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籍文献工作计划古籍整理工作流程篇一
1、完成馆藏20万叶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为方便人们检索和利用古籍文献,枣庄市图书馆积极申报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对馆藏古籍资源进行数字化,共数字化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和普通古籍116部1174册200680叶。通过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
枣庄市图书馆古籍资源库
3、举办“书香盈岁月,新桃换旧符”楹联文化展、“迎新春、送祝福、写春联”活动、“中华古籍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包括举办“楮墨传香,盛世遗珍——枣庄市图书馆馆藏精品古籍展”、枣庄市图书馆馆藏珍品古籍线上专题展、“传习经典 融古慧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展览采用线上和线下这两种形式,线上展是在枣庄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向读者推送,线下是采用写真展板的形式进行展览,每幅展板展示一部珍贵古籍,每次展示古籍30部左右。
2022年2月,举办枣庄市图书馆“馆藏珍品古籍展”
2019年5月,开展“中华古籍进校园”活动
2019年5月,开展“中华古籍进校园”活动
4、提供古籍查阅服务。向相关文化研究人员提供《峄县志》、《滕县志》、《山东运河备览》等古籍资料供其查阅。每年提供古籍查阅服务约100余人次。
2022年,为远道而来的读者查阅古籍
古籍文献工作计划古籍整理工作流程篇二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和传达会议基本情况或主要精神、议定事项等内容的规定性公文,会议记录标准格式。是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对会议的主要内容及议定的事项,经过摘要整理的、需要贯彻执行或公布于报刊的具有纪实性和指导性的文件。
会议纪要根据适用范围、内容和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办公会议纪要(也指日常行政工作类会议纪要),主要用于单位开会讨论研究问题,商定决议事项,安排布置工作,为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如,xx学校工作会议纪要、部长办公会议纪要、市委常委会议纪要。
2、专项会议纪要(也指协商交流性会议纪要),主要用于各类交流会、研讨会、座谈会等会议纪要,目的是听取情况、传递信息、研讨问题、启发工作等。如,xx县脱贫致富工作座谈会议纪要。
3、代表会议纪要(也指程序类会议纪要)。它侧重于记录会议议程和通过的决议,以及今后工作的建议。如《××省第一次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纪要》、《xx市第x次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另外,还有工作汇报、交流会,部门之间的联席会等方面的纪要,但基本上都系日常工作类的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通常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
1、标题有三种方式:一是会议名称加纪要,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二是召开会议的机关加内容加纪要,也可简化为机关加纪要,如《省经贸委关于企业扭亏会议纪要》、《xx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纪要》;三是正副标题相结合,如《维护财政制度加强经济管理——在xx部门xx座谈会上的发言纪要》。
会议纪要应在标题的下方标注成文日期,位置居中,并用括号括起。作为文件下发的会议纪要应在版头部分标注文号,行文单位和成文日期在文末落款(加盖印章)。
2、会议纪要正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指会议概况,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名称、主持人,与会人员,基本议程。
(2)主体,主要指会议的精神和议定事项。常务会、办公会、日常工作例会的纪要,一般包括会议内容、议定事项,有的还可概述议定事项的意义。工作会议、专业会议和座谈会的纪要,往往还要写出经验、做法、今后工作的意见、措施和要求。
(3)结尾,主要是对会议的总结、发言评价和主持人的要求或发出的号召、提出的要求等,范文《会议记录标准格式》。一般会议纪要不需要写结束语,主体部分写完就结束。
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正文部分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1、集中概述法(综合式)。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校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2、分项叙述法(条项式)。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3、发言提要法(摘录式)。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1、内容的纪实性。会议纪要如实地反映会议内容,它不能离开会议实际搞再创作,不能搞人为的拔高、深化和填平补齐。否则,就会失去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违反纪实的要求。
2、表达的要点性。会议纪要是依据会议情况综合而成的。撰写会议纪要应围绕会议主旨及主要成果来整理、提炼和概括。重点应放在介绍会议成果,而不是叙述会议的过程,切忌记流水帐。
3、称谓的特殊性。会议纪要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由于会议纪要反映的是与会人员的集体意志和意向,常以“会议”作为表述主体,“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就是称谓特殊性的表现。
第一,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讨论发言的实录,属事务文书。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
第二,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
会议记录格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议的组织情况,要求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列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另一部分是会议的内容,要求写明发言、决议、问题。这是会议记录的核心部分。
对于发言的内容,一是详细具体地记录,尽量记录原话,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和重要的发言。二是摘要性记录,只记录会议要点和中心内容,多用于一般性会议。
会议结束,记录完毕,要另起一行写_散会_二字,如中途休会,要写明_休会_字样。
古籍文献工作计划古籍整理工作流程篇三
摘 要:现代社会是技术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科技社会,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之一,应该借助最新的科技,转换传统的借阅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大众,而古籍文献的特殊性更应该借助图书馆的发展打破自身的局限,更好的走进大众的视野。
