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作者的思想和文学才华赞叹不已。在写读后感时,避免陈述作者内容,应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加以合理的支撑和论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过《活着》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伟大。在读完《围城》后,我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偏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读完《1984》,我对权力和自由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读完《红楼梦》,对人情世故和命运的把握更加深刻。读完《西游记》,我对友情和勇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读完《小王子》,我对人类的荒唐和渺小有了更深的感悟。读完《百年孤独》,我对家庭和爱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读完《平凡的世界》,我对奋斗和坚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读完《鬼吹灯》,我对历史与传说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读完《围炉夜话》,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一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读《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序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二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是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其好友天王“华仔”也推荐此书。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妇,虽然阿泰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过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号,因为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本章节主要讲了幼时作者黑狗达在病时与文展一起玩耍。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订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总是精打细算的,各科的成绩都要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而且是以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目的,才愿和小伙伴们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他不断地打算、不断地准备,结果就像故事《贫富生取经》一样,最后能取到真经的不是在一直筹备犹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决心不再后退的贫僧。一次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永不会赶上自身或现实的变化莫测。这样的患得患失,是导致他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文展并不是一个天才,他最后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放弃,你一定会失败。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里,有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三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四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五
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六
皮囊是什么,未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的皮囊就是肉躯,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引用阿太的话语“肉体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解答出皮囊的定义。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具皮囊去生活,皮囊包裹着伤痕累累的心。老家的阿小从小捕鱼,发誓长大以后绝对不会捕鱼,但到最后他还是成了小镇上的渔民。大学毕业以后的作者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本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书中却这样描述: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小镇所有人都认为香港阿小的生活一定很酷,可是作者去香港拜访他的时候,却发现它只是一个高级技工,在香港被同学看不起,交不到朋友,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以及父母生意的失败。对未来有着美好规划的天才文展最终无处安身。用生命追求一种想象,想尝试世界各种可能的厚朴,从万人瞩目到无人问津、形象崩塌,以至于被学校开除,生活过得一团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或许我们会羡慕身边人的生活,可是却体会不到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暗藏着的辛酸。在我看来,皮囊就像海浪一样拍打出不同的景致,同时也承受着各自的危险。很多人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背后想必也经历过一段无人可与分享的“至暗时刻”。书中所陈述的各个人物,都喜欢装点皮囊,本以为能够掩而盗铃地藏住有伤痕的心,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在那里躁动,如同不倒翁一样不肯平伏。
很多读者认为作者描写其他人生活的悲剧来秀自身的“优越感”,其实不然。作者旁观者的角度,分别陈述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没有掩饰难免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同身受,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别人的人生,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人生。
人应该学会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让虚妄的梦想来膨胀自己。在书的结尾,李大人和黑狗达的交谈让作者明白自己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责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皮囊是拿来用的,经历过各种风吹雨打,我们的灵魂才有处安放。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七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八
皮囊被人们加以粉饰,厚重的粉底打在脸上,虽然光彩照人却毫无温度,显得苍白而空洞。其实不然,皮囊有心。很多时候这颗心睡去了,当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可以是保护自己的躯壳,贴上冷漠的标签,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亦可以是包裹着柔弱与光亮的灯笼,需要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种。如若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我们常歌颂灵魂却很少歌颂皮囊,它是否重要?当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才惊觉皮囊确实如此重要。在蔡崇达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敞开皮囊、感性纷呈的血肉人生,书中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是作者的曾祖母死前给他留的`最后一句话,一个硬气到手指头切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年近九十还坚持走路从村里到镇上的人带着她那轻盈的生命摆脱了各种欲望的污浊飞到了远方。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不认老,不愿服输,她拖着沉重的皮囊经历风吹雨打,她告诉我们原本的生命。其实,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
