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下课了课件优秀(精选10篇)

下课了课件优秀(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1:37:55
下课了课件优秀(精选10篇)
    小编:admin

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难题。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实用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果。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一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队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队伍,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二

1.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因。

3.了解日本的文化。

1、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45°n之间,属于北温带。

2、领土构成。

日本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震频繁的国家。

日本是个“地震国”,历史上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地震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的地震。

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级:里氏9.0级震源深度:10公里。

伤亡:已造成7197人遇难逾万人失踪。

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5、6号机组正在进行定期维修。

火山喷发: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喷发。

1、日本发展经济的条件。

2、日本工业的分布。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海外投资。

主要投资对象: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

1、民族——大和民族(和服、和屋)语言——日语。

2、文化——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并存。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三

传说很久以前,东海有条龙,巡游至此,见这如此胜境,觉得东海黯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遂得名“遇龙河”。阳朔遇龙河是一卷画轴,两岸山峦百态千姿,河畔翠竹叠嶂,蕉临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颜色不断变化,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地绿,诗情画意尽显其中。遇龙河地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伫立江边,你会觉得它是头顶上那万里无云的天。小家碧玉的遇龙河漂流,会彻底为您洗涤掉自驾的'疲劳,让您身心愉悦,乐不思家。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四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本节识记的知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识: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能力培养: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国政区图是本节能力培养的主线。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遵循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并努力实践着“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用地理的头脑细细地品位生活。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识记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和行政中心。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完全是在自由的前提下,以主动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把知识融入特定的活动情境中,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区划拼图游戏磁性黑板或多媒体投影中国政区区划拼图版拼图游戏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抄写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2.学生课前查找我国省区简称来历的资料;查找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

3.中国区划拼图游戏磁性黑板或多媒体投影中国政区区划拼图版拼图游戏。

4.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中国行政单位顺口溜、猜谜活动谜语。

附:学生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记住它们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大体轮廓和位置。

(二)能力目标。

3.能在我国政区填充图上填注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三)情感目标。

4.明确台湾省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

(教师点评)。

寻找学校所在地是一个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的过程,同学们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兴路街道办事处玉溪五中,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中国行政区划。

1.学生说出寻找玉溪五中学校的过程。

2.讨论:从该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划分为几级?

3.说出行政区划的意义及中国的现行行政区划。

4.自学了解中国历史行政区划。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谷歌地球的应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是创设本情景的出发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整合。

出示我国三级行政区划表。

1.认识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部分地方实行四级行政区划。

2.行政区划的意义。

理清思路,加强系统理解。

“两河两线”

分组学习。

1.学生分长江组(长江干流)、黄河组(黄河干流)、沿海组(沿海岸线)、沿边组(沿陆疆边界线),分别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单位、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单位、沿海的省级单位、沿陆疆线分布的省级单位。

2.每组选一名组长,每个大组按4人一组细分小组。

3.每组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填出找到的省级行政单位,不同组别的同学互换填图一次。

4.下发各省级行政区的自制磁性拼图,每个学生一个省级行政区轮廓。

1.读“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2.每组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填出找到的省级行政单位,不同组别的同学互换填图一次。

3.相互交流分享各组学习成果,小组长作互评。

4.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拼出找到的省级行政区并说出名称。

分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知识整合。

小结: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分别说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并能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

梳理知识,分类整合理解。

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了解“一国两制”。

找邻居拼图游戏。

1.请拿到云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山东省的同学找到自己的邻居并在黑板上拼图。

2.画出北回归线,请同学拼出北回归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

1.拿到云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山东省的同学找到自己的邻居并在黑板上拼图。

2.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习完成区域拼图。

学习地理的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

歌诀记忆。

指导学生记忆方法:

三北两广两宁山,五江四南藏蒙川;。

陕甘青贵福吉安,港澳重天上台湾。

(也可参见课本的简称“三字经”)。

通过这四句话找到话语里蕴藏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熟记。

歌诀记忆的主要特点是: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也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测评。

增强爱国情感,让学生们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后拓展。

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几个?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出这几个省级行政单位并画出东西部的分界线。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实现对知识的再运用,再认识。

通过课后知识的拓展达到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的位置,增进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莱蒙托夫对“祖国”的认识。

(二)学习诗人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复杂感情于丰富意象的独特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莱蒙托夫是如何“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的?分析:诗人时刻向往着自由的田野,怀念家乡的池塘和森林,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向那可爱的大自然,投身到人民的怀抱。诗人对祖国的爱是因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对人民的爱紧紧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爱是土生土长的,根深蒂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诚然,封建农奴制桎梏下的俄罗斯祖国,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优美富饶的大自然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人民是可爱的,而沙皇专制暴政给祖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和灾难却是可憎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是黑暗年月一个正直爱国诗人所常有的。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发表了他的重要诗作《祖国》。他把祖国一分为二,他否定了用“鲜血换来的光荣”的祖国,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表达了他对祖国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二)诗人是如何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的?

