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篇一
一、深刻领会课改精神
地理课标有新特点,第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如“天气和气候”),强调“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基础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科学精神等)。第二,提倡探究式学习,课标对知识的数量要求减少了,质量要求提高了,强调从身边走向教学,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
二、改变学习方式
过去的教学是知识教学,是把学生看成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教,而不是学。课改前后对知识的要求变化不大,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改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革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用好地图。
新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重视地图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把地理知识放在地图中,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更多的地理知 识,用地图来巩固地理知识,又会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地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从图像上获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的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填图、绘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讲“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节时,有的老师利用地球仪和书中地球卫星照片的插图来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积极求知的意境: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手指地球仪),给我们带了光与热;而每月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将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展示地球卫星照片)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都知道,异口同声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然而,千百年来,人类为了了解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此时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很迫切的想知道人类如何探索地球形状的经历。再如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先出示(图片)哈尔滨、广州的冬季风光。让学生观察两地的景观图说出不同。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为什么两地景观在同一季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答:因为两地的气候不同,又问为什么两地气候不同?此时同学们说不 出原因,此时不是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两地的地点标出纬度画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温分布的规律,悟出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得出是两地纬度不同的原因。用同样方法分别把北京与乌鲁木齐降水的不同:夏季青藏高原与成都(在同纬度地区)气温的不同作一比较,同学很快说出了海陆分布的不同,地势高低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
课本中的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功能是多方面的,能够正确运用课本插图,教材就会变得简明易懂,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便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地图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和多种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四、渗透课外地理信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有很多题就是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资料,但用教材中学过的内容能分析出来,即材料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这种教学和训练,一看资料陌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本来掌握的知识也可能做不好,如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乘坐载人宇宙飞船首飞成功,当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中的大体位置位于上图中的------之间)。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一些课外的与教材有关、能实现课标要求的地理信息。
五、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地理教学来源于实际,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科,是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生 活,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联系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学习日本的发达的经济时,先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日本的产品?(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三菱空调等)
六、注意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是单一地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设问置疑,有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问题不要过易或过难,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如在经线和纬线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任何一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为什么把西经 20度和东经160度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对照地图讨论探究,也就是说要注意不停留于知识的表面,把知识下面的问题留给学生。再如:学习日本工业的分布时,教师设置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组,各组分别代表日本的一个公司的策划人员,讨论打算把公司建在哪里?才能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本土放在沿海,海外放在展中国家)。
七、应当通过地理知识案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新时期对于地理教学的改革,应当是从“理解──记忆──应试”的模式,转变为“获取──掌握──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地针对问题加以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
八、适当引入热点。随着教改的深入,一些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被作为命题的立意中心。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国际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 “日本”时,可以联系日本当前修改教科书,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把中日战争的责任推给中方等事件,认识其本质,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结合这些热点问题,使学生思维进入亢奋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九、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否则,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十、教学语言要精炼,不拖泥带水,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要适当地选用地理专业术语,突出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十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地理综合分析题一般答案很简短,几个字、最多一两行。要训练学生表述地理问题的简洁性。
十二、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和阅读材料,有时一些重要内容在课文中找不到一个字,只在活动中涉及到了,有时就会误以为不是重点,其实,新教材包括 “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类型,两部分同样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十三、要在教学中体现真正的 “合作学习”,要恰当分组,同桌讨论或者小组合作都是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发言和倾听并动脑分析。要深入到小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及遇到的学习困难。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只关注差生,使优秀生可能不再优秀,只关注优秀生,差生会更差,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尤其要关注发言、交流不积极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现 “强调主体、促进全体、关注个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十四、实现过程与结论的有机统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十五、结合教学内容,可在教学中适当设计训练题,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不是越 “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
七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篇二
七年级数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柘城县张桥乡一中
赵红梅
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几年前,我乡中心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我本人也积极参与,认真探索学习,现将自己的几点想法做以下总结。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表达能力。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七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篇三
七年级数学课改小结
本学期以来,我校七年级全面推进课堂改革。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颇有感触,对于七年级学生,课堂改革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小结一下我们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
教师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问题的形式、预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按照统一好的格式编制出具体翔实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思考的指导教材。包括老师对问题的阐述、启发及对本节知识体系的延伸等等,一般涉及到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关照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各方面。
要求本课题组所有老师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编写出提纲,提纲要涵盖每一个老师的思想、观点和智慧。这种校本教材来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再由执笔人制作成电子版的文档,打印后发到全组老师老师每人一份,大家再次补充、修改,最后定稿。这样就能真正把集体备课的精华全部展示给学生,真正的做到把个人的资源变成公共资源。
(二)、提前预习
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开始自学。要求学生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标注在学案上。