无论是作者母亲对父亲那种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情感,还是王美丽为了证明尊严选择撞死在祠堂,书中的每一个鲜活的形象给我以不同的感动和震撼。它是如此的真实、平凡,却又是直击心灵的叩问。为了父亲的病,为了扛起这个偏瘫的家庭,他以梦想和责任的名义强迫自己,以为赚更多的钱是对家庭的最大帮助。而当他看到自己给父亲唯一的照片被摸到发白时,当他以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时,他终于明白,自己恰恰剥夺了能给父亲的最好东西。在父亲死去时,他破口大骂,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是一种刻骨的愤怒,他气自己不曾真正懂得什么事最应该珍惜和珍贵的。他也只能把所有的悲伤都吞进肚子里,在为父亲喊灵时,他喊着喊着,声音一哽,喃喃道:“如果你真能听到,就跟我回来,我好想你了。”这时,文学显得不重要了,他站在这里,以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的身份。他卸下了自甘冷漠的皮囊,用爱艰难地照亮了父亲。
《皮囊》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被刻在骨头里、太过在乎、太过珍贵的事,你看清了吗?皮囊有心,能看见彼此,温暖彼此。别再让心无处安放,愿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九
这两天把《皮囊》重新看了一遍。
看《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时候,我几经停顿,起身,吸气又喘气,胸中有东西在强烈地翻涌,需要很努力地平复心情才能继续看下去。
共鸣太强烈了,我有点承受不住。
豆瓣上对这本书有很多差评,我没有褒贬的意思,但是我真的觉得他们没有看懂。
不过,没看懂也是好事。真的。
对我来说,就仿佛作者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把我生命中最本质的悲哀摊开了,把我灵魂之海抽干后的底部暴露在阳光下,那些隐藏在海面下的暗礁和坑洞无处遁形。他的思考太真实,对我来说有些残酷甚至残忍。
我觉得我跟作者有三分像,跟文展有六分像,跟厚朴有九分像。当然我不是厚朴,也没做厚朴,但这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如果没重看这本书,我都快忘了,我从厚朴到如今的云淡风轻,走了多远、多曲折的心路历程。
“他很用力地打招呼,很用力地介绍自己。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不清楚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厚朴大约也是这样的小孩,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因为干净到甚至不知道应该要去判断和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时宜。”
厚朴太像以前的我了,活的很用力,非常用力,但是这种力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它是四散的,朝向的全是虚无,燃烧的却是生命。一个人不清楚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内心却又有着乱窜的力量,这真的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而在外人看来,奇怪又尴尬。
厚朴“尝试着世界的可能性”,组建乐队,办演出,不停地换女朋友,叛逆着,折腾着,燃烧青春着。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符合他的想象——他对青春的想象,对酷的想象,他以为做了这些符合想象的事,他就真的变成他想象中的人了,而他这种对想象的追逐所散发的热情,也确实有打动旁人,感染旁人,可是这根本改变不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毫无意义的本质,而且他也根本没有成为他想象中的人。
如果想好好生活,他需要在现实和想象的巨大鸿沟上建立一座坚实的不会被水冲垮的桥。但是厚朴也许过于沉浸在幻想中,他连建立这座桥的尝试都没有进行。他龟缩在想象的岛屿上,以为自己拥有了无边无际的世界,却没有看到现实的海水日益上涨,他不知道总有一天他在这座岛屿上将没有立足之地。一个人要想保留在理想之岛生活的权利,他需要的是随时回到现实的勇气,还有智慧,平衡的智慧,建造桥梁的智慧,不被人发现的智慧。
“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我隐隐担心,厚朴这几年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实的现实里。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我一直在想象厚朴的生活,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身,扎到庸常的生活里去了。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厚朴活得很用力,可是用力的本质却是逃避:逃避真正的艰难和辛苦,逃避为了抵达目标所需要的日复一日的大量枯燥乏味的脚踏实地的努力。
他被退学,被迫回到老家,到一个小村庄教书。但是他已经丧失了回到现实的能力,他在耽于幻想太久太久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其实没有成为想象中的人的现实,他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被现实淹没了口鼻,四处都是海水茫茫,他的理想之岛已沉没在海底,他的内心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太晚了。这样被动的局面,只有一个后果。
毫不意外的,他自杀了。
真的,我一点都不意外,他除了自杀没有别的结局,这是必然的走向。如果他再聪明一点,或许能提早嗅到危险的讯息,或者他再坚强一点,或许能承受陡然回到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可惜都没有。
也不可惜,真的,生亦何欢。
作者最后说,或许自己和厚朴生的是一种病。
确实,无论是作者,还是用力过猛的厚朴,亦或是早慧的文展,又或者是张美丽,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而这些共同点,是因为他们有同一个标签——小镇。就像一开始作者对厚朴的评价:“多么贫瘠的想象力,连想象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是啊,因为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镇,有着贫穷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父母,如果笨一点反倒是福气——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连苏轼都这样说。
不要太聪明,不要太早熟,就像父辈一样早早娶妻生子,在小镇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其实很好了。否则,像文展和厚朴,他们要跌很多跟头,吃很多苦头,走很多没有意义的弯路,才能摸索出世界的真相,就算他们有些才华或志气,也早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弯路上磨损了。灵气,心性,本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却消失得悄无声息。而多数出身好一些的孩子,他们一早就清楚世界的规则,就算他们初出茅庐凭着想象折腾一番,也有家庭为他们兜底。可是厚朴没有,文展没有。
作者是幸运的,他没有文展的早慧,没有厚朴的激情,这是好事,而且他理智,务实,努力,所以他是那些人中唯一走出来的,走去了北京这座大城市,成了作家,出了书,拥有了财富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不过,他和文展和厚朴相同的那部分终究是无法抹掉的,而他也清楚这一点。
也没关系,他的儿子,他的孙辈,就不会再拥有这样的悲哀了。要想真正地走出小镇,或许得至少三代才能做到。
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六年级,那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四年级荒诞不经的行为所带给我的真身心上的影响。我有着一个和我志趣相同、能理解我的知己,有着轻轻松松考全班第一的成绩,可以自由地做最喜欢的事——看书,写小说,逃课在柳树下打坐,在湖边散步看夕阳落下。尽管中间我大伯去世,给我整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也顺利熬了过去。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切从我初一第一次月考拿了第一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学习,考试,对我来说一直是简单轻松的,但是第一的荣誉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我很快淹没在对第一的追逐中——我什么都要拿第一,我享受着凌驾别人之上的快感,我享受着第一带给我的行为上无所顾忌的自由,我几乎很少失败(除了在感情上),我想要的都能得到。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切的危险性,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也许并不止六年。