关键词:现代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利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耀眼的群星光耀了中华大地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古籍,如汗牛充栋,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高效的保护与利用,是“为往圣继绝学”,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1 古籍文献的现状
古籍是文明根脉延续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古籍历经久远,在流传过程中因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书库建设不标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重藏轻用、机读数据库数量少、修复人员短缺及其素质不够全面都是现下各个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小型公共图书馆的身上表现又尤为突出,所以加紧对古籍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古籍文献的保护
2.1 高水准修复人员的培养
古籍修复自古有之。史料记载,唐代以来中央藏书机构就已有书籍修复人员。如宋代时期,书籍的装订人员称为“裱褙匠”、“装背匠”,在国家图书馆藏宋版《文苑英华》封底就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的文字记录。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人才的培养要一脉匠心,一个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应具备历史、美术、造纸、文献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修复古籍的多种操作技能,如补、镶、托、裱、画栏补字、装帧等修复技法和纸张检测、档案制作等业务。据统计,全国包括民国时期在内的文献数量超过5000万册,而国内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仍然少之又少,所以,古籍修复师的培养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2.2 书库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善
古籍是纸质文物,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因此,对其存放的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其一,存放环境最好单独设立并自成一区,不可与具有释放性有害气体的微缩胶片等物品保存一处。其二,库内要安装自动空调装置,对室内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恒温控制,一般温度在摄氏16度至摄氏22度,湿度在45%至60%,以起到防虫、防霉变作用。其三,书库的照明或采光要尽量减少紫外线对文献的危害。其四,建筑方面要有完善的抗震、防灾(尤其是防火)的安全监控装置,以保证库房安全。其五,书库还应配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如纸张拉力试验仪、撕裂度仪、白度仪、酸度计、图书杀虫冷库等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进行图书纸张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图书杀虫和防霉实验。
2.3 古籍影印读物的出版服务
图书馆提供古籍出版服务,也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
李致忠先生2003年在《文汇报》发表的谈话中把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他认为,“当今古籍图书保护有两条途径。
一是改善藏书环境,或者进行原本脱酸、照原样修复,这可以称为原生性保护。
二是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这可以叫做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最大的特点是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读者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
现代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古籍出版服务内容,不仅是提供复印、缩微等,还要通过打造带文创元素的古籍影印出版物,让古代典籍进入民众生活,让古籍文献“化身千百,流入社会”。
各种古籍出版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图书馆收藏的典籍及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给读者,化身成为一个个小小图书馆阅览室。
2.4 出台地方古籍保护办法
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文物利用,都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基本保障。
除了制定条例,推动古籍保护立法的另一个途径是地方立法探索。
江苏省镇江市是古籍地方立法的先行先试者,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古籍保护的政府规章。
公共图书馆应出台地方古籍保护办法,着重强调古籍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古籍的文化服务功能、强调对社会机构和私人的鼓励与支持、强调对历史文化典籍的保护。
以立法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典藏制度的有效执行,本身就是藏品保存保护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库房现代化设施的功效,形成库房管理的双保险。
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第四十一条明确提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起来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这一观点已经越发成为共识,任何形式的文物,作為历史遗产和文化记忆的一环,都必须在现代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文物的价值。
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打破自身局限,借助文化兴国的东风大力发展古籍保护事业,解决“重藏轻用”的矛盾,让古籍更好的发挥其文献价值,更好的服务大众。
3.1 利用虚拟技术进行修复技能的宣传展示
随着三维扫描、低空无人机、虚拟展示等技术的发展,文献数字化在制图、分析、文献现状留存、展示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给了文献保护人员和大众一个崭新的视角,让文献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保护和传承。图书馆应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模型、ar(augmented reality)、vr(virtual reality)互动体验、现场互动表演等方式在图书馆展示这一非遗项目。展示内容应包括现场进行古籍修复演示、纳米微喷高仿真打印、传统雕版印刷等,通过与读者的互动,让古籍修复这一传统工艺走近大众。通过这种形式,可增强普通大众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使民间的文献在流过程中减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