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5篇)

2023年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8:49:38
2023年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5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篇一

教学过程 :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篇二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学习重点:

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1.走近作品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三、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5)未能远.谋.

(6)何以.战(7)衣食所安.

(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10)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12)牺.牲.玉帛(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19)必以情.

(20)忠之属.也(21)可.以.一战

(22)战则请从.(23)公将鼓.之

(24)齐人三.鼓.(25)齐师败.绩.

(26)公将驰.之(27)遂逐.齐师

(28)既克.(29)公问其故.

(30)一鼓.作.气(31)再.而衰.

(32)三而竭.(33)彼.竭我盈.

(34)难测.也(35)惧有伏.焉

(36)望其旗靡.

(三)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公将战。曹刿请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乃入见。问:“何以战?”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强化字词知识。

二、分析课文,理清线索。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篇三

余映潮《曹刿论战》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国,略写齐国。)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王本朝老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狼》,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观察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曹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在教授此课时,我的教案如下: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梳理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学生老师共同评论。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1)战争前做好准备(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五:课堂总结:

智慧和人和的作用对战争对事情成功作用之大。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学生的共同的涵养,能够让课堂更有文化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学味道。这节课较之于王本朝老师的课,虽然知识点都具备,但一些大家具有的厚重文学文化的味道还是缺少了点。当然,以后我会千锤百炼,像大家王本朝老师学习,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

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篇四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一个爱国君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所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 位

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3.背诵并默写全文。

曹 刿 论 战 曹刿论战yiwen篇五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