分析:《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辽阔的森林草原,奔涌的大河,同幽静的村落小路,闪光的白桦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再轻轻抹上一层薄雾轻烟,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充满浓郁的诗意。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把视觉、听觉、嗅觉全都调动起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洋溢着俄罗斯生活气息的绝妙的民俗图。在这首短诗里,我们不但能看到草原、村落、家舍、灯火,听到林涛的呼啸、激浪的澎湃和农人的欢歌笑语,还仿佛能闻到谷茬焚烧后青烟的气味和农家醇酒的醉人芳香。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1.这首诗为4、5、6混合自由音步。译文长行每行基本上六顿,14个字;中行每行五顿,12个字;短行每行四顿,10个字。双行有韵。

2.在诵读基础上,把握作者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

这首诗是莱蒙托夫整个创作生涯中对祖国主题逐步深化的总结。在对祖国主题的发掘上,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等诗人的传统。他用情感与理智之争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复杂感情,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俄罗斯形象,对俄罗斯的大自然和农村的典型景物作了精彩描写,明显体现了他创作后期风格的一些特点,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取代了早期愤世嫉俗的无穷忧伤。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科夫曾于1839年发表过一篇题为《祖国》的诗,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了解内容大意。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理。诗人以坚定雄辩的言辞驳斥了统治阶级所夸耀的那种虚假的、表面的爱国主义。“鲜血换来的光荣”,指的是沙皇帝国抵御外族侵略或向外扩张的战绩,也可指沙皇政府在镇压国内外人民的反抗方面犯下的累累罪行;“虔信”指的是百姓对沙皇的温顺和崇拜,也可指地主阶级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远古的珍贵传说”指的是沙皇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下的东正教的传说。这些都使莱蒙托夫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第二部分是写景。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却描绘了俄罗斯最普通的森林、草原、河流、小路、荒村、野火。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景色有些凄清冷落。那苍茫的夜色,那广漠的草原,那风中摇曳的森林,那荒村抖颤的灯火,仿佛都笼上一层阴郁惆怅的色彩,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情调骤变,豁然开朗起来。那丰收的谷物,那农家茅屋温暖的灯火,还有淳朴农民无拘无束的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喜悦和慰藉。尤其是节日夜晚,和农民的欢快畅饮,纵情狂舞,更使诗人青春焕发。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一。

2.比较赏析《祖国》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得到的启发写成300~400字的短论。

(提示:舒婷的诗按时序把祖国一分为二;莱蒙托夫的诗在同一时间内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他热爱的是人民。)。

孤独的收割人。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诗所创造的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二)体会这首诗表达的优美。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分析: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全诗自始自终没有回答。诗人运用沙漠里啼啭的夜莺和海岛上报春的杜鹃来衬托姑娘歌声的美妙,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诗人对姑娘歌声的惆怅和神往,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被激起多么强烈的内心情感。那么,又是什么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呢?也许因为英国人是伤感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明了。

(二)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分析: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重要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的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影响。《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间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正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华兹华斯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作中自由流畅的叙述和质朴自然的语言。

全诗八行一节,共4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后,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把握内容大意。

第1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了收割女的孤寂。

第2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第3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唱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争,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第4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二、三。

2.比较《观刈麦》与《孤独的收割人》,将所获感受写成300~400字的文字。

〖小资料〗。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在创作上,他们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的口语,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

他们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对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六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抓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务真务实,正所谓:扎实方能有效。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有效备课为先导,以有效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有效课堂训练为考核,以有效教学反思为切入点,以有效辅导为保障,将这些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做到环环紧扣、节节验收,这样才能使教学真的有效起来。

1、以有效备课为先导。

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先导,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和引领,是上好每节课的起点和基石,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有效备课。备课通常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备课,一是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能体现一个老师的个性化特点,它体现的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魅力、驾驭教学的功底,是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而设计出的完美流程,但个人备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补充、完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享受的过程。它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完善备课过程中的疏漏,激发上课教师的思维火花,从而形成一节尽善尽美的教学。集体备课必须针对个人备课进行,是对上课教师在备课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点拨与完善。要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完美统一。在整个备课活动中一定要扎实、有效,不能走形势、摆花样、看热闹,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认真负责。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想法,会给上课教师一个意想不到的启发。只有这样,我们的备课才能有效,从而备出一节最佳教案,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一个坚实而又有效的基础。

2、以有效课堂教学为核心。

课堂教学是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体现有效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明确的环节。我们已经具备了一节完美的`教案,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将这节蕴含许多教师辛劳的成果完美的演绎出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能否达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学会该学会的知识、方法、技能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是师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是取得有效教学成果的主战场,我们要坚决不二地向40分钟要质量。如果在这40分钟里要不到质量,那你就可能要花费若干个40分钟来挽回。这样,我们的教学还有“有效性”可言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学生的发展动力,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可对备课按部就班,要适时而动、适时而变。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切要以有效为核心,一切要以有效为目的,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起来。

