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优质17篇)

最新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0:56:21
最新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优质17篇)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案的内容应该与教材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究优秀教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和方法。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一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1、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cai课件。

一课时。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

5、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2、画图。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进军。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二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准备。

返航。

文档为doc格式。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三

预习作业:

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

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五、拓展和延伸: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4)……。

七、总结和作业: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四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五

2、连续长期观察月相,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

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画出月相,注明日期(农历、公历都写出)地点,天气,以及与前一天的月相相比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学生猜出:月亮。

师: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形状。

1、画月亮。同学们在前一个月的观察中了解到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把它画下来。

给每个小组发正方形白纸八张,上面画有虚线圆。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画出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并讨论排先后顺序。

2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画的月亮的特点,出现的时间日期,有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分享给同学。

师:各小组都画出了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并排了顺序,我们能够发现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吗?不同形状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一看。

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顺序不对,上弦月下弦月的顺序不对,让学生各自保留意见,通过日后实际观察,做月相日记,或拍照辅助取证解决。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知识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素养。)。

3、制作月相盒。

师教制作方法:录制微课辅助教学,师讲解。

圆形扁盒子(或正八边形),在面上中心为圆心,用铅笔画出八等分线,在圆形的侧面上挖八个观察孔,盒盖内部中央固定一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小手电筒,打开手电筒,就可以在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师:通过使用月相盒观察月相,你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研究月亮变化,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只是探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制作月相盒,让学生对月亮辩护的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过渡,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作业:连续地观察月相。

生:生活中实际观察。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记录。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毅力有恒心,我们能努力做到吗?怎样能更好的完成月相观察呢?老师给几个提示。

提示:

1.月亮在不同日子出现的时间不同,要查资料了解当晚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注意天气情况,阴天雨天可能看不到月亮。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更好的完成作业,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用一个月晚场观察表。

时间(农历)。

问题与感想。

思考:

1.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左娥眉月与右娥眉月的区别是什么?

3.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4.写观察小论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六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月亮的传说。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

序娓娓道来。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

波罗”登月计划。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椭.圆()铁锹.()溅.落()液氢.()昂.首()燃料罐.()畅.谈()里程碑.()登月舱.()。

5、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中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四层(第13—15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研读与探讨。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请写下来。

六、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七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

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

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八

1)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

2)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

3)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

2)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

3)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

3、情感目标。

1)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

2)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媒体目标。

1)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

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情景导入。

(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

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引入课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

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

(二)学习新课(25`)。

1、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2、细读课文,

1)完成表格。

时间事情进展。

1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2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

3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4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519日晚8点33分。

6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20日上午7点32分。

8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921日上午ll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0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11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12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13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14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国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课文小结(5`)。

1、登月意义。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

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文章运用的数字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记实报道的特点。

(四)学生活动(10`)。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

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材料发言,概括讲述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五)作业布置。

网上搜索关于人类宇航发展史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虽然家喻户晓,但现在的初中学生,距离这件轰动全球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一定时间,能真正通过电视电影直观了解这个重大的历史场面的人,还是很少的。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展示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

2)情景导入法。

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本节课结合中外历史中关于人类登月的传说和幻想,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顺利引出正文。

3)速读训练法。

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阅读,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本课安排学生在三分钟内速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课文要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抓课文要点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迅速整理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的能力。

2、学生活动。

1)自由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部分,安排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从旁点拨。

2)电脑操作。

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提电脑,在课堂上布置电脑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作表格,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网上搜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在网上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等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1、选择:登月全过程图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4段。

学生上网搜索所得资料。

2、应用。

1)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突破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单纯分析课文语言很难令学生理解具体的内容。从前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卡壳,尤其是难以形象地描述登陆月球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总让人感到有所不足。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语言很难弥补这种不足,课堂难免空洞乏味。

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引入课堂成为普遍情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飞船升空的影象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本来对科技知识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完课文之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发展现况,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去主动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它在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方面确实有着得天独厚不可取代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它的优劣,真正把多媒体用在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优势,就一定能使课堂绽放光芒。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九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他们已经胜利着()落。

(2)乘()上电梯。

(3)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

2.根据下列各句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一)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6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1.选段写了________。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情?3.“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作者精确地写上这一时间的作用是什么?4.从宇航员和总统通话可以看出________。5.在月球上,为什么两位宇航员要神色庄重地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比较下面两种说法,看哪一种更好,为什么?(1)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2)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1课时。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一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主题探究。

1、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小结并联想。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二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4)……。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三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五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20xx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1.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小结并联想。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六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20xx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1.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小结并联想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篇十七

2、连续长期观察月相,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

课前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画出月相,注明日期(农历、公历都写出)地点,天气,以及与前一天的月相相比有什么变化。

一、谜语导入:“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学生猜出:月亮。

师: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形状。

1、画月亮。同学们在前一个月的观察中了解到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把它画下来。

给每个小组发正方形白纸八张,上面画有虚线圆。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画出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并讨论排先后顺序。

2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画的月亮的特点,出现的时间日期,有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分享给同学。

师:各小组都画出了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并排了顺序,我们能够发现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吗?不同形状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一看。

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顺序不对,上弦月下弦月的顺序不对,让学生各自保留意见,通过日后实际观察,做月相日记,或拍照辅助取证解决。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知识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素养。)。

3、制作月相盒。

师教制作方法:录制微课辅助教学,师讲解。

圆形扁盒子(或正八边形),在面上中心为圆心,用铅笔画出八等分线,在圆形的侧面上挖八个观察孔,盒盖内部中央固定一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小手电筒,打开手电筒,就可以在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师:通过使用月相盒观察月相,你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研究月亮变化,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只是探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制作月相盒,让学生对月亮辩护的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过渡,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作业:连续地观察月相。

生:生活中实际观察。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记录。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毅力有恒心,我们能努力做到吗?怎样能更好的完成月相观察呢?老师给几个提示。

提示:

1.月亮在不同日子出现的时间不同,要查资料了解当晚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注意天气情况,阴天雨天可能看不到月亮。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更好的完成作业,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用一个月晚场观察表。

时间(农历)。

问题与感想。

思考:

1.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左娥眉月与右娥眉月的区别是什么?

3.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4.写观察小论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