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教师尽可陪伴学生完成任务,可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在此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习,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最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对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
(三)、课堂交流展示提高(1)小组讨论,板书典型题目。
在经过了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第二天一上课,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案”的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互相解疑答惑,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期间教师先把需要重点展示问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各组经过讨论认为答案成熟后,让小组成员登台展示,讲解思路。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各组都抓紧时间,认真讨论,精心准备,以便能够抢到登台表演的机会,有的同学为了第二天能够表现出众,头天晚上就会精心“备课”,这期间老师要穿插于学生之间,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面对面指导,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还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聆听老师的指导。
(2)登台展示,讲解思路
同学们在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已经把自己会做的问题抢着板书在了黑板上,可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讲解自己的思路、方法,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这些学生可以不必申请便可上台发言,只要你批驳的有道理,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和掌声,如果在展示过程中“卡了壳”,得到的也是帮助和鼓励,而不是讥笑、讽刺和挖苦。老师则是隐身于学生们身后的总导演,他们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强调、补充、更正、总结、点评,时时注意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注意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3)完成达标训练
教师以达标训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这些试题是老师自己编写出来的题目,它针对性很强,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宜,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达标,让所有孩子都能尽享到成功的喜悦。当然还要有一些提高题,但不作为必做题,这样能给一部分尖子生更高的提升空间。小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四)、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小测完毕后,请各组组长收起本组同学试卷,一并交给老师。老师及时批阅。中午发放到学生手中。再由课代表牵头,组织各组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改错,下午第四节课订正,做到当天问题当天清。
(五)、加强小组合作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反复循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课改后,我们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也作了尝试。(1)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要多加以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该如何与人合作;(2)对内容要进行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层次,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作为合作的内容;
(3)对合作的方式要有设计。要有独立的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话说;要有合作,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能从别人种学到东西;要有问题,使每个组合作的目的比较明确。
(六)、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抓住讨论、思考、探究的环节,积极地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询问、指导,也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向老师质疑,老师要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地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七)、完善评价方式
先由各班学生自拟评价方式与标准,又全班进行大交流,再由年级组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统一的评价模式。形成了浓郁的组与组,班与班的竞争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当然,我们在课改中仍有许多的困惑,还很不成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更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总之,课改以来,我们一线教师都在努力地尝试着、认真地总结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继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2011年4月
七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篇四
七年级数学课改总结
一年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七年级数学课改工作总结篇五
址坊中学七年级数学课改汇报材料
我校从2011年开始,在七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根据课程改革工作布署和关于课改年级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七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本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活动
1、教师在教学中逐渐进行角色转变(1)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活动,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和好胜的特点,不断变换学习方法,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尽量采用成功教育,不仅可以给后进学生信心,也能使基础好的同学产生优越感。(2)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上要做到“三少”、“三多”,一是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甚至争论;二是教师对问题要少提示、少示范、少解答,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和多自主探究;三是教师要少在讲台上指手划脚和滔滔不绝地讲,要深入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多反馈信息、多参与学生的讨论,要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3)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佳途径,不断地在教学中渗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变学生长期上课只带耳朵、等待教师公布解法和答案的习惯,逐渐使学生养成预习、提问题、课后回顾、思考和小结的习惯。2.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中差生对数学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部分在小学已经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学生,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尝到学数学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数学课要尽量上得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对社会、生活和自己一生都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知识。
3、教师大胆参与教与学的探索和实践
不宜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多些新鲜感,才会使他们在学习上长期都有兴趣。
不宜按部就班,书上有什么讲什么,没有的就一定不讲,要学会察学生颜观学生色。学习上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很重要。
不宜盲目赶进度,囫囵吞枣不利于消化,最后必然会出问题。
不宜降低规范要求,要求越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越快。特 别是刚进初中的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要求正确的读书习惯、正确的书写习惯、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习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开展导学案备课活动
面对新教材带来的诸多困惑,为避免“单兵作战”低效益教学,我们组织了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积极开展导学案备课,充分讨论研究,加强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做到资源共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想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需要对新课程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执行,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要作到、作好这点, 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短缺
教师普遍感到新教材里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多,学校配套资源不足,特别是教具、模型缺乏,市场上(书店或教材发行部门)无法买到相应的教具,教师和学生自制有一定的难度,致使课堂或学生开展活动缺乏兴趣,也使课堂教学不够生动、直观有趣。
2、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提前
由于新课改新教材贯串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 念,知识难度和跨度都很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许多学生在小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初中以后适应性不强,导致跟不上趟,知识慢慢 “欠帐”,并逐渐增多,以致于提前出现了两极分化,比原先分化提前了半年以上。3.教师在课堂上改革力度不多
(1)教师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不能总是老师讲,学生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讲,大家听,只有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研究,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归纳和质疑,学会学习。(2)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是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较多,解决“为什么”、“不这样做行吗?”的问题较少。所以,课堂上讨论的少,发表独立见解的少,提问的少。“是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应该解决,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和“不这样做行吗?”的问题更应该解决。
4、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课改理念体现不多,教学中关注学生不够,数学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展示不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存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进一 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实践“教学六认真”是当务之急。俗话说得好:制度不在多,关键在落实。
2、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去探索、去归纳,在思考、实践、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