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企业创业故事案例篇一
1970年7月,一个清瘦的女孩来到台北的一家平面设计公司,她要应聘助理一职,负责招聘的老总翻开她的履历,上面写着东吴大学英文系夜间部肄业,老总皱起了眉头,一个大学肄业、非设计专业学科的女生,为什么要来设计公司应聘呢?她看出了老总的疑问,语气坚定地说:“我太爱设计了,所以才休学专心工作,请给我个机会!”老总被打动了,把助理的职位给了她。
说是助理,其实每天的工作就是洗调色盘、剪报、裁纸、跑腿买便当,实际上就是个跑腿小妹,但是,她并不因此厌倦自卑,而是利用便利条件,开始自学设计专业,为了买一本上千元的设计书,身为穷学生的她只能利用画插图来挣钱,每到深夜,她就拿起笔,为一本本童话故事书画插图,就这样她白天上班、晚上念书、深夜画插画,有不懂的就问设计人员,生活过得充实而忙碌。
三年后,她攒了十万元钱,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创业之初,她冲劲十足,有次赶制出了错,为了让客户出国前拿到产品目录,她一整夜守在印刷厂机器旁,紧盯着工人重印,第二天早上油墨一干,她立即飙车到桃园机场,送到正在办理出关手续的客户手上。她说,那时候过的是只有三分把握就往前冲的日子。
但是经营公司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公司刚有起色的时候,她被客户盗走了六百万元,这对她是一大打击,为了还债,她将公司由三十人精简为两人,自己则身兼数职,重又操起了跑腿小妹的旧业,同时,她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不足。
这时,有个客户看上了她的形象包装特长,询问她是否有意愿去一家俱乐部担任执行副总经理,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关闭公司去这家俱乐部任职。
离开俱乐部,她的设计公司重新开了张,有了市场管理经验的她和过去不同了,她不再是个只谈设计概念的设计师,而是关注市场定位、对手市占率,半年后,几乎一半以上的客户在她的解说下,除了企业识别标志外,连平面设计、广告,甚至人员服装都交由她打理了。
在台湾站稳脚后,她准备走出台湾市场,但是一家小公司怎么会有资源谈合作呢?这难不倒她,为了创造机会,2005年起,只要有设计比赛,她几乎都会参加,渐渐地有了名气,要取得合作机会,她也有自己的策略,她主动将案子让出来和伙伴合作完成,她说:“你要先给,不要想先从别人手中拿。”2008年,她和五国设计公司组成了联盟,约定共同接案。
她就是获得过号称平面设计“奥斯卡奖”的if视觉传达奖项的知本形象董事长蔡慧贞。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说,我曾经跌过很重的一跤,很痛,痛到让我记住不要再走同一条路。
不要再走同一条路,不是因为懦弱与胆怯,而是因为睿智与客观,蔡慧贞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跑腿小妹的人生也可以因为不断的进取与修正而变得光彩夺目。
企业创业故事案例篇二
俞敏洪,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xx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哈尔滨、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两家专业研究机构,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北京时间9月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20.88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31.18%股权(4400万股)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undefinedundefined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1995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艰苦的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undefinedundefined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惶恐和不安几乎是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的体验,唯有战胜它们的人才能轻松走下去。
企业创业故事案例篇三
专家指导:这是一个典型案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冷静地考察上下家。对于上家,要对厂家实力、供货能力、产品质量等一一了解清楚,特别要抓住一些细枝末节的专业问题,看看其能否对答如流。对于下家,如果碰到那种接几十万元的大单子时毫不犹豫的“爽快人”,则要睁大眼睛了!
