1908年,福特汽车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这种售价不足500美元的汽车使得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用一年工资就可以购买到。福特的t型车战略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交通工具。1913年,福特公司首先在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这给汽车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美国随即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
汽车外形设计文化
传统的美国本土品牌汽车都是又高又大,个性张扬,极尽奢华,彪悍如悍马,狂野如jeep,奢华如凯迪拉克,气派如林肯,这些鲜明风格的形成,代表着来自于最纯正的美国汽车设计理念。美国汽车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文化,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广阔而富饶的国土,造就了美国人豪迈、自由和奔放的性格。美国人历来认为,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迁徙和移居的历史,美国历史发展进程重要的原动力就是来 自于大规模的垦荒和流动,从最早东岸的定居点到后来西部大开发,概莫如此。不难想象,对于粗犷张扬、崇尚自由的西部牛仔来说,高大张扬的汽车自然成为他门的最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汽车工业迅速恢复生产,大车身、大发动机、多附件、高车速都是典型的美国车标志性符号。拿它们在朋友面前显摆也是一种功能—炫耀财富。石油危机后,美国消费者的本性又恢复如前,依然迷恋那些大气缸车和豪华车。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美国汽车越来越重视汽车的设计和制造理念上更要重视环保、节能方向的发展。汽车对于美国家庭的意义
汽车几乎与美国人的一生相伴,从十几岁起,大多数的美国人就学会了驾车。在美国,一本驾照、一张信用卡,记录了个人的详细信息。人们每天驾车去上班,周末驱车去旅行、度假;年轻人的谈情说爱也要借助汽车空间,有的美国人就是在汽车后座上呱呱落地,降 临到人间的。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情人。许多人更新的汽车是一辆比一辆大,动力也是一辆比一辆强。看看美国的停车位,比欧洲最大的这位还要大上一号。许多人家的住宅,往往最大的地方都是让给汽车的。因此在美国到处都是大型车。而且,美国人还特别喜欢开车,在火车、飞机、汽车三种交通工具中,汽车通常是外出旅行的首选。因此每到夏天,就是美国人开始开着汽车周游美国享受夏季假期的美好时光。在美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6辆,加州的汽车数量甚至超过了该州人口总数。
汽车文化及北美车展
美国著名车展北美车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当今国际五大车展之一,也是美 国创办历史最长的车展之一。由底特律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办。创办于1907 年,起先叫做“ 底特律车展”,是世界最早的汽车展览之一,1957年,欧洲车厂加入车展,首次出现了沃尔沃、奔驰、保时捷的身影,获得了美国民众的高度重视,底特律车展的“王旗”正式树起。从1965年起,展览转到cobo会议展览中心。1989年底特律车展更名为“北美国际汽车展”,简称北美车展,每年一月办展。北美车展上所展产品大都是各种新颖、离奇、古怪的概念车。概念车体现的是厂家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成了厂家理念和意识的“风向标”。
汽车与好莱坞
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在一部美国出品的电影中没有汽车出现,就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汽车在美国电影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外形俊朗的男主角身边总有一辆与之相配的爱车,就美国的类型片而言,以汽车本身作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少,其中不乏精品,如史泰隆的《生死极速》和近来风头正劲的《汽车总动员》、《疯狂金龟车》等,它们的主题包含着叛逆、成长和传承。当然其中最为人知的当属《速度与激情》系列,这部典型的汽车题材电影街头风格十足,充满了张扬的个性,纯净的雄性魅力、强劲的引擎轰鸣,肆无忌惮地宣泄着男性对机械力量的顶礼膜拜,无不刺激着人们的肾上腺素不断分泌。与非主流的汽车题材相比,汽车更适合做配角,尤其是在警匪片中,只是主题中去掉了许多说教。在这些弘扬英雄主义的影片中,汽车是决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汽车,我们的英雄如何救美?如何凸显他们正义凛然的宽广胸怀,让美女死心塌地?与当今日趋精致、小品般的香港警匪片相比,没有宏大的汽车追逐场面就构不成美国的警匪片。《绝地战警》中惊世骇俗的汽车追逐场面的壮观,《偷天换日》中的minicooper在下水道中躲闪腾挪的精巧,让人怀疑美国每年生产几百万部汽车的目的就是为了毁坏它们,男主角只要坐进汽车就变成了“破坏之王”。汽车在影像中往往成为男性的图腾,在警匪片中能够从满是弹孔、伤痕累累的汽车中走下的才是真正的百战英雄。这也说明美国制造是值得大家信赖的。
人文地理篇:
关键词:66号公路、汽车与文学
66号公路