如果我未来有孩子,我对他在学习上只有一个要求,不许考第一。对第一的追逐会把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变成单一的纬度,会丧失对很多事本身的乐趣的感受,更可怕的是,会让人沉浸在一种假象中,这像极了厚朴在组乐队、搞演出之后同学们对他的追捧,让人迷失其中,看不到世界真实的面貌,无法意识到社会冰冷的规则。这对一个人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我以前也是个活得很用力的人,我大声谈论着梦想,谈论着爱国,我昭告世界我要考清华北大的本科,然后研究生去斯坦福大学,我要创业,我要攀登世界的高峰,我要改造社会的规则,我要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初二的时候一个女生给我写了一个纸条,她说我背负了太沉重的梦想,她很担心我会有坠落的一天。我当时郑重地告诉她,我不怕,虽千万人吾往矣。后来高中有同学公开表示觉得我很装,觉得我有病。我有些难受,但是没太放在心上。毕竟我从小就因为胖而被骂是猪,九岁就经历“众叛亲离”,被我当时最好的朋友整天骂“变态狂”,被朋友说“如果一个人长得没有你好看还活不活了”,被敬爱的老师骂“没皮没脸”,诸如此类的事情,我早就锻炼出来了一颗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心脏——这是我唯一比文展幸运的地方,他直到中专才因为兔唇被嘲笑,而我早早就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舆论的攻击,所以我不会像他一样一蹶不振。
虽然当时对各种评价一笑而过,但是我看了《皮囊》,看了作者对厚朴的评价,我才意识到当年的我在众人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一些跨越n多年的尴尬难免浮上心头——还好时隔多年,没有谁记得这些了。
我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不夸张的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十几年里我从来没想过我不去清华北大的任何可能性,也并非自信,就是知道自己拥有绝对的实力(其实现在我也觉得我当时拥有绝对的实力哈哈哈),不过现在回头看来,结局在高三那年已见端倪,有些事我不好讲出来,只能说太用力的人果然走不远吧。高考失利我没多难过,因为那时候我忙着体会禁忌之爱,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故事,却没有预料到绝望从此扎根在我的骨髓之中,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我的学校充满了嫌弃。毕竟当时报志愿都像一场玩笑,我实在不知道我那么低的分数能去什么学校,就全权交给我妈了。所以我刚开学没想跟任何人交朋友,我在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下了奋斗的话,发誓总有一天要去配得上我的地方。现在看来挺幼稚的,虽然大学的课程对我来说依然是轻松的,但是很多以前被我忽略的问题接连浮现。大学,是连接学生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缓冲站,而我站在这个缓冲站里第一次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个纬度。
后来的很多事情我懒得回想。总之我失去了很多东西才填补上内心的大洞,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才没有走向厚朴的结局。我用了很多时间,建立了那座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也探索出了一条,我这样的异类在人堆里生活下去的办法。我记得当年看霸王别姬,里面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不过没关系,我也记住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十
刚读了工会读书角书单中的《皮囊》这本书,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太婆、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开篇是全书的灵魂,九十多岁的太婆,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没文化的太婆这句话撼动“三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斜着眼一声不哭。事一了结,太婆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内心坚定和踏实。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太婆,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认识自己,就必须认识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又是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十一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十二
浮云骑士。
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一个从小就家境殷实,并且很快就被父亲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则是沉默寡言,相当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结果却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为父亲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坚强的依靠,并且在香港受到当地小孩子的嘲讽,整个生活都陷入了不幸当中,最终成为一名香港最底层,生活不顺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为了父亲所要求成为的渔民,但是每天可以骑着摩托开心的在海边飞奔,有着一栋小洋房,娶了媳妇,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乐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开始,却不一定知道终点会如何。
在书的最后两个章节,我认为是作者对于前面所有故事出现的深层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布在《回家》和《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里。“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怎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样的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是要赚很多钱,还是说要成为权贵,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个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当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显示出力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你所选择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的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坚持不懈,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与快乐!
家中。
2016.9.4。
文档为doc格式。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十三
没有要点评什么,借着这部《皮囊》我要对“小芝麻”说:
陪我一起看黑狗达,对皮囊你还介意吗?小芝麻,只能叫你我开始流下眼泪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发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借口,未来几天我们将离开彼此皮囊。你发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体在你到来后,睁开眼睛臃肿的到下午才能看出双眼皮的我,一直持续着燥热,又不得不喝水。整个身体臃肿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难也影响你的舒适程度吧?因为我尽力想找到我们彼此舒服的姿势或者空气,很遗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开心吧、也许以上种种原因都是我们彼此不能真正的见面的惩罚。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来的世界,没有多姿绚丽,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会默默的为你祈福,给不了你最好的皮囊、无法给你多姿绚丽的世界,忘你可以释然,因为我也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待缘份尽头,你我曾有过,或是母子或是灵魂深处,有地方可以寄托哀思。
夜已深,我们一同入眠,我含着泪,你呢?
《皮囊》的读后感400字篇十四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