专家指导:很多创业者认为,融资就是别人给钱,不会遇到骗子,因此就有了麻痹思想。其实,诈骗者远比人们想像的高明,他们利用创业者等米下锅又急于求成的心态,先是夸口公司规模、专业程度以取得创业者的信任,然后对融资项目大加赞赏,让创业者觉得遇上了“贵人”,最后借考察项目名义骗取考察费、公关费等,收费后就销声匿迹。因此,对创业者来说,除了要对投资公司的背景进行全面调查,还需要保持警惕的心态,特别是对各种付款要求,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可用法律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目前关于创业陷阱的案例还有很多,骗子高手想尽一切办法,编好完善的诈骗套路,让创业经验不足的创业者深陷其中。所以创业致富指南提醒创业者警惕创业陷阱。
企业创业故事案例篇四
看创业成功故事,感悟创业成功之道。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创业故事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人物简介:
王宇,河北廊坊人,出身穷困,北漂一族。由一个小小的烧烤摊,到自己发明创造无烟烧烤工具,使烧烤成为中华名小吃;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佳创业项目奖”、“创业带动就业首选推荐项目”等荣誉称号。
5000块的小本钱
三十多年前,河北廊坊一个普通农家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个村庄,在廊坊穷得不能再穷。孩子有了,本是乐事,但苦了父母。家里经济条件差,这个孩子注定要过一个“寒酸”的童年。那个时代,美女找对象的标准不是帅哥而是知识分子,于是考上大学走出村子,成为他“寒酸”童年中唯一的梦想。在那个年代“寒酸”的童年不足为奇,但村里出了大学生,在当时可是个新闻,村里人都说:“这小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给家里带回一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这个被乡亲们给予“漂亮媳妇”厚望的人便是王宇。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真是应了这句话,大学生活,王宇的世界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打工,却从来没想过“漂亮媳妇”的事。打工可以挣钱,少让家里操心,是王宇那个时候的唯一想法。大学的打工生活,是一本有益的书,王宇在里面学到了知识,尝到了乐趣。每每晚上睡不着觉时,王宇就静静地思考,与其给别人打工,何不为自己打工?这种想法慢慢地开始深入骨髓,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里一点点地汇成了力量。
毕业后,当身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落实工作单位,抢着争着去找“铁饭碗”的时候,这位一直靠打工维持生活的穷学生却硬是借了5000块,在廊坊开了一个做烧烤生意的小饭店。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可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干的第一件事,好似命中注定似的打开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5000块钱放到现在或许只是一顿饭钱,对于当时的王宇来说,这可是个“舍命”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讲?细想便知,一个穷学生浑身上下能有几根钉?这是一场小小的赌博,如果挣了钱算是老天开眼,万一赔了,那干脆就把自己卖给人家,当牛做马连本带利来偿还。
王宇很幸运。因为有学校打工的经验,善于经营的王宇把烧烤店的炉火烧得很旺,在这堆炭火里烧出的钱也让这个穷学生发蒙了,一个月赚1万!这位毛头小伙子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没事偷着乐”。当时的烧烤店那叫一个红火,而这个烧烤店的小老板更是春风得意,所谓“人满堂,炉火旺”,这位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烧烤老板,也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烧烤师傅。于是“烟熏火燎的日子”成为家常便饭,平日里烤肉烤得流油,烧烤的铁钎天天在手里翻云覆雨,烧烤店里每天的钱也流水不断。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王宇也会想起当初上大学时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那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距离自己该不远了吧!
我在北京要饭吃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这个小店在廊坊市政规划中被列为广场建设用地,“拆迁”两个大字写在了自己烧烤店牌子的旁边,从此烧烤台的炉火再也没有点燃过。之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没找到继续开店的地点,王宇人生中的第一次“烧烤”也就此终结。
烧烤店的终结,对王宇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突然之间自己找不到家了,再去干什么?只要一闭上眼睛,王宇就感觉自己还在滚烫的炭火中徘徊,这段记忆太深刻了,太难以释怀。梦醒之后,王宇内心的炭火却烧得更旺,他像一只苍蝇四处乱撞,跑遍了廊坊的大街小巷,找工作,到处面试。
不久后,一家广告公司把这位曾经烧烤名噪一时的烧烤老板留了下来。这家广告公司主要负责户外广告的销售。王宇在这家公司做了一年多,业绩虽然不错,但因为廊坊消费水平有限,即使业绩不错,收入也不是很高。
这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内心中却时刻承载着大梦想。廊坊距离首都北京开车只需几个小时,工作中的王宇经常会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息,于是慢慢的对那个城市产生了一种向往。想去,毕竟不熟悉,内心尚存一丝恐惧,难道自己真的去做“北漂一族”?终于决定:去干!干好了,咱找个“京城的媳妇”!一个简单的想法,铸就了一个人生的抉择,就为这,王宇拿着手头仅剩的8000块钱,一路向北,闯京城!
