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良知四合院心得感悟篇一
不爱祖国是小我。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
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
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
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
“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范文精选四
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致良知四合院心得感悟篇二
有形的行为作用,无形的行为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看似付出少却收获多,有些人看似付出多却收获少?
先将圣贤体证的答案公布如下:大体上,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有其缘由的。有些付出是有形的,有些付出是无形的;有些收获是有形的,有些收获是无形的。但付出与收获一定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极其极其复杂的,不是点、线、面的关系就能说清楚的。就算将其提炼为立体关系,也只是呈现了冰山的一角,其深奥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人们常常相信“眼见为实”,却忽视了一些无形的东西。那些看似无形的付出,比如仁爱、智慧、胸怀、能量,也将获得无形的收获,比如仁爱和能量。
付出,不管有形或无形,最终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自己身上。
践行“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不仅在于有形的事物或者看得见的付出,更在于无形的、看不见的起心动念之间,自己种下了怎样的“行为作用”。
教坏一个人,就是教坏无数人
以赌博为例,1个人1个月教坏3个人,3个人中每个人再教坏3个人(暂定每个人教坏3个人以后就停止教坏别人):
1月份:1×3=3个人
2月份:3×3=9个人
3月份:9×3=27个人
4月份:27×3=81个人
……
第12个月,被教坏的人数是53万,12个月累计被教坏的人数有80万人之多。如此,一个人的生命就与80万人结下恶缘。建立起这样“恶”的关系,也就给自己的人生种下了“恶”的行为作用,也必将收获反作用的恶果。
接下来再看另外一个公式:1个人1个月教坏3个人之后,每个月都教坏3个人,结果会怎样:
1月份:1+1×3=4人
2月份:4+4×3=16人
3月份:16+16×3=64人
……
依此类推,12个月累计的人数是1700万。互联网时代,一句话、一个影像传到互联网,无限式蔓延,所教坏的人数,细思极恐、不寒而栗,这等于在暴弃自己的生命。
念头是具有能量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意识、语言和身行,意识、语言和身行决定了事,所有的事汇集起来就是人生。
如果不在起心动念间观照,戒慎恐惧,一不留神,多少恶念就飞奔而出。假设一分钟有十个念头,其中的三、五个都是恶的念头,这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多大的伤害。反之,如果建设自己心灵品质,同时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将利益多少人,自己又将获得多少的心灵圆满。
一反一正,不得不去认真感受。
以上的数学题例子,不仅令人不寒而栗,而且令人恍然大悟!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真理,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绝妙无穷,又是如此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无声无息地主宰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
根据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真理,最亲的人若受害于我们也可能会成为仇人;反之,庸人、小人、恶人等若受恩于我们都可能会成为朋友。
父母是孩子的导师,企业家是员工的导师,部门经理是下属的导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帮助孩子、员工和下属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致良知四合院心得感悟篇三
在大多数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过为了糊口、讨碗饭吃,俗气的很,但不得不为;而修行显得“高大上”,远离尘俗,普通人即使想为却不能也。
但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工作情境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钟。
那么每次刷牙,刷够三分钟,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会偷懒,上刷下刷,草草收场;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乱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马路上,吃了一个橘子。有橘子皮。你随手一扔,扔到草丛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场合说话。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过大声。
你很激动,或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侧目,或者影响他人;这个时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这三件,都不是大事。
这三个错误,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过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时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头。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没有精神。是需要浇水了。那我们就浇水。
花草不够茂盛,缺乏养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们就施肥。
农田里的稗草太长,影响水稻的生长了。那么我们就除草。
头皮发痒,头发脏了。那么我们就洗头。
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该洗头时,洗头。
顺应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当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