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实用11篇)

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0:08:55
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实用11篇)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方案。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需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案,我们需要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反馈。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一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二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是我的母亲)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我”考虑问题周到。)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苏轼及背景介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懑、抑郁、凄凉。”4、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翻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十二、布置作业:1、背默全词。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四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五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打算用“美”吸引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感受语句的音韵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如果学生能感知到这些美,就一定会陶醉其中,被其浸染,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去揽胜。

要实现这些构想,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优美。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小结或者与下个步骤的衔接、过渡处,我都设计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引导语,力求在准确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课堂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氛围;在品味字词的锤炼、品析写景的方法时,我也尽可能的运用四字词语和排比、对偶等修辞句式使我的语言更接近文章语言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美”感的获得主要还得通过“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读”。因此,读成为了我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方法。

文章短小,如果走马观花,仅从大处着眼,则难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还需从小处人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品析上,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应充分鼓励,学生肤浅浮泛的理解应给予引导,学生空洞偏离的分析应予以纠正。

美文自然应美读、美教,让学生获得美感,带着这样的收获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1.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一些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个别特殊句式的掌握。

1.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

2.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

3.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由两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导语,开门见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本文所写内容的地理位置、作者及写作年代,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课文的相关资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

(这是对课文的初读,只在准确层面上提出要求。)。

1.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注意节奏、语调。

2.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二读,要求由准确上升到流畅和优美。教师的解重在强调本文语言的特点是具有音乐美感,而示范则是让学生明白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布置学生朗读时,教师就提出了对节奏和语调的具体要求。)。

3.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

(这一环节是对二读朗读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因此最好选择四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他们的特长。如果中等水平的学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这个环节就需要再多给点时间反复读,方法可以是教师的指导读,也可以是学生的互助读。总之,要大多数学生达到标高,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懂。同桌互相翻译,有疑难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

(这一次读的目的是理解内容,比较适合通过默读进行。浅易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留待全班探讨。)。

5.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月”、“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了一句,精简了字词,保持了原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或”、“有时”都表明情况极为特殊,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行船者是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从而具体表明了夏水之疾。)。

6.教师补充学生的疏漏。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六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一)导入:

1、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时间:7分钟)。

2、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学生进行品析。

3、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八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九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二百多块弹片,也没有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将他打倒;直到晚年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弱者,他举枪自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海明威的.简介,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伙说说你印象中的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新授:

教师为同学们讲述选文之前的情景,好让同学们更加有连续性的解读本文。

教师为同学们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听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录音。

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的哪向种方式来描写“老人”

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对于老人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老人具有坚毅、顽强、热爱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认输的性格。

请同学们也仿照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写班内的一个同学。

教师带领同学们来交流。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的“但到了午夜……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本文中还有其它的地方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请同学找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一处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请你将它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读课文谈感受并找同学点评。

三、拓展深化: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硬汉的形象。请你为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一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

1、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及文化。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说明与描写、记叙相结合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导入。

同学们,广场文化可以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的缩影。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广场。几百年来,欧洲的人们在广场上休闲、集会、享受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场,欧洲的文化才得以在此交流,在此融合。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城——布鲁塞尔,去感受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魅力。

2、相关视频播放。

3、分析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标记出文章段落,并且找出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

2)文章第一、二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写布鲁塞尔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3)那么这种地理优势给布鲁塞尔带来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她的国际地位如何?

(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众多青睐,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总部设在这里,享有“西欧首都”的美称。)。

4)写完了地理位置,我们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布鲁塞尔是一座古城)。

5)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

6)哪几句写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79年——被定为首都)。

那我可不可以说下面的几句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繁多?那么着重写了哪里?(布鲁塞尔大广场)。

好,文章到这里就要进入主体了。我们总结一下前两段,从整体上介绍布鲁塞尔的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和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特征。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布鲁塞尔独特的文化特点。接下来从第3段开始,作者集中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及其周边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三大建筑,同时还介绍了能代表布鲁塞尔大广场今日之繁华和生机的人文景观——大广场鲜花地毯节。

7)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典型的?

首先介绍的是?(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它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别具一格、独有意义)这是统领整段文字的一句话,根据这两点作者展开了他的介绍,别具一格体现在作者对大门上的白天鹅的描写上,接着就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迹,从而表现了这座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独有的非凡贡献。

作者在说明天鹅咖啡馆这做建筑的时候是将描写与记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天鹅咖啡馆的非凡意义。

第四段介绍的是?(与天鹅咖啡馆栉比相邻的布鲁塞尔市政厅)怎样的市政厅?(雄姿勃勃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呢?(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长官的.办公室淡雅别致,古色古香)其中穿插记叙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画像,表现了“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

随后作者又引领我们从广场向北走,穿过一段碎石小路,在一条名为“狗街”的拐弯处竖立的“撒尿小孩”塑像以及两年一度的八月“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作者也是遵循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呈现的。那么我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就按照老师分析前两个建筑的思路来做。分组。

(第五段介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于廉可爱的形象,而且通过叙述于廉的传说,赞扬了布鲁塞尔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斗争历史;第六至七段介绍“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极力描绘鲜花地毯的鲜艳美丽,同时特别描写了为纪念比利时解放50周年,地毯上编织的“比隆旅”军徽时的场面,表现了比利时军队在“二战”中的光荣历程。)。

那第八段哪位同学归纳一下?(抒情性的结尾,讲布鲁塞尔的“古老繁华”,大广场的“典雅艳丽”,历史与现实共同铸就了这样一座悠久而伟大的城市。)。

同学们整篇课文分析下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定位在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的事物说明文。)。

4、拓展介绍1933老场坊。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一

1、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力。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常识,美读诗歌。

1、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这首诗是律诗,五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美读。

美读,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美美的展示出来。让人能通过听读就能感受到它的美。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学生再读。(个人读、齐读)。

(4)齐声美读。

(二)参考注释,描绘画面。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对部分词语做补充批注。

2、译读诗歌,交互分享。

教师要有示范。

(三)深入解读,学会品析。

教师示范,明确三个层次的要求。

(1)诗句描写的似乎什么。

(2)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内外、动静、远近、正面侧面等。)。

(3)对诗中的'某一个字或一个词进行赏析。

(词性、修辞、情感等)。

(四)再读诗歌,小结本课。

《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五)作业。

自主学习《黄鹤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