京城要饭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情况稍微有些好转,慢慢的可以填饱肚子了。而那股子烧炭的热情又开始死灰复燃,又有了创业的想法。这个想法相当大胆,在京城人事不懂的毛头小伙想自己做生意,当时很多人只送他一句话:“干这事,相当于自杀,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相当于吃老鼠药”。但老鼠药的毒性在炭火激情面前不值一提,王宇和朋友最终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
但这次迎接王宇的又是一次打击,而这种打击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生意太好。公司当月投资,当月赢利,用了不到5个月,净赚40多万。突然有一天,王宇的合伙人竟然拿着公司的文件、钱和各种公章消失了!
烧烤的激情
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王宇内心中对过去那段烧烤人生的怀念越来越浓了。
一次去广州出差,他与“烧烤”真正地续下了缘分。
广州的夜晚热闹非凡,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精明的王宇没对所吃的食物打起兴趣,而对旁边一家烧烤店中的烧烤炉产生了兴趣。
他发现这种燃气烧烤炉子虽然笨重,但是烧烤时居然没有一点油烟,这和王宇过去在廊坊的烧烤店的那种烟熏火燎真是天壤之别。
恍惚间这位曾经的烧烤老板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
无烟烧烤明显优良于传统烧烤,如果能把这个产品拿来重新设计,使之变成轻巧、灵便的烧烤工具,再打造新概念推广上市的话,那市场大得连自己都不敢想,到那个时候,全国到处都是无烟烧烤的设备,不但挣钱,对环境也是一大贡献。
于是在广州的那家无烟烧烤店,王宇狠狠吃了一顿,那种味道到现在他依然能在记忆中找到。
回到北京后,王宇开始琢磨烧烤的炉子,整天叮叮当当,打造着自己的烧烤梦想,模型做了不知多少个,图纸不知画了多少张,终于,一个既轻便又实用的无烟烧烤小吃车诞生了。
从那一年开始,这个烧烤小产品成就了王宇张狂的烧烤梦想。为产品投放广告,一开始去谈的时候开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羚羊车,开到目的地第一件事情,不是谈业务而是去修车。两年后,羚羊换成了上百万的奥迪,而这个烧烤小吃车,两年间竟然卖出了两亿的利润。
自此,一个对烧烤怀有莫名激情的王宇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如今,王宇的烧烤已经在20xx年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同时他还是中国烧烤行业协会的会员。他的无烟烧烤设备集烧烤、麻辣烫、铁板烧为一身,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自己发明的中药烧烤,夏天吃了不上火,还具有保健、凝神、静气的神奇功效;他还发明了啤酒烧烤,完全中和了羊肉的腥味,这两项发明创新目前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受理证书。
王宇,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在全国开了近3万家烧烤店,从烧烤小老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富翁。
高考那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好像在工作或者睡觉,反正不在考场里。他手下的员工都比他年纪大,他们在私底下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给他们发工资的吴总,是一个压根就没有参加过高考的1987年出生的男孩。
22岁的吴昕哲说,他希望自己能看起来尽量老一些,所以他穿衬衫而不是t恤。
吴昕哲“出道”很早。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电脑,那时候还属于“386时代”,他就在电脑上打单机游戏。吴昕哲记得当时打的一款游戏名叫《命令与征服》。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拉起家里的电话线开始上网,那是他最初接触网站制作。然后凭着不知道哪来的热情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
“我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一直就没觉得要好好读书。四年级的时候就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唱反调。”说归说,他的成绩其实一直都还不错。
初中的时候。吴昕哲在省里拿了一个网站制作比赛的第三名,这是他与常规学习生活渐行渐远的开始。
在父亲的支持下,初二下半年,他在自己的家乡庆元县开了一家公司,叫做“庆元自由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一直放着,跟他的学业一样。到初三帮企业做网站的时候,每接一个活可以赚两万到四万元。