3、以有效课堂检测为考核。

课堂检测是小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有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它。课堂检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检测可以巩固我们当堂所学的概念知识等;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可以让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成就感;第四,是检验本节课教学是否达到“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只有通过课堂检测,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检测并不是盲目的做题,而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符合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必须做到题题有意义。通过检测,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会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为课后辅导有了针对性的准备。

4、以有效的教学反思为切入点。

教学反思是一种寻找不足、发现闪光,从而再总结、再分析、再学习、再提高的思维活动过程。它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是有效教学的生长剂,它可以再一次地促进、推动有效教学活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谨慎地对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反思点睛之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我们可以反思意外收获,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反思失败之处,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教学反思是一个循环再生的过程,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5、以有效的课后辅导为保障。

教师的“教”可以做到百分之百,而学生的“学”绝达不到百分之百。在一节课中,总会有个别学生学不会或某个知识没弄懂,这时教师可根据存在的问题做到有效辅导。课后辅导是保障有效教学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辅导来弥补和完善,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断。辅导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辅导方案,可通过集中辅导、个别辅导、学生捆绑等方式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想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教”与“辅”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是“辅”的引领,“辅”是“教”的保障,教辅结合才能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七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八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语文教案-桂林山水。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九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四样奖品:铅笔、糖、小红花、幸运星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课前谈话。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二、数数活动。

教师提问: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老师准备了许多奖品,想发给我们班的同学,请大家帮老师数一数,好吗?每个小组有4样奖品,谁来说说你们组都有什么?(有铅笔、糖、小红花、幸运星。)请每位同学选一样奖品。

请你很快地数出10个奖品。(学生数。)。

仔细观察一下10个这一堆儿,10个,就这么多。3.请你再数出10个。(学生数。)现在是多少了?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20个,就这么多。4.请你把奖品都倒出来,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是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学生估数)。

5.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数一数。(学生数奖品,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6.同学们数了这么多奖品,谁愿意数给大家看看?(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下边拿边数,其他学生帮他一起数,数的结果是100个糖。)。

7.教师把100个糖放在实物投影下:大家看100个糖就是这么多!

8.还有哪些同学数的也是100?(反馈)(可能大部分同学能数对。)。

其实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每个袋子里的奖品都是100,这些同学数对了。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多奖品都数对了!还没有数对的小朋友,课外多练习数一数,你一定能数对!

9.刚才数之前老师请大家估计以下你的奖品大约是多少,那么谁猜的比较接近100?

三、探索活动。

(一)接数、数的组成。

教师说数,请学生数奖品。

先数出35个奖品。(学生数。)。

大家都数出了35个奖品。那是不是35个呢,同学们看不出来,想想怎样摆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呢?(预计学生有的每10个分一堆,有的每10枝铅笔捆成一捆,有的每10本作业本放一起。)。

教师请一名摆铅笔的学生到前面展示。(学生从以前的学习经验中会想到:10枝铅笔捆一捆,有3捆,再放5枝。)这样摆就能很容易得看出是35枝铅笔。

教师再请一名摆其他奖品的学生展示。(10本放在一起,有3叠,又放了5本。)。

请学生相互检查看看能不能看出是35,摆错的学生改正过来。

看着你的35个奖品,同桌相互说说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请一名学生说,教师板书: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

请你从35开始继续数奖品,一直数到42个。(教师请学生展示42个奖品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看着数出的42个奖品,同桌说说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进行口头数数:

教师说数学生数:从45数到63。

学生说数大家数。

同桌相互考一考。全班齐数:从88数到100。(在数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几个两位数的组成。)3.看图说组成。

(1)教师出示35页小棒图。

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小棒,你能看出这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吗?(请学生回答。)那么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书本第39页汤圆图这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生回答)。

(二)估数、数数、100以内数的组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和学生交谈:

老师这儿还有一幅难一点的图,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图:草原上有一大群羊,小羊在不停地走动。)。

猜猜大约有多少只羊。(预计学生开始还认真地一只一只地数,不久,有的学生会产生疑惑,发现不好数,提出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预计学生很快能数出羊群的只数是100只。)。

教师点羊群,学生十只十只地数。

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数了几个10?

10个十是多少?(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100里面有10个十。(教师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2.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就是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

四、发展活动(估数)。

1.说明游戏玩法。

教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教师抓一把糖,放在实物投影下。)请学生先估一估,然后数一数,看谁估得准数得对。

2.学生同桌做游戏。

3.全堂小结。

下课了课件优秀篇十

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传奇只留在纸上。但在中国桂林,沿桂花之路往阳朔,会有一个比桃花源更美、更真实的地方——世外桃源。烟雨,满山遍野的绿草、山花、溶洞、木楼,向往着一个民族高尚品质的风雨桥,和漂流在翠竹之隙的歌谣……所有的欢乐和所有的艰辛都在这里,找到归宿。世外桃源位于阳朔至桂林之间,自驾游的必经之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