说到美国的汽车文化,那么66号公路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66号公路横穿三个时区、八州是美国第一条串联起美国东西海岸的公路。1926年开始建设,直到1938年才宣告完工,1985年消失在公路地图上,宣布退役。1990年以历史66号公路的名义回归地图。见证着美国西部开拓历史。其历史价值不只是段公路史,也成为美国现代化的缩影。拥有浓厚美国文化气息的66号公路有着无数的传奇故事。66号公路的起点是芝加哥终点至洛杉矶。沿途有很多美丽的特色景点,如圣路易斯西进之门,黄石国家地理公园、俄克拉荷马红土地、石华林公园、新墨西哥州的特色印第安小店、参观66号公路博物馆领略美国西部自由、奔放、刚毅的牛仔文化。
汽车与文学
在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这条公路被称作“母亲路”。于是这个名字就被沿用了。最后,66号公路在1952年又被美国66号公路组织非正式地命名为the will rogers highway。向这位幽默作家致敬的牌子至今还竖立在在加州的圣莫尼卡。
由迪士尼动画公司的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描述在一个拟人化的世界里,所有汽车都会说话、思考,有喜怒哀乐,主角「闪电麦坤」是个赛车界的新秀,想要在即将到来、于加州举行的匹斯托杯大赛中一展身手,不料因为一场意外,误打误撞地来到位在「66号公路」上的没落小镇「油车水」(radiator springs),开启了「闪电麦坤」奇异的生命旅程。汽车总动员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功能,不仅让观众思考繁忙生活中的生命意义,也因这部电影 的上映,再度唤醒了世界对于66号公路的向往。
怎么学美国人说话篇五
学美国人说话 忘掉书本上的错误英语用法
最近看到这篇个人感觉有些启发,很多简单实用的小句子用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英语的学习还是要靠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用心的积累,转给大家分享一下。
美国也有自己的说话术。但是悲剧的是,我们在中国不管学了多少年英语,对这套说话术,毫无接触。稍微礼貌点句子的就只会说“could you...please?”殊不知,斯坦福在对于国际学生第一天新生orientation的时候就说,不要经常用这个句子。这个用法是不够礼貌和客气的,虽然是问句,虽然里面有“please”,但是还是一种要求的和轻微命令的语气。
我刚来到美国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课发言:插不上话。虽然美国人在侃的那些内容有些很浅显不是什么真知灼见,但是他们就是在那里滔滔不绝。有你举手的功夫,或者你在头脑中组织语言的时间,人家已经侃了半天了。一堂课两三个小时,老师说话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是大家在神侃(围绕着阅读材料,理论,案例)。如果是你是学文科和社科的专业,这种情况你肯定不陌生。课堂发言的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一,这个占期末成绩的30%,比期中考试还多;二,你上课老是不发言,大家会认为你什么都不懂,大家不会很看得起你,在课外生活中会被边缘化;三,你上课老是不发言,老师会认为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这个课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读阅读材料。
最开始,我曾经尝试过,硬是挤进一段对话,但是感觉很唐突,在同学和老师的眼神中你是看的出来的。我思考了下,问题出在中美课堂发言的方式不同。中国都是老师问一个,学生答一个。学生要举手,所以很有秩序。每次都要老师的讲解贯穿在学生的发言之间,所以学生之间没有对话。所以学生发言的时候不需要说些承上启下的话。而在美国,没什么举手,你有的时候需要一个手势(抬下手)或者一个声音(ummm,yeah, well之类的)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即可开讲。一堆同学之间要讲n个回合老师才说话。这个时候,如果你加入到一个对话,就非常需要承上启下,需要和别人互动,需要总结别人的话,需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话和前面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话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是:补充,反对,支持,提问要求澄清。
这种插不上话的情况也不仅仅在刚来美国的中国学生中出现,来美n年还是插不上话的也大有人在。昨天我在做一门看的助教,这门课是斯坦福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都可以选的一门课。另外的一个助教和我说,他们组有一个中国妹子,每次讨论的发言时间都很短,不过很上进,经常找他要feedback和建议。但是由于她一共也没说几句话,这个助教给不出什么feedback很是头疼。于是这个美国哥们跑过来拜托我找时间和这个妹子沟通沟通,帮他解围。我以为妹子也是刚来美国,结果人家phd念了完了都要毕业了。但是由于学的是理工科的专业,课堂讨论的时间少,系里很多中国人经常在一起,而且他们学科讨论的时候可以写一些公式图表帮助表达,如何讨论还是很不懂。我突然醒悟,乖乖的,这种东西真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即使你在学校在你们实验室5年都不用练美国的说话术,等到毕业了,在公司里你怎么说服别人,怎么让你的老板给你更多锻炼的机会,你怎么给你的下级提供指导,你怎么协商谈判解决工作上的纠纷,怎么取得职业上的发展。
于是,我找这个妹子一起吃晚饭。我说,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发现这些句子google都google不到。我只能开始留意别人都是怎么说的。其他人在上课的时候笔记记得都是讲的理论和学科的知识,我记的是人家怎么讲话,怎么开始,怎么反驳,怎么提问等等,和大家分享下。
表达自己意见:
i think that...*最简单的
it seems to methat...*可以用作表达意见,或者summarize或者confirm对方说的话。i would arguethat...*这里面用would来弱化语气。
just to go alongwith what you said...*感谢读者下方留言提醒我这句话,真的很好用,承上启下。这句话还好在,它使你现在插话看上去legitimate,因为你是为了和前面的那个人go along啊。不赶紧接话,不就along不上了嘛。
going back to whatxxx said...* 同上。不过一般是你已经说了几句,此事,想要relate to someting 别人刚刚提到过或者蜻蜓点水说道的东西。这句话的好处就是,一能bring others on board说看我的说法和你是有一致之处的,二能表现他刚才说的东西你还有印象。
同意或者反对:
i agree with you.*最简单的
building on what xx has just said,..。.i am with you...,but [main point].* 这里i am with you不一定表示同意也不一定表示反对,它主要的意思是说“你说的我听懂了/我跟上你说的了。”
i follow your logic, but have you thought about/considered this...[main point]...? *和上面一句话的逻辑是一样的:“你说的我明白了,但是.。.”
i see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i’m not sure i would argue that...*和上面两句话的逻辑一样。with all due respect, i think.。.谦虚的反对:
correct me if i’m wrong, but isn’t [a different topic]...?
i’m not an expert on..., it seems to me that.。.i might be wrong,but.。.i suspect that ilack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is aspect, but here is my two cents。i am not sureabout this..., you might want to check with professor x...would you mind letting me know what he/she says? [别人说了一堆之后] this is one way to look at r way to look at it might be..。.疑惑追问:
just to clarify,.。.may i ask a follow-up question? could you say more(about it)?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懂了,请别人多解释一些。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is?
会议报告、演讲之后提问:
that’s an amazing model/useful concept, bu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is/something] might also play a role....have you considered...? thanks for your talk.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r conclusion,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 explains this in a different way, and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address her theory.*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完全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可能那个理论他根本没有考虑过。但是如果对方是很senior的,我们也需要客套一下。
需求帮助:
i was wondering if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一般都是用过去时,在email里面也是如此。而且,虽然was wondering/hoping这种进行时看起来很怪,但是用法就是这样子的。i was hoping that if 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i was wondering if it’d be possible that you...* sorry to bother you, professor x..。.i realize this is an unusual request.。.i realize that you are very busy.。.thanks for your time。
thanks in advance for your help。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这个是最常用的,尤其是email里面。
想想看,退一步讲,真的是厚脸皮换来的存在感。说就是了。有时,到一个新的集体,只要最开始的时候把自己话很多想法很多的名声坐实了,之后就很少人和你抢话了,你说的慢的时候,大家也耐心的等着听,不会直接把话抢过去。
上面的句子不是万能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把这些句子抄下来或者背下来。而是能在生活中自己再留意一遍,收集一遍,分析一遍,实践一遍。这样,你掌握的不只是一堆句子,而是一套不同场合同样适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