“初中时就不想读书了,临近中考前一个月都没读书,在网上弄到很晚。”
高中他还是读了。读得非常即兴,成绩波动也非常大。吴昕哲说,他跟部分老师关系特别好:但是又跟另一部分老师关系不好,是他们眼中的问题学生。至于考试。他兴致来了就认真考,不高兴就交白卷,所以成绩时而是年级前50名,时而落到后面垫底。
高一的时候,吴昕哲还会去上课。到高二,吴昕哲在外面租了办公室正式做网络公司,就不怎么去上课了。那个时候,除了每月盛大给的1500块钱工资,他还能时不时地赚上一两万块钱。到高三下半年会考过后,他就“正式”不读书了。
“高考那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好像在工作或者睡觉。反正不在考场里。”吴昕哲已经记不清四年前高考那两天自己在做什么了,这段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都颇为纠结的记忆,在他那里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吴昕哲,依然开他的公司,从不去理会周围人的目光。直到有一天,连家人都调侃他为“吴总”。
20xx年底,吴昕哲在杭州开了自己的公司——亿网互联科技。从最初的4个员工变成8个。到20xx年,吴昕哲拥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他始终在做网站与推广。到20xx年,他将公司搬到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一次性招了五六十名销售人员和八九名技术人员,公司人数一下膨胀到七八十人。
但这次扩张把吴昕哲的公司扩伤了。
“最困难的时候,发完工资就没钱吃饭了。只能把储蓄罐里的硬币换两三百块钱出来用用。”这个17岁的管理者也一度苦闷过,那个时候他就找来心理学的书读,老爸也支持一点,就这么撑过去了。
现在,吴昕哲的公司规模和效益都稳定下来了。今年,在他的同龄人面临着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做老板五六年了。他说现在他招人的标准就是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在公司里,他每天都要给比他大上好多岁的员工开会布置任务,他不喜欢员工叫他吴总,他叫比他大的员工也都是直呼姓名。
吴昕哲说自己对网络市场一直都没有底,这点他很佩服马云,目标永远都那么明确。作为80后,他从来没对未来想过太多,他觉得太遥远的目标都不切实际。他挺实际的,平时吃吃快餐,不喜欢逛街显摆,到目前为止只买过两双耐克鞋,身上的衣服都不是名牌。当然还有更实际的——当他面对合作者的时候,除了一张娃娃脸,还有近九年的工作经历。而现在的他,不过才22岁。
杨晓琳,山东轻工业学院财务管理20xx届毕业生,从小就很喜欢烘焙,进入大学后,“想要开一家糕点店”的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强烈。20xx年5月,当打听到上海有烘焙展会时,她坐不住了,带着自己攒的零花钱来到了展会现场。在现场,看着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烘焙糕点,杨晓琳特别兴奋。考察中,中国台湾有一家公司展出的当地特色糕点让她过口不忘。
回到济南后,只要上课不忙,杨晓琳就喜欢跑到市区四处转悠,看看都有什么样的糕点店。经过调研,她发现自己吃到的美味凤梨酥等中国台湾糕点在济南并没有太多销售商家,这个发现让她“蠢蠢欲动”。几经周折,20xx年刚上大四的杨晓琳联系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这家中国台湾公司,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希望能在济南也开一家中国台湾糕点店铺。
“人家一听说我还是在校生,开始并不太乐意。还好,最后他们还是被我的诚心打动了。”杨晓琳说。一旦确定了目标,杨晓琳立刻开始行动。她找到父母,将自己的市场调研结果详细地讲解给父母听。终于,杨晓琳的父母同意先借给她创业资金。
借到了创业资金,杨晓琳又开始到处租房。有了房子,她就开始跟着中国台湾糕点公司派来的烘焙师傅学习。那段时间,杨晓琳多数时间都泡在店里。有时为了研究怎样能将糕点做得更好,她经常要熬夜到凌晨。
20xx年1月,杨晓琳的小店正式开张了,还没毕业的她成了小老板。小店的隔壁是一家已小有名气的糕点店,有时一些顾客来买糕点时,看到杨晓琳的小店会好奇地到店里去转转。但他们问杨晓琳最多的就是“你们店里的东西好不好吃”。
开始创业后,杨晓琳才感觉有好多东西要学。做出了好吃的糕点顾客却很少,或者顾客很多时来不及做太多糕点,这些都会让杨晓琳“头大”。另外,如何和顾客打交道、怎样管理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员工等,这些都是初次创业的杨晓琳不停学习的内容。
创业小贴士:杨晓琳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做起。对于选择的项目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断地去了解